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打击奥数封杀了中国数学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机会

已有 2647 次阅读 2023-7-14 12:41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打击奥数封杀了中国数学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机会

王永晖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大禹治水的智慧,堵不如疏。洪水泛滥的时候,不是说不堵,而是该堵的地方堵,该疏的地方疏,一味的堵,效果肯定不会好。这是哲学,但是具体到数学教育上,我们这篇文章准备把里面的道道讲清楚,如果不是深入教育界,不是思考比较深的话,这些道道里面的关键性细节,恐怕是很多行业外之人难以想到的,甚至会极为陌生和诧异的。所以,本文既是一个这方面内容的科普,也是留给未来领导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决策参考。

普通人,甚至教育界行业内人士,很可能想不到,或者意识不到的是,人类教育发展两千年,现代教育也发展了一两百年,仍然并不完善,仍然需要不断变革、改革,这是一个基本点,如果认为人类教育已经很完善了,不需要改革了,其实跟实际上的不完善情况,非常不符。


打击奥数,实际上是堵住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机会,这当然也包括了高考改革,让我们逐渐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高考改革,选拔人才的应有思路。


选拔人才,尤其是选拔精英人才,有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都是目标于选拔万分之一人才,只不过是根据人才的不同分类,而分别采用的两种不同办法。


第一种,就是奥数金牌,侠义上的是指国际IMO金牌,每年中国最多只能有6位,因为中国每年派出的奥数队成员,也只能有6人。稍广义的,则是指奥数冬令营60人,他们享有保送到国内名校的资格,但目前来说,实际上这些学生只会选择两所学校,即北大清华。


北大清华,自然对这种学生是采取“抢”的态度和手段,就跟他们这些年来,一直抢“高考状元”一样,这里面都藏着教育界的道道,让我们一点儿一点儿来分析。


我们先看国外的情况,海外华人家长曾经向我介绍,有美国队的IMO奥数金牌,申请哈佛的时候,被哈佛大学所拒绝,只能去其它更看重奥数一些的美国名校。


奥数金牌,在哈佛数学系眼里,看来就并不是那么重要,它们肯定还要通过面试等其他手段,来判断出这个学生,是否真正够格,够它们所认为的潜力标准和学术标准。


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数学教授们,达不到美国名校教授们的面试判断能力,而是因为,北清名校的学生招揽权力,真正之处,并不在于教授们的决策,而更多的属于招生办的行政人员们。


这样的情势下,北清之间,肯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奥数金牌(冬令营成员)、高考状元,并不是从学术上考虑的,而是从名声上考虑的,放弃了之后,那么在评价指标上,学校所占有的奥数金牌、高考状元的比例,比另外名校要低,那么,这势必要影响到国家的后继投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名声就是钱!


我们的国家,在教育方向上,就被这样的非理性因素所裹挟。


全中国每年有2000万学子,具有国家认证,可以靠奥数免试大学的,就这冬令营60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万分之一人才。


至于高考状元,则这里面的情况稍微要复杂一点儿。实际上,国家本来就不应该有高考状元这种说法的,高考分数,应该类似美国高考那种SAT,在实际分值出来之后,要转换一下,换算成标准分值。换算的好处是,高考状元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差那么个一两分,两三分而已,就能享有很大的区别,奖学金和待遇之类。


这很不科学,对吧!


所以,干脆的做法就是,抹平高考状元的分数值,如果高考状元仍然有这个名词的话,也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人/每省。正跟奥数里面的冬令营人数类似。


这些学生,北大清华仍然要抢,对吧,这仍然是一个现实会存在的现象,对吧。

彭胜玉:应该禁止清华北大抢高考状元 (昆仑策研究院)

这怎么禁止呢,如何操作,法理又何在呢? 彭胜玉的文章中没做相应解释,这也反应出,我们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相关人士思考的深度还不够,细致也不够,文章写的很长,但是,真正的操作方法没有,法理没有,那如何禁止,或者说,“禁止抢”又是什么含义,只能成为一篇发牢骚类的文章,而不是策。


我们之前的博文

设立全国精英级高考,彻底破解“北清率”魔咒!

