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姜彤:城市化进程中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精选

已有 5736 次阅读 2013-8-8 21:4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气象, 风险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姜老师对于所在风险进行了总体的评估和国际上进行接轨。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中小城镇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更多在过去几年当中把目光盯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总体经济的规划中,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气象灾害的防御问题—冯殊

 

姜彤:针对媒体见面会所提到的灾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放在全球的视野上,和城市灾害以及应对来考虑,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全球的、中国的、亚洲的以及灾害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国家面临的整体城市灾害的风险以及所承受的灾害风险的原因分析;二是我们在“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中所做的工作,因为我参与了“十二五”应对国家减灾规划的撰写等工作。

从端院长刚才谈到的今年的灾害,比如说最近的高温干旱,8月1日通知我们有台风,做预评估。到底这次高温在什么时间结束?基本结论是15—16号左右。干旱可能会持续得时间更长,因为15—16号左右气温发生变化。国务院领导都非常关注高温的影响,中央领导连续两次作出批示,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涉及到今年的干旱,8月1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有一个材料,是关于今年的高温,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强降水,一类是台风灾害,一类是高温。气象灾害本身不是中国独有的,全球和中国都一样,同时都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现在国际上都在谈气象灾害,大气现象的极端力量主因造成的生命和财产伤亡事件,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其他地区,比如沙漠、海洋,没有造成生命和财产伤亡,只能是极端的大气现象,或者是大气的活动。

气象灾害的风险,这是我个人和媒体见面时首先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每年年底时有一个全球的气象灾害活动,国家气候中心有一个全球灾害监测统计,在15年左右,从2003年到今年上旬,全球到高温、干旱、飓风都有活动。

从80年以来,全球气象灾害都在增加,2012年每年平均大约800多件重大的自然灾害,(图)红颜色是地震,每年发生的次数是十几次、几十次,其他的颜色都是气象灾害,不管是水文灾害还是气候灾害,都在持续增加。造成的损失一种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准确的是保险损失。可以看到,保险损失也在增加,这和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家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增加的话会减少全球的GDP。

 

 

亚洲和全球略有不同,亚洲发展中国家比较多,抗灾能力比较弱,灾害造成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全球平均的增长水平。

去年美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重大干旱影响,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强风暴、台风、干旱也是他们所要面对的主要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就是四个数:86.1%的自然灾害和59%的死亡、83.5%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气象灾害造成的。中国的气象灾害类型范围广、种类多、强度大、灾情重。全球气候变暖又加剧了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体现了气象灾害的长期性。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总结了中国气象灾害呈现的新特征:一是频繁发生。二是区域干旱在加剧。现在从西南到东北气象灾害已经连成片了。暴雨的日数在增加,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强度都在增加,而中小河流和中小城镇紧密联系在一起,暴雨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在增加。强台风的个数强度在增加,高温日数、雾霾日数在增加,传统上没有的灾害也在增加。

如何加强气象灾害以及管理?我们刚刚完成中国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直接经济损失及占GDP的比重,1990—2012年中小城镇灾害损失在不断增加,因为我们的GDP值在增加,受的损失相对来说在减少。但是从绝对值来讲,也在持续增加。2012年,直接经济损失大约3358亿元,城市和城市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了1766.3亿元,这是直接的,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大约60%的中国气象灾害是发生在城市和中小城市,造成的人口死亡虽然在不断减少,是因为防护能力不断加强,死亡人数在减少。

 

 

我们讨论分析气象灾害遭受的损失,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灾害事件,大气因子造成了灾害,就是气象要素。二是暴露程度,在遭受灾害的区域里的暴露程度。三是脆弱程度。

报纸上都谈到“热岛效应”,其实是五岛,包括热岛、雨岛、干岛、浑浊岛、湿岛,这都会产生城市气象灾害。全国的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40个地区和暴雨洪涝灾害靠在一起,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就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区,是高风险地区。

台风也是这样,中国的台风影响到20个省市地区,新定义的台风和传统的不一样,现在沿海发达地区都是台风灾害影响的范围,是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干旱也是一个情况,缺水地区是干旱地区,是暴雨增加的地区,是风险来源的地区。

 

 

端院长刚才谈到“7·21”暴雨,除了大气降水量的原因之外,城市化建设在加快,受灾的影响在增加,经济快速增长,暴露量加大,城市建成区区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车辆大量增加等等。

原因一是致灾因子趋多趋强,二是多地暴露在极端气候影响范围,三是社会经济财产尚未得到安全保护的暴露区集中,增大脆弱性。防灾减灾力量薄弱,抗灾能力弱。

目前全国仍有340座城市,拥有非农业人口150万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仅有7座城市(占总数21%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外延式发展,内涵式保障没有达到。无论是气象灾害风险区还是气象灾害管理能力,主要是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的管理能力,以前是应急管理能力,即发生时政府行动。现在我们不断提升灾害的风险管理能力,就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进行预防、预测、监测、检测、评估、行动等等能力,也是体现我们国家内在的需求和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体现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世界防灾减灾事业的突出贡献,增强我国在国际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话语权。

前天我们正式启动了中国极端事件与灾害管理的评估工作,我们会在中国的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做综合评述,希望在明年6、7月份看到国家报告,来回答关于灾害的问题。

(本文内容整理自第31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姜彤老师的发言材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15275.html

上一篇:气象专家答记者问
下一篇:香烟:警示标签没有告诉你的--第四章--吸烟和周围性血管病
收藏 IP: 115.171.65.*| 热度|

2 袁贤讯 lj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