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疾控专家解读埃博拉病毒

已有 10228 次阅读 2014-8-13 09: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地区呈持续流行态势且发展迅速,感染病例已被证实蔓延多达10个非洲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西非国家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数已上升至1848人,其中1013人死亡。这轮3月份确认,发展至今的埃博拉疫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保罗-加伍德7月30日对媒体表示,尽管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仍然严峻,但中国民众无须对此恐慌。虽然我国国内尚未出现病例,但存在发生输入性病例的风险。那么,什么是埃博拉病毒,传染源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哪类人群易感?个人如何做好防护?这些疑问也伴随着埃博拉病毒的在西非的扩散而备受广大公众的关注。第46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以“科学认识埃博拉—需警惕,莫恐慌”为主题,邀请到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董小平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研究员向妮娟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德新就公众关心的问题揭秘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疫情的历史

  • 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 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 1995年4月在民主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

  •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 2005年4~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

  • 2012年7月31日(当地时间),乌干达发现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8月3日,已确诊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二.2014年情况

2月初,几内亚东南部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周边省份和首都地区随后也发现类似病例;3月22日马桑达地区采集的12份疑似病例的样本在法国进行了检测并得到最终确认:从6例病人样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并与扎伊尔型有较强的同源性;至8月份,疫情已经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内持续扩散,并波及至尼日利亚。

WHO报告的各国疫情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8月6日)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8月7日)

三.病毒形态与结构

埃博拉病毒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 (VHF))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多器官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死率较高。

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主要为4个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黄病毒科、沙粒病毒科以及丝状病毒科;均为有包膜单链RNA病毒,动物或昆虫作为宿主和媒介。

丝状病毒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长微丝状,直径约100nm。其长度从300~1500nm,平均970nm。具有多形性病毒颗粒可以为长丝状、卷曲状、“  U”型、“  6”型等。毒粒呈直线,轻度弯曲。表面有刷子样排列的突起,长约10nm。病毒基因组由19Kb核苷酸组成,编码7种不同蛋白。毒粒表面突起由糖蛋白(GP)三聚体组成。

丝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埃博拉病毒就是丝状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病毒呈长丝状,有时有分支,或短的U型、6字型、圆形;毒粒长度平均约1000nm,直径约100nm;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

埃博拉病毒基因结构


四.埃博拉病毒的稳定性


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一般来说RNA病毒抵抗力相对比较弱,DNA病毒抵抗力相对比较强。这个病毒在RNA病毒中处于中等抵抗力,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对热有中度抵抗力;液体条件下,在4℃存放5周其感染性无明显改变;在干燥条件下它的抵抗力就弱了,但是也可以在体外存活数天;如果尸体不火化、不立即掩埋的话,这个病毒就会存活比较长时间。

怎么对这个病毒进行灭火,消除其感染性呢?首先它对热非常敏感,60度加热一小时就可以让它灭亡,当然煮沸5分钟就可以灭亡。这个病毒对很多常规使用、甚至日常使用的消毒剂都是敏感的,比如含氯消毒剂、脂溶剂、酚类消毒剂、过氧乙酸、酯类、脱氧胆酸钠、2% 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剂,SDS、曲拉通X-100(Triton X-100)等常见去污剂,还有对紫外线、Y射线也是很敏感的,所以对它的灭活办法有很多。

   

五.埃搏拉病毒的型别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赖斯顿型(RESTV):至今尚无引起人类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这类病毒的基因组,也就是它的核酸,相对来说是非常稳定的。这次发现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跟以往的扎伊尔毒株相比,同源性达到97%。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所以它不是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是相当稳定的病毒。


六.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和终末宿主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晰。终末宿主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大猩猩、黑猩猩、猴子。

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

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存在着关联。接触传播还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社区环境里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或者感染病人回到家或者感染死者在葬礼上引起的社区内的传播是这次埃博拉爆发的重要因素。

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因而可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目前为止医院内的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素。病人的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是在病人发病第61天和病人痊愈后7周在病人的体液里检测到病毒,这个提示有性传播的可能性;在动物实验条件下,可以有动物间的气溶胶传播。但是,目前为止在人类社会没有证实有通过性传播或者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不过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八.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和发病特征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作为传染源的病人,在潜伏期中没有明确的传染性,它的传染性体现在发病后。首发病例曾接触过森林中死亡动物包括:黑猩猩(6), 大猩猩 (4), 猴子(4), 非洲羚羊(3), 果蝠(1), 豪猪(1)... 但是,我们也看到首发病例不明原因的23起疫情中,有13起是找不着和动物有接触史的。

第二个传染源是动物,主要是来自于与动物尸体的接触。其中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猴子、羚羊、非洲果蝠等等。

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血、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九.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感染的案例


1976年,英国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因手被刺伤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引发严重疾病,后经治疗痊愈。

1994年,瑞士科研人员在塔伊森林里解剖因出血热死亡的大猩猩时引起一名科研人员感染,后经治疗痊愈。

2004年,美国一名科研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被针刺伤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经治疗痊愈;俄罗斯一名实验室人员被针刺伤而感染,后医治无效死亡。

2009年德国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动物实验中被刚刚给小鼠注射病毒的针头刺伤,然而并未感染埃博拉病毒。



