|||
寻正
一、导语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Wolfgang Pauli)曾经被要求评价一位年青物理学者的理论,他说此人的理论“连错都不算”(Not even wrong)。在科学界,“连错都不算”比“错”这个评价要低很多档次,错尚有纠正可能,有科学意义,而“连错都不算”就跟伪科学产生了联系,或者毫无价值。
法国的方舟子s
2002年,在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丑闻,丑闻的余波扩散到了中国,继续引发丑闻,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学界称为The Bogdanoff
Affair,译为波格丹罗夫事件。波格丹罗夫事件发生不久,中国作者方舟子就以之为题,赚得了第一笔稿费,发表在《南方周末》,标题为《法国电视明星戏弄了物理学界?》,在六年后,方舟子再写新文《科学史上著名公案——波氏兄弟事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随后不久,该报读者向编辑部揭发方舟子一稿二发,抄袭自己先前一文,该报随后向方舟子索回稿酬。
方舟子一向以科学保护人自居,在波格丹罗夫事件上,他不仅仅出了自剽的丑,更大的丑剧,是科学上的误导与歪曲。我曾经多次揭露方舟子乱写科普,在波格丹罗夫事件上,他仍然跳不出这一模式。
波格丹罗夫涉及一对挛生兄弟,他们出生在1949年8月29日,哥哥依各儿(Igor)先于格里西卡(Grichka)40分钟出生于,其外祖母是一位旧俄国贵族,这对兄弟随着她长大,在其他青年学开车的时候,他们在学开飞机。
俩兄弟成年后也形影不离,拥有共同的职业、兴趣、与相似的学历,在双生子中也不常见。他们在70年代成为电视名星,主要是从事科普与科幻创作,事业极为成功,在1999年,他们还开设了自已的电视台,称为波格丹罗夫电视台。俩兄弟主持的科幻节目Temps
X在法国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经典。
在主持电视节目之余,他们还是科普作者,丑闻,就起源于波格丹罗夫的科普。在1991年,俩兄弟与法国著名作家让*隔屯(Jean
Guitton)合作了一本书,《上帝与科学》,以作家隔屯与他们对话的形式推出。该书随后被佛吉利亚大学的天文学家郑顺邗(Trinh Xuan
Thuan)以剽窃罪名告上公堂(该案最后以和解告终),同时,俩兄弟还被揭露冒充天文物理与理论物理学的博士,更麻烦的是,此事还有前科,早在1985年他们就曾在《巴黎竞赛》周刊的采访中干过一次。
俩兄弟急于证明自己,于是乎决定攻读博士。大约在1991-92年,俩兄弟一起进入了波尔多大学(Université Bordeaux
I),在一位研究核物理的导师指导下攻读原始宇宙学(即宇宙起源),后来在校方的干涉下,俩兄弟被取消了入学资格,然后转入勃艮第大学(Université de
Bourgogne)的数学物理实验室,导师是弗拉托(Moshé Flato)。费拉托于1998年辞世,哥俩转入费拉托同事斯登黑默尔(Daniel
Sternheimer)门下,成为寄名弟子——斯登黑默尔不太搞得懂他们的东东,实际上,根据波兰物理学家加兹热克(Arkadiusz
Jadczyk)的说法,费拉托也不是搞那一领域的。
斯登黑默尔对这位寄名弟子大为头痛,因为这俩只鸟从来都自以为是爱因斯坦的转世灵童,教他们物理学尤如对牛弹琴,因此,斯登黑默尔对哥俩只能放任自流。
波格丹罗夫事件的始作甬者是法国图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纳德迈尔(Max
Niedermaier),他可能是在了解哥俩的事迹后又查看了他们的科学论文,忍不住就向两位同行提及嘲笑,其中一位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纽缦(Ted
