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我眼中的那条北极熊新闻 精选

已有 58059 次阅读 2013-8-12 00:57 |个人分类:野兽公园|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北极熊

(这张是我的学生帮我照的)

  离开近极点地区已经有几天了,这下好了,互联网又来了。刚刚在百度上看了一下新闻,结果就遇到一张熟悉的照片被炒得很热,照片的主角是:一只死去的北极熊。这篇配图的新闻很简短,中译文的发表日期是8月8号,标题是“关注全球变暖:北极熊被饿死”(不同媒体转载略有不同),大体上是这么描述的:“近日,在北极圈挪威svalbard群岛,惊现一只瘦成“毛毯”的北极熊尸体,这只本该具有超强大捕食能力的巨型动物,在一场北上搜寻海豹的绝望之旅中活活饿死......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由于全球升温冰融加剧,北极熊无法再在海冰上猎捕食物,它们都将承受相似的命运。......北极熊的生命就是靠海冰进化而来的,它们要靠海冰捕食海豹,而海冰面积的锐减使得它们无处觅食,这就意味着北极熊溺水的可能性与同类相食率的上升,物种数量在普遍减少。”

  我发现,关于这只熊本身的描述部分很少,但其评论的部分却很多,并旗帜鲜明,即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往,遇到我感兴趣的新闻,我总会问,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因为,我知道,全世界的新闻都是有导向性的,就连标榜自己为最自由的国家新闻,也是有导向性的。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遇到我感兴趣的新闻,我总想知道那些导向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凑巧的是,在我离开斯瓦尔巴德群岛前往冰海的前一天,我正好在这头北极熊的身边,得以对它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影像记录。

  事情是这样的,7月29号,当我们的船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西斯匹卑尔根岛北部的德克萨斯湾的时候,船上的探险队长乌迪(所谓的探险队并不是真正从事探险工作的冒险者,而是我们在陆地上考察时负责探路和保卫工作的船员)说,附近的岸上有一只16岁大的北极熊死了,我们一会儿可以上去看看。我们问他为何对这只熊的年龄能有这么确切的了解。他说,挪威极地研究院曾经对这头熊标记过,前不久,还回收了它耳朵上的标签。看来,乌迪和他的同事早就知道这头死熊的存在,并且从挪威极地研究院那里获取了坐标。

  我们随后在德克萨斯湾的一处古冰川原先的冰舌上登陆,那里如今连冰渣子都看不到了,只留下一片凸字形的海滩,一颗大大的,圆圆的漂砾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在漂砾的不远处,就是一座十几米高的台地,地上开满了紫红色花朵的无茎蝇子草,老远就看见,一张大大的“熊皮地毯”铺在那里。

  我看到,熊尸的外观保存得很完整,头尾躯干上的毛皮几乎没有破损,四只大大的熊掌上还保存着爪甲。的确很瘦,本该浑圆的熊屁股软塌塌地铺在地上,脊柱部分顶着长长的熊鬃高高地屹立着,一副皮包骨的样子。我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这样一具熊尸,我没有感到有任何的意外,只是做了一般性的外部体格检查和影像取证,就走了。因为,像这样的野生动物尸体在野外,其实,并不罕见。因为,有两个最直观的证据显示——这是头老年的动物,并且老得吃不动东西了。

  第一个证据是牙齿的磨损程度,这是体现大型哺乳动物年龄信息最可靠的证据之一。我看到,这头熊的门齿和犬齿磨损得相当严重,右上侧的犬齿齿尖已经磨损得相当浑圆,而另一侧犬齿的齿尖,居然已经磨损得消失殆尽了。第二,这头熊的爪甲也相当的钝,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捕猎和磨砺过似的,这些都是老年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北极熊,靠长长的利爪和同样长长而锋利的犬齿把它的主食——海豹拖上浮冰并肢解。失去尖牙和利爪的北极熊,无疑不管全球气候变不变暖,它的结局终归只有一个:挨饿→消耗自己的脂肪→消耗殆尽后死亡。

 

 

(资料图片:这张是我去年在朗伊尔宾照的壮年熊标本的齿)