虚线范围为果蝠的分布范围

十.疫情传入我国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在谈到一个传染病的有三个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从传染源来看,病毒是很稳定的,通过病毒的变异造成人类对它的不抵抗或者动物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可能性是比较小。它的自然宿主是果蝠,果蝠的栖息范围是有限的,我们接触果蝠的机会非常少,同时果蝠造成的跨州的自然感染或者迁徙的能力也是非常弱的。人类接触死亡灵长类动物的机会也是非常少的。

    董小平推测说,埃博拉病毒通过病毒携带者或者病人传入我国的机会还是有的。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加,病毒的携带者或者发病初期的病人可能会搭乘航班来到国内。不管是国内的务工人员还是非洲的朋友来到中国,这种机会是存在的。再就是易感动物,病毒通过进口动物带进来也可能,但这是完全可控的。作为终末宿主果蝠自己飞过来,这种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它能飞到轮船或者飞机上,即便飞过来也要有栖息地才能活下来。我们国内流行的风险,形成人间长期的流行几乎无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它没有自然宿主。

另外病人又很容易识别,关键是潜伏期不具有感染能力,可能都没有隐性感染,感染了以后这个人就会发病。所以它在人间形成长期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形成易感动物的长期流行也几乎不可能,因为引进的大猩猩很难放入我国的森林里面,大概都是一些经济动物或者观赏动物。再就是我国的果蝠形成病毒传染的可能性也很低,因为我们的病人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很难想象这是在果蝠栖息地携带的,很可能还是在城市当中首先别识别出来的。因此,我们得出一条结论,传入有风险,在我国造成大范围流行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向妮娟也印证了上述说法,她认为目前疫情有输入我国的风险,但风险低,输入病例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的可能性极低。因为目前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均没有发生改变;当前疫情持续高发,目前尚未看到短期内迅速控制的迹象;近期,报告疑似病例的国家数增加,但截至目前,除非洲四国外,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确诊病例;目前疫情仍局限在非洲四国,疫情国家正加强疫情防控工作,WHO等国际组织也在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技术支持和援助;我国与非洲四国存在一定规模的人员往来。受疫情影响,近期国内前往西非疫情国家人数可能减少,而从西非国家返回的公民可能增加;目前尚未发现会导致海外公民暴露感染机会显著增加的特殊情形,截至目前疫情流行国家的我国公民中尚未发现感染病例;

我国加强了国境检疫、监测和防控准备等一系列措施,病例发现、诊断和处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诊断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其他的传染病诊断都一样,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和实验室。从疫区回来的,任何一条符合埃博拉早期症状的就作为疑似病人。但很多出血热都有类似的症状,像西非同时流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所以还需要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组化检测和电镜。按照我国的规定和世界通行规定,埃博拉病毒要在P4级生物实验室进行,我们国内现在不具备分离埃博拉病毒的条件,所以我们主要是查核酸、抗原和抗体。

实验室诊断

   黄色是病人发烧期,黄色曲线是检测核酸和抗原的时间。埃博拉病毒发病2、3天以后,核酸检测阳性率才会高,发病头两天很可能查不到。核酸检测现在用的非常广泛,特别是荧光PCR,这个方法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国际上目前为止对埃博拉病毒的诊断主要靠荧光PCR检测病毒核酸,另外检测病毒抗原,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液的抗原。同时也可以检测一些抗体,病毒感染以后会产生针对这个病毒的特异抗体,IgM抗体可以从发病第2天检出,持续30-160天;IgG抗体可以从发病第6到18天检出,持续数年。

十二.埃博拉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

国家加强了入境的检疫,监测和防控了一系列的准备。从病例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严阵以待,做好了埃博拉疫情一旦输入的各项准备。

7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防控方案,对于预防控制措施做了规定。首先是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一旦发生可疑病例,我们采取非常严格的措施。对于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追踪和观察,密切接触者在观察期出现可疑症状就要立即隔离进行标本检测排除以及诊断。死亡病例有对尸体解剖的相关要求,目的是防止公共卫生防控过程中的扩散。目前WHO公布的最新信息,目前医务人员全球180例左右,其中60多例已经死亡。所以院内感染控制一直以来也是传染病防控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对病人的排泄物还有他的物品要严格消毒。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感染在既往也有发生。

对于死亡病例,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同时,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流行地区的旅行史、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另外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也十分重要,要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十三.中国疾控中心相关的防控工作

3月20日,中国CDC媒体监测到几内亚发现不明原因疾病; 3月22日,确认为埃博拉病毒引起;3月25日,报道WHO公布几内亚埃博拉疫情信息;3月28日起,向驻几医疗队提供技术咨询和具体指导;持续跟踪疫情进展,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启动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特别是实验室技术准备;8月3日,全面启动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响应

还开展了其他工作,包括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准备、实验室技术准备、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同时派遣三个工作组,分别赴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每组3人,其任务是协助商务部做好援非物资分发、使用培训;对在非中国机构和医疗队提供防护指导与培训

  另外还加强了青奥会的卫生保障,指导完善技术方案,做好相关技术准备。


注:本文根据面对面活动上三位专家的发言整理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19156.html

上一篇:媒体在美国STEM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疾控专家就埃博拉病毒答记者问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8 黄永义 张能立 李土荣 郭文炎 闫尊强 李颖业 eastHL2008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