Newman),纽缦本着学术谣言就要广为散播的原则,接球就传,结果搞得物理学界人尽皆知。纳德迈尔一看惨了,我那是二手资料,没查证过么,你们这一传,波格丹罗夫兄弟颇为有财力,找我打官司岂不是很难看,于是乎有了纳德迈尔的道歉信。纳德迈尔在俩兄弟屁股下放了一把大火,结果给俩位送去了一杯凉水消气。
纳德迈尔的道德歉信是这么说的:亲爱的朋友哇,我给两个同行聊点私话,他们居然不经过我允许就播散开去,我随后向他们说明,那些内容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后来你们兄弟说你们并非跟学术杂志开玩笑,汗,咱向你俩道个歉,现在事件搞大了,我愿意跟你们一起控制事态发展。你们学术成果人人自有判断。请把此信告之于众。
纳德迈尔道歉可不是肯定哥俩的学术水平,无非就是避重就轻地确认俩兄弟说他们没有跟学术杂志开玩笑。这封信是杯水车薪,纳德迈尔的本意或许就如此,他对这哥俩的学术水平是无论如何看不上眼的,否则,也不会制造那则学术谣言了。
纳德迈尔的原信之所以称为谣言,的确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他声称哥俩摆阔,在同一天租了一个大厅,美眉云集,配备有电视台工作人员,然后一起答辩,获得PhD。哥俩的确是在同一天答辩,美女与电视台工作人员是否在场无从考证,但在1999年6月26日,只有弟弟格里西卡通过了答辩,按照法国学术界的评议规则,以最差等级勉强通过;而哥哥依格尔则败走麦城,其答辩委员会要求他发表三篇论文后再参加答辩。依格尔在2002年7月8日通过答辩。
纳德迈尔谣言的精髓是哥俩糊弄了学术界,发表了空洞无物的垃圾论文,这才是学术界的重磅炸弹。纽缦当了一个称职的二传手,物理学界一时间人人都充满了好奇,相互询问,于是乎惊动了学界大牛,他们一伸手,这事儿就炸开,成为历史性事件了。询问信息集中点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理论物学家贝兹(John
Baez),为什么是贝兹呢?他是疯子指数的发明人,该指数衡量非正经理论的发疯程度,在科学爱好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贝兹在2002年10月22日听到谣言,把哥俩的论文拿来一看,完全是垃圾,于是毫不客气地在次日就在物理学界流传较宽的sci.physics.research网上张贴出一文《物理学界受到反向阿兰-索卡尔恶搞?》。这件事情盖子就此揭开。
贝兹在网上展开话题,就吸引了学界的眼球,哥俩也正式登场,试图挽救自己的名声。可惜,他们的文章经不起检验,学历更遭人践踏,前面提及的波兰物理学家加兹热克正好跟他的导师都很熟,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两个导师都没有相关领域的指导资格。哥俩在物理学界的亮相让形势更加不堪,贝兹跟他俩交流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对物理学一窍不通!
德州大学的研究超玄理论的物理学家迪斯特勒(Jacques
Distler)在10月25日贴出了《法国知识分子的复仇》一文,嘲笑哥俩。他解释说,在物理学界,存在一个电子档案,如果你真对自己的理论感兴趣,就会把文章及摘要寄送这个档案保存,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也就马上看到了你的大作,如果有人感兴趣,评议就会随踪而至,你的论文就会有人下载。只有那些不愿意引起别人关注的人,才会回避这一学术渠道,进尔悄悄地把论文塞进学术杂志中。如果你的发现重要,只需要把它送进档案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会看到它。
哥俩不情愿地成为学界讨论热点,剑桥大学的数学家拜楼(John D.
