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往里走,安顿自己——阅读笔记

已有 1536 次阅读 2023-1-10 10:32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往里走,安顿自己
【 作 者 】许倬云
【 ISBN 】978-7-5477-4332-4
【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第一版

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跟今天生理学上所说的“脑”,二者并不能等同:心,是感情跟感官转换的地方;脑,是以理性的思考为主。 


  八卦将自然、宇宙、人生各种现象和局面做了分类以后,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
  作为一个人,面对种种现象我们要有一个回应。事情现在发展到了哪个地步,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反思,从反思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理解、觉悟,这一步的工作——对外在现象的观察、分类、讨论、应对等——最终一定会碰到心底那一部分东西,这也是我所说的“往里走”。 


  所谓“往里走”,我们要看见周围的事物变化,也要感受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还要找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部分。如此一来,外在的刺激就内化了。
  如果我们将对外观察的结果内化到心里,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就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着深切的体会。这种体会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反思之后一定要存储在内心最深处的资料库中,并能时时刻刻照见我们的行为举止。每当这个资料库发出警告信号,我们就能警惕自己的不足、过分之处,或者是危险来临。
  能够训练自己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需要一层一层地自我提升。我们看书也好,听、讲或写文章也好,都可以让得到的信息在心里内化,从而增加心的敏锐度。若是能够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面对问题时,若能超越得失、悲喜等种种感受,外在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我们的心就更稳定了。 


  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敏感度提升到相当高的地步,这时他就能够从容处理自己和外界、他人的关系。而且这种人更不容易犯错,人生的懊悔更少。 


  开阔视野、扩大心胸——这不是靠打坐可以得到的,也不是靠读经可以得到的,更不是靠数呼吸可以得到的。这需要靠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观察、学习,并在回收、内化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不断领悟。 


  京剧有一出《四郎探母》,杨四郎流落番邦十四载,成为番邦的驸马;母亲佘太君押运粮草在边塞上和番邦要对垒打仗。杨四郎听见消息,尽了一切努力,突破关口私自奔回宋营,为的就是见母亲一面,然后再回去。他冒着夫人和孩子被杀的危险去见母亲,见到之后又丢下弟弟、母亲及原来的夫人回去,免得害死番邦的夫人和孩子。这个大的矛盾里面,他没有做对一件事。他见到母亲的时候跪在地上,用膝盖爬到了母亲的身边,头放在母亲的膝盖上:“娘啊——”这一声喊,令人记忆犹新。 


  “往里走”这个“里”不是理性,是情的部分多于理的部分。情和理交融汇合,埋在你身体里面,变成你性格的一部分,这个才叫“往里走”。 


  《西游记》取经路上经历了“八十一难”的艰难险阻,其实每个“难”都是内心需要面对的困难,是幻觉、幻象、企图、野心和欲望,而非现实中的真正困难。
  但历尽艰辛到最后,求来的经居然是假的,被孙悟空戳穿后才换成真经。到了河滩上,经书被打湿,真经化为白纸,成了“无字经”。
  真理不依赖于文字,真理没有办法叙述,真理没有办法界定。 


  《封神榜》里面截教、阐教和正统的神佛打得死去活来,到最后所有的敌人也一概封神,按照他们的能力担任一个职务。
  让我想起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今天埋葬在这里的不只是北边的弟兄,也不只是南边的弟兄。南北战争的弟兄在这里彼此残杀,献出的生命都是为了要保卫一个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虽然他们因为意见不同而彼此残杀,但他们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所以,在葛底斯堡,我们哀悼所有的亡灵,不只是胜利者,也不只是失败者。” 


