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北京八中优秀数学教师王春辉:少年教学的特点
王永晖
这里说的少年,对于王春辉老师的北京八中少儿超常班来说,是指10岁--14岁,小学四年级结束后,利用4年学习时间直到高考。
王春辉老师的教学经验基于这个年龄段的成功实践,从1999年开始有十几年,八中少年班则有30年历史了。
我们先前电话跟王老师聊过很长时间,感觉很有收获,专此为文记录:
这次,我们专门找了几位数学家跟王春辉老师座谈,主要目的是向王春辉老师学习八中的少儿超常班的教学经验,测算中学六年知识压缩到4年学习的成功经验。
王春辉老师再一次跟我们指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即使是八中少儿超常班的同学,经过了特殊选拔,也仍然如此。比如说,概念都懂了,但写题的时候还马虎很容易出错,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反复的大量练习是不必要的,可以通过后继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有个过程(到时候自然就掌握了)。
所以,八中的少儿超常班的同学,并不是把6年的知识当成压缩饼干来学,而是使用了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王春辉老师的期末考试,60分是做题,40分是小论文,王老师会构思/寻找到一些合适的研究性课题,让同学们在做小论文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学到手。
如平面几何,学完三角形全等后,王老师布置的题目是四边形全等,这是相当占课时的,所以少儿超常班的教学,并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图快”,而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理解,把知识串起来教。
反思一下,很多家长们,包括一些教师,对孩子们过于苛责,其实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我所主持的少儿工作坊,武术教学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块儿,里面的教学特点,其实跟王春辉老师这里所讲的不谋而合,我们不要求孩子们把动作打到位,所以孩子们练下来根本不像别的少儿武术班那样,尤其是不像视频上那些少儿武术表演。
这就是因为主持我们少儿武术教学的,是真正的武术家,魏巍老师。他是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的,不是按照表演的要求,这一点上,武术教学和数学教学是相通的。
概念上要精准,孩子还是要把基本概念搞清楚的,但操作(如运算错误)上不要苛责,要允许有反复。
我们工作坊的家长们,也不是每一个都很好地理解了这种教学特点,武术课上,也有个别家长在个别时候越过老师去纠正孩子的动作,殊不知,一纠正反而背离了老师的教学构思,反而纠正反了。
数学课上,孩子们很聪明,但是也很马虎,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很马虎,就怀疑孩子的智力,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意。殊不知,真正的教学,少儿教学跟成年人的教学有很大不同。
譬如说,魏老师对工作坊的丁丁最欣赏,但是丁丁打拳,从来没有到位过,当然经过两年的教学后,丁丁也是可以按照标准的方式打拳,但往往只在练习的最后阶段才要求他那么一小会儿,将打拳分为“随便打,自由打,标准打,检查打”四个部分。
丁丁自由打的时候,跟标准动作有很大的区别,动作并不舒展大方,但是,却自然地符合了“肘不离肋”的拳理,如果他被不懂拳理的家长所强行纠正,其实反而不对。
所以,学问是学问,家长不可以用自己的个人情绪去做没有思考过的主观判断,当然,教师也是。
八中的少儿班,其实走的仍然是主流教育,孩子们的高考去向都很不错,最好的一级,是三十多个人里面有二十多个考上清华北大。这些考生,是按照同届高中生的标准去招的,并不是按照少儿特长生特招。
王春辉老师座谈的时候,给我们揭示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很有些震惊。这些少儿超常班的同学们,学习压力并没有普通所理解的那么大,王老师认为低于同届正常班同学。
第一、 体育课时间很多,每周六节,其他课程,并没有砍去,而是按照4:6的同等比例设置。并且,周五下午不上课,全班同学用来出游。 前三年周末不上课,作业有,不会比同届正常班同学多。
第二、孩子们高考的时候是14岁,在这个岁数参加高考的心理压力非常小,都是当作玩儿,不像同届正常班的18岁同学,把它当作人生中的大事。
座谈的时候,主要是别的数学家跟王老师聊,北师大一位资深教授,北大一位年青副教授,然后是我们首师大几位教授。所以会后,我又电话问了王春辉老师一个问题。
王春辉老师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针对同龄学生中多少比例的学生?
