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浅议公开课

已有 3900 次阅读 2010-7-28 21:4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公开课

最近很多朋友利用业余时间上起了网络公开课,甚至根据道,有人每周可以听到四门左右(而一门课一周可能上两次),如果他再按其公开课要求完成课下作业,那么粗略估算其与正规在大学内上课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我也算是其中一员,目前正在看的就有《心理学导论》与《基础物理》,另外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进化、生态与行为原理》,但因为没有字幕组翻译且在youtube上有提取出的英文字幕,所以可能过几天我就自己去翻译(顺便学一下一些常用字幕软件)。上这些公开课一方面是兴趣使然而另一方面就是加强英语学习(想不到研究生入学还有英语分级考试)。但这个东西是不能赶时髦的,根据视频录制的时间(以耶鲁大学为例,官网上的课程大都在06年到08年录制)可以发现这股公开课的热潮其实是由于相应中文资源发布较晚而被推迟了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公开课大都是基础课,以导论、原理等课居多。那么以下的讨论大都基于上述事实进行。

首先,国外主流公开课是公益性质的,只要你想看就能看到(关于youtube的问题请直接联系北邮校长)。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你要想而不是被想,在VC上经常看到有人抱怨拖回来大量的资源却没看就因为要下载新资源而删除掉的情况。天朝有一种特殊的运动现象就是所谓的掀起学习XX的高潮,热情无可厚非,方法有待讨论。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在某些领域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行百里者半标题。热情与兴趣很有意思,很多人的热情耗费在了幻想学成后的渊博形象而在看过几节课后就兴趣索然。其实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热情不能放到YY上面。而且公开课也是课,其配套的讲义、作业都值得看看做做。这里可能很多人认为太较真了,毕竟就是网络资源而已,但这些资源跟平时扯皮的一些快餐式信息不同,如果就是听个热闹还不如去看看wiki更有效。而多数人会选择些人文社科类的公开课去听,那我就不乱说了,我上面说的偏重指理工类公开课,人文社科类的公开课可能多思考一些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说到公益性,《心理学导论》的主讲教授就开玩笑地说耶鲁公开课背后有学术支配全球的意图,如果V5的《环球时报》来评论这件事肯定会十分赞同的,但我在之前说过所谓的文化侵略问题其实是对个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蔑视。这些公开课会不会宣传所谓的西方价值观?我想这个问题很荒谬,天朝目前主流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就来自于西方价值观。还有就是所谓因地制宜问题,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跑去上国外较为初等的公开课而不谈国内的大学教育我会在下段说到。这段就是想说明白兴趣的问题。

其次,国内公开课的现状。国内有没有公开课?很多人会马上把《百家讲坛》抬出来说事,知道多点的可能会举出类似北大《世纪大讲堂》的学术讲座与论坛及活跃在科普一线的科学松鼠会。但那跟上课是有区别的,其公众性更多的减弱了其知识上的系统性。其实国内还有一种更类似公开课的机制——精品课程,去年考研就没少看。但国内的精品课程比较尴尬,看上去更像一个宣传平台而且诸多的访问限制也搞得其公开性并没有那么强。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最本质的是一种学生对国内大学教育的不信任感,换成《环球时报》就是崇洋媚外了。在我看来,国内优秀教材的编写思路大都借鉴了相应国外教材的框架,但不幸的是删除了国外教材中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存疑内容,这搞得教材更像是技术手册但更容易考试。国内教材比较搞笑的地方在于其让以后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形成一种印象——我所在的这个领域基础很可靠而悲剧的是这扼杀了很多突破性的新思路且让不少从事某一前沿方向研究的学生完全用不上其教材的观点也联系不到之前学过的知识。也许是一种先人不可超越的思维在作怪,我所学到的东西大都板上钉钉且不容置疑而反观国外的公开课,其主讲往往会留有余地的鼓励学生探索与讨论。而国外教材很多都是一个人主编而且同一领域两种不同观点的权威编出的书差异会很大,国内教材很有爱的表现出在观点上惊人的一致性,这种教材看100本除了增加知识的熟练度并不会促进人去思考,当然这可能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特殊现象。这段我想说明的是国内公开课或类似的东西也有但可能就是有兴趣的人也会感觉看起来比较死板且会感到水平上有差异。另外必须提出的是国内除了一些字幕组也是有网站致力于改善这一过程的,点这里

当然,并不是说国外公开课就一定好,事实上是因为其对比的对象太弱或是把精力放在争夺名头与不断的发paper上才反衬了其更吸引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开课也不过是一种角度而并不能就此否定先前的知识,通过对比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指人文社科类)或从另一个框架下思考问题(理工类)可能更为重要。如果因为它来自名校就全盘接受那就是自身认知上的问题了,沿着别人的脚印走是不会走得比先人更长远的而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就另当别论了。总之,学无止境,有一份学习的心总是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348063.html

上一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
下一篇:小议搜索引擎应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