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许是路过家门口的邻居通风报信,似乎并没有等太久,就回来一个小姑娘。
小姑娘进门就喊她“姐姐”。
“姐,你来了!”
她奇怪似乎小姑娘知道她是谁。
“你是柳絮姐吧,我大姐在家里经常提到你。”后来她才知道,这个是三妹妹。
好朋友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还有前面已经见过的哥哥。
三妹妹才十三、四岁的样子,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很是可爱。
三妹妹接下来的话让她有点失望。
“我大姐去驿城大姑家了。去了几天了。也许明天会回来。”
她知道好朋友有个姑妈在驿城住。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时候去驿城走亲戚。
“不过我哥哥在家里,他在菜地里给菜浇水呢。”他们一家人原来去了菜地干活,怪不得家里没有人呢。
虽然是暑假,却也是农忙时节。秋季的庄稼需要拔草,施肥,放假的学生不管年纪大小,都会去地里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她家也是农村,是最能体会的。
离天黑还早。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吃晚饭,似乎也不礼貌。而这个时候要赶回县城,恐怕也很难搭上公交车。她对三妹妹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菜地干活吧。
三妹妹很高兴地带路。来到村庄南面的菜地里。其实离家兵不太远,不过一千米左右的距离。
远远地就看见哥哥在提水浇菜。菜园里种了韭菜,辣椒,豆角,番茄还有茄子等应季蔬菜,有几百平米的面积。硕果累累。他正干得得劲,一点也没有研究生的架子。
在菜地干活的还有好友的妈妈,是一个很慈祥的女人。友好地和她打招呼。从番茄架上摘了红红的番茄给她吃。并不要她干活。听说她考取了大学,不免羡慕。叹息自己的女儿不争气。
“花那么多钱读书,还是没有考上大学。考不上就回来种地,找个婆家嫁了算了。”好友妈妈这么说着气话。
她为好友说着好话:“她的成绩是不错的,估计是心理压力大,发挥失常才没有考过的。比她成绩差的人都考上中专,大专了,她复读一年肯定能考上的。”
也许她这次来对了。即使没有见到好友,但和她的家人聊聊,也可以为她复读加油。
她们俩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算是闺蜜。三年高中时光的互相鼓励,相似的家庭背景使她们有很多共同语言。
以前听好友说她妈妈是不识字的文盲,没有想到这个文盲妈妈说出的话很有条理。从农活上看,也是个能干的女人。
太阳下山前,好友妈妈回去“烧汤”。豫东南农村把做晚饭叫做“烧汤”。带有很浓厚的地方文化特点。也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惯。晚饭确实有“汤”,但这里的汤,和南方人说的“汤”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那一锅汤,其实就是一锅“面汤”,就是用面粉做的汤水。晚饭和早饭差不多,都是要吃馒头,就一碗“面汤”。有时候也叫“面汤”稀饭,正宗的稀饭就是面汤。而改良过后,可以在面汤里加一把大米,就叫大米稀饭,加一把小米,叫小米稀饭。推而广之,红豆稀饭,红枣稀饭,红薯稀饭,南瓜稀饭等等,不过是在拌面汤的水里加了这些东西而已。和南方人煮的以大米和各种粗粮混合在一起煮的"粥“完全不同。主要是那里太穷了。包产到户之前,很多人是吃不饱的。
那天的晚饭除了稀饭,馒头,还炒了几个菜。都是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将韭菜剁碎打了两个鸡蛋放在蒸锅上,馏馒头的同时也将鸡蛋蒸好了。那天她第一次吃到了炒青番茄。印象中,青番茄应该是酸涩的,可炒熟后的青番茄,却一点也不酸。
在吃晚饭的时候她见到了除好友之外的一家人。爸爸,妈妈,,二妹妹,三妹妹,还有弟弟都是第一次见到。这家人其乐融融。一家人围在一个方桌上吃晚饭。有说有笑。爸爸特别幽默,讲了许多笑话。三妹妹也讲了很多村子里的故事。
她自己的家里,就没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习惯。都是各盛各的,各吃各的。所以第一次在这样的氛围中,她体会到了“家”的感觉。和这一家人,仿佛一直是一家人似的,并不觉得隔膜。
没有等到好友从驿城回来,她就要回家,一家人留都留不住。
哥哥骑自行车送她到老末庄搭车。她坐在车后座上,看不清他的表情。颠簸的时候担心掉下去,才会偶尔搂一下他的腰。
车子来了,她和他告别。相约开学再见。
“等你到学校有了地址给我写信吧,我带你去逛逛武汉。”他这个大哥哥,要担负起照顾小妹妹的责任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