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老师在《供给侧改革(三):去杠杆中的信用和走出“死胡同”》中用大石头比喻货币令人感到非常有趣。
原文如下:
吴向宏以一个岛国来比喻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岛国上通行的货币是大石头,实物货币的问题是供应有限。岛上就那么多石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石头就不够用。比如岛上只有十块大石头,原来整个岛只有二十头羊,所以一块石头两头羊。发展到有一百头羊只能是一个石头十头羊。当信用不能创造,都要靠实物的硬资产作为信用依托时,结果就是通货紧缩,货币不足,而支持货币创造的相应硬资产必须要涨价。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是物物交换,如图1所示,“一对一”物物交换,按照供和需的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供→需”的过程。
把“供→需”的过程用一个箭头表示的话,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简化模型。通过这个简化模型图,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把A,B看成两个节点的话,用箭头连接起来的A和B,一定要构成一个闭环系统。
物物交换的最大问题是效率太低。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出现(如图3)复杂物物交换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种例子非常多,比如,A提供木头,A需要苹果;B提供苹果,B需要鱼;C提供鱼,C需要木头……
如果要完成交易,所有相关方都需要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并且需要同时完成所有交易,否则这个游戏就玩不成了!同时出现一个时空这个条件相对容易满足,但是要同时完成所有交易,这就太困难了。比如,C和A在交易过程中,一语不合,于是A就不提供木头了,然后这个交易就轻松的被破坏了。B为了能够获得鱼,就需要同时安抚A和C,促成二者完成交易,然后自己才能得到鱼,这显然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这就是交易成本……
这个复杂物物交换参与者越多,交易成本就越大。
人自身存在着感性的成分,在参与者增多的情况下,物物交换的成本急剧上升。虽然没有经过实际测算,但是根据简单的生活经验,目测,当复杂物物交换的参与者超过4位时,成功的机会就已经非常渺茫了。
看着越来越丰富的人造物而无法享用,人们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原始物物交换的问题了。
当人们发明大石头(一般等价物)之后,复杂的物物交换模式进化为了全新的模式,如(图4)一般等价物模式的“物物交换”,又恢复到了“一对一”模式。
“一对一”最大优势在于,相比多个参与者的情况下,二者出现在同一时空的成本最低;在此基础上用“大石头”解决了“无法形成闭环系统”的隐患(A需要B的产品,而B不需要A的产品,反之亦然)。
在现代社会,人造物除了实物(对应第一、二产业),还包括服务(对应第三产业)
大石头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你看连诺奖这种都是以大石头的形式兑现的。随着时间的流淌,大石头的起源→故事→传说→神话,这种“失传”将人类带入了困境。
大石头核心价值的“失传”,导致世界经济进入下降通道的困境。
大石头的身份:“(物/服务)(物/服务)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大石头的核心价值有两个:
第一个,提高“(物/服务)(物/服务)交换”的效率,也就是促成交易;第二个,扩大“(物/服务)(物/服务)交换”的范围,让那些原本无法参与交易的(实物/服务)进入到交易的链路中。
科技发展打败了人个体生理极限,具体表现为,人们只能胜任有限的工作,必须要通过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最终的生产。
比如,服务业中的理发,洗、剪、吹是三个工序,需要由3批不同的人完成;工厂生产更是这样的,工厂购买原料,制造工业产品,然后通过第三方销售。
人类的创造从未停止,当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些人就发现:自己有多余的石头,但是并不需要(实物/服务);另一些人,它们需要石头购买原料,可是他们并没有石头,但是他们只要购买到原料,就能够生产工业品,然后工业品会变成更多的石头,于是一个新的交换模式诞生了(如图5)。
这种模式和滚雪球很类似。你没有看没错!石头也可以滚。
A玩的就是“滚石头”的游戏,它把小石头滚成了大石头(如图6)。
那么大石头究竟有多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块大石头从哪里来?
