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在youtube网站上看了Harvard大学的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的一个演讲视频,主要内容是关于他在物理教学中发现的一个peer instruction(同学间的相互学习)的新方法。在演讲中他提到了他进行过的一个教学实验,这个实验是关于理解了基本概念的学生和“知道”如何解题的学生的思维差别。Mazur教授在1985年刚开始教物理的时候,在教学中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指导学生如何解题。到了1991年的时候,他的重点转移到让学生理解最基本的概念上。通过对比这两批学生的成绩,Mazur教授发现,第一组学生对很多涉及基本概念题目的考试表现很糟糕,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在这批学生似乎在死板的记忆一些解题的信息,而第二组学生除了对基本的题目能够理解外,对要计算的题目也有不错的表现。因此,他的结论是如果对一个基本概念弄懂了,自然的会解题;但会解一些需要计算的题目了,不一定意味着弄懂了基本的概念。
我教过一年半的大学物理和半年的统计物理,很是认同这个观点。根据我在国内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我更觉得如果要把一个基本概念讲清楚,物理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概念有自己的体会。
我刚到重庆师范大学的时候,学校规定所有新老师上课前都要试讲,以保证质量。第一次我试讲完了,另一位讲义完全从网上拷贝下来的某A老师很认真的对我说,我的几个概念讲的不标准。我当时不屑和他争论,我的反驳是:我讲义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得,如果你要批评我,请自己先动手写自己的讲义再说。想不到某A老师竟然对我说出了下面的一番道理,他在网上拷贝的讲义是很多专家一起编订的,是标准的讲义,因此自己动手写不如从网上直接下载。
我不知道这是偷懒、不负责任的托词还是这位某A老师的真实想法,不知他想过没有,如果崇尚“专家”,崇尚标准,那么网上有一些“专家”讲课的视频,把这些视频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就完了,连自己在课堂上的干扰也不要了,岂不是最“专家”,最标准。
当然,如果学生有了问题怎么办?据我所知,学生的问题可真实五花八门。某A老师当然可以再放一遍视频,学生太笨还不懂,再放一遍。当然,这对学生和老师的耐心以及时间都是一个考验。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似乎不需要物理老师了,学校花钱雇一个能够“为人师表”的民工,再教他学会播放,回退录像就可以了。
大学生在课堂上最能够学习物理,甚至感受到研究气氛的部分是和老师单独交流的部分。学生提出了问题,物理老师应该有办法针对学生的问题解惑,这其实是对物理老师是否真正弄懂了基本知识的一个考验。你必须对所教的知识有自己的感性认识,然后理性认识,然后再感性认识。最后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春风化雨,大言不惭。否则,把那些标准符号念经似的念几遍,学生如果对你说懂了,是因为他想去吃饭了。
物理学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很形式化了,尤其是现在的所谓理论物理,一个外行看到的常常是满纸的公式。所以,不管学习还是教授物理的一个危险就是脱离了考察的系统去空谈理论。我记得在读博士的时候,在一次演讲中简称我所在的研究所为“理论所”,我的导师在台下马上纠正我,是“理论物理所”,先有“物”再有“理”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如果只能看到满纸的公式,而在脑海中没有关于公式所描绘系统的图像,这样与物理知识实际上是隔了一层,自然很难说对这个知识有自己的体会了。
记得我爱人在指导大四的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个学生需要用计算机计算一个积分。这位学生通过编程,最终算出了这个积分。他当时的感慨是:终于弄懂了微积分的意义。到了大学毕业,才弄懂微机分,虽然也算是努力了有所收获。但其实在教大学微积分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数值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微积分的含义。
Mazur教授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物理课上不要再和学生玩那一套无聊的符号游戏了,也不要反复的在课堂上一遍遍的讲解那些味同嚼蜡的题目了。我们物理老师应该对讲述的知识点有自己的真切认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在自己脑海中的图像是什么。
4 / 12 / 2010 于悉尼大学生物学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