Barrow)给《高等教育年鉴》爆料时说,哥俩曾试图诱使他成为他们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他们急于获得学位,而他们的论文极其可笑。他评论说,这哥俩是阴险的家伙——哥俩威胁发起讼告,出版时改成“神秘”的家伙,不太可能恶搞。
到2002年11月,各国各大报纸跟进,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将之推向高潮。在11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以《他们是天才,还是恶搞者?法国物理学者的宇宙理论创造了自身的大爆炸》为题详细报道了这一丑闻。后来中国的科普作者方舟子在此文基础上撰写了《法国电视明星戏弄了物理学界?》于2002年12月12日登载于《南方周末》,此事件籍此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
在西方媒体中,讲究报道的平衡,比如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就既让嘲笑哥俩的人亮相,也让他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讲话,看上去不偏不倚,实际上要求读者自己结论,学术界开始的确不乏试图谅解哥俩的声音,但往往是误解,或者跟哥俩有利益关系,哥俩的导师斯登黑默尔其实就把事件说得够清楚的了,这两小子不容易,熬了十年,无偿而累,他们有享受一张文凭的权利,现在文凭也不值价了。说不定斯登黑默尔也对这哥俩自以为是爱因斯坦转世灵童的态度受够了,推出社会了事。
发表了哥俩论文的杂志也不痛不痒地为自己及他们辩护,或者红着脸看热闹。而《经典与量子引力》的编委则迅速地采取了行动,于11月1日就推出了编委决议,承认过失,认可相关文章是垃圾,并邀请评议,但没有撤稿。
在2002年11月,媒体追踪报道把事件推向高潮时,学界结论已经昭然若揭,而大多数人阅读相关报道基本上可以得到这个信息,即哥俩本意没有恶搞,但他们出现在学术界,却是不折不扣的恶搞。随后更多的发展为他们定了性。在勃艮第大学校长与哥俩原所在系主任的请求下,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NCSR)组织了一个鉴定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3年公布结果,认为二人的研究工作具有“零价值”。
欣赏一下NCSR针对弟弟格里西卡的博士论文评价:(论文第一部分)“写得极为简单粗糙,错误成堆,显示作者对研究科题无知…第二章写得跟第一章差不多…”而哥哥的论文呢?“具有零价值”,“作者对讨论话题一窍不通”,“(作者)大量使用模糊的假定以致于读者形成他们在掩盖其缺乏真正论点的印象”。
在2003年,哥俩冒充香港物理学者“杨教授”向贝兹、迪斯特勒、以及媒体记者写信,宣称他们的理论大有价值。他们还多次借他人名义肯定自己的理论,随后被揭穿。在2004年,他们还成立一个子虚乌有的“黎曼宇宙学数学中心”,宣称从事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同年他们在法国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夏帕克(Georges
Charpak)的否认,称他们在科学上一文不值。在2005年1月他们曾威胁法国一家大众科学杂志要控告对他们的报道。
与中国的方舟子相似,波格丹罗夫兄弟也力图左右维基网站这种大众媒体对他们形象的介绍,曾多次尝试发动亲友修改相关网页,然而,他们没能取得方舟子式的成功。
波格丹罗夫兄弟是物理学界的一个笑话,其意义可能要超过索克尔的恶搞。
三、方舟子的劣质科普
方舟子两次撰写科普描述波格丹罗夫事件,第二次是在该事件尘埃落地多年之后,但方舟子都一如既往地巅倒黑白是非,对不学无术、品行不端的波格丹罗夫兄弟施以误导性的维护,在这基础上抒发自己狭隘的科学情怀,让人耻笑之余,不由得认为他们是一丘之貉,故而要相互包庇。方舟子剽自己,也算为波格丹罗夫事件的中国余波,跟波格丹罗夫兄弟有着惊人的相似,因为学者们纷纷指出,哥俩发在《物理学年鉴》、《Nuovo
Cimento》、 与《中华物理学杂志》上的文章惊人地一致,涉嫌自剽。
方舟子的劣质科普错误成堆,现一一列举如下:
1. 巅倒黑白是非,学术界早已定性,波格丹罗夫事件是一个笑柄,俩兄弟学术贡献为零,成功地把毫无学术价值的垃圾塞进了学术杂志中。
2. 方舟子把纳德迈尔跟纽缦分不清楚,还居然以为纽缦给波格丹罗夫兄弟道了歉。
3. 纳德迈尔的道歉信是一种技术性的道歉,道歉的内容不涉及肯定哥俩的学术成果,方舟子的解读,真是跟把科学杂志鉴定自己行为不端理解成为辟谣有得一比。
4.
波格丹罗夫一如方舟子自以为是达尔文的灵童转世一样,自作聪明,面对学术界的质疑,把自己拔高到爱因斯坦的水平,企图以此抵制学术界的质疑。方舟子英文理解能力有限,居然解读为法国公众视他们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兄弟”!
5.