就以奥数冬令营60名学生为例,强调这些学生,不能够只被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瓜分。其法理依据就在于,反垄断,并且事实依据是,中国其它几所高校,在数学人才培养率上来说,从客观数据可以看出,杰青人才培养率,院士培养率来说,相比于北大清华,并没有特别的差距,甚至有些数据还可能更高。


有人可能会说,应该尊重这些冬令营学生的报名志愿,他们想报名哪所学校,那所学校又愿意招收,那就应该尊重啊,不能硬性强迫人家学生和学校不选。


我们的方案是:冬令营60名学生要跟数家高校,双向多重选择,每家高校限制名额录取,有权查看和面试学生的综合情况,方能唯才是举,而不是贪图奥数的名声光环。若如此,奥数竞赛前60名中,也有可能像国外那样,出现被某个或甚至所有顶级高校一致拒绝的学生,才能让中国的家长们认清人才成长的学术界判则,也避免那些个别的本该淘汰的奥赛生出现在这两所北清大学中,学不进去,浪费学校资源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从人才培养规律上来说,这对奥数生反而更好。好些学生,上到北大数学系之后,最后学不下来,反而转专业去学别的了,其原因不在于他们不聪明,那不可能,对吧。


真正的原因是,数学是一个特别打击人自信心的地方,以前都是地方一霸(学霸),进了北大之后,发现自己成绩靠后,有那么些优秀人才排在自己前面,很容易泄劲,不干活了,不再努力,那自然是一溃千里。


与其如此,还不如把优秀人才分散开一些。譬如说,奥数冬令营的瓜分名单,是6所国内数学靠前的顶级名校,每所学校,规定只能最多招收其中的20%人才。


这种机制,除了反垄断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好处,属于一箭三雕。第二雕是,因为每所学校,最多只能招收其中的20%人才,为了能够招收到里面最有数学潜力、学术潜力的学生,学校势必会极大地注重面试环节,而不像以前那样,照单全收。


这就赋予了教授学者们巨大的权力,尊重教授学者们的学术判断力,而让学术判断力可以摆脱掉招生办行政人员的指挥,碰到学术层面,他们想指挥也指挥不了了,行政人员只能起到监督维护纪律的作用。


第三雕是,6所学校,每所招生限额是20%,那么招生最少的第6所学校,账面人数上可能会很难看,甚至第5所也会这样。那么,把招生人数账面很难看的学校,进行末位淘汰,就是应有之义,从而起到鲶鱼效应,促进中国各个著名数学系,成为一滩活水,真正涌现出教育家,而不只是靠行政管理上成功的数学院院长。


我们现在返回来说第一雕,反垄断。现在,主要是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垄断高阶生源,这个情况是很不正常的。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80、90年代,国内的另外两所名校,复旦大学,中科大,在招生情况上,一点儿不弱于北大、清华。中科大当年甚至还略有胜场。


但是,一旦关注高考状元之后,现在各个中学,就只认北清率了,这形成了一个很不合理的指标,反向作用在中学学校层面,形成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垄断状态,施行反垄断手法,就非常有必要了。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的指标,用来引领整个国家的教育气象。让中学生和中学校长们,知道中国最好的学校,不是两所,而是五六所,这才符合我们国家人多地广的气势。


我们的文章,写到这里,只是序曲。有头脑的读者,会发现,不管打击还是不打击奥数,其实每年国家冬令营都还是有60人,这种奥数,国家是不会封杀的,因为每年要派6人去国际上竞赛的。


我们这篇文章,想写的相对细致一些,保有一些关键性细节,让读者们可以感受到里面的内涵和道道,所以,相关的,涉及到的东西,只要能够座落在本文关键脉络上的,都会聊一聊,揭示一下,毕竟,绝大多数教育界之外的读者们,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可能都还没有了解到这个程度。


即使教育界行业内人士,绝大多数的,可能因为事不关己,或者屠龙之术的原因,平常也不愿多花时间在这个上面去想(反正也不可能因此得到什么好处),即使偶尔有感,也仅停留在牢骚级别,达不到可操作性的“”的程度。


我们后面的内容,跟本文题目的关系,就更紧密了。我们必须把里面的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这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要强盛起来,最终还是要靠以理服人,以理见实践,道理真正搞清楚了,实践才有可能真正成功。