王春辉老师回答到,50%(根据北京西城区),王老师正在构思的书,即是针对这样的主题。王老师跟我说到,有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群中有3%的超常智力者,八中的少儿超常班,大概是以此为基础而设。
王春辉老师的数据估值来源于他的教学经验,却给我们导致另一个震惊的结论,即50%的学生,其实都很大程度上适合数学上的精英教育。
这跟上篇博文所说到的并不矛盾,在那里,王老师指出学下来之后,特别热爱数学的孩子,一个班也就一两个。
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估,我的判断是5%--10%,但不管怎样,数学的精英教育,并不像普通人所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
关键是成本!谁下得了这么大的本!
是日本?还是中国?
谁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师资!
王春辉老师作为中学老师来讲,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关键是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这样的人如果是去做数学研究的话,也一样能做出来,当个出色的教授是肯定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内心就拿王老师,跟我在首师大教的、接触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比较,我发现这些学生中,能成为未来的“王春辉/孙维刚”式的老师的,非常稀少,不见得比能成为大学教授的比例高。
人才,本质上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改变,或者说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已经跟王春辉老师预约了,请他谋划一个讲座,给首师大的本科生/研究生展示一下,目的是,一堂课估计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但是要让他们醒悟,即使是成为一个中学教师的话,也要非常重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做了3年,2011级同学们还没明白这个意思,所以希望更多的老师帮忙。
王老师在座谈中,人很直爽,也向数学家们问到:数学家们到中学去能做什么,或者说,从王春辉老师的角度,他希望数学家们做什么。
这里当然不是单方向的,但通过讨论,大家在共同愿景上能取个交集,看看那个交集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王春辉老师希望的,本质上来说,还是好的课件,真正把一节课,或者说一个主题研究透了,做成课件,当作原材料提供给普通中学老师们,这是广大的中学老师们最希望的,说再多的理念,他们也仍然搞不清应该做什么,当前经常有批判中学老师的错误做法的,那么,请拿个正确的出来。
至少是,您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出来。
这正好跟李克正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李克正老师对教育思考很多很深,最后把他自己的着力点,就放在这个上面来,带了一帮首师大硕士生。
绝大多数中学老师们,在主题教学内容上的设计能力还是有局限的,目前的课本,这方面的深度也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处理,其中会有很大的差别。
课件,跟书本还是不一样,尤其是现在的幻灯片方法(beamer.tex格式),能够更好地还原教学过程,能够做出更好的教学记录,可惜这方面不能当作论文来发表,但是,做好了几个主题课件之后,其实还是可以再写一个介绍性文档,当作论文发表的,这是年青师范研究生们应该注意到的方向与方式。
王春辉老师接着置疑,数学家们想把大学知识放到高中来教,八中的做法是4年学完之后,就立刻上大学,所以还是在大学学大学知识,跟你们准备要做的,还是不太一样。
王春辉老师的教学经验,可供这些数学家们借鉴,他们的打算是,初一到初三学完中学知识,高一和高二学大学知识,高三备考。不过,王春辉老师对此还不是很理解,希望数学家们给解释,座谈的时候,大家话题很杂,但是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回答王老师不是很充分。
资深数学家们,可能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国外都是这么做的,但国外经验也有细分之处,比如学生的学业可以计入大学招生中,可以算大学学分,里面是有很大的“利益推动”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跟王春辉老师解释一下,因为如果王春辉老师这样级别的都不是很理解,更别说普通的老师,普通的家长。真正做这些事的数学家们和中学领导,应该把这里面的道理谈透,不妨写成文章。
这里先谈一点我的想法,也算集腋成裘之举。
王春辉老师已经指出,少儿超常班的孩子们,相比于同届正常班来说,其实生活的很“幸福”,并不像普通人所理解的那样,反而学业压力没有那么大。
这是跟中学的当前情况去比,而我在想,那如果跟我们可以达到的最优教学配置相比呢?