方舟子声称,“他们的论文多发表在级别不高的学术刊物上”,无知者无畏。波格丹罗夫发文的杂志中,《物理学年鉴》是顶级杂志,开玩笑,爱因斯坦为现代物理学奠基的一些系列论文就发表在这一杂志上,其上发表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物理学论文。《Nuovo
Cimento》是老招牌的意大利物理学会的会刊,其影响或许在缩减,但显然不能将之视为垃圾杂志,各国的物理学会会刊也多不能被划为垃圾杂志。被揭出来的论文如下:
Grichka Bogdanov and Igor Bogdanov, Topological field theory of the initial singularity of spacetime, 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18 (2001), 4341-4372.
Grichka Bogdanov and Igor Bogdanov, Spacetime Metric and the KMS Condition at the Planck Scale, Annals of Physics, 296 (2002), 90-97.
Grichka Bogdanov and Igor Bogdanov, KMS space-time at the Planck scale, Nuovo Cimento, 117B (2002) 417-424.
Igor Bogdanov, Topological origin of inertia, Czechoslovak Journal of Physics, 51 (2001), 1153-1236.
Igor Bogdanov, KMS state of the spacetime at the Planck scale, Chinese J. of
Phys. (2002). (此乃台湾物理学会会刊)
6. 方舟子比物理学家更为积极证明物理学界没有出丑,事实上物理学家们在努力自爆家丑。
7. 方舟子声称“他们创建了一所‘国际数学物理研究所’用以研究其物理理论”,实际上那是波格丹罗夫兄弟的狼狈的障眼法。
8.
方舟子慧眼独具,波格丹罗夫兄弟在法国曾出席各种论坛,试图建立自己的信誉,然而无不是信誉破产,原本对他的理论持开放观点的物理学者,往往与他交流之后最终就会断定他们不学无术,多有化名代名之类的欺诈手法;但方舟子与众不同,“我读了波氏兄弟与理论物理学家在网上的交流,虽然看不大明白其专业内容,但从措辞看,也可以感觉到兄弟俩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不屈不挠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最后贡献一点波格丹罗夫兄弟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歪曲事实、攻击对手、睚眦必报的笑料。波格丹罗夫先扯诺贝尔奖获得者夏帕克的大旗,诱导公众以为夏帕克支持他们的理论,随后夏帕克公开在电视上露面,揭露他们的理论“一钱不值”,随之而来是波格丹罗夫兄弟在电视上对夏帕克恶劣的评价:
“如果你们对他名声稍有了解,他根本就没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夏帕克暮年退休、心中满怀不忿,所有人,包括他的同事,都憎恨他的傲慢自大。我可以举他的一个所谓发现,他其实没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工作,在理论物理学界毫无价值,实验员水平。他对数学一窍不通,更不要说量子理论了。”
针对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中国的众多院士,大凡跟他观点不合,更不要说起了冲突,方舟子大打出手时,其恶劣与赖皮程度,跟波格丹罗夫兄弟不相上下,因此,我把波格丹罗夫兄弟称为法国的方舟子(加s),而不懂装懂的方舟子,则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的波格丹罗夫。
附件一:被自剽旧文
法国电视明星戏弄了物理学界?