用(图7)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石头是从巨大石头上切下来的,所以大石头是巨大石头的一部分(金融投资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第二个问题,“巨大石头”和“实物/服务”重量相同。
接下里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个方面,滚石头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之上的,预期就是预期,能不能实现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显而易见,(图5中)B产出的“实物/服务”如果无法换回来“巨大石头”,滚石头的游戏失败;如果,B生产不出来“实物/服务”的话,滚石头的游戏失败。这么看,滚石头的游戏风险是非常大的,就像期货一样,如果赔了,血本无归这个选项可以有。
第二个方面,“巨大石头”无论看上去有多么巨大,它的实际重量是由“实物/服务”来决定。
那么“实物/服务”又是有谁来决定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石头”上面来。图4这种方式虽然有各种优点,但是它并不是完美的。当人们习惯是用“石头”交换“实物/服务”之后,就会摒弃原始物物交换模式,一旦“实物/服务”增减,而“石头”维持不变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现象。现代人把“石头”>“实物/服务”这种情况称为通货膨胀,把“石头”<“实物/服务”这种情况称为通货紧缩。
在这里只讨论一种情况,“石头”<“实物/服务”的情况。当人们发现“实物/服务”换不到石头的时候,就会停产,直到“石头”=“实物/服务”为止。很多时候,恢复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果等恢复生产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石头”>“实物/服务”——实际上,在这里“石头”>“实物/服务”的表达是不正确的!因为市场会动态调节,此时仍然是“石头”=“实物/服务”。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实物>石头 → 停产 → 实物总量减少 → 实物=石头(通货膨胀),奇怪之处在于“石头↑”并不能使“实物/服务 ↑”,但是“石头↓”却能够使“实物/服务 ↓”!
通过市场的调节,动态平衡的结果是“石头”=“实物/服务”,所以这里可以推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石头数目减少→“实物/服务”,最终的结果有两个表现:社会财富↓,石头贬值了(借用吕老师的概念,石头的信用降低了)。
那么“实物/服务”又是有谁来决定的呢?
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包括两方面,“实物/服务”增多是由谁决定的,“实物/服务”减少是由谁决定的。此处仅讨论了“实物/服务”减少的情况,增多的没讨论,这样做的原因是,“实物/服务”减少是最坏的情况。避免出现“实物/服务”减少的情况,就意味着要么是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不变,要么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们容易接受的。
自从发明滚石头游戏之后,石头就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石头也没有分身术,同一时刻只能进行二选一,要么用来做游戏(图8-1),要么用来物物交换(图8-2)。在石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物物交换的石头”<“实物/服务”的情况。
自从发明了滚石头游戏,物物交换的世界就变成了(图9)这个样子
为了便于理解(图9)进行了简化,石头M1=(大石头-小石头),M1用于玩滚石头的游戏;(M0+M2)=“实物/服务”,M0和M2用于物物交换。
假如:
M1=M2 → (M0+M2)=“实物/服务”
M1>M2 → (M0+M2)<“实物/服务”,那么(图9)→(图10 )
滚石头滚到(图10)这个阶段,就真的滚过头了。在石头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对A来说的石头顺差,就等价于“物物交换的石头”<“实物/服务”,后果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实物/服务”总量↓,反映到宏观层面就是经济下行。在这方面,美联储很内行,为了避免出现“物物交换的石头”<“实物/服务”这种情况,在大量商品涌入美国的时候,它用了一个婉转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扩大美元供给量,成功地保住了美国经济。
扩大美元供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避免“物物交换的石头”<“实物/服务”这种情况:如果增加的美元是直接注入M0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增加的美元是通过滚石头的方法,显然这是火上浇油。所以,此处有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各国新发行的货币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流入市场的,请内行答疑解惑。
全民投资是“疯狂的石头”的终极版,这意味着承载一般等价物的石头的数量达到最低点,它可能是这次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未来,如果民众在投资理财方面仍然坚持一如既往的话,提振经济的希望就会变的非常渺茫。
石头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全民投资的玩法儿,貌似已经把石头给玩儿坏了。
必须要想办法降低人们对滚石头游戏的热情,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提振经济,但是至少能够保证现状。像美联储那样搞货币宽松,好像也可以有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