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再谈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相关问题(回应刘立教授)

已有 5221 次阅读 2016-3-25 14:5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素养, 测评体系

近日,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发了两篇博文,谈到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他用“科学素质”,下文两者的意义可认为等同,笔者这里依照中国科协几次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的说法)相关问题。下面谈两点不同看法。

刘教授本月23日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64471.html

24日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64768.html

1、在3月23日的博文中,刘教授认为(若按照美国Miller新的测评体系或者或口径),我国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大体为20%。

这点值得商榷。因为他是利用了2010年中国科协调查的数据“(我国公众)了解科学术语的比例为19.3%”,从而得出其结论的。但问题是,如果依照Miller的统计、测评标准,是用《纽约时报》31个科学概念做测试题目,能够理解其中20个为达标,即算具备公众科学素养。刘教授认为我国公众达到20%。此说有误导之嫌,因为这只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过去我国没有采用,因为均是采用的几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2010年全国是3.27%,所以刘教授感觉低了,才有了他下一篇博文,高低的问题下面谈);而且20%的数据也无法与美国的比较,因为我国测评科学术语的题目仅有4个(2003年的是分子、DNA、Internet、纳米,由于中国科协的测评体系要纵向比较,尽管没看到2010年采用的题目,但应该不变,更不可能采用31个)。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会误以为美国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为28%,我国2010年为20%。其实这两者并无关系。

2003年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的4个科学术语(形式:选择题)

2、24日的博文,刘教授提出感觉我国测评体系中“科学方法”那部分太严格,因为在几个维度中,每次全国测评,科学方法部分均是最低分,2005、2007、2010年均没超过10%,也就是说从统计上全国不到1/10的人能全部答对那3道题目。因此他提出了要改“指标”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大,或者说应该慎重。首先,中国科协要组织专家论证其可行性,因为改指标,纵向年度的比较就会受影响,更何况其“激进”的想法是废除科学方法那三道题目。

个人看法是,第一个问题可以舍弃,或者更换。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考量对比方法、一个考量概率,本人持强烈保留态度。2006年,PUS(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专门有一篇论文谈概率统计的考量与公众科学素养的,论文题目是:Do we need a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tatistics? 该作者基于:Statistics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life—from education,work, media,and health, to  citizenship,建议在公众科学素养测评中加强而不是放弃对统计知识的考虑。

论文见:http://www.ssoar.info/ssoar/bitstream/handle/document/22407/ssoar-2006-2-von_roten-do_we_need_a_public.pdf?sequence=1

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这种测评体系不大变动的话,题目2、3仍应保留(题干能否再简化?)。题目1,个人感觉区分度不好,意义也不大。至于3个题目如何计分,是答对一个就算呢,还是必须全部答对,留给专家论证吧。另,科协的测评体系已经很多次了,也应该论证下其得失,这次可以不参考国外,就以国内统计数据和实际操作、效果分析。或者按照Miller新的办法,做一个国内体系(仅考虑科学术语),然后试点调查一下。由于新的体系较简单,成本也会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64983.html

上一篇:宇宙源于大爆炸(下)
下一篇:奥本海默与赵忠尧
收藏 IP: 98.207.62.*| 热度|

15 郑小康 刘立 王毅翔 朱晓刚 武夷山 蔡小宁 黄荣彬 谢平 徐令予 刘建栋 杨正瓴 李颖业 wuji2017 biofans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