奥数冬令营60人,属于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一种类型。如果说高考状元每省前二十几人的话,也许可以勉强算作,但必须不能是目前这种高考机制,还必须是经过改革之后的精英级高考,请允许我们一点儿一点儿往下说。


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二种类型,跟奥数金牌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没有达到奥数冬令营的程度,而是仅仅达到同龄人的百分之一程度。


实际上,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数学人才了。


--- 饶毅劝学生物学:适合普通家庭的学生 ------

生物学适合于普通家庭、智力中等的学生选为本科学位,毕业之后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且适合一般家庭出身的智力中等的人。

科学智力特高,可以做纯数学家或理论物理的学生不宜学生物。生物很多需要实验,而生物应用的数学也是简单而又简单,不适合这批学生。。。

当然,这是指很少一批人,不是任何中学的数学尖子都能算作这批人的行列。需要与北京大学的数学系的学生比较,如果进不了每年全国数学前100名,恐怕就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做纯数学家。也就是说全国大多数高中数学第一名并不能保证可以成为纯数学家。

 ---------------------------------------------------

饶毅作为科学家,生物学家来说,对本专业的认识,肯定是权威的。但是,他谈起数学家,纯数学家来说,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其实,跟大街上的普通人级别,也差不多了,完全不在行。

这也会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界的改革有多难搞,认识都不够清楚,那就更别说道路正确的改革了。之前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系教授,领导级别的,在博文中发言,应该取消数学系,将数学系的教授们,全都分配给各个相关院系,做科学家们的助手。这等于直接灭了纯数学,等于又一个极为低级的认识了,还是学识不够。

饶毅评价自己生物学科的人才需求时,倒也还是中肯,但也不一定能够非常针对未来高科技层次的生物学了,学科革命的一大要素,往往是数学在该学科中得到了爆发性应用。

纯数学的人之所以少,不是因为学生们不够聪明,而是社会需求有限,学了纯数学之后,只能在大学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即使如此,像我们国家最顶级的数学院士,甚至可以说是院士中的院士,承担重要职务那种,当初的本科大学,也并不是名校,而且直到上研究生的时候,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笨人,老觉得自己学不懂数学,不如其他同学那么聪明一下子就学懂了。

饶毅看高考成绩,就说谁能学数学,谁成不了数学家,这就成了笑话了,会让别人笑话中国科学家的通识水准的。

作为科学家,写文章的时候,总不能满口胡说,非常随意吧,那到底孰是孰非呢?!

更为准确的说法,我们这里也就借此再多说一段,细致分析一下数学家/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几个因素,或者说天资吧,我们经常觉得,只有天才才能学数学,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天才有哪几个要素吧。


天资,可以分成三个组成因素,前三分之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中间三分之一,稍后再说,后三分之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实际上呢,年青人成长的时候,就跟小苗一样,往往先生长的是前面的能力,而后三分之一的能力,有可能随着年龄的长大,心智的发育,才慢慢的长成。


也就是说,天才和天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有着成长的历程的。


那么奥数金牌,以及高考状元们,主要是长得快,主要是去发展后三分之一的能力,解题能力去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前三分之一的能力,以及中间三分之一的能力,就一定比其他学生强。


甚至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有些学生为了拿成绩,速生,结果反而会损伤前三分之一,中三分之一的能力。


但是,我们知道,做科学研究的话,需要这三个能力非常综合,甚至可以说,前面的能力,在成为大科学家的路途上,往往比后面的能力更重要。


因此,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学术潜力,但他们不一定能够成为当今高考政策的佼佼者,反倒恰恰因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所以很可能的是,他们在年青时代,被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困扰,反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在奥数竞赛和高考上面。


那么如何把他们选拔出来呢?


我们先揭示一下,真正的天才那中间三分之一能力是什么?就是坚持想未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几年,甚至十几年想一个问题,老去琢磨,那么,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太聪明,不用智商超过140那种,智商110,120的人,这么琢磨下来,也就成为这个问题的专家了。


世事往往如此,愿意坚持想一个问题的人,在任何领域,最终都必将出类拔萃,不是聪明不聪明的事了,完全是因为人性,这样的人太少而已。


教育也是在培养人性,也是在塑造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坚持琢磨事儿的新人类。


综合我们刚刚讲过的因素,有两个要点:

1. 数学成绩能够达到同龄人的1%.