教育,对于设计者来讲,还是要谈哲学,要说理念的。现在大家反感谈理念,主要是谈的人,自己的哲学功底就不够,理念也落实不到实际,甚至沿袭中国式陋习,说一套做一套。
鉴于王春辉老师的教学实践,他的教学经验是武器,不仅能够为少儿超常班服务,也能为更多的同学们服务。但是,握着这个武器的学校,一定要有教育理念,至少是:
学校不是为了把孩子们送上北大清华而服务的!
如果这个理念没有,是不可能进行全局性的教育改革的。不是为了这个,那么是为了什么,让我姑且把第一个秘诀/理念隐藏(准备在高考前发出),第二个秘诀/理念就是,自由。
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到自由的精神,要让孩子们有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时间。
王春辉老师的教学经验,说明这件事情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还是用6年时间计算,那么至少还有两年的时间,同学们完全可以用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出真正的人才。
我自己也是小学生的家长,孩子也不算太笨,那么我会不会让他去报考八中少儿班呢?如果是相比于国内正常班的学业压力,逼急了我也会,但是,如果是相对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呢?
大学的学习,要想学好,还是非常紧张的。我还是希望16岁之前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自由,干一些不那么紧张,悠哉游哉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两难,是理想状态,我们普通人往往以为,要么是天才才有这种资格,要么是完全破罐破摔放弃学业。
我觉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在很多人把很多事情弄得很对立,搞教育弄得跟干革命一样,可能不是世界的真实。即使对于我孩子那种非天才级别的智力来说,仍然是有自由的机会与进步的可能,王春辉老师的中学教学经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再次确证了我这一教学理念。
我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在14岁--16岁还是呆在中学校园里。
这是我支持中学里教大学数学的一个原因,多学点东西也没什么坏处,但别太在意教学内容的进度,能教所少教到多少,同学们愿意学到多少,学到多少,别搞成另一种填鸭式。
王春辉老师也跟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们说,大学课堂上那种灌输性的学习,现在在我们这些(优秀)中学来说,都是非常落后的东西了,如果大学教授们到中学课堂上教学,但还是采用这种老的教学方式,那是退步啊。
说的很是理!
我们首师大数学系的教学,开始采用新的教学已经有八、九年时间了,我们称之为“本科生研讲”,是“研讲”而不是“演讲”,主要是因为数学的特性使然,这个名词是我取的,很高兴诸位同事们采纳,写到了学校正式文档里。
这些教学方式,要求小班化教学,低年级一个班30人最好,高年级讨论班8、9人最好。
另外一点,优秀数学家们跟中学进行紧密的合作,是给我们国家的学术大厦立根基。普通中学老师,因为学识所限,容易纠结于细节,而忽视了人才成长的大把握,大趋势。
王春辉老师,在我看来已经是中学老师的另类了,他的思维方式,拿来做科学研究也完全是能上场杀敌的。但是,普通的中学老师,就我所见,就我们首师大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能看到的那一帮子学生所见,这种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思维方式,要从小培养,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大学老师不满意中学老师培养出的同学们的思维方式,觉得他们都被捆死了。中学老师呢,又不满意小学老师的,小学老师呢,该不满意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吧。
家长能不满意谁的,上一辈家长么。
所以,这件事情,要从根上培养,离开优秀数学家/科学家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以教育这块具体的材料,真正改变的是思维方式,谁说学习一定是为了高考呢?
