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凡为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ualei 我知我无知

博文

在科研中的一些随思和随想

已有 5248 次阅读 2013-11-6 07:54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 严谨与创新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候严谨和创新很难兼备,太创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太严谨,都存在很多漏洞,因为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正像马克思所说,一个新生的东西,虽然存在很强的生命力,但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我们不能要求其多么的有力量,我们更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它。牛顿的微积分,最初被贝克莱大主教批判的体无完肤,康托尔为集合论更是烧费苦心,勒贝格研究的变态函数,更是让人不可以理解,波尔兹曼更是抑郁而终,等等。旧的东西,一般是严谨的,但多数是缺乏创新的。所以在研究中,该大胆的时候,要大胆。创新和严谨有时候是不能兼得的。如果你追求大的创新,那你对严谨要求少一点,如果你追求严谨,那就在创新上少要求一点。


2 博与渊,大和小

   上一段时间,室友和对门两个同学两天,自己没有参与,在听。同学A说,他打算做低碳和农业生产,同学B接着说,这太大了吧?不好驾驭吧。接着聊了很长时间,其他的我记不清楚了,记得同学C说一句,因为同学C以前是学历史的,其说,同学A做的东西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那个问题。最后,他们走了,室友B给我说,有时候,在科研过程中,有时候很多东西具有相对性。同一个数学推导过程,可能一个学数学的同学看着显然,但是学文学看着就不那么显然。同样做一个东西,一个同学可能说做的太大了,另一个同学就可能说做的太小了。做粒子物理的,肯定是的很微观,做宇宙学的,肯定做的很宏观,同时物理,即有微观又有宏观,即有很大的,又有很小。所以在做东西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不同空间或者时间尺度上的敏感程度不同,选择一个自己最敏感的尺度做,其他人的意见,很多是从其敏感的尺度上着眼的。所以科研上没有渊和博,只要自己敏感的尺度问题。因为同一研究问题,可能有些人认为太大,也可能有些人认为太小。有些人认为考虑过于窄,缺乏视野;有些人认为考虑的过去宽泛,缺乏深入。


3 如何对待新旧知识

   昨天和一同学聊天,在谈论技术创新过程中,其说:“如果在新技术没有出现之前,旧技术还是得使用。”我接着说,是的,如果你不能提出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一个新方法,你必须先接受原有的方法和技术,即使其存在缺点和不足。我就想想,有时候很多情况下,也是这样。某些人在没有找到新的男女朋友之前,是不敢甩掉其原有的男女朋友的,就是第三者的嵌入,才是原本的感情发生中断,等等,这太普遍啦!这在科研上呢,我想想,就是在还没有学会新的技术和知识之前,旧的东西还不能丢,否则出现邯郸学步,不但没有学会其他人怎么走路,还忘记自己怎么走路。但是还是这个标准,新技术和旧技术有什么标准,还是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更好的被大家认同,哪个知识和技术满足这两条,我们就采用这两条。


4 科研不能太追求完美

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不知道对还是不对,但是还是想说出来。我们不能穷尽所有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能把一个问题搞的非常明白,甚至是技术,绝对的准确和完全映射我们达不到。所以在科研中我们仅追求相对的正确,或者近似的正确。如果你在科研中,一味的追求最优和满意,最终可能在科研中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成,因为任何时候你做的东西都不会让你感觉到最优和满意,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现实,成果不是现实,所以你最终会选择不做了,或者不发表了,最终就一事无成,科研不是现实,是现实的一个简版和片段。就在我们能力的基础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断的给自己阶段性性奖励,不断给自己添加信心,我们总是喜欢大的进步,忽视小的进步;我们不能等太久,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故,不能追求最满意,否则没有下一步。


5 做新的东西,还是旧的东西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其里面说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说的一段话,年轻人最好选择一个新兴的学科,最终与这个学科一起成长,当这个学科成熟的时候,你的科研也将逐渐确立。其的理由是说,其一,新兴的领域是僧少粥的领域,很少人去做,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新的领域,即使做一个很不完整的东西,都有可能做出成就;其二,在新的领域上,年轻人和年老时人,都是空白的,相反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或者年纪的人,其脑子已经装满很多东西,所以,在接受新的东西上面,不如什么都没有装的人合适,这也是很多时候,一张白纸比一张涂满其他颜色的纸更好,这是近代量子力学是年轻人做的,某个重大的学科创新是年轻人做的。所以,年轻人选择一些新兴的东西做,因为在这上面有比较优势。而作旧的东西,别人已经做的差不多,在他们上面,再走一步都很困难,并且是个僧多粥少的领域。


6 如何参考别人的意见 

   在日常和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多少会有所感悟,并且在学术上,我给自己定一些原则,如宽容,如果你不宽容别人,你从别人身上学不到东西,你会自己把自己封闭;感恩,你从别人上述学到东西,如果你不感恩,别人不会再让你从他身上学习,别人会把你封闭;再一个就是交流,及时把自己给别人说,让大家给提点意见。但是自己在以后经历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没那么简单。一首歌唱的那样,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作决定。正像一个同学给我讲的那样,一个人的基金申请,一个专家给其打90分,一个专家给他打40分,因为有时候每个专家认为的有意义的不同,可能一个专家认为很有意义,另一个专家,就认为没有多少意义。就像以前自己的一篇稿子被一个专家审稿,给的意见极其差,我直接给编辑部打电话,进行申诉,要求换审稿人,结果,这个审稿人竟然要了。因为不同的人,能力参差不齐,关注的重点参差不齐,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别人的意见,仅是参考,还得自己做决定,以前自己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集成电路的发明,别人都认为没意义,最终他做出来了。


7 科研中的正确与错误

  在科研中,原本有一个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有时候存在,但不知道,这在自然界中是在很多现象是存在的,就是知道其存在,但是就没有见过他,如知道夸克,但夸克是囚禁,知道这个方程有解,但方程的解就是求不出来;我们有时候真的无法判断其一个东西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这时候,特别上升到社会层次上,我们社会就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并且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行业准则。这在社会中是经常存在的,有时候,大家说你行,你不行,也行;大家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这里集体的智慧是高于个人的。同样在科研中的正确与错误,我感觉,很多情况下,是大家都在用的东西,认同的东西,不正确,也正确;大家不用的东西和不认同的同学,正确,也不正确。如均衡,大家都知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大家认同,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消费者并没有在这个点上消费,但大家接受。有时候检验的理论的标准,即不是实践,也不是逻辑,实际上是社会的规则,是人自己,这是法则的社会化。


8 方向有时比努力重要

一个学者最终目标对科学的贡献,可能是最大化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如果我们做一个领域非常小,这个领域在所有学科中地位不是太高,甚至是边缘的,如马克思经济学,即使我们是这个学科最牛的人,我们对科学和社会的贡献也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们能够获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我们不能给自己限太死的原因,我们需要比较,需要选择,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我们一旦限的太死,画地为牢,不关注其他,一下子专进去,我们很可能是井底之蛙。就像一个在山村的孩子,即使在本班和本镇上是第一,但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其可能是倒数的,我们不仅在我们这个小的领域,争第一,更多向领域之外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最大化自己工作的影响力,最大化对社会的贡献,这样势必要求,在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因为有时候,方向比努力重要,因为方向决定你一生事业的高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86-739395.html

上一篇:我们
下一篇:一些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成群出现”
收藏 IP: 1.202.187.*| 热度|

18 武夷山 刘建兴 郭向云 王瑞 吴开宁 罗教明 鲍海飞 戎可 刘玉仙 梁光河 陈学伟 文双春 李明阳 谢蜀生 刘进平 王树松 王加升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