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探秘南极一角 斯科特和沙克尔顿的小屋 精选

已有 8029 次阅读 2023-2-22 06:41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6287.JPG

发现号小屋(Discovery hut)在南纬 77°50′45″,东经 166 °38 ′31 ″, 这个位置在罗斯岛的西 南角,美国麦克默多南极科考站附近。“发现号”(Discovery)是斯科特 1901—1904 年南极探险队所使用的探险船只的名字。在奔赴南极之前,斯科特在这艘船上装载了一间被拆散了的小木屋,准备到南极充当团队的大本营。小屋是在悉尼定做的,用了远道而来的花旗松和苏格兰松木,为的是轻巧而结实。斯科特为此付出了 360 英镑,这在当时来讲,也算是一笔挺大的费用了。小屋为四方形,边长 9 米,屋檐很大,外围有一圈用木柱支撑的檐廊(这种遮阳棚似的设计秉承了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民居的建筑习惯)。为了防止积雪,屋顶被设计成金字塔状。

IMG_6139.JPG

从室内看屋顶

小屋于 1902 年搭建在罗斯岛西南角的一个岬角上,这处岬角伸入大海很远,表面十分平坦,以至于在很远的海上就能看到这座小屋。探险队员们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小屋岬”(Hut Point),今天人们把这个岬角连同所属半岛命名为哈特角半岛(Hut Point Peninsula)。小屋的搭建并没有令斯科特感到有多满意。他曾不无遗憾地说:“整体来说,我们的木屋会有用,但绝对不是不可或缺的。花这么多钱,占那么多船上空间、费那么多事把它运来,其实没必要。不过它现在在这里了,会屹立很多年,任何运气不佳的队伍如追随我们的脚印前来,可能不得不在此屋中寻求食物与庇荫。”(引自《发现号之旅》第一卷第 350 页,斯科特,约翰·默里出版公司,1905 年出版。)

IMG_6166.JPG

小屋岬旁边就是现代南极最大的科学研究基地,美国的麦克默多南极科学考察站。

这间小屋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其保暖效果实在是太差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澳大利亚人很难想象出南极洲会有多么的寒冷,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在两层木板之间粘一层不太厚实的毛毡,不仅足以抵挡南极那些峻烈的寒风,还可能“待在里面简直可以热得冒汗”。而实际情况是,搭建好的小屋内部不仅冰冷刺骨,并且四处漏风,以至于船员们都不肯长时间待在里面。为了节省宝贵的煤炭,每当到了睡觉的时候,大家还是纷纷回到船舱里,尽管那里潮湿,地板上还会结冰,但比起岸上的小屋,船舱里温暖得堪比天堂。屋顶的设计也是糟透了,尽管呈金字塔状,但斜坡的倾斜程度并不足以使积雪滑落,屋顶时刻有被压塌的危险。还有门,这要命的大门哟,居然开在向南的一侧,这个设计在地球上大多数地方都是正确的,可偏偏不凑巧的是,这里最凛冽的寒风,恰恰是从南部的冰原方向吹来的。1908 年 2 月,当沙克尔顿率领探险队再度探访这个小屋时(沙克尔顿也是斯科特 1901—1904 年探险队的成员),他看到小屋的确有一部分被压塌了,一扇门被大风从铰链上给扯了下来,门口被坚硬的积冰完全阻塞,探险队员们不得已从背风一侧的窗户钻了进去。

IMG_6066.JPG

木屋内景

实际上,也正如斯科特所料,小屋虽然没有如愿以偿成为探险队的大本营,但它在斯科特本次和接下来的探极之旅活动中,的确起到了临时仓库和为外出执行任务的队员提供庇护所的功用。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沙克尔顿,除了在 1908 年他的探险队利用过这间小屋外,在他组织的1914—1916年的南极探险活动中,发现号小屋为挽救其人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年,他突发奇想地设计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横穿南极计划,他自己率主队赴南极半岛东侧的威德尔海,准备由那里通过南极点到达罗斯海西岸,他同时派遣了罗斯海支队在罗斯岛准备接应,并在自己预设路线的下半程建立补给站。但天公不作美,刚一到威德尔海,沙克尔顿的船就被浮冰给结结实实地冻在了海里,随着冰情越来越紧迫,他们不得不弃船逃生,最终漂流到了南设得兰群岛东侧的象岛,建立了一个临时避难所,横穿计划也被迫告吹。值得庆幸的是,沙克尔顿率领一小队人马乘小舟日夜划船,居然成功穿越了风暴肆虐的德雷克海峡,到南乔治亚岛上的英国捕鲸站寻求到了援助。最终,威德尔海主队的人员全部被营救回国。与此同时,可怜的罗斯海支队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补给站的建站工作,随着工作接近尾声,他们日夜翘首盼望沙克尔顿能从相对的方向姗姗而来,想象着看到会师的那一刻:尽管筋疲力尽,但大家仍旧叫着,跳着,挥舞着帽子,涕泪横流地抱在一起,摔倒,爬起,再摔倒……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约定相见的时间早就过了,沙克尔顿还是杳无音讯,他们从满怀希望变成担心和焦虑。天气越来越坏,不得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再次钻进斯科特留下的小屋里(离此不远的埃文斯角小屋也在这次探险中被重新利用),清理出一小片能住的地方,挖出被冰雪盖住的十几年前的剩余给养,以及不多的燃料,然后靠企鹅肉、海豹油以及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与绝望斗争。1917年1月10日,沙克尔顿的船来了,罗斯海支队的探险队员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IMG_6078.JPG

沙克尔顿探险队罗斯海支队队员在屋内隔出的一间卧室兼起居室

沙克尔顿的英雄之处在于: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无论何种原因,在任何时候……

今天,在南极遗产信托基金会的努力下,这座小屋已经得到恢复和重建,里面还原了 20 世纪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探险时代”的一些场景。(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IMG_6134.JPG

窗台上还放着半块饼干,一百多年了,看起来还可以吃

IMG_6107.JPG

当时探险队储藏的肉食,左边两具是整羊的胴体,右边的是帝企鹅

IMG_6108.JPG

帝企鹅的遗骨

IMG_6095.JPG

1916年7月15日,沙克尔顿探险队罗斯海支队在撤离这间小屋前吃的最后一餐——平锅煎海豹肉

IMG_6112.JPG

成块的干燥苜蓿草,1910-1913年斯科特探险队为探极之旅准备的矮种马饲料

IMG_6064.JPG

剩余的食品物资

IMG_6071.JPG

当作食用、取暖和照明用油的海豹脂肪

IMG_6086.JPG

斯科特探险队在南极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而搭建的科学装置遗迹,他们曾在此做过地磁方面和类似于锤摆实验的物理学实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1377317.html

上一篇:黄猄蚁——恼人的雨林小“刺客”
下一篇:南极遗物探秘 斯科特船长关于“吃的智慧”
收藏 IP: 114.254.1.*| 热度|

16 文端智 张珑 刁承泰 黄永义 张学文 张晓良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庞峰 史晓雷 张明伟 孙学军 雷蕴奇 苏德辰 李濯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