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市里面超常儿童的家长为什么往往会失败
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确实是家长的失败,而不是儿童自己的失败。超常儿童虽然资优,但是毕竟不见得能够达到孔子那种级别的智慧,生而知之很多人生智慧,从而避开家长的误导。
像这篇文章中的成功者,为什么会极少呢,全中国范围内,初中阶段就有能力学懂大学数学的人数,被清华大学丘成桐计划,证明人数极少,每年也就一两个。
不是因为只有文章中这个孩子最聪明,数学天资最高,这不可能,全中国这么多孩子,一年就有2000万。即使人类之间有禀赋差异,但是到了这种最顶级的,肯定不会只剩一两个,而是几十个,至少十几个。这十几个孩子中,一些可能是资源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没书看,就像千里马没有足够的食物一样。
但是,那些在大城市的这种孩子,则缺的不是资源,而主要是被家长误导了。家长因为没有孩子那么高的聪明天资,笨人来指挥聪明人,必然弄出更差效果,负作用。
这几篇文章重在说理。但是,中国的家长往往不相信道理,不太相信施建农教授,以及我在施教授的教育口号基础上改编出来的核心战略:
施建农:体育为基础 德育为核心 培养创造精神为重点
改编版:德育为基础,培养能力和习惯为核心,鼓励护育创造精神为关键
【体现教育宗旨的精英教育口号-哔哩哔哩】 https://b23.tv/huUuoXl
家长不知道,他们真正能抓住的是孩子的德育,去抓这些超常天资学生的数学,他们实际上是抓不住的,最后的效果往往是竹篮打水。
录屏解说中讲到,德育就像剑把手,是家长们可以抓住的地方,那么剑柄是能力和习惯,剑刃是创造精神。
有些超常天资家长的作为,反而是把孩子小时候的那种创造精神,给磨没了,抓学习能这样抓么。
我用一个故事,解释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去年,我的好学生寻其锋,开车带我去北京周边金海湖游玩。那个湖挺大的,比一般公园那种湖大多了,湖上有租赁的皮划艇,我来了兴致,觉得这可能会有不错的感觉。
于是付钱走流程,上艇。在艇上,双人稍作调整与配合,就开始兴冲冲地往远方的山脚下划去,觉得真是爽啊,看来这份钱花得很值。
突然,有管理人员开着机动船朝我们冲来,扩音器里呼喊我们,不准往前划,规定只能在浮阀划定的区域内。可是,我们才高高兴兴地来了几桨,就已经越界了,怎么办,总不能违反规定吧,而且管理人员靠这个挣钱吃饭,互相难为又何必呢。
于是只好委屈自己了,但是造成的后果是,后面再也没有那种意兴划船的滋味了,因为被限制范围了。理论上说,快速划船在小范围,也不是不行,划到对面再转弯就行了,但是,心里就是提不起那个劲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慢悠悠的,晒晒太阳,时间不到,就上岸了。
下次,肯定不缴这份钱了。
中国的家长,对于他们的超常天资孩子,是不是经常干的是这种事。反正我接触到的好几个,本质上是这么回事。
她们有点儿监工的思路,也有点儿现在IT公司管理的那种OKR的思路,生怕孩子偷懒似的,但实际上是,在她们这种错误的作为之下,孩子对数学的天生动力,已经从小时候的极其超常,有点儿下滑到普通水准了。
孩子们不愿意在她们划定的范围之内划船了。
这本来是心理学关于动力理论,早已研究清楚的事情。可是,中国家长们,囿于自己的经验和习俗,不敢采用孩子们小时候自主学习的那种更好的自由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能够在奥数竞争中取胜的,只要孩子是真正有天资那种,完全可以继续他们这种自小就开始的学习方式的,正好暗合下面这篇文章中的学习策略
https://www.wolai.com/vn6WBkPC4ScwgL3EGkRjrd#hbsQv5h8E4oczkgYuU3S6A
这些超常天资的家长们,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家孩子是超常的,但是在看到孩子小时候的超常学习动力和超常学习能力之后,就开始参与进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
有些是对的,譬如,去各种途径给孩子找资源,找书。国外的,就借社区图书馆的书,国内的,就直接买书,买上几大书架也都有的。
有些方法则是错的,譬如给孩子上各种奥数培训班,看来即使对于这种天资超常学生来说,也往往是弊大于利,因为改变了他们原来正确的学习轨道,他们原来是自由自主式学习的,本来是走在数学学习的正道上的,被家长一拉,反而拉入了歧途,几年下来,学习的动力反而比小时候还少了。
其原因,就是被迫干活,被限制范围学习,必然伤害自主性。跑也跑不起来,学的也并不快,学习速度,肯定比不上小时候那种自然模式。