2. 具有很不错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但这个很难通过考试测试来判断。


我们面临这种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二种类型时,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数学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设计出精巧的制度和操作办法。可惜的是,打击奥数,使得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学者们,噤若寒蝉,不敢也无动力提出任何进一步的方案,因为提了也没用,路完全堵死了。


这可不是好事。我的性格,跟其他学者稍微有点儿不同,虽然说提了也没用,暂时没用,但是,心意所在,也要为未来进行谋划。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简单的数学公式,里面牵扯到第一个要点中的1%

1%≈21%×21%×21%

思无涯:国家在精英教育方面可采取的政策支撑点 

小升初选拔的增量式改革方法


现在的高考数学试卷,从选拔1%人才的角度来说,是很不科学、不合理的。虽然说是减负,双减之类,但是,因为高考仍然起着选拔出优秀人才的任务,高考数学试卷,就留着最后一道大题,难度并不低,好些学生为什么把那么多时间,花在数学学习上,就是想把最后一道大题做出来,这样分数一下能高出十几分,也就进入了名校可以青睐的范围。


实际上,这很不科学。为什么呢?


因为,数学难题,如果仅仅出一道的话,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如果甲同学正好做过这道题,或者类似的相关知识和题,而乙同学恰恰没复习到,毕竟数学题海如汪洋,碰不到太正常了,更何况这最后一道大题,往往由教研人员精心设计,这就存在着偶发性因素。


更正确的做法是,分层考试。如果需要出难题,来区分出优秀人才的话,那肯定不能只出一道啊,而应该是一张卷子的好几道题,像国际IMO奥数竞赛,就是总共6道题,每道题有90分钟的答题时间。


高考第1层考试,就可以类似SAT那样的基础题,以及当今高考的基础题,不出任何难题。这样就选拔出前21%的学生,这样的区分度,才足够合理,不像高考状元,只差一两分,就差别很大,其实从学术上看,完全不合理。


21%的区分度,足够大了。真正妙的是,每层选拔,选拔率都能高到21%,但是,只要简单的三层选拔下来,就到了1%这个层面了,即精英级高考的产出结果。

建议国家每年在十一期间进行精英级高考考试,先高考再自主招生


第二层高考,仍然是国家统考,只不过卷子的题要难一些,但也不用达到IMO竞赛那种难题级别,因为目标面,其实只是选拔出前1%的学生就行,第二层选过之后为4%即可。


第三层高考,则必须是各个名校自己组织的自主考试,盘子是4%的学生里面,选出前1%。国家可以规定,这个盘子里面的名校是哪些,可能有将近四五十所,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精英级高考录取率,从而相比于北清率来说,更全面,也从而可以更恰当地指引各地中学校长们的视线方向。


正如前面所说,在盘子里挑出学生,也锻炼了各个名校的教授的伯乐判断力,大家都在一个盘子里面挑,你更有慧眼,更能挑出来具有未来潜力的科学家和行业领袖,自然将来你的学校名气更大。

怕就怕的是垄断,自己形成一个盘子吃独食!


挑学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人确实还是有资质上的差别的,挑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份量占比非常,就像做论文一样,好的研究者,在论文选题上,会花去大量的时间。


第三层高考,就跟我们说到的,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二种选拔方式有关。


精英级高考,按照我们的数学乘法公式,得出来的是1%啊,怎么能够得出万分之一的潜在人才呢?


一方面,这要靠名校教授们的慧眼,名校自主考试,最重要的不是笔试,关键在于面试,几个教师,面试一个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下来,自然可以判断出他属于什么层级。


实际上,层级越高的学生,需要的面试时间更长。这是因为,教授们面试的策略是,先问一些相对简单、基础的题目,同时又是方便学生口答,计算不会那么长的,主要靠的是见识和理解力。学生如果答出来了,就接着问下一个更难的题目,直到问到学生答不出来为止。


这种方法,选拔出1%的人才,甚至1‰的人才,绰绰有余,那么怎么选拔出万分之一的人才呢?