(资料图片:这张是我去年在朗伊尔宾照的壮年熊标本的爪)

 

  况且,尸体长期曝露在空气中,内部蛋白质和脂肪的部分总是最先腐烂,看起来会更加的瘦或使躯体趋于扁平。即使在极地,腐烂的速度比较慢,但这里数以千万计的苍蝇也会很快地把这些“最好吃”的部分先分解掉。在熊尸的一侧,我用相机记录下分别属于不同世代的苍蝇,幼虫、蛹、蛹壳和成虫,看来,苍蝇的家族已经在这堆“食物”上生活了好几代了。


  在新闻故事的描述中——“一般来说,野生雄性北极熊的寿命都超过20年,过去数年间,科学家都在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南方区域捕获过它并进行身体检查,今年4月,科学家在同一地区见过它,当时的检查结果为健康。可是3个月后,人们却在250公里以外的群岛北部发现了它的尸体”,文中无限惋惜它的“英年早逝”。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北极熊的寿命是不同的,这与该地区食物的丰富度有着直接关系。诚然,在加拿大,或者是阿拉斯加甚至是西伯利亚,雄性北极熊的可以活到20岁,但是在斯瓦尔巴,由于这里生活相对艰苦,16岁的北极熊已经算是高寿了,而这个年龄的动物犹如龙钟老人一般,即使在食物条件并不缺乏的情况下,也是极容易患病并出现“恶病质”(一般由消耗性疾病带来的快速消瘦)而死去的。因此,笔者认为,年老导致的无法捕猎和进食,加之患病,可能是导致这头北极熊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此指出,我并不反对做新闻要坚持自己的导向性。的确,全球气候正在快速地发生变化,理应获得关注,从近年来的几次极地考察中,我有深切的感受。但在描述自然科学的问题上,媒体最好还是丁是丁卯是卯,先调查清楚再评论的好,不要过于武断地指出或评论就是这个,就是那个。不然,打错了比方会错了意,还不如不说的好。(博物地理 段煦 撰文并摄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716106.html

上一篇:我的2013北极博物之旅(微博直播)之一
下一篇:印象北极:又是一年冰化时
收藏 IP: 106.121.93.*| 热度|

144 崔健 王晓明 张雪峰 李宁 曹聪 蒋迅 吕喆 刘旭霞 陈安 李学宽 盛弘强 余昕 魏东平 孙平 焦豹 范可强 翟自洋 王志杰 刘全慧 郑波尽 陈桂华 张焱 刘立 王振涛 王统领 蒋大和 罗德海 李贤伟 赵建民 张勇洪 张忆文 刘艳伟 张子柯 冯大诚 张世成 吴宝俊 董焱章 李宇斌 罗会仟 张江江 许浚远 张海霞 黄延旺 任国玉 王府民 丁大勇 冯珞 全嬿嬿 刘钢 赵斌 叶恒 何宏 陈苏华 张琪涣 周少祥 郭嘉琳 刘洋 周向进 刘光银 史智才 文克玲 翟远征 曾红 鲍得海 汤济鑫 曹俊 刘建彬 曹裕波 王国强 王新 耿小昭 张文春 黄林 万宏富 叶威源 李伟钢 褚昭明 武夷山 石磊 段庆伟 李土荣 李云凯 杨辉 茹永新 杨洋 董侠 王军强 郭泽钦 马磊 魏华 姜虹 赵玮杰 董欣欣 郑硕 唐维 刘传武 唐常杰 陈儒军 曹建军 周华 郑晨 刘伟 任胜利 吴吉良 张其威 邹少浩 陆俊茜 张鑫 张晓良 杨正瓴 陈进斌 李汝资 夏波 侯沉 苏德辰 zdlh zzjtcm tuner qqlisten xuyiganghz techne wangriver seeker99 anran123 pkuer8102 waverxx pengchaochina bridgeneer ahyfyym jinchengfeiwu Catherine1029 zhoulangxiucai haoye xiyouxiyou kxwlac lrklx yunmu cloud020 ljxm QNLJT Winfred2011 rosejump cnyjjsu27 berrymi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