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利用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指数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资源产出替代变量,运用DEA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近几年的信息资源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信息资源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区技术进步显著,并且比较均衡。规模效率有所提高,几乎所有地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规模可以提高效率。全国纯技术效率相对稳定,并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差距并不明显。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贡献,绝大多数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
关键词:信息资源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信息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220
1引言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界定信息资源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利于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增加信息资源产出,优化信息资源配置,缩小数字鸿沟。
在信息资源效率领域,马费成(2003)[1]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效率。王英(2000)[2]研究了组织结构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认为导致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协调关系所导致的组织效率下降以及信息失真导致的弱化激励。周冰(1994)[3]从宏观上分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对信息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计划经济信息网络规模庞大,效率低下。贾晋(2004)[4]认为信息资源的配置必须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分类,然后对其生产和交换进行分析,寻求信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赵筱媛、靖继鹏(2005)[5]构建了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体上,对信息资源效率的研究不多,侧重于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的分析。许多研究立足信息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不是信息资源的生产效率,方法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上。还没有学者从宏观信息资源的生产角度,基于投入产出研究信息资源的效率。
研究宏观信息资源的生产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指标体系,主要问题是数据获取困难,而且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很难得到公认。二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能找出效率相对无效的样本,可以处理多输入输出情况,并且不需要知道投入产出之间的显式关系。该方法的现实意义在于,由于是基于我国目前技术经济条件及管理水平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借鉴其他效率相对有效省市的经验,采取措施,改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生产效率。
2研究方法
2.1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BCC)
DEA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简称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做比较,进而衡量效率。凡是处在前沿面上的DMU,DEA认定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将其效率指标定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定为无效率,同时以效率前沿面之有效点为基准,给予一个相对的效率指标(大于0,小于1)。此外,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的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CCR,1978)[6]所提出的最基本DEA模型,因此也成称为CCR模型。为了对DMU的有效性进行较简单的判别,Charnes和Cooper引入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概念,以便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求解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一次性判别。
用不变规模报酬模型进行效率测评时,必须假定各决策单元是位于最佳生产规模,否则所测的效率值中,就包含规模效应的影响。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Banker, Charnes, Cooper(1984)[7]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BCC)模型。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Malmquist(1953)[8]提出,Caves et al.(1982)[9]首先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此后与Charnes et al.建立的DEA理论相结合,在生产率测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以t时期技术Tt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