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孟文子
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事实上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不是消极,而是过分积极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什么是过分积极的教育观?就是相信教育和环境的力量非常大,能大力开发儿童的潜力,能创造奇迹,能化腐朽为神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个字,即早、快、争。
第一个字是“早”,即过早地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种倾向的主要“宣言”。这些父母恨不得在孩子还没出生就设计一整套发展方案,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其他孩子的后面。孩子一旦降生,面临的就是父母带给他们的种种灾难:还没能看清世界,还没能牙牙学语,还没能亲近自然,他们就被早早地送进了“早教”的轨道:听音乐、听故事、看电视、看图文、学外语、背唐诗、背宋词……家长们以为这样便可培养出“神童”,至少可以让孩子“不输在开端”。其实,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幼年儿童的教育并非知识教育的下放和强化,而是一种无忧无虑、拥抱自然、融入游戏的教育阶段。
人的真正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最终也会导致智力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研究结果,认为“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的”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可见,过早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二个字是“快”,即热衷于追求快速高效学习。
“快速高效”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倾向在教育领域也十分明显。首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超前学习,幼儿园的孩子“预习”小学课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英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还有人四处打听厉害的现代私塾,企图让孩子十六七岁就能博士毕业。另一个表现是重复训练。比如奥赛要获奖,反复训练达到条件反射就成了取胜之道。短暂的时间、难度很高的题目考查的不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是对于题型的反应能力。为了快速提高成绩,“一对一”教辅机构、VIP班处处可见,名师们不管在哪里都能被家长发现。有些家长不仅挑老师,还挑同学。为了快速提高成绩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在这种“快教育模式”下,有个孩子在读完《射雕英雄传》后,写下了这样一段“心得”:
要想华山论剑得天下第一:(1)辅导班总是要上的。江南七怪像学校的老师,急着让郭靖出成绩,老骂郭靖傻,欲速则不达。马钰像辅导班老师,循循善诱,赞赏教育。(2)不只辅导班,还要追名师。论聪明,郭靖不如杨康,但郭靖有洪七公这个名师教。杨康的师傅不过是丘处机和梅超风,和洪七公不是一个段位的。(3)要不就得天生是个考霸,就像欧阳锋,哪怕给本写错的教辅书,也能自学成才,天下无敌。
从这段分析清晰的心得来看,这个孩子的大脑完全被“如何快速出成绩”这个思路主宰了,根本无暇顾及《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坦实、诚信、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等生命品质。
第三个字是“争”,即在教育中助推、鼓动学生相互竞争。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究竞争,人也会因竞争而激发起上进心,因此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其实,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来没有哪位教育家提倡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相反,教育家总是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当然,学校营造一种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观摩、相互切磋的氛围,那是应该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就提到,学生不能“独学而无友”,教师应当“相观而善之为摩”。然而,现在有些学校却强调竞争、支持竞争;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教辅材料和一切有关学习的信息都保密,唯恐别的同学知道;有些家长更是神经兮兮,不仅盯着自己孩子,还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孩子就竞争不过别人。”已经成为当前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的一个主要表达句式。
有人认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学生竞争激烈,主要是缘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其实,优质教育资源永远都是短缺的。比如,即使985、211的大学再增加,很多人又会把目光盯着清华、北大,竞争还是没有减少。难怪郑也夫先生要说,当前中国教育的基本生态就是一种类似军备竞赛式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正是今天中国教育的病灶和病原。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早”和“快”那两个字,其实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个“争”字,争过别人,最终成为“人上人”。
教育中主要有两类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我们说教育太积极了,主要是指教育者太积极了,即教师太积极了,家长太积极了,教育管理人员也太积极了。大家一起求“早”、求“快”、求“争”,成为了“极端积极分子”,最终让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变得疲惫、烦躁、丢掉快乐、磨掉后劲,丧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怎么办?既然教育太积极了,那就应该让它消极一些,让它缓下来,慢下来,有点等待的耐心,变得从容一些、祥和一些。如此,当代教育的很多顽疾才有进一步解决的可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