南方周末 2002-12-12
方舟子
今年10月下旬,有一则小道消息出现在互联网上,迅速在理论物理学家中间流传,说是法国有一对孪生兄弟,发表了至少4篇狗屁不通的“理论物理学”论文;还在同一天,在电视摄影机前,获得法国名牌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电视明星当上物理博士
这对孪生兄弟姓波格丹诺夫(Igor&Grichka
Bogdanov),今年53岁。年轻时在大学读应用数学,之后从事电视科普工作和科幻小说写作,拍摄了一些深受欢迎的科普、科幻节目,成为电视明星,被法国公众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兄弟”。1991年他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上帝与科学》。据说他们在写作这本书时来了灵感,对宇宙创生过程有自己的想法,想到大学进一步深造。但按某些人的猜测,由于这本书的作者介绍中称兄弟俩获得了博士学位,波氏兄弟害怕被人揭穿,才急着去拿一个博士学位。
不管怎样,兄弟俩在1990年代初先去法国波尔多大学读了两年书后,转学去了法国名校布尔戈尼大学一个研究理论物理的著名研究小组。
1999年,弟弟以最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哥哥则未能通过答辩,但答辩委员会决定,如果他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可以再试一次。在去年和今年,波氏兄弟在理论物理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
今年7月,哥哥也以最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
毫无意义的垃圾论文
兄弟俩本来也没打算在学术界混下去,仍去干他们的老本行——拍电视。他们的论文多发表在级别不高的学术刊物上,本来也会像绝大多数科学论文一样无人注意。但在10月下旬,美国匹兹堡大学一位物理学家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向同事透露了波氏兄弟获得博士学位的内幕,迅速成了物理学界的重大新闻——这个“内幕”有一些不实之处,所以该物理学家后来向波氏兄弟公开道歉。
许多人听到传闻后才把波氏兄弟的论文找出来看个究竟。这些论文研究的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属于量子引力论、超弦理论的领域。
据专家评论,它们其实是用一些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论文。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几年前轰动一时的索卡尔事件。在1996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向后现代派文化研究著名杂志《社会文本》投了一篇用量子引力论研究社会文化的论文。论文发表后,索卡尔在另一杂志上宣布那是一个恶作剧,论文是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目的是为了让这份对科学一窍不通却喜欢抨击科学的后现代派代表刊物出出丑。
这回轮到科学界出丑了?
现在理论物理学家们不能不担心,波氏兄弟事件会不会也是个恶作剧,是人文学界人士对索卡尔事件的报复,目的是要出理论物理学的丑?10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贝伊兹即以《物理学被逆向索卡尔恶作剧骗了?》为题,在互联网物理研究讨论组公布此事,引起激烈讨论,至今已有近200个跟帖,包括波氏兄弟、索卡尔以及索卡尔的主要论敌之一、科学知识社会学(一个认为科学知识只是文化建构而非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学流派)的头面人物柯林斯都参与了讨论,波氏兄弟并多次答复了对其论文的质疑。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自然》杂志等报刊也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
争论的焦点是,波氏兄弟是恶作剧还是真诚地在做科研?他们的论文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还是虽然有不少错误但毕竟也算是正经的论文?
这样的论文怎么会通过审稿发表?他们怎么能靠这样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等等。媒体更感兴趣的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是否已玄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连理论物理学家自己都难以分清垃圾论文和正经论文?
并非逆向“索卡尔事件”
我们必须看到,由波氏兄弟事件而联想到索卡尔事件,只是传闻刚开始、事实真相还不明朗时的一种推测。他们断然否认自己是在搞恶作剧,并尽职地回答对其论文的学术质疑,他们也没有搞恶作剧的动机。
作为以科普为业的公众人物,这项丑闻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损其形象(相反的,索卡尔通过恶作剧而成了科学界的英雄和公众人物)。我读了波氏兄弟与理论物理学家在网上的交流,虽然看不大明白其专业内容,但从措辞看,也可以感觉到兄弟俩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作出了重大科学发现,不屈不挠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专家们则认为其基本概念不清、专业训练缺乏。这和我见过的一些“业余科学家”很相似。
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见多了“假的真文凭”后,并不难理解波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娱乐界名人想拿个博士文凭镀镀金而已。其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也明白这一点,他们很清楚兄弟俩的学术水平并不够格,只不过或者是觉得不拿报酬读了十年博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现在有个博士学位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导师的话),或者觉得可以表彰一下兄弟俩对科普的贡献(一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解释),就勉勉强强让过了,甚至还刁难了一下。