要注意,我们这里的人才,指的是万分之一的第二类人才,就是他有潜力,但是在客观高等级考试上,如奥数竞赛,他拿不到万分之一那个级别的成绩。


我们来看下面的数学公式,以及一个小故事,我最近跟一位初三学生的缘分。

1‱=1%×1%

这里面的意思是指,如果两项能力,相关度不是很大的话,那么,如果这两项能力,都能够进入同龄人口的前1%的话,这位学生,其实就可以算作同龄人中的万分之一级别的人才了。

实际上,能做到这点儿是非常不容易的。

譬如,我们都说,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真正能做到体育跟智育都非常优秀的,是极为稀少的,稀少到不可能的程度。

我们就打比方吧,一个学生,既获得了奥数IMO金牌,又获得了奥运会击剑金牌,这可能么,在现实社会里面,完全不可能。

因为,现代社会是非常专业化的时代,一个人只可能在某一个很狭窄的领域钻进去,不可能同时钻入两个高阶领域。因为,别人也不是傻蛋,大家的智能和体力,从人类层面来说,其实是差不多的,主要是钻和不钻的区别。

譬如,体育中的击剑来说,击剑分为三个赛项,花剑、重剑、佩剑,即使是同为击剑,跨度没那么大,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同时拿到击剑中两个不同赛项的冠军,就因为赛项之间那并不大的规则区别,就能产出这么大的差别。花剑冠军,跑到重剑比赛里面,打败普通人肯定绰绰有余,但是论拿到冠军,甚至说进入前几名,那就不可能了。

奥数IMO金牌,奥运会击剑金牌,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一种渠道。

我们要说的,万分之一人才的第二种渠道,则是,1‱=1%×1%。

我最近这一年,认识了一位初中男生,他刚刚初三毕业。中考成绩,进入了当地(国家级大城市)的前2%,但还没进前1%。

这位男生,参加了我们这学期大一学生课外的本科生研讲班,里面由我的大一学生,在每周六晚上,主讲英文数学书《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这本书有难度,实际上是国外大学数学系级别的教材,不是其他理工科那种相对容易,相对具体的教材,挺抽象的,一般是建议学过那些比较具体的线性代数教材之后,再看这本书为宜。

哪晓得,因为当时没什么老师指导的缘故,这位男生在初一还是初二的时候,就读了这本书,读完了。参加我们这学期的讨论班,对于他来说,只是复习。

我们这里要跟大众们解释的是,高中生能读懂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教材,这个应该还是比较相对能够实现的。全中国的初中生们,能够把微积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这些大学数学系和理工科院系的基础教材读懂的,应该还是人数比较少。

正是因缘际会的原因,这位初中生,参加了我们的本科生研讲班。因为他这学期要中考的缘故,没有主讲其中一段,但是,我会在主讲人研讲过程中,偶尔打断一下,作为一个数学问题,相当于面试题了,让这位初中生回答,倒也都能答出来。

这就很不错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的初中生,估计全中国也不会有多少了,毕竟,抽象程度在那儿的,初中生,跟高中生,在年龄和理解力发育上,毕竟还是差着一大块儿的。

这位初中生的理解力不错,能把这本书啃下来,在我的数次小面试中存活,相当不容易了。不过,可能他的解题能力,还没有达到万分之一的程度,所以,对于超常儿童家长们熟知的清华大学丘成桐计划项目选拔,他并没有通过其中的笔试环节。


我之所以愿意把这个初中男生带上,稍微帮他一下的原因

公益咨询项目:数学小天才的读书指导

虽然有过几位数学小天才的家长找过我,但大多不符合里面的要求,不太重视日常体育锻炼和周末徒步活动(后者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超常教育领军学者施建农,称之为自然体育课)。


这位初中男生,因为爸爸的缘故,踢足球方面,已经很专业了,在踢球的训练时间量上,也达到了非常高的频率和量。


虽然说,从表面成绩上来看,这位男生在数学上只是在卷面上进入了前1%,但是,再加上体育,足球能够达到这个训练量和水平,肯定也是进入同龄人的前1%了,两个1%乘起来,就是万分之一了。


高考的第三层选拔的时候,如果我是面试官,除了考查学业之外,当知道这位学生,在非学业的领域,也能进入这样的程度,我自然会赏识他的潜力,从而问的更深些,如果在这些问题中,能够发现出这位学生的灵气和慧根,我自然就评分给的高高,以让他能够脱颖而出。


