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大学奖学金:重中之重的设计

已有 5010 次阅读 2008-5-28 16:18 |个人分类:大学建设


最近几年,香港大学内地招生,以优厚的奖学金招到了不少本来是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全奖40多万,大学四年分4次发放)。这一举措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如最早2006年,就有远在美国教书,但经常在国内报刊发文章关心国家大事的薛涌,预测香港大学的举动,会逼迫国内一流高校展开一场奖学金大战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005i4.html

 

2007年高考招生并未产生薛涌预想中的情况,但今年情况似乎表明他的预测正在走向现实,先是清华宣布,高考招生最高奖学金额度为4万(4年分4次发放),然后是北大宣布最高奖学金为5万。看来两强相争,后发制人者总是能立于不败之地啊。

 

这个数额,虽然仍比香港大学低不少,但考虑内地食宿便宜,其实足够学生支付他的学费和生活费了,已经跟过去的制度,有着质的区别了,相信以后会逐年提高这个额度,直至达到一个理想的稳定状态。

 

那么,现在让我们猜猜,这个未来的理想状态大概会稳定到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好了,可能会对中国大学教育产生一个非常积极的影响。

 

基于目前生活水平的数据,我们不妨合理猜想如下:

  
三等奖学金基本上相当于一年的学杂费 ,目前大约是56000元。好学校,差学校基本上都一样。

  
二等奖学金应该是三等的二倍,这样学生除了用此奖学金支付学费外,生活费基本上也有着落了。很奇怪,经过前些年的大学学费上涨,现在大学每年学费基本稳定,且跟生活费基本持平,原因可能在于这是老百姓忍耐的心理极限了吧。

   
一等奖学金则应该是三等的三倍,这样学生除了学费,生活费外,还能买个计算机,如果第二次得一等,则连到祖国各地游学的钱也有了。不要小看这些年轻人的旅游,在知名科学家传记中,往往记载了他们年青时的游学经历,看来是记忆深刻啊。

   
特等奖学金就四倍吧,主要就是起哄了,让大家眼馋眼馋,搅起气氛,就像体育彩票的特等奖一样。当然学校也可规定特等奖学生必须用这些钱,去国外参加特定短期学习。

  
那么奖学金总额应该相当多少呢,我想,对首都师范大学这种学校起码应该相当于学生总人数×学费的20%,对于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则应当相当于200%。北大清华这种学校,当然是不应从学费中挣钱的,反而要赔一倍才对。

 

当然,随着首师大的发展,还是应该逐渐提高其奖学金比例。这一份奖学金总额中,特、一、二、三等奖应该如何分配呢?下面公式中A_i为其第i等奖获奖人数

 

(4A_0 + 3A_1 + 2A_2 + A_3)×当年平均生活费

=奖学金总额=学生总人数×学费×(20%200%)                     1

 

A_0+A_1+A_2+A_3=学生总人数×(20%50%)                        2

 

A_0 + A_1 + A_2 =(A_0+A_1+A_2+A_3)×40%                                3

 

第一个公式很明白,就是各等奖获奖人数×该等奖金额,加起来等于奖学金总额。第二个公式是获奖学生总数应该接近入学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学生是不用交学费的。这基本就回到了大学扩招以前的状态,中国公民每一年龄段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年轻人是不用交学费就可以上大学的。

 

第三个公式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跟评奖过程有关。北京大学最近的举措,其亮点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奖学金额度提高,而在于其评定方式也不再完全依赖于高考成绩了,而采用国外大学那种申请奖学金制度。看来,有些高考状元拿不到香港大学奖学金的情况,将来有可能会在北大发生了。

 

这一亮点可能是今年北大高考招生策略真正超过清华的地方,奖学金的目的是招纳人才而培养之,传统的做法往往不能达此目的。仅靠分数(或其各种加权变形)来确定各等奖学金,这样做法相当的粗糙,甚至不当。不说加权是否合理,仅靠成绩上那么细微的差别,来区分特等、一等、二等,是极不合理的。那么细微的成绩差别,往往导致很大的奖金差别,这能说合理吗。

 

在以前问题也许不大,因为各等奖学金相差不大,对学生生活影响甚小。现在既然奖学金这么重要,评奖学金自然会成为是大学各院系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么一定要改进其粗糙之处。

 

