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迅
从廊桥遥望帕维亚主教座堂 (张跃拍摄)
到意大利的人都不会放过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却很少有人专门去米兰。米兰是意大利北方的工业重镇,除了其世界四大著名哥特式教堂之一米兰大教堂 (Milan Cathedral) 和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的“最后的晚餐”外,真说不出有什么其他特别值得游人专程去旅游的。不过你如果正好有机会去的话,那么我向你建议一个它的一个邻近小城:帕维亚 (Pavia)。
帕维亚是位於米兰市南大约30公里处的一个伦巴第 (Lombardy) 南部的工农业中心。精确地说,有一个帕维亚省和其首府帕维亚市。我在这里所指的是帕维亚市。它在提契诺河 (Ticino) 即将汇入波河河段的左岸。在迪切诺河与波河 (Po) 汇合处以南6公里。这一地区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农业发达,盛产优质葡萄酒。达·芬奇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的运河灌溉工程就是从米兰至帕维亚的。
它最著名的景点应该是重新翻修过的位於市北在从帕维亚到米兰的路上距离帕维亚八公里处的一个古老和辉煌的切尔托萨修道院 (Certosa di Pavia)了,它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个光辉典范。准确地说,这个修道院已经不在帕维亚市内。但这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许多欧美游客到帕维亚其实是冲著这个修道院来的。我将在后面专门介绍它。
在市中心,有建于公元825年的帕维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avia),它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南边有一个覆盖了棚子的廊桥 (Covered Bridge) 把被逖契诺河 (Fiume Ticino) 分开的南北两片市区连接起来,它现在已经是帕维亚市区内的标志性建筑。
从廊桥遥望帕维亚市,最显眼的是建于1488年帕维亚主教座堂 (Pavia Cathedral)。 其规模居意大利第四位,仅次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万神庙和佛罗伦萨主教座堂。教堂前的广场是帕维亚居民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我惊讶在冬天的晚上还有许多年 轻人在这里站著聊天,那些穿裙子的女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仍然不愿离去。周末这里有集市,我在这里买过许多小东西,比如一里拉的意大利硬币。教堂边上 有一个78米高建于11世纪的市民塔 (Civic Tower)。1989年3月17日早上,这座塔倒塌了。它的倒塌终於让意大利政府意识到了维修比萨斜塔的紧迫性。
市区里建于12世纪的中世纪 (1155年) 的教堂圣米歇尔教堂 (San Michele Maggiore) 是意大利北部的典型的罗马教堂之一。 有时间的游客还应该去16世纪的维斯康特城堡 (Visconti Castle) 里的小博物馆和美术馆。它的地址是:Castello Visconteo,Piazza Castello,电话:+39(0)328 33853。除了星期一外都开放。
帕维亚市建立於远古时代,居民为高卢人。其罗马统治时期也非常重要。同许多欧洲的国家一样,帕维亚也经历过不只一次战争。最著名的应该是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 了。帕维亚一战 (Battle of Pavia) 法军失败,使法国最终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有一幅16世纪的油画《帕维亚之战》, 就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它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在公元600至800年间伦巴地人征服了它并把它充当首都。当时这里成了极为活跃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查理 曼王国 (Dynasty of Charlemagne) 的首都之一和法兰克尼亚-萨克森房屋 (houses of Franconia and Saxony) 之一,帕维亚在意大利王国里保持了首都的地位,至少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实际管理的中心。直到1024年,帕维亚都保持了这一重要地位。以后,伦巴地 将其政治中心移到了米兰。1359年,维斯康提家族控制了帕维亚,它变成了米兰的公爵领地。从此以后,帕维亚虽着米兰变迁兴衰。因此在16世纪,它被西班 牙人统治。在奥地利人第二次统治的时候(1814-1859),发生了意大利的统一的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国家独立的斗争。
我是为了一个合作项目到这里暂住的。出来乍到还有些不太习惯,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 我逐渐地爱上了这个城市。