高考能够体现思维方式的内容,还是相当局限的。
真正能够体现思维方式的,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什么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是对的就行(可惜当前很多民间教育学校做不到),关键是,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有没有把同学们的思维方式,调理出来,诱发出来。
这就需要优秀数学家/科学家,不光是提供材料,如教学课件,也需要去影响中学教师以及中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这在国外数学家/科学家传记中很常见,那些大师们,常见在很小的时候,就熏染到大学教授们(甚至上一辈大师)的影响。
这是很不一样的,小时候吃肉,跟长大了以后才吃肉,是有很大差别的。
让一群没有吃过肉的成年人去狩猎,这些成年人是没有动力的。
王春辉老师的教学,很符合李克正老师和我这样的口味,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做事,就是先去吃上肉,尝到肉味,而不在于那个量。
我们现在少儿工作坊的教学,也是这个想法,每两周才一次,每次户外活动和玩耍就占了一大半时间,然后才研讲一个小时左右,这个量看起来很少,但是关键是让孩子尝到肉味,接触到在公立学校很难接触到的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
那就是,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有这个意识。凡事都是要靠培养的,既然小孩子们学会数数学会计算,要花那么长的时间。这种意识,要让孩子们学会,自然也是要靠积累,不可能等要用到的时候,天生就有。
我最近几年一直带2011级本科生,前三个学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使得相当一批同学们具有了足够程度的数学研讲能力,其实也就是足够的数学处理能力。
可惜的是,我在之后的三个学期,即大二下学期到大三结束这三个学期,并没有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即,使得十个或七、八个同学,达到我现在这种对数学的理解程度,或曰,数学成熟度。
他们如果能够在二十一、二岁达到,跟我在四十岁达到,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在最后的这一个学期,即大三结束这一学期,讨论班上只剩下四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能上台讲,其他三人是跟着听,能跟下来就行。不光是这种形式上的问题,内核还是同学们思维的成熟度不够,这些同学们要培养思维成熟度,一年半的时间看来远远不够。
主要是花在“改”上的时间太长,我们不光是要培养他们,主要还是要给时间“改”他们,既已定型,想改就难。
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起,这是一个国家中顶级数学家/科学家们的责任,法国是这么做,俄罗斯是这么做,华罗庚那个时代是这么做,我们现在呢?
英国也是,这都是有具体的数学家/科学家人名的,级别相当之高,功力相当之深。
大学老师下到中学去,就其作用而言,我这里想向王春辉老师解释的,其中一个意义所在,就是具体的人的接触,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学数学。
这里不妨提到一件趣事,我们讨论班上的一个本科生要考研,我推荐他去一位非常优秀的北大年青数学家那里聊聊。这位北大年青数学家,人非常好,给了那位学生3个小时时间,其中两个半小时都不是考数学,而是谈对数学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思维方式。
北大年青数学家问:“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你一个人,你还学不学数学。” 书生气很足。
同学答:“我当然不学。”
我们这位同学,接着说,我学数学,最大的乐趣是当众研讲,给一大群人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我就没听众了,我当然就不学了。
我很自豪,我能培养出这种回答方式的同学。当然,这也不一定是我培养的结果(不过毕竟我在他身上也花了不少心思,随便贪点功想必也没人计较,另外一个,这位同学现在的这种思想状况,也不见得能让他就一定走上数学研究之路)。
其实,这解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教学原理,学问,是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的,不是中国传统中那种死读书读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本来也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那样,传统文人雅士,也照样有大量的人际接触。
国外的数学家/科学家,学问是在咖啡馆聊出来的(此处说法并不严格,会意即可)。
数学家在大学要改变教学方式,要真地跟学生接触,到中学去,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把这叫“师生式共建”。
只有改变了思路之后,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才真地有可能了!