至于其论文竟能在数家学术刊物上发表,那只能是怪编辑、审稿者不太负责任,没有认真看稿,也许兄弟俩来自著名研究小组这一点让编辑和审稿者有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看法。不够格的、假的、伪科学的甚至“业余科学家”的论文出现在正儿八经的学术刊物上,并不是很罕见的事,前不久中国不也有“业余数学家”号称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他对费尔马大定理的简洁证明嘛。反正现在学术刊物这么多,一个被拒就换一个,总有刊物标准不高或审稿者看走眼的时候。
附件二:自剽新文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波氏兄弟事件
2008.8.20 经济观察报 (自剽之处以红色标出)
方舟子
波格丹诺夫兄弟是法国的一对孪生兄弟,出生于1949年。他们并非科学界人士,而是电视明星,从事电视科普工作和科幻小说写作,拍摄了一些深受欢迎的科普、科幻节目,被法国大众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兄弟”。1991年他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上帝与科学》。据说他们在写作这本书时来了灵感,对宇宙创生过程有自己的想法,想到大学进一步深造。但按某些人的猜测,由于这本书的作者介绍中称兄弟俩获得博士学位,波氏兄弟害怕被人揭穿,才急着去拿一个博士学位。
不管怎样,兄弟俩在1990年代初年逾40时先去法国波尔多大学读了两年书,转学去了法国名校布尔戈尼大学一个研究理论物理的著名研究小组。1999年,弟弟以最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哥哥则未能通过答辩,但答辩委员会决定,如果他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可以再试一次。在2001~2002年,波氏兄弟在《物理年刊》、《经典与量子引力》、《捷克斯洛伐克物理杂志》、《中国物理学刊》等物理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2002年7月,哥哥也以最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
兄弟俩本来也没打算在学术界混下去,仍去干他们的老本行——拍电视。他们的论文多发表在级别不高的学术刊物上,本来也会像绝大多数科学论文一样无人注意。但在2002年10月22日,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向一些同行透露了波氏兄弟获得博士学位的内幕。他认为波氏兄弟的论文是有意捏造的伪科学论文,是波氏兄弟为了暴露学术期刊审稿机制的弱点而搞的恶作剧。这封电子邮件被转来转去,迅速成了物理学界的重大新闻。这个“内幕”有一些不实之处(比如说波氏兄弟的论文答辩是同一天在摄影机前进行的),所以该物理学家后来向波氏兄弟公开道歉。
许多人听到传闻后才把波氏兄弟的论文找出来看个究竟。这些论文研究的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属于量子重力论、超弦理论的领域。据专家评论,它们其实是用一些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论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轰动一时的索卡尔事件。1996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向后现代派文化研究著名杂志《社会文本》投了一篇用量子重力论研究社会文化的论文。论文发表后,索卡尔在另一杂志上宣布那是个恶作剧,那篇论文是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目的是为了让这份对科学一窍不通却喜欢抨击科学的后现代派代表刊物出出丑。
现在理论物理学家们不能不担心,波氏兄弟事件会不会也是个恶作剧,是人文学界人士对索卡尔事件的报复,目的是要出理论物理学的丑?10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贝伊兹即以《物理学被逆向索卡尔恶作剧骗了?》为题,在互联网物理研究讨论组公布此事,引起激烈讨论,有数百个跟贴,包括波氏兄弟、索卡尔以及索卡尔的主要论敌之一、科学知识社会学(一个认为科学知识只是文化建构而非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学流派)的头面人物柯林斯都参与了讨论,波氏兄弟并多次以真名和化名答复了对其论文的质疑。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独立报》、《自然》杂志,法国《世界报》等报刊也纷纷报道了这一风波,成了一个社会事件。
从那以后,波氏兄弟未再发表过任何论文。但是他们并未放弃“科学研究”。他们创建了一所“国际数学物理研究所”用以研究其物理理论,并制作了一个电视节目和出版了一本书介绍其“学术成果”和对该事件的看法,均被批评充斥着低级的科学错误。2004年12月,他们起诉法国天文学会损害其名誉权,因为该学会出版的科普杂志《天空与太空》发表了一篇批评他们的文章。2006年9月,法庭判决波氏兄弟败诉,命令他们承担法国天文学会的诉讼费用,并赔偿2500欧元。
这场风波的焦点是,波氏兄弟是恶作剧还是真诚地在做科研?他们的论文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还是虽然有不少错误但是也算正当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怎么会通过审稿发表?他们怎么能靠这样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等等。媒体更感兴趣的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是否已玄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连理论物理学家自己都难以分清垃圾论文和正当论文?而后现代派反科学人士却想利用这一事件,为索卡尔事件挽回点面子。柯林斯做为一个人文学者,跑到物理学家扎堆的物理研究讨论组发表高论,用意即在此。但是他歪曲了论敌的观点,被一位物理学家以及索卡尔指出之后,不得不向索卡尔道歉。
国内某些追随柯林斯的人文学者也试图把这两个事件混为一谈,怀疑波氏事件是人文学者对科学界反咬一口,暗指这回是轮到科学界出丑,并质问“科学是否与人文一样,发展到了相当深的技术层面,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科学家对科学就天然有判断力吗?部分声称的科学工作者对人文就天然敢说三道四,甚至说人文就是胡说吗?一种持老旧科学观的人仍然始终有权以科学权威自称吗?”