我住的地方是在市中心,我经常在空闲的时间里四处走走,廊桥 (Ponte Coperto),也叫老桥 (Ponte Vecchio),就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仔细地看,你会发现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旧的桥基。事实上,那是原来的建于14世纪的老廊桥的原址。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为了阻挡法西斯的进攻被盟军炸毁。现在的这座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桥上有100个柱子支撑着上面的棚子,廊桥不远处有这么一个洗衣老妇的形像。 这样的廊桥在意大利好像除了佛罗伦萨的金桥外, 仅有这座了。不同的是,佛罗伦萨的金桥上都是麦首饰,皮包的贩子,而帕维亚的这座桥还是交通工具。我的一位朋友住在城里,但实验室在河对岸,天天要从桥上 骑车过去。 还有一对夫妇却住在河对岸,而实验室又在城里。不过,他们自己有小汽车,所以每天只有开车走现代的公路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一点遗憾。帕维亚的纬度很 高,相当于我国的东北了,但是没有东北那么冷,因为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Alps)的南部,寒流被挡住了。我本来一直想照一张雪景,却未能如愿。离开几天后才下了大雪。好心的朋友张跃专门给我寄来一张,以弥补我的遗憾。这就是本文最上面的那幅照片。在网上看到,那里已经有了游览的小“火车”了。在廊桥边上有一个洗衣妇青铜雕塑,好像在那里默默地冲洗几个世纪的衣服。
在市中心的帕维亚大学校门
除了那座桥外,伦巴第地区最著名的帕维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avia) 也很近。这里每年都会有许多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帕维亚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825年,帕维亚大学就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学府了。正式成立则是在1361年。帕维亚大学是意大利仅次于博罗尼亚大学的第二古老的大学。有人把它称作是意大利的牛津大学, 我觉得不为过。帕维亚大学以基督教法规、民法和神学为传统学科,所以可以想象,它的法学院是最为出色的。现在,帕维亚大学已经发展到包括法律、政治学、经 济学、人类学、医学、药学、工程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在克莱莫 (Cremona) 的音乐的古文书和语言学(Musical Paleography and Philology)和在瓦雷斯 (Varese) 的第二医学院。大学的本校在该市中心,其他分校分布各地,包括临近城市。我所去的工程学院不在城里,而是在城外新建的校区里,那里的楼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很 现代的工厂。从城里坐汽车去上班很方便。顺便说一句,在意大利坐公共汽车最好是事先买好票,然后每次上车时主动作废一次。那里的公共汽车没有人查票,大家 都很自觉。当然偶尔可能会有人查你,万一没票的话就会罚款了。
说起帕维亚大学,不能不提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沃尔塔 (Alessandro Volta) (1745-1827)。我们平时说的电压220伏,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驱动电流的电动势的单位。意大利的10000里拉纸币上就是他的人头像,可见他 在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令我不解的是,帕维亚大学似乎对他并不重视。在介绍大学的小册子上,甚至没有提到他一个字。
沃尔塔是意大利物理学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早年居住在与瑞士比邻的科莫湖地区 (Como, Lombardy)。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他能够找到的许多书,对这工作深感兴趣。沃尔塔年青时期的理论思想远不如他的实验重要。随着岁 月的流逝,沃尔塔对静电的了解至少可以和当时最好的电学家媲美。不久他就开始应用他的理论制造各种有独创性的仪器。1769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沃尔塔 制造的仪器的一个杰出例子是起电盘,以后发展成为一系列静电发电机。沃尔塔强烈地感到,他必须定量地测定电量,於是他设计了一种静电计,这就是各种绝对电 计的鼻祖,它能够以可重复的方式测量电势差。他还为他的静电计建立了一种刻度,根据电盘的发明,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他的单位是今天的13,350 伏。由於起电盘的发明,1774年沃尔塔担任了科莫皇家学校的物理教授,1779年任帕维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avia) 物理学教授。他担任这个教授职务一直到退休,正是在那里他作出了他的划时代的发现。现在我们用来描述电压的单位伏特 (Volt) 就源自他的名字。1810年,拿破仑 (Napoleon) 授予他伯爵称号 (Count)。1881年,伏特单位被正式采用。1827年罗沃尔塔去世,终年八十二岁。去世以后,他被安葬在科莫湖边。
