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t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htong

博文

自尊心与成就独立思考者(转贴)

已有 4080 次阅读 2009-12-6 20:0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本文摘自《译言》网站,提交者为jackser@ yeeyan.com。

               自尊心与成就独立思考者

     

                        泰勒•本•沙哈尔

 

是什么铸就了独立思考的人?什么样的品质使爱因斯坦、贝多芬、弗洛伊德及比尔盖茨者从他们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是否有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中注入某种理念,鼓励并培养独立思考?我认为自尊心,更确切地说,是我定义为独立自尊心的自尊心,是独立思考者们得于鹤立鸡群的品质。

自尊泛指对自我的评估和感觉。心理学家那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认为,自尊是自信和自我尊重的综合。自信是指我们应对来自生活的挑战时对自身能力的判断,而自我尊重则是我们对自己应有幸福的程度的感觉。

自尊的两大要素,即自信和自我尊重,都能够组成我们的独立和依赖性的自尊心。顾名思义,依赖性的自尊心是通过别人获得的。自我尊重的程度会随他人的表扬或批评而改变,同理,自信的程度则随着与别人比较时获得的优越或自卑感而变化。

独立自尊心是通过自己获得的。我们可以听从自己的激情和对自己真诚,以增加内在的自我尊重;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放弃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以挫低我们的自我尊重感。自信则来源于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而不在乎与别人相比的优劣;当这种熟练感为烦闷和焦虑所代替时,我们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当我们自信心和自我尊重程度高涨时,我们的自尊感便强。如果我们的自我尊重程度多取决于他人的表扬,而我们的自信心来源于与别人比较的优越感时,我们的自尊心多半是依赖性的。反之,如果我们的自我尊重程度来自自己,我们的自信心来自自身的能力,不受他人影响时,我们的自尊心则多半是独立的。

 

自尊心的类型 

 

与他人比较获得的自信心

与自身比较获得的自信心

取决于他人的
自我尊重

依赖性自尊心

 

取决于自己的
自我尊重

 

独立自尊心

 

我们都拥有两种类型的自尊心,独立或是依赖;问题则是,哪一种自尊心主宰了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我们是否主要为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所左右,抑或是受控于我们对自身评价?我们是否总在乎自己比别人优秀,抑或是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任其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呢?

任何一个决定都受我们的自我评估的影响。例如,当我们选择职业生涯时,我们的选择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认为枯燥乏味难以投已所好,却为社会所认同的优越的职业,另外一种则是不那么光彩照人却对我们有内在吸引的职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青年男女,他们选择的往往是能够赢得他人认可,而非自己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职业。

独立自尊心强的人选择的是他们认为有趣、有意义的路。自尊心主要靠依赖外界的人做事是为了赢得进一步的肯定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非表达自己。

 

《白雪公主》和依赖性自尊心

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的继母,那个邪恶的皇后,是依赖性自尊心的典型。每一天她都会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当魔镜回答白雪公主是最美的人时,皇后当即怒火中烧,对自己的评价亦受到影响。当魔镜答曰白雪公主已死,皇后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时,她马上洋洋自得。

魔镜与邪恶的皇后的关系正好诠释了依赖性自尊心的两大要素。皇后不是通过自身的判断而是通过魔镜的赞扬以获得满足;她的自我尊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她对自己的评价取决于自己与别人美丑的比较,她的自信也是通过自己与别人相貌比较而建立。

我无意否定依赖性自尊心或独立性自尊心。任何一个人的自尊心都由这两个部分构成。我以为,想要摆脱其中一种自尊心而只剩下另外一种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依赖性自尊心有它积极的一面。例如,以个人相对能力为基础的竞争满足了人们的依赖性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人们重要且愉快的动力。竞争和外在的奖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促使他们追求更高水平的平台。但是,当依赖与独立性自尊的关系失衡,获得表扬和优于别人成为人们获取自我尊重和自信心的主要来源时,问题便不期而至。

 

独立思考者学习

伟人与其他人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之一便是他们的持之以恒。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以其坚定、一心一意和鞠躬尽瘁去追求他所选择的事业。他曾说,自己对学习新语言、购买新衣服和食品都鲜感兴趣。他专心致力于他的使命:探索上帝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

要获得成功,坚持是必需,但却不是保证。为什么爱因斯坦使我们会革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其他同样孜孜以求的物理学家少有所成呢?是伟人比常人更聪明的缘故吗?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则称,伟人如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者,在知识水平上并不比他们同行的其他精英高。

