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一种味——食在冰城》得莫利炖鱼的传说
鱼,在我孩提时,一直是奢侈品,只有过年过节或谁家婚丧嫁娶摆宴席的时候才能一尝美味。记忆中,家乡的鱼都是池塘里养的草鱼,肉质非但不细腻,并且还没见过活鱼,都是鱼贩收拾好炸好的鱼买上一两条。
因为家乡地处黄土高坡,只有细细的汾河弯弯延延流过稷王山脚,并且还被周边造纸厂的污水污染,汾河早已不是老人口中那鱼虾成群的汾河了。因为鱼少,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烹饪鱼的方法。不论是家里还是宴席上,似乎只有红烧鱼这一种做法。另外,过年时,吃得最多的是带鱼,东北这边叫刀鱼,往往快到年根,买上几条冻得硬邦邦的带鱼,等到了炸油锅的时候(老家人到了腊月二十五左右有炸油锅的习俗,炸丸子,豆腐,麻花,花馍,鱼等等),早早把鱼去头去尾收拾干净,切成块,裹上淀粉糊,等油烧开,把鱼一块块放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每年这时候,是我最勤快的时刻,跟母亲围着锅台转,时不时加加柴火,帮帮忙,这样可以吃到刚出锅的带鱼。顾不上热油烫嘴,也顾不上鱼刺扎嘴,咬一口,满嘴都是鱼的香味。
在东北上学,有松花江和嫩江,吃鱼的次数也多了,吃过鲤鱼,鲫鱼,三道鳞,大马哈,做法的种类也比较多,什么清蒸,酸菜,红烧,烧烤,乱炖。
哈尔滨的得莫利炖活鱼是特色,据典故称,这道菜原产地是哈尔滨郊区的方正县伊汉通乡得莫利村,由于其北靠松花江,江里盛产鱼。在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一对老夫妇在路边开了家小饭店,专门招待来往的客人,他们把当地的活鲤鱼和豆腐,粉条炖在一起,味道鲜美,又不失东北的豪放,最后这道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不喜欢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去吃得莫利炖鱼去。看来,得莫利炖活鱼在哈尔滨已深得人心啊。
上面的典故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据传,得莫利炖活鱼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松花江北岸有一个商阜小镇,山清水秀。小镇上有一老汉,三男一女,三个儿子老大捕鱼,老二做豆腐,老三制粉条,女儿叫得莫莉,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如花似玉,还身怀烹饪绝技,特别是炖鲤鱼,被称为一绝。老汉对门住这一户魏姓人家,家有一青年书生,叫魏世清,眉清目秀,聪慧过人,因其父亲为奸人所害,他发奋读书,要考取功名,重整家业。由于两家很近,不久俩人双双坠入爱河。魏母去世后,老汉和得莫莉就挑起供魏世清读书的重担,随着考试临近,得莫莉看着心爱的人废寝忘食,日渐消瘦,心痛极了,就把自己拿手的炖鱼做给魏公子,让其补补身子。尝到心爱的姑娘亲手烹制的炖鱼,魏公子感动至极,更加发奋,终于取得功名,考的头名状元,封为殿前大学士。而得莫莉独立撑起炖鱼馆的生意,凭着味道鲜美的炖鱼,生意火爆,就餐者络绎不绝。在朝中,皇帝欲选魏世清为驸马,但其大惊失色,陈述已娶妻室,夫妻恩爱,且不贪荣华富贵,皇帝闻言,感其忠诚。几年后,魏世清随皇帝前往北疆,路过家中,随皇帝一起在自家小店吃饭,当皇帝尝到得莫莉做的炖鱼,龙颜大悦,称赞,不仅鱼好吃,粉丝和豆腐也很有滋味,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厨艺。临走时,皇帝挥毫泼墨大书“得莫莉炖鱼,天下第一”几个大字。自此,得莫利炖鱼更加红火!
上学时没有什么美食意识,也就没想过什么得莫利炖鱼怎么做。前两天,跟友人商量要不做做鱼,结果一拍即合。周六就去超市大采购,买鱼的时候,结果没有鲤鱼,就只好买三道鳞了,超市大妈还不给收拾鱼,就只好拎着大活鱼回家。
鱼买回来了,可没有杀鱼的经验,这下麻烦了,瞪着鱼纠结了半天,最后实在没办法,要不下午就没得莫利炖鱼吃了,一狠心,凭着脑子里杀鱼的模糊印象,用剪刀剪开鱼的肚子,掏出里面的内脏和鱼泡,再抠掉鱼鳃,刮掉鱼鳞,好一点的是三道鳞没有那么多的鱼鳞。整完洗干净后,切了点葱姜,放到了鱼肚里,倒点料酒腌制一会,在鱼身上划几条道,然后准备其他的材料,五花肉,豆腐,粉条等等。
等鱼腌制好,倒上油,在煎锅里把鱼煎至两面焦黄,在煎的过程中,要小心翻动鱼,小心把鱼翻散了,另外鱼身上的刀痕不能划得太深,否则也容易使鱼煎散了。煎熟后,把鱼拿出来,倒上花椒大料,炒出香味后,去掉花椒,再放入葱姜蒜和干辣椒,爆出香味,倒入香其酱,再放入煮五花肉的汤,把鱼放进去就可以盖上锅盖炖鱼了。等快熟之后,先放入粉条,五花肉,再炖一会,最后放入白菜和豆腐块,炖一会,撒上香菜葱花,香喷喷的得莫利炖鱼就可以出锅了。
剩下的五花肉,也不好放冰箱里面,索性就做成红烧肉了。然后,焖了点米饭,一瓶玉泉方瓶,就开始和好友大快朵颐了。夹了一点鱼肉,肉质细腻,香味浓郁,粉条和五花肉的味道也和香味完全融合在一起,鱼汤浇到米饭上,更是香上加香。红烧肉虽肉色不好看,但味道酥嫩,肥肉入口即化,瘦肉筋道有味。总之,怎一个香味了得。
美酒美食,独缺一美人啊,我的得莫莉在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