我们必须看到,由波氏兄弟事件而联想到索卡尔事件,只是传闻刚开始、事实真相还不明朗时的一种推测。波氏兄弟断然否认自己是在搞恶作剧并尽职地回答对其论文的学术质疑,他们也没有搞恶作剧的动机。做为以科普为业的公众人物,这项丑闻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损其形象(相反的,索卡尔通过恶作剧而成了科学界的英雄和公众人物)。我读了波氏兄弟与理论物理学家在网上的交流,虽然看不大明白其专业内容,但从措辞看,也可以感觉到兄弟俩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不屈不挠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专家们则认为其基本概念不清、专业训练缺乏。这和我见过的一些“科学妄想家”很相似。
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见多了“假的真文凭”后,并不难理解波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娱乐界名人想拿个博士文凭镀镀金而已。其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也明白这一点,他们很清楚兄弟俩的学术水平并不够格,只不过或者是觉得不拿报酬读了十年博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现在有个博士学位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导师的话),或者觉得可以表彰一下兄弟俩对科普的贡献(一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解释),就勉勉强强让过了。至于其论文竟能在数家学术刊物上发表,那只能是怪编辑、审稿者太不负责任,没有认真看稿,也许兄弟俩来自著名研究小组这一点让编辑和审稿者有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看法。不够格的、假的、伪科学的甚至“科学妄想家”的论文出现在正儿八经的学术刊物上,并不是很罕见的事。反正现在学术刊物这么多,一个被拒就换一个,总有刊物标准不高或审稿者看走眼的时候。
真要拿这种不够格的论文和文凭的例子攻击科学界,还有的是。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一开始被怀疑是恶作剧。但是即使真是恶作剧,也无法用于证明科学家已失去了对科学的判断能力,毕竟个别科学家无法代表科学界,就像个别人文学者无法代表人文学界。索卡尔也一再声称,他的恶作剧“并没有证明文化研究的整个领域,或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更不要说科学社会学——是荒唐的。也没有证明这些领域的学术标准是宽松的。(也许是如此,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其他依据之上。)”他只不过用这个戏剧化的事件吸引大家的注意,随后用“其他依据”证明的确“如此”:出了一本专著《学术欺诈行为》详细揭发了后现代的反科学“大师”们对科学不懂装懂的面目。显然,反科学主义者如果想拿波氏兄弟事件说事,也该去写一本类似的专著揭发科学大师们不学无术的面目才行。
反科学主义者对科学的质问问得实在是本末倒置。科学(特别是前沿科学)已发展到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相当深的技术层面,这应该早就是个共识,也许只有“科学妄想家”才不买这个账。该问的是人文是否已发展到了像科学这样的专业化程度。某些人文学者自以为如此,而索卡尔等人已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他们不过是用欺诈手段故弄玄虚。人文学科由于缺乏自我修正机制,所以欺世盗名者可以横行,不学无术者甚至能被尊为大师——即使是索卡尔等人的揭发,也无损于他们在人文学界的地位。
但是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修正机制,所以在国际科学界很少有人会因为假论文而成名,即使欺诈成功引起了注意,最终也会被科学界自己的人揭穿而身败名裂。林肯有句名言:“你可以欺骗多数人于暂时,你可以欺骗少数人于永久,但你不能欺骗多数人于永久。”这只有在科学界才无比正确。即使科学某个领域已发展到只有极少数人才懂的地步,也没有学术骗子横行的空间。波氏兄弟事件由物理学家首先揭发,引起注意后又由多位物理学家加以评议,正是科学有自我修正能力的一个证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