否则,还是不可能。
我想,这是很多成功做事情的人的共同经验。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各行各业出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已经积淀出非常好的、非常优秀的思维方式,我们教育界的人士,不能比他们差才行,否则不可能说服他们,关注教育(我们的方向),支持教育(我们的方向)。
附注 1-a. 王春辉这样级别的老师,手下的学生就根本不需要“刷题”,现代用语,我们以前称作题海战术。并且王春辉老师本人就是高考命题组的,准备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让高考题是不可能靠“刷题”来得高分的。 美国高考SAT的思路也是如果智商不够,怎么训练都会有一个极限值。
当然,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美国的老实人多,首师大数学系以前的一个学生就在美国获得了这方面的博士,找到的工作也是这个专业领域,她介绍的SAT的做法未必能在中国实现,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势必提高成本,高得太多就会无法实现。所以我本人,对这样的突破并不是很关注。
关键是心要定。教育的根本,在于社会的道德水准。
附注 1-b. 学什么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思维方法。八中少儿班的孩子们,也反向逼迫带课老师们, 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不能采用庸俗式教学,因为面对这些孩子们,想灌输,想庸俗式反复加大练习,没有效果,所以虽然我还只是很浅显地听闻王春辉老师的简单介绍,但我可以想到,八中少儿班的诸位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必然是非常优秀的,是不搞题海战术,而重视最根本的思维方式的塑造的。
因为,只要把学生的思维方式塑造好,把他们引上路,他们的学习速度自然就会快得多。例如,我所熟悉的大学本科课程,本科生要一个学期学完,但是对于研究生级别,可能一个月就可以学完,这里面通过计算学时就可知可行性,关键还是在于思维的成熟度。
附注 2-a. 王春辉老师猜测,为什么那个北京重点名校要请一帮子数学家去那儿,认为是,现在的中学教学,重复性训练太多,把孩子反而搞傻了,搞的厌学了,这个名校,也是迫于内在的压力,要请数学家们来给那些优秀的孩子们解渴。
王老师的分析,是从中学角度出发,我自己也没想到,现在学校内部的压力会有这么大。因为那个重点名校,没有八中办少儿班的权力,八中少儿班学上四年就去高考,考得还很不错。那么这个重点名校的学生,学上四年下来后,还有两年才高考,没什么可学的,让孩子在那儿停着没事干,会不进反退的。
我们这帮数学家们,老是担心学生们学不了,考虑可行性问题,王春辉老师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了另一面,让学生闲着,其实也是一个学校的最大压力之一,那么多学点东西,总是没有坏处。
附注 2-b. 既然如此,王春辉老师对数学家们下到中学,为什么还有担忧的心情和质疑的直感呢? 我自己认为,解决钱学森之问,或者响应政策面的主流方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我们还是得使用田忌赛马的策略。
我们这些中国数学家,拿出来在国内还是不错的,可称之为优秀了,但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讲,在水平上都还是低于同资历国外优秀数学家的,当然,国外也有数学家比我们差,这里我们会意即可。
所以,我们搞田忌赛马,就是大学数学教授们,要真地花力气,不是走形式。更何况,国外著名数学家们,去中学的,跟中学生保持联系的,并不见得少,所以,我们这样做是不是田忌赛马都未可知,但是真要比起认真来,我们是绝不会怕的,这里面有多年积累的底蕴,做学问练的就是这个,这是普通中学老师所不能比拟的。
王春辉老师,以前也见过大学教授下到中学去,结论是效果往往都不好。这主要还是做事的认真态度,学问的水平高低,随着国家的进步,中国大学教授们的学术水准,越来越高,让这样的人,能够被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碰撞, 是非常有益的。
我最近看到《数学文化》登载的,陈木法院士在福州一中的演讲稿,陈院士当过中学老师,教学方法很另类,他的思维水平当然放在那儿,但是,同学们的提问,水平真的不怎样,完全是中学应试教育出来的模子,所以导致,陈院士有时候必须所问非所答,如果按照中学生那种思维方式来走,也不可能是院士了。
我把王春辉老师的担心,再进一步落得具体一点,除了他所担心的“满堂灌”式大学授课特点外,另外一个很需要我们警醒的是,教中学生们大学数学,会不会搞成“夹生饭”,危害到他们上了大学反而学不了正二八经的数学。
我对美国AP课程的微积分,根本不以为然,就是看了它们的教材,明白是怎么回事。AP课程微积分的深度并没有多少,所以即使夹生,也不算厉害。大学教授们给中学生教学,若不注意这个问题,那么教的越深,会不会夹生的越厉害。
教育,还是需要评估的,多大力气办多大的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要有一个真实的反馈,中国人凡事做认真了,才可能真有希望走上复兴之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