这种家长,往往是大城市的,因为所在地存在着好多培训资源,如果不利用的话,那别家的孩子利用上,将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就竞争不过了。
中国家长们,往往不能深刻地,不能发自血脉地认识到,孩子最终比的是学习动力。这种孩子,学东西会非常快,超出我们的想象。
中国家长们,尤其是那些有幸碰上自己孩子是超级天资时,不容易真正相信孩子的天资。实际上就这种孩子的天资来说,自己指导自己,完全够格。他在培训机构碰到的那些老师,在数学理解上面,可能往往还不如他,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譬如,我遇到的文章中那位偏远地区小天才,我自己觉得都指导不了,当时想找一位清华教授来指导,因为这位清华教授也是农村孩子出身,可能更具有同理心,当时清华教授比较谨慎,反而是一位国内最年轻的数学院士指导了8、9次,每次两三个小时。毕竟已经看的是研究生教材了,当时也确实该有人帮着把把关了。
有些家长就是觉得自己很能,明明对数学不懂,可能大学数学都没学明白,只是混了个大学文凭。但是,非要去指导,规划自己孩子的数学学习范围,目标,这其实就是白瞎了,不尊重孩子,也不真正相信孩子的数学天资,其实已经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低档次的水平,怎么可能指导的了高档次人才呢,岂不缪乎。
超常儿童的一个巨大淘汰率,又来源于此因。
不用说孩子了,有时候就是作为成年人的研究生,也都容易误入歧途。我教过的一个本科生,他当时在本科生讨论班中是最优秀的(持续三年),那个时候,他的增长曲线是很惊人的,从一个农村小哥,迅速成长为一个懂数学的人,所以,我当时对他有很高的期待,给他写的推荐信也定位很高。
结果,研究生之后,他的其他四位本科生讨论班同学都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毕业两年了,他还迟迟无法毕业。
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之外,那些因素,也是我不太好再跟他交往的原因。去年操场上碰到他,他非要再跟我多说几句话,我就问他两个问题:
你这几年研究生,把想法记笔记了么? (回答:没有。) 那是完全忘了我交给他的学习方法,不再用了,数学不写出来,不积累,怎么行,任何学问都不行吧。
你现在准备攻击的论文题目,是你自己找的,还是你的博士生导师给你的,有几个?(回答:博士生导师给的,只有一个)
那为什么不自己多找找题目呢,为什么非要卡死在这一个题目上呢?大家可是知道,即使伟大如陶哲轩,当初导师给的题目,也是博士毕业两三年之后才真正解决的,做人不能灵活些么。
这一晃儿,就影响的是整个人生,这就是命么?!
国内实际上是有很多导师,明白本文的道理的。可能他的导师跟他之间的沟通,也出现了某种障碍所致,也不一定是导师没说过,有时候,学生的反馈不一定真实,也有可能导师说过的话,学生自己忘了。
超常儿童,虽然天资很高,但也仍然会面临很大的淘汰率,在偏远地区,很可能来源于资源不足。像本文举例的那位成功学生,虽然出生于偏远地区,但是,当地并不贫困,而且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并且,家长是已经脱离农村上过大学的国家工作人员,妈妈在孩子身上很用心,发现孩子天资之后,就利用当代网络资源发达的特点,找书给孩子,备书充分。妈妈比较相信孩子的自主能力,同时,也确实当地没什么教育培训资源,那些老师可能水平都还赶不上他儿子。如果在大城市的话,这位妈妈会不会误入歧途,也真的很难说(就我的感觉而言吧)。
最后来说,德育也不简单。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德育不差啊,但是具体问到,在家里洗不洗碗,做不做家务,就卡壳了。实际上,德育的范围很宽,牵扯到生活中很多方面,如果家长们自己对德性方面的要求就不高的话,那么自然对孩子的德育也就不是太在乎了。甚至在大城市里,有家长看着自己孩子对其他孩子的欺凌行为,也不严厉批评的,认为严厉批评会伤害了自己孩子,这都是把现代心理学没学透、学歪了的年轻家长。这种家长,要跟她们说起德性、德育,真是没法说。
这些中国家长们,都忘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把德性和智慧,作为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的,道德经,就是这个意思,还是多看看书,多参考吧,别自己歪了,接着又把孩子带歪了。带孩子的热情是没错的,但热情要输送到正确的途径,达到真正的目标才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一句话,以终为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