实际上,我们这个讨论班的主讲人,女生,就在本学期期末,该年级本院所有学生(200多人)的教育部拔尖计划的二次筛选中,在笔试和面试环节,都获得了第一。我没有参与面试,只是写了推荐信,让领导和其他教授们看,面试教授弄完了之后,见我面就夸这位女生水平确实厉害。


现在,我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打击奥数,为什么说,就是封杀了中国数学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机会了呢。


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有点儿长,但卖的都是干货,内容翔实,不说空话。


打击奥数,搞得大家不敢进行更进一步的,更加灵活性的改革。大禹治水,有堵有疏,不能全都是堵,这是最基础的中国智慧。

重启传统文化的阴阳辩证思维,避免非0即1的西式思维习惯


我们现在就说一下,跟前面万分之一人才讨论相关的未来改革方式,实际上,这种想法,在西方国家,譬如美国,实行的不是一两天了,而是数十年了。


我们国家,数学界,数学教育界的领导人士,也不是不知道这些理念和方法,实际上,他们有些人,在操作中引进国外作法,但是,噤若寒蝉,不敢拿到台面上说,不敢推动,让中国的奥数竞赛,也符合这种更为科学的考试体系。


那我们就给读者们,尤其是大众家长们,以及未来教育政策的决策者们,介绍一下这些国外已经行之数十年,并且验证有效,也大大受到当地学生们欢迎和喜爱的体系吧。


国外的奥数竞赛体系,承担的不仅仅是选拔出数学中万分之一人才的任务,而是,通过考试体系的分层选拔设计,同时,也能够选拔出百分之一级别的人才,一样有证书,这个证书,也跟其他考试证书,如AP考试一样,受到国外名校的重视。


这种百分之一级别人才的选拔操作办法,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万分之一人才选拔的第二种渠道。一个学生,不光有了高考考试分数的1%级别的成绩,如果还有这些各种竞赛的1%级别的成绩,那么对于面试官来说,尤其是具有学术底蕴的教授们来说,就相对好判断很多了,也就更容易调整出面试问题的方向。


一个国家的实力、潜力,就是这样建成的!


我们很多普通中国人,可能会误以为,中国人学奥数的很多,肯定比美国多很多,实际上,这个认识,跟现实是有很大差异的。


美国中学生里面,学奥数的人数,不光是按比例来说,而且从绝对人数上来讲,应该是比中国学生人数要多的,虽然说,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


一个原因是,它们的机制更好,它们不光是要选择出IMO国家队那6个人,它们实际上面向的学生普及面更大,学生的获奖证书面更普及,能够普及到1%层面,只要达到这个程度,就会有证书。


因为,中国奥数的针对面太窄,所以,中国的中学生里面,学过奥数的人,比社会上以为的,要少得多的多,很多学生,学的是小学奥数,到了中学,知道进不了冬令营国家队,就自动放弃了。


可是,现在因为教改的原因,很多正儿八经的数学主干上的知识,在中学教材和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要学稍微好一点儿的数学,甚至就是数学主干上的数学,譬如说,数学归纳法,也得到奥数班上才能学到。


真实的情况是,就是北京名校中的年级普通班,也不学数学归纳法了。这样的高中生,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进入数学系,搞得大学老师没法教,怎么教啊,相当于从小没学过数学,没学过正儿八经点儿的数学,改变思维非常困难,虽然说,都是好孩子,挺不错的好人家的孩子了。


这里面,也就牵扯到要不要学奥数的问题,怎样学奥数的问题。

高中学力--奥数做题流程方法论

我们国家中学生里面,高中生里面,真正学过点儿奥数,接触过奥数的学生,绝对达不到同龄人1%,对于这个级别的中学生,因为现实的原因,因为教材改革的原因,建议还是要学点儿奥数,不是把它当做比赛,而是当做必要的知识储备,譬如,华罗庚先生著名的小册子《数学归纳法》,对于这个级别的中学生来说,完全就应该看看,不看,真就不行了。