精细的做法怎么做,就是第三个公式中的40%。按以往做法,学习成绩,班级工作,社团活动等等所有分数加权后排出名次,按这个名次得奖就对了。

 

我想更好的改进是,在这个加权成绩把名次排出来之后,得出所有获奖同学后,将排序在后面的60%同学,直接授予三等奖项,而对于排序前面的40%同学,怎样得到更高级的奖学金,就不由分数排名决定了。

 

 

应该让这40%进入第二道筛选程序-----演讲答辩,演讲的内容,就是该学期自己做了什么,特点和成绩。每人的时间一定要够充足,不能敷衍了事才能充分展现出真正人才。听说有些班干部选举,班干部的演讲答辩时间才12分钟,那是太开玩笑了。奖学金答辩的时间,起码每人30分钟,20分钟讲,10分钟回答问题,总体上,应容许有一定额度的超时。而且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应该每人50分钟,40分钟答辩,10 钟问题(他们当然不可能做到了,所以这就留给首师大这样的学校超越它们的机会,随着水平提高,逐年提高自己的答辩时间,首师大这样做,北大不这样做,你说哪个学校好呢)。答辩会委员除了团支书、班主任、任课教授外,系里的教学和学术委员会都应该派出一定人数的代表。只有高水平的伯乐,才能选出高水平的千里马。

 

这样的特、一、二等奖,才是一个严肃的、有 创造力的奖项。为什么呢?一个能够答辩研讲成功的学生,绝对不会是个书呆子,不会是个高分低能者,他只有真正懂得他学到的东西,他才能讲出来,答辩中才能经得起那些伯乐们的“敲骨抽髓”式的质询。即使是靠班级工作排名靠前的获奖者,他也绝对不会仅是个行政工作者,只知完成老师布置的班级工作,不懂得深入的道理,不会真正的管理。

 

分数只不过是考试体系中的标志,仅此是不够的,它只能推高人群的平均水平,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确实是力有不殆之处。学生研讲和专家评价是传授体系的标志,虽然耗时耗力,但为拔尖人才培养,非如此精耕细作不可。

 

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1.      学期制:以往奖学金评选都是学年制,我以为不好。除了大一新生进校情况有点特殊外,其余各个学期,都应该每学期评定一次奖学金, 这样做,刺激奖励的周期跟学习的周期保持一致,会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加。有时候往往一年下来才发个奖学金,时间太长,拖得人都没感觉了。

 

2.  老师动力:这些都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演讲答辩、学期制对学生学习都会有很大促进,但为什么很难实行呢,就是普通的一般老师,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打工者,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学校领导必须将其作为必完成的任务,在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你不是主讲教授吗,你不是有教改项目吗,你不是几级教授吗,好,在你拿那些待遇的同时,你得给我们学校干这些活啊。

但是,学校是由这些高层人士把持着的,由他们定政策,愿意给自己加工资,但愿意加活吗?

 

3.    我在新浪博客中发帖子,希望能在首师大数学系建立荣誉考试和研讲班制      度,跟此帖的奖学金制度一起,正好形成一个教学、考试、奖励的一条龙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抬高优秀学生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其中的研讲班,甚至会因为聚合了足够人数的英才,而发生核聚变似的效果。

 

4.        国家奖学金制度,在薛涌博客中提及,那就更好了。但国家层面的大范围奖学金,用高考成绩好操作,但应该只支付于大学第一年,顶多前两年(现在清华、北大都是四年)。三四年级之后的国家奖学金怎么评定呢。看来应该依靠于基础课的国家级考试。现在已经有了英语水平考试了,数学水平考试还没影呢。考试也不用多,国家抓住这两项,只提供最低级别的奖学金,其他项由学校控制,生成高级别奖学金。这对理科生就足够了。考研基础课不也就这两项吗。

 

5.    最近汕头大学开始仿照英国剑桥大学实行住宿式学院制度,此举若能在国内传开,很可能会让奖学金制度落实在住宿式学院身上,即高考奖学金不再由各个专业院系确定和发放,而是由这种住宿式学院批准和发放。譬如,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网页介绍中称,剑桥大学这些学院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负责招收新生,即大学新生不是专业院系招进来的,而是由这些住宿式学院中不同专业的教授们共同面试,选进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6946.html

上一篇:我组织的研讲班学生津贴规则
下一篇:科学网改版问卷调查之最后一项:其他意见
收藏 IP: .*| 热度|

1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