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20年代荷兰电机工程师Van De Bohr在研究真空管电路是发现了混沌效应。现在的物理学系学生一定会用示波器观察振子的行为。Van De Bohr那时没有示波器。他只能头上戴着耳机聆听振荡电路发出的声音。当他给予电路不同大小的电流时,他发现了电路噪声随频率而跳跃,仿佛爬台阶。离开一个频率又进入第二个频率。Van De Bohr发现了奇怪的事情。声音由规则变为不规则,这是他所不能解释的。他写信给nature说:“当由一个频率跃向较低的另一个频率时,在电话听筒里常可听到一种不规则的噪声。”对于试图制造真空管的人来说,锁频十分重要。但对于企图了解复杂性本质的人来说,周期性的声音变成了“不规则的噪声”,这是由于高频振动与低频振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1842年5月25日,在布拉格举行的皇家波希米亚学会科学分会会议上,多普勒提交了一篇题为“Ueber das farbige Licht der Doppelsterne und einiger an-derer Gestirne des Himmels”( 论天体中双星和其他一些星体的彩色光)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后来称之为多普勒效应,称这一原理为多普勒原理。对多普勒效应最早的实验验证是在荷兰进行的。1845年当时的荷兰皇家气象学院院长布依斯·巴洛特(Buys Ballot)在乌得勒支铁路上进行了实验,让机车牵引一节平板车厢,上边坐上一队小号手奏乐,当机车快速驶来驶去时,由一些训练有素的音乐家用自己的耳朵判断音调的变化,然后音乐家与号手对调位置,重新实验。实验进行了两天,观测到了管乐器音调的明显变化,验证了应用于声学时多普勒原理的正确性。不难想象,当时的火车速度远不及今天快,因而验证的效果不会特别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