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凤光
旧文重贴
zt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
我的导师在治学的道路上选择的时候,曾经弃管理而选经济,管理很多都是两难问题,或者是规范研究,而经济学实证研究更多一些,科学性多一些,政 治性或文化性弱一些,逻辑自洽,不用做墙头草或妥协者,或调和者,妥协和调和是政 治家,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他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及称为经济学三种人中的第一种人。但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只能是第二种人(利益代言人)或第三种人(经济学教师)。
丁香园整个发展战略选择专业研究,不许求医问药,搞阳光检索都是尽量避免规范研究所带来的利益代言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尽量在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意义上讲,堕胎与动物保护与环保等一些规范性研究或信仰一类的讨论和研究应该不在丁香园所倡导的主业之中。
给大家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来了解堕胎与反堕胎的双方意见,我是赞同的,但如果只是一个方面的声音,我个人认为有些不妥,这是一种明显的利益诉求,和政 治主张。有违科学工作者的客观中立身份。希望有不同的声音,或管理层的声音来明确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的底线在那。
zt 1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是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强调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经济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二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现象即某一选择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说明经济现象的社会意义。
三是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的,无法进行检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这两个概念有些像实然与应然,前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描述性的),后者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说明性的)。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describe the world as it is)
--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我们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validity)。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我们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的看法。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
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他使用后者,此时他就是政策顾问。
zt 2
人民日报: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邹东涛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解释性科学。但对于经济学是否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政策设计,也就是说,除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也应回答“应该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人们是有分歧的。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的范畴内,问题只有一个,即“为什么”,而“怎么办”则是工程学的问题,“好不好”是伦理学的问题。科学不问“怎么办”,也不问“好不好”。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莱昂内尔·罗宾斯就主张经济学仅限于科学解释,这一功能既不能回答价值判断,也无法演绎出对策措施。但也有学者主张,现代经济理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开始是产生思想的原创阶段;继而后人在此“前期产品”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形式化和一般化;最后人们再用非数学语言,进行思想综合和政策开发,形成“后期产品”。萨缪尔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以经验为依据的科学。它以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为首要目标,然后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以提高国内外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说,价值判断和对策措施是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实际上,英文economics的中文译法在20世纪初被确定为“经济学”,就与中国古代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的思想传统有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国几代经济学者秉承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在把经济学介绍到我国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今天,不少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经济学除了遵循科学原则对现实世界进行系统解释,其最终着眼点在于对经济社会有所助益:它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问题牵涉到经济学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问题。所谓规范研究,是解决“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问题,即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实证研究则解决实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主张经济学应严格限于实证研究的学者,认为从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关于现象的解释,即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些实然问题的回答中,并不能推导出对“应该怎样”这个应然问题的解释。正如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只能求“真”与“假”,而不能求“好”与“坏”。但主张经济学应该超越现象解释,为人们提供决策选择标准和决策手段的学者认为,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其研究目的在于对互动中的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比较和判别,进而解决人们为改善自身命运而不得不进行的方向选择问题。有关经济增长的代价、社会评价标准、社会目标的讨论等,都属于规范研究的范围。
事实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从未截然分开过。经济学家严肃的实证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对其所关注的人群命运的关怀;反过来,越是关怀社会中人的命运,经济学家在研究中越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实证分析,把科学道理告诉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另一方面,无论理论上经济学家怎样争论,现实生活中的政策制定者总是从经济学的进步中汲取着思想资源却是不争之事。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经济学有两大现实应用价值:一是社会启蒙,二是体制设计与政策评价。就社会启蒙而言,考察经济学说史可以看到,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曾以规范研究作为自己的理论特色,都或隐或现地提出了“应该”实现什么和反对什么的道德判断问题,并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就体制设计与政策评价而言,从经济学说史考察,无论私有财产制度、市场经济还是混合所有制以及公有制,无论自由贸易、自由放任还是国家宏观干预,经济学既从一个角度记录了各个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组织自身经济活动的方式,又为他们实现当时的目标和改进制度模式与政策手段提供了帮助。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从放权让利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步既是实践创新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4日 第九版)
322456 | 到底以什么为中心,医改思考之八 |
43657 | 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七 |
43656 | 市场化的含义是什么 医改思考文章系列之六 | |
43428 | 公平与效率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五 | |
43426 | 公布大处方医生有用吗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四 | |
43425 | 医院流程问题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三 | |
43424 | 药价虚高的问题-药品价值链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二 |
43423 |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 医改思考系列之一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