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的嚣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bingchen 寻一片安宁净土, 录嚣张人生百谱。

博文

火炬传递之 世纪之交

已有 3965 次阅读 2010-5-27 22:39 |个人分类:火炬传递|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政治, 火炬传递

最后,终结篇,多是一些自己的胡思乱想。

中国在前进,但是我们也面临很多问题。其问题的核心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天一样大的,没有人能够回答。这里只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不要拍砖。

上个星期的workshop有这样一个环节:找一个问题的核心部分时,先把所有的可能的、重要的、不重要的答案都写出来,然后在这些当中,圈10你认为最 重要的,然后再缩小范围到3个,最后到一个。这样往往会比较容易找到真正的答案。

这样中国现在的问题有:环境污染、贪污腐败、官僚、政治体制不合理、人口太多、资源(石油)不够、贫富差距太大、拜金主义、道德沦丧... ... 你可以列很多很多,我圈到最后是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缺失或不正确。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上一篇大力推出“新儒学”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人:鲁迅(以鲁迅为代表的那一代文人)。同样是世纪之交,同样是伟大的变革(推翻帝制 vs 改革开放),同样是灿烂美好的明天,也同样是危机四伏的环境,最后同样的是麻木的中国人。最可悲的是现在的文人几乎都成了金钱的俘虏、制度的侍妾,全然不 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朋友说,你这样不累吗?是的,普通老百姓可以快乐轻松的生活,作为社会的精英们(我现在还不是,将来也不大可能是)就应该累的。

从具体一点说吧。

思想上,建立“新儒学”以代替宗教,对抗西方的和平演变,凝聚华人,外输软实力,提升国人自信心,取消外资、外企、外人一切超国民待遇,通过媒体、影视、 音乐和文学作品塑造中国人形象,适当诋毁西方列强。提高国民素质修养,本着我需为主,护我利益的纲领,扩大对外开放。

政治上,在现有框架基础上,逐步改革。树立竞争和监督的核心理念来代替西方所谓的“民主选举”。完善党代表制度,强化各界党校的作用,所有党职公务员必须 经党校接受党的政策理念、危机意识、长远政策规划、思想道德教育和管制等培训,全部采用案例式教学,可以考虑取消县一级党校,新入党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可以交给基层的其他组织完成。进一步改革人大制度,凡现职行政公务员一律不得担任人大代表,人大针对行政机关(国务院)设立相应的对口监督审查机构,加大 人大对人事任免、财政预算和重大决策的审核表决权。建立完善各级政策智库,所有重大决策,必须有专家可行性论证,社会公示和人大审核,行政机关只是执行 权。

经济上,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完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重建立完善独立自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在 生物研究领域,现阶段重点应该是建立自己的生物领域工业体系,而不是片面追求SCI,如果所有的酶、抗体、蛋白、仪器设备都从国外买,那国家在生物领域投 入的越多,外国就赚的越多,而我们只得到一些些有用的文章和大量的垃圾文章。而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生物领域工业体系,就算是生产垃圾文章,我们用自己生产的 试剂和设备,是资金在国内流通,产生效益,还解决很多就业问题。美国人发明的新朝阳产业-生物产业,其实是他们的另一个圈钱手段。不是说我们不搞基础研 究,但是先后轻重要搞清楚),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别忘了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现阶段就算不能人人平等,也不能差距太大)。

教育科技上,着重培养创新能力,加大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开创理论创新,(不是只有老外能提出这个那个理论,我们也可以,只不过大家不敢去 想,也没有去做,光顾挣钱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建立社会主义新理论(谁说只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中国有足够的经验来总结 了)。同时各个领域要加强对已有经验的总结,结合已有的理论学说,深度挖掘,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们软实力的一部分。

思路有 些断了,最后说说自己能做什么吧。想当年鲁迅弃医从文,班固投笔从戎,我没有这些个天资和能力,还是做的研究本行吧。但是我要选择高校而不是研究所。在教 育方面,言传身教,着重科研乃至个人道德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再通过一届一届的学生,将我的理念逐步散播出去。我不排除同时在高校做心理辅导,或 兼职辅导员,或共青团一类的工作。在科研方面,做基础研究积攒人气,最终向应用靠拢。业余时间,如果有的话,致力于我的新儒学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自 己,要求家人、学生,希望朋友都能够身体力行!

作为生长在这个世纪之交的人,能够见证中国伟大的变化,并且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我很自豪!也许后人的教本里不会出现你我的名字,但是作为“这个世纪之交的一代人”的一部分,我要在晚年的时候,对我的子女们说,我无悔!我相信屏幕前的 你,也一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9574-329436.html

上一篇:424 堪培拉感想之一
下一篇:科研方法的“真新实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