  文天祥的《正气歌》里的几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种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无所不在,从日月星辰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为了一个信念,为了一个忠诚——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一个理想、信念,连性命都在所不惜。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到了二十岁以后,你就要负起你的责任。将来你是什么样的面貌,人家就把你看作什么样的人,你就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穿衣、吃饭、开名车,这是一种包装。一瓶酒包装得是否好看,并不能决定酒的品质好坏。
  人生由你自己创造,由你自己铸造,由你自己塑造,由你自己培养。你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自己是要负责任的。
  “样子”可以叫作“修养”,也可以叫作“印象”,或者说是一个认识你的指标,它反映的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面的衣装。你的每一句话是让自己更好看还是更难看,是你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的事情。 


  学习是你自己决定的,不是旁人决定的,你无时无刻不在决定。但是只有搜罗资料、认识资料以后,你才能够以最好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最好的途径发展良好的性格。这是别人对你的印象,也是对你这个人的评断和认识,进而决定了你的遭遇,决定了你到老时是懊悔还是不懊悔。 


  中国人相面讲的是五官,五官不能改,但五官的状态可以改,而且透露了你心里的感觉和想法。这个相面不是看你的表面,而是看你透出来的总体表现。所以说“命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接受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到最后死了还不算完,死后大家对你的评价都不一样,要等二十年以后,或许才能有相对真实、客观的评价。你只负自己的责任,外面的记录、光辉都和你没有关系。 


  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
  判断的第一步就是看见环境,懂得环境。第二步,懂得分析哪些常识是暂时的,哪些是人不可避免的一些错误;对于可以避免的错误,你自己至少不要犯。
  保持相当程度的知识训练之后,就能取得安定和冷静。 


  人一辈子做的工作就是训练自己、教育自己。 


  知识不是资料,而是从资料里面提炼出来的,我们能够借此找到一些方向,找方向的过程是寻找智慧的途径。 


  中国的儒家跟道家求的是内心的安定、平静和有把握,不随波逐流,内心有定力,有主见。 


  人生目标有几条。最要紧的一条,是“存在”;第二条是存在于这世界上,你要有尊严,不要委屈自己去求取荣华富贵,甚至只为了求取一个更好的待遇。
  有了不同的目标之后,每个人的内心要怎么充实呢?靠输入素材,特别是有关生活意义的素材,充实自己的内心。 


  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一个人能够尽己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 


  大灾难以后,人类的世界观会发生改变。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后,就是三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三国以后就是两晋南北朝,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前面所说的疫情、战乱,思想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转而更为注重内心生活。比如竹林七贤、陶渊明,他们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人物,思想观念和汉朝人已经大不一样。
  这种灾难以后的安定,与以前不一样:人会懂得互相帮忙,懂得互相关心,懂得为彼此分忧,也彼此分享所拥有的物质资源。这是我们在这次疫情之后,应该学到的经验。 


  人的一生,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这是灾难给我们的提示——当你忽然觉得两条腿可能随时没有了,你才会珍惜今天能正常走路的生活。才能体会看似普通的人生里面的幸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这是“忠道”;做事的时候自己能够时时反省,对他人能够体谅、包容,能够做到将心比心、利人利己,这叫“恕道”。
  做到“忠恕之道”并不容易。能觉得做某件事情是安心的,对他人有益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同时,对你自己而言,也是尽了心,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就已经很好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愿望,但是有时候情况不一定如你所愿。那么这时候我能尽其所安,尽心之所安,我就做到了我的力量之所在。


  能做报纸的标题人物,当然是你的福气或者运气,同时也是你的挑战,以及你的负担。
  你一辈子努力,最后能够在某几个角落里作为脚注,支援别人的研究,使他的立论得到一个很好的立足点,那么你的功劳就很大。
  因为你帮了他一把,做了一个台阶;那篇文章又帮助别人一把,做了台阶。每个人的研究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终于碰到了大家,那位大家走了一千步,但这一千步里的一小步中,有一个台阶是你的,这就尽了你的心。 