还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应该提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可惜我在那里的时候不知道爱因斯坦也曾在那里居住过。原来,爱因斯坦的父母于1894年搬到了帕维亚,爱因斯坦在数月后在1895年春也到了那里,那年他 16岁。在那里,他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磁场中以太状态之考查(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e of Aether in Magnetic Fields)”。我的意大利朋友竟然从未提起过这件事,我是在后来读《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一书时意外发现的。
我将在后面的博文里给出更多帕维亚的图片。
我租下的公寓是在一个密封的院子里。院子里面都是两层、三层的楼房。房子的墙很厚,里面是冬暖夏凉,厨房、厕所、炊具、家具一应具有。只是窗子小了点儿,显得有些黑暗。房租是来之前由意大利的同事为我商定好的:每月65万里拉,相当于4百美元。房主等我到了之后立即要加到75万里拉,被我一口回绝。大 家可能不知道,在意大利租房不像在美国那样容易。我必须到当地的警察局去登记。所以房主以为我没有办法只得任他宰割。我当时想,只要我能找到中国人,一定 会有办法的,况且我的同事已经告诉我这个房子已经空了有半年了。结果他也只好回到原价。几年后还听说他对我颇有微词。邻居倒都很友好。可惜我们没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在意大利,普通老百姓会英语的人不多。但年青人学英语的就很多了。他们有条件的到暑假里会把孩子送到英国去住一个暑假。老城区里的房子都很旧。 据说至少都有四百年的历史了。那个时候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我有时候想,这辈子居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旧房子里住过,说起来好像自己也成古董了。这样一想,我住在里面也就心安了许多,不再想着换房子。
不过,我还是做好了不得不搬家的准备。为了换房子,我通过互联网很快找到了几个帕维亚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我很高兴又能说中文了,此后的业 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与他们在一起。到罗马、佛罗伦萨、比萨、米兰、威尼斯及维罗那也是与他们一起去的。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现象:意大利的学校食堂和宿舍都是 按收入定的价。比如,我与一个在那里念大学的中国人一起去吃饭,吃完全一样的饭,他只需2000里拉,而我用我的学校发的卡就要付6000里拉。学校里的宿舍也比外面便宜的多。除了我以外,其他中国学生和学者都住校,倒也省了不少钱。
帕维亚那时有三个中餐馆。我发现第一个中餐馆是一次巧合。久违了中餐馆的我立即走了进去。服务生告诉我他们来自浙江。事实上,所有三个餐馆的主人都来自浙江。她还告诉我,这里有几位中国学生,其中之一是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读本科,他有时会来吃饭。在此之前我在帕维亚还没有见过中国人,所以我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留给了她,希望她把我的信息传给这个留学生。看到网上说徐丹仪是第一位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国学生, 我在想我认识的这位是否毕业了。那时候意大利大学的学费比中国大学还便宜。可以理解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送到那里去。如果他毕业了的话,他应该是第一位。吃完后我问她这里通常付不付小费。她非常友好地回答说:都是中国人,你就不必付了。后来我发现这里实际上根本没有小费而是要交用餐费,其实小费已经包括在里面了。那时候,意大利的中餐馆全都是浙江人开的。帕维亚的那三家也不例外。意大利的中餐馆与国内餐馆的味道有很大不同,与美国的也有很大不同。至於到底不同 在哪里很难描述,一定要亲身体会才能明白。我发现,意大利人在餐馆里很能泡时间,饭早吃完了,就是不走,海阔天空地海聊,餐馆的关门时间依他们最后离去的时间而定。所以在那里打餐馆很辛苦。
数月的合作很快结束了。在我离开那里后不久,我认识的中国人也都陆续离开了。这里没有中国的文化,大概只有浙江温州的中国人在那里顽强地扎了 根。除了一个记忆中的城市,我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再回到那里。但是在我的心里却越来越强烈地想再回去看一看它。它是我生命长河中一段美丽的分支。
(这段历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能保证现在的情况还是这样。后面我将会提供更多的照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