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产出变量,运用DEA分析法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城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城市规模效率与城市人口呈正相关关系,增加城市规模有效。我国近年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呈轻微下降趋势,城市规模效率呈慢速增长。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城市以东部地区城市为主。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进步。
关键词:城市 经济效率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对城市效率评价的视角是多方面的,如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经济效率无疑是很重要的内容。城市经济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城市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下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城市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有利于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城市布局,节省资源,促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有指标体系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生态足迹法三种定量方法。第一种是指标体系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嗣均(1994)[1]提出的六项指标评测法。宋树龙,孙贤国等(1999)[2]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分析了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效率,认为该区域城市效率差异出现了中小城市的城市效率比大型或特大型城市高的逆“城市规模效率梯度”现象,并且发现珠江三角洲内各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之间对数线性相关,城市化水平随城市效率的提高而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又随效率的增长而减缓。王圆圆(2004)[3]采用该方法测度了安徽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认为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相关度不大,而与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密切相关。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测度城市效率。Sung-Jong Kim(1997)[4]利用DEA方法分析了50个韩国城市的效率,认为韩国的中等城市的效率较高,而大城市效率普遍不高,同时研究揭示了城市效率的差异来源于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度、技术吸收程度、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聚集经济;李郇,徐现祥等(2005)[5]用资本、劳动力、土地、人口作为投入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研究认为城市纯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的相对下降是导致1990~2000中国城市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杨开忠,谢燮 (2002)[6]选择土地的使用面积、资本的投入以及劳动者的数量作为投入指标,以GDP、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作为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指出东部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要比西部地区城市高出很多;朱艳科,杨辉耀 (2002)[7]以年平均职工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投入指标,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商税收总额、工资总额作为产出指标分析了广东省的城市效率,认为广东省各城市效率差异不大,并且全省劳动力使用效率都比较高;刘祥(2004)[8]以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市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固定资产净值之和、流动资产净值、建成区面积为投入指标,以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作为产出指标,分析了中国 40 个资源接续困难的矿业城市的效率,认为东部地区的矿业城市总体效率较高,西部城市则较低,中部城市的总体效率差别较大。
第三种方法是生态足迹理论。近年来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侧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态足迹是指城市中的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已知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William E R(1992)[9]提出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城市发展的效率。崔风暴,王虹(2005)[10]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认为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城市的发展超出了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蒋莉、陈治谏等(2005)[11]分析了中国各省的生态足迹以及影响因子,认为各地区的生态足迹变化受到企业的数量、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总人口以及 GDP 的增长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
此外,Alonso(1971)[12]建立了一个模型研究了城市效率和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认为存在最优规模城市。K.J.巴顿(1984)[13]给出了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确定合理城市规模的标准。还有的学者在城市效率测算时采用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Analysis),将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功能发展状况与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并由此评估城市的效率。
要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总体水平是可能的,方法是选取若干相对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但这不是效率评价,六项指标法就是这种情况,很难说它是城市效率测度,因为它没有考虑城市的投入问题。该方法也仅仅从产业结构、能耗、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没有考虑环境、城市自然资源、居民生活等特点,充其量是对城市局部状况的评价。何况指标体系法在指标选取和权重上存在许多人为因素,结果很难得到公认。
生态足迹理论重点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只考虑资源的直接消耗,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很难兼顾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何况只要城市的物流发达,是可以克服部分生态劣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注重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没有考虑到投入产出问题。
目前得到公认的效率测度方法就是数据包络分析,该方法选取若干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进行效率研究。比如一个欠发达城市,如果采用指标体系法评价,结果可能是很不理想的,但是,如果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效率分析,很可能得出该城市完全技术有效的结论,因为它没有浪费,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同样,对于经济发达城市,采用指标体系法评价结果可能很好,但如果采用DEA分析,该城市可能是技术无效的,因为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存在浪费。该方法的现实意义在于,由于是基于我国目前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借鉴其他效率相对有效城市的经验,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取措施,改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从而提高效率。
对城市效率进行分析,关键看研究问题的目的,如果考虑资源配置、投入产出等因素,DEA方法比较合适。如果是进行城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采用指标体系是很好的方法。当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生态足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
从目前学者们采用DEA方法的研究结果看,由于研究视角不同,选取指标不同,得出的城市效率评价结果相差很大,而且所有的研究都没有分离技术进步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在一些指标的选取上尚存在商榷之处,如同时用人口和劳动力作为投入指标,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是个资源缺乏国家,对城市效率进行评价,必须考虑投入产出问题,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DEA方法正是这种思路的重要体现。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职工工资,同时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地方财政、居民生活,在分离技术进步因素后对城市经济效率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城市规模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2.1数据包络分析
DEA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简称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做比较,进而衡量效率。凡是处在前沿面上的DMU,DEA认定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将其效率指标定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定为无效率,同时以效率前沿面之有效点为基准,给予一个相对的效率指标(大于0,小于1)。此外,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的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整体的一般情况,其本质是平均性,DEA则是从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中处于相对有效的样本个体,其本质是最优性。DEA在测定若干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注重的是对每一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所得出的相对效率是其最大值,是最有利于该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CCR,1978)[14]所提出的最基本DEA模型,因此也成称为CCR模型。为了对DMU的有效性进行较简单的判别,Charnes和Cooper引入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概念,以便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求解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一次性判别。
用不变规模报酬模型进行效率测评时,必须假定各决策单元是位于最佳生产规模,否则所测的效率值中,就包含规模效应的影响。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Banker, Charnes, Cooper(1984)[15]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BCC)模型。在可变规模报酬的假设下,生产可能集Tv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