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很怪,一方面,在大学层面,大学本科就提出“拔尖计划”,一方面,在中学层面,又完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甚至是在使反作用力,不让学生学数学归纳法,否则就是超纲。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中,像中央委员,各省省长里面,有大比例的博士了,如果他们了解到这个情况,也是会大为诧异,这样的教改,是要干啥。


教改是必须的,教育尚不完善。但是,教改一定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搞得北京最顶级名校的年级普通班学生,都不学数学归纳法,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能不能让那些高学历的省长们,中央委员们,信服这里面的道理。


奥数,尤其是小学奥数,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小学奥数不适合大多数孩子的理由

尤其是附加了黑社会般的点招考试机制之后,把一些重要岗位上的教师校长们的人心都弄黑了。


但这不等于中学奥数,中学IMO竞赛,国家不敢封,也不能封,因为每年要拿出去跟国际竞赛的,要拿全世界排名第一的。


反正中国人聪明,仅靠最顶尖的少数那些学生们,就足以让中国在奥数竞赛上笑傲江湖了。但是,人才培养体系,正常的形态,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型,而不是竹竿型。


如果封堵奥数的机制改革,让中国数学会的领导层,尤其是中国数学会奥数委员会的领导层,不敢进行深入的、进一步的机制改革,那么,竹竿型就会一直存在,它不会自己自动地变成美国奥数体系那种相对合理的金字塔型。


现在,我们回到精英选拔跟高考关系的讨论上,作为本文最后一段。我们说起奥数,是因为奥数承载着精英选拔的相当大一部分信息。


我们之前也说过,精英选拔,不能靠目前高考的这一张卷子,这势必会导致出最后一道大题这种目前不合理的现象,必须分层考试。


我们接着要再点明的是,精英选拔跟双减政策,是一阴一阳,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中学阶段,只提“双减”,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又突然提起“拔尖计划”,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精英教育,跟减负,是阴阳相济,相辅相成的。其原理是,中国家长们,在教育上的巨大热情,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得到支持的,国家的“双减”,并不是要减掉家长们在教育上的巨大热情,而只是,不要让这些热情,被商业性培训机构所利用、带歪。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商业性培训机构实际上是培养不出来什么人才的,甚至有相当多的培训机构,吹的很好,但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的,也很少。


奥数热潮,也是这帮商业性培训机构吹出来的,但是,跟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的是,中国的中学生里面,真正学点儿奥数的学生,人数其实很少。商业性机构,对舆论媒体的歪曲作用,就能有这么大。


国家封杀住了商业性培训机构,搞得不少破产,转型,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缺了它们掺和教育,中国的教育反而会更好,也是它们多年来,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不过,国家的双减政策,施行的力度太大,火候是不是正好到位,确实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事儿,本文不在此详论,毕竟没有在这块儿做很深入的调研。但是,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因为IT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的原因,国际上的教育网站,将有非常突出的进展,譬如,我们知道就有一个功能其实挺单一的英语学习网站,国外的,因为商业模式清晰,吸引用户众多,不光是获得了融资,而且已经开始赢利,去年财报年收入已经达到3.7亿美元。


国家的双减政策一出,搞得IT界,没有哪家公司,敢投资教育网站了。这会不会是个问题,会不会跟当今国际的大趋势相违背。


我们知道,体制内机构,因为缺乏灵活性和创研性,是不可能寄希望它们能搞出一个世界级的教育大网站的,即教育界中的淘宝、京东网站之类级别的。


中国如果在未来教育世界中,缺少一个能够比拼世界级的教育类网站平台,那肯定会受到很多掣肘。


做教育,光讲钱不行,光讲商业不行,但是,离开钱,离开商业,也肯定不行。这里,还是千万不能使用,非0即1的二元思维方式,忘了我们中国老祖宗的阴阳相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恰恰在于当初定下的方案,采用的是双轨制改革,阴阳相济,而不是走极端。


怪其实也要怪,那些商业性培训机构不争气,没有培养出特别卓越的人才不说(当然,那也不是它们的目标),也没有真正做出一个类似淘宝级别的教育网站平台。如果真做出来的话,它们今天的日子,也会好很多,不至于一下子被封杀到没任何还手之力。


精英教育,可以不依靠商业性培训机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中的常例。但是,未来的精英教育,不可能不依靠一个卓越的教育网站平台,这可能是目前“双减”政策遗漏掉的视点,光想着封堵了,后继怎么进一步建设呢。