  现在的世界,个人很难说:“让我们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只好尽量接受现实。 


  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盼望别人给你关心,你首先就要关心别人。 


  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快速变动的时期。在混乱的变化、动荡的时代中,我建议大家保持阅读的习惯。自己的眼界放得开,注意力放得开,对四周的环境多了解,对我们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人生是个大丛林,世界也是个大丛林。我们可以看着丛林,防备它,但也可以享受它。挑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我希望大家心里、眼里存着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我们最后的据点、最后的归属是人类,这个大的世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未来人类世界一体化,是一定会发生的。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发生战争。我们当然希望不要发生战争,但这是要依靠我们的智慧来实现的。拥有处理这种局面的智慧,其前提是我们要了解自己,了解我们都是世界共同体中的一员。 


  现在科技化的速度,快得令人吃惊。现在已经不是牛顿时代的科学,那个时代大家的欲望是有限的;也不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代;今天是量子论的时代。量子论的世界是无穷的世界重重叠叠。 


  今天对科技的惧怕,可能部分来源于可以替代人力劳动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能减缓科技发展的速度,也不能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
  如今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求利,这利就是商业利益,这与当年早期科学求真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这能矫正过来吗?可以矫正,这是人的理念和欲望的问题,你我有责任帮助矫正。在科技浪潮排山倒海而来、世界完全改变的时候,我们要寻找自己的理性。我们要理解自己可以做到哪里,应当做到哪里。
  科技越发展,越需要肯定人类本身的意义。 


  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保持一份清明,保持良心的独立性,保持慈悲和平的心和自重自敬的心。 


  你自己有没有过分贪婪、过分霸道、过分要求,而忽略了别人,踩到了别人的脚,伤到了别人的心,辜负了别人的好意?这都是我们“往里走,安顿自己”的时候,需要反思的问题。 


  你必须掌握自己,自己才是存在的主体,而不是跟随潮流去变化,也不需要跟着人家的意见变化。拿个梯子是直着走还是横着走,要有自己的判断。 


  海面最平静的时候要小心。因为这预示着极大的风暴马上要来。海面平静的时刻是短暂的,它正好是个间隙——风暴的前驱已经过去,后面大量的风暴和大幅度的颠簸马上就会到来。
  海面什么时候最好?不断涌起白色的小浪花,这是最好的海面:虽然平静但总是有些小变化,下面的翻到上面来,上面的翻下去,总是一直向前流动着。 


  精英不是自己封的,精英是做出来的,然后人家称你为“精英”。不一定要想天将降大任于我,而是我降我的责任于我,让我做一个尽力而为之的人,别人怎么样,我管不着了。 


  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是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人是由自己创造的。
  中国人认为事物永远有改进的余地,世界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缘故既有外力的刺激,也有内力成长的刺激,还包括互动作用的刺激——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学习、模仿、抵消和矫正,群体与个人之间互相矫正,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矫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中国人的精神中最要紧的是变化。
  因为有这种套连关系,没有人能真正完全独立。不同单位之间彼此互动、拉扯和刺激,都会产生新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改变、提升,追求更加协调状态的动力。这样,人类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如同流水一样,在流动之中不断更新和改善。
  每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要不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像磨刀一样,把自己的内心磨得更光亮、更干净。
  人要对自己负责。 


  中国的基本假设是人为天地之中心,人一步步扩大变成天地。所以创世者是盘古,整个宇宙就是由人、由创造者转化而来的。
  创造者的精神——上达天,下通地——叫“宇宙精神”。这天地之间最神奇的力量叫作“道”,叫“神”
  中国人讲“公平、正直为神”:公平,是人与人之间以公平互相对待;正直,是自己做人不能自我扭曲。这应是人间共存的基本原则。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以如此理念贯穿解释。 


  中国人在诗歌艺术中展现了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表达了他们与自然的互相适应,到达了以自然风景来形容美学的境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371359.html

上一篇:即学即用社科论文写作技巧与发表指引——阅读笔记
下一篇:持续成长——阅读笔记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