除了持之以恒外,独立的成就还需要有独立的自尊心。自我价值主要依赖于他人的表扬、以他人来衡量自己能力高低的人也许能够成为机械师,却却难以成为创新者。

超越某领域的行为、与主流格格不入常常会受到排斥。历史上独立思想家被驱逐或嘲讽的例子并非罕见。如苏格拉底,加利略、艾茵.兰德都为他们拒绝遵循那个时代的规则付出高昂的代价。要忍受被排斥和在自己的独立思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些伟人必须有很强烈的独立自尊心

爱因斯坦早年曾被他的学术圈所排斥,找不到大学职位。如果当初他从事的是主流的物理领域而非挑战同代人的时间空间观,那么他肯定能够谋取大学里的职位。但是他却拒绝随从主流,而后被迫就职于一个专利局。他的独立自尊心很强,足以抗拒某些可能让早年的他获得更多得肯定的想法。

贝多芬,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如果没有足够强的独立自尊心,也不可能创作出他的乐章。他作为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的地位在死后才获得认可。但他的一生却饱受贫困和被排斥的折磨。他的天才无疑可以让他创作出更多获得当时社会广泛认可的音乐他的最早两首交响曲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创作的。如果他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取决于他人,那么他会循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并且在有生之年成为当时炙手可热广受爱戴的音乐家。但是贝多芬对相信自己的能力;他相信自己作为一位作曲家的能力在日益提高,虽然与同龄人相比,他的成就要显得逊色些。

弗洛伊德是另一个拥有高度独立的自我价值判断的创作性个体。虽然人们对他的著作意见不一,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创作的。直到四十多岁时他的思想才在科学和学术界获得认可。而在此之前他受到的更多的驳斥和奚落,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继续埋头发展他的理论。如果弗洛伊德的自尊心主要来源于别人的话,那么他也许会跟随主流,并且会随即赢得他人认可和接受了。

自尊心主要靠外来因素获得的人寻找通往成功的既有道路,他们追随领域中已取得一席之地的前辈。而自尊心依靠自己的人则只顾弹自家琴,他们引领自己走向一条未有人涉足的道路。这些道路可能会通向死胡同,如在专利局的工作,它也可能会改变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于独立思考的人来说,任何一条路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没有任何外来因素能够攫取他们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的愉悦。

 

教育

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源自对获得肯定和保持独立的需要。但是,我们的环境会决定这些需要对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大多数是倾向于依赖性自尊心获得外在的肯定和优于他人的需要。许多老师认为表扬是增加学生的最好或许同时也是仅有的一种方法;他们往往仅是通过外在的奖励,如评分去激励学生。学校也在提倡竞争,如通过曲线图表为学生评分,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社会也大体如此对外在的奖励和竞争的强调致使自尊心的依赖性几乎压倒其独立性。我们培养出的个体往往能够娴熟地按照他人的要求和命令办事,却不懂得独立思考。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就提出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往往培养出一群墨守成规、公式化和教育程度‘完善’的人,而非自由创新、独立的思想者。”

 

培养独立自尊心

创新、革新和独立思考取决于培养独立自尊心的体制的有效程度,体制越有效,人们创新、革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办课程和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自尊心。例如,让学生选择课外的兴趣。学生们通过阅读、采访、实地考察等获取信息。学期末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结果呈现给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目标,选择能够使他们感兴趣,促使、鼓励并激励他们的领域。此外,学生们还能够置身于可以独立判断自身能力的环境中,而非相互竞争角斗场。

另一种增加学生独立自尊心的活动是学生创业活动。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市场领域,作广泛的调查,阅读相关的商业和经济学方面的资料。在年末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实际创业,或者书写报告,供该领域的企业所用。学生们将结果呈现给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见。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立,并学到对将来有用的实践经验。老师不应该将评分作为任何活动的最终目的。评分是作为辅助之用,作为告诉学生调查结果中不足的学习工具。

创建一个更多元、更有趣,长远来看更繁荣的社会,我们需要了解两种不同类型的自尊心,以及两种自尊心间平衡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将受益于独立自尊心的培养。我们必须支持学生选择他们所认为的更具挑战性、更使他们满意他们的道路,而非一味地鼓励他们追求威望高的工作。我们必须鼓励学生遵从他们的激情听从他们的心,他们的想法无论是在商业上,教学上,研究上还是艺术上,也无论他们的选择会带领他们走向声名和财富或者默默无闻和收入平平。失去独立直到失去自我并不能以回报多寡来弥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23-276575.html

上一篇:致译言用户的公开信(转贴)
下一篇:日偏食(2010年1月15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