对于中国家长们的教育热情来说,光封堵是不行的,当然,这本来也不是“双减”政策的初衷。现在,培训机构倒闭之后,过去的课外培训,正在由各地教委接手,尤其是南方省份,历来重视教育,据我所知,这一年来,已经重新恢复课外培训和周末培训,执行者不再是商业机构,而是当地教委组织。


那么,为什么只有真正落实好精英教育,才能够真正落实“双减”呢?这里面的道理挺简单,就是,国家把那些好学生挑出来,从中学阶段就进行精英教育了之后,其他学生的家长,热情自然也就大减,也就不那么凑热闹了。


所以说,"双减"直接干掉商业性培训机构,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把凑热闹的那只手砍断了,不是你有钱就能送孩子来学的,现在南方省份各地教委重启的周末培训,需要经过考试,考试通过了,学生才能来学,淘汰率还挺高的。


这是好事,正在逐渐走到正道上的方向。


就像我们的三层考试,不仅仅能够应用到高考上,也能用到小升初上。全国恢复小升初,但跟之前的小升初不同的是,不需要所有的同学,都参加小升初。而是,每所学校,都能且只能推荐前21%的学生,参加地区级小升初考试,即第二层考试,第三层考试,则是各个名校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得到的还是那前1%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实行八中少儿班式的全面教育,即注重自主学习,注重日常体育和周末徒步。


剩下来的那些学生,允许他们的家长进行各种自由操作,比如,有些家长要逼着孩子苦学,要考高名次,要使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譬如疲劳战术的榨油式教学。


这种家长级别的操作,国家是拦不住的,不像培训机构,想封杀,一个决心下去,就跟秋风扫落叶一样,但面对家长们的教育热情,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操作,国家是没有任何控制性办法的。


国家能做的,就是树立典范,树立教育重点班,从而四两拨千斤。国家能管得住的,是选拔上来的这1%人才,对他们,不仅仅使用好的师资,同时,也要对这些优等生们,使用国家颁布的“双减”政策,这个是国家能做到的,因为已经把这些学生收纳进国家教育重点班体系里面了,完全可以进行针对性要求和制约了。


四两拨千斤的意思是,就靠这1%的重点班学生们,让中国的家长们看到事实,对于老百姓来说,跟他们讲理论,是没用的,只有让他们看到事实,用事实说话。那就是,重点班学生们,有充足的日常体育,睡眠时间也充足,周末有徒步等自然体育课活动,除了学业,在某一个领域,也有个人的特长爱好,有些学生是奥数和数学,有些学生则可以是科技和动手,有些学生则可能是写小说和拍电影,这就是未来世界的教育原则:

山型教育培养T型人才

在这些前提下,中国家长们发现,这些重点班学生们,高考成绩仍然很高,他们才能真正相信教育原理,教学方法,才会真正放弃一些不合理的做法。


这才是治民之策!


-------  延伸内容   国家开展精英教育的提案  ----------

各行业有影响力的精英人士,只要是对这个议题感兴趣,有过深入的思考,都欢迎来联系。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在线会议讨论班,每两周一次,或不定期集中数次举行。

联系人:蓝荼 微信号 DDQlantu  请同时附发这篇文章说明加入原因。我们的微信群“新式学校建构探研会”,目前虽然有上百人了,但其中关注这种国家级政策的人士还比较少。联系时在加入原因上,请写“旁听”还是“讨论”,我们尤其欢迎感兴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参加,欢迎转发给他们。当“讨论”人数能够达到两三人以上之后,我们即开始启动,并将每次会议录音稿整理完成为提案的每一个模块后,利用wolai文档的新式分享方法(即本文的第一个链接示例),发布分享给社会。

       如果有报考数学教育专业硕士生的同学,文笔很好,对这个议题也很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可以在文字整理修改润色上做些工作,也将在这个提案的作者名单上挂名。这些同学可以联系研究生助教郭天意,微信号:  gty15068450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395315.html

上一篇:学习策略:如何针对学不懂数学的抱怨
下一篇:上文摘要:精英人才、顶尖人才在高考阶段的两种产生和选拔方式
收藏 IP: 223.72.77.*|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