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lovelynn SCI和Proposal之外的生活

博文

回家过年

已有 3173 次阅读 2012-2-8 17:19 |个人分类:梦里故乡|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节、故乡

从前坑坑洼洼的小马路,几年前变成了柏油马路,而且有了农村公交车。
走路的人少了,骑车的人少了,而坐车的人多了,开车的人多了。
从镇上到家的十几公里路程中,碰上了好几辆宝马、奔驰。
从前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如今已是路面倾斜、杂草丛生。
年少时,我曾无数次在清晨和黄昏独自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
而后越走越远,走得次数也越来越少。
再次回到这里过年,距离上一次已整整十二个春秋。
马路上的陡坡填平了,村庄里的房子建高了。
远远地,就能望见家。
这次回家,飞机加自驾车,花了近十个小时。
这张照片,是初三离开家走路去车站时拍下的。
回头,依然能望见家。
 
从前的青瓦、木屋、石头墙、泥巴墙,渐渐地被红砖、水泥所替代。
一栋栋的小楼,伫立在从前的晒场、稻田上。
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大多搬到了古老村庄的外围居住。
或零星、或密集,一直顺着马路蔓延到邻省。
已经分不出,哪是广西、哪是湖南。
独门独户的小楼,前后种几棵果树、养一点花草。
城里的别墅,也不过如此。
建房资金的来源,各不相同。
有在城里打工的,有做小本生意的,有在家种田养殖的。
最离奇的一家,是赌博赢来的。
 
这片矗立着钢筋的“空”地上,又有人开始了造房子。
一条公路从田野中穿过,一栋栋楼房屹立在路两边。
站在路边一眼望过去,我无法判断这里曾经是菜园还是稻田。
只见,远处的群山,被烟雨笼罩着。
 
荒芜,还是天灾?高高的稻秸还留在水田里。
那是机械化收割的印记,村庄里也已难觅猪和牛。
这块三亩大田,是我农民经历中的“处女地”。
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时,这块田分给了我们家。
位置、形状和面积,是很多水田的“俗名”,家喻户晓。
当时,我们还分到了一块更大的,是六亩,不过只占1/4左右。那是我家祖上省吃俭用在解放前购置的最后一份家业,因为多了这一块田,太太(我祖父的祖母)的三个儿子分别被划分成小地主、中农、贫农。土改时,太太感叹还不如让儿孙们吃饱喝足。成份不同的原因,是三家人口数量的差异。
 
从前手工收割的稻田,在过水后是这样的。
放鸭子,是我学龄前的特长,能认出自家的每一只鸭子。
同时,还留下了两件至今仍被长辈们念叨的“壮举”。
因为别家的鸭子抢吃了我发现的一只小青蛙,我一下打S了那只已“成年”的大鸭子。那个放鸭的小姐姐,抱着鸭子哭。她的家人,只是安慰她。
还有一次我顺着小溪流而上放小鸭,被邻家的小姐姐拦住不让小鸭往前走。我一气之下,一杆子下去将她家用竹篱笆圈在小溪中的小鸭打S了两、三只。这家人要求赔偿,而且不是赔几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因为小鸭会长大的。当时我家只有小鸭,祖母去同村一户人家买了一只两斤多的鸭子做赔偿。
 
小丫头的这个动作,是站在两个省。
根据历史上的划分方式,左脚站在湖南,右脚站在广西。
背后山脚下的村庄,都是湖南的。
近处的房屋,是邻居家一个孩子的。
那里,原是他们的责任田。
在这偏僻的地方,到处都有白色污染的痕迹。
 
这一边,则是广西。
这座小山坡上,有周围好几个村庄的自留地。
小山坡上,以及远处的大山里,也有湘桂的省界。
现在的省界,是七十年代划定的。
邻近的乡镇相比,广西要比湖南富裕。
 
这棵柏树,有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吧。
三十多年前,它的直径应该超过一尺了。
柏树下曾有一块大石头,来往的人会在这里歇歇脚。
如今,已是荆棘丛生,难以步入。
我也放弃了去给古老的界碑拍照。
 
冬天的田野,是另一番景象。
只可惜,天色蒙蒙。
 
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通向村子里。
 
不知公路边的这种路牌,是否算当地的特色?
这个路口,近年来修了一条通向大山脚下村庄的马路,所以路牌不少。
这些路牌,绝大多数是家长为小孩求平安的。以前,都立在马路与青石板路交叉的路口。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架桥,在小溪流与青石板路交叉的地方。
 
将照片缩小后,怎么看都不顺眼。才发现,相机的设置由4:3变成了16:9。打开前两个月的照片,居然是11月份在会议上拍ppt时改掉的。
G12拍出的照片像素比较高,我那有些年头的X60内存不够,只好存到办公室的电脑上。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6205-535421.html

上一篇:无奈的休止符
下一篇:小丫头的问题
收藏 IP: 58.246.95.*| 热度|

5 罗汉江 骆小红 刘艳红 武夷山 王桂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