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数学都知道】2011年5月5日

已有 7469 次阅读 2011-5-6 08:31 |个人分类:传数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数学, 博客, 新闻

作者:蒋迅

扭曲空间和时间的图像化的新途径

加州理工、康耐尔大学和南非的国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贻d发了一套新的工具称为tendex line 和 vortex line,代表由扭曲空间和时间生成的引力。它们和电磁场线类似。

地理学家计算出本拉登藏在阿伯塔巴德的概率为81%

如果CIA能听取UCLA地理学家的意见,他们也许能更快的发现本拉登。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PDF) 中,UCLA地理学家Thomas Gillespie和John Agnew及学生预测,本拉登有80.9%的可能性隐藏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他们正确预言了本拉登没有藏身山洞,而是躲在城市 中。Gillespie和一班本科生,利用卫星数据和已知的最后行踪报告预测本拉登的去向。他们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创建了一个概率模型。该理论的基本 原理是,如果想要生存下来,需要前往一个低灭绝速度的地区──以本拉登为例,也就是规模较大的城镇,那里能提供医疗服务。

直接观察布朗随机运动

爱因斯坦当年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能实现了,科学家能利用超高速位置探测器和光阱捕捉到布朗运动的粒子图像。报告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公元前60年,诗人卢克莱修描绘了暗室里的灰尘运动,推测了原子的存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罗伯特·布朗利用显微镜观察悬浮于水中的花粉,发现了用他名字命名的布朗运动。 1905年,爱因斯坦完整揭示了布朗运动的原因──花粉粒子在水分子撞击下受力不均导致的瞬间失衡。爱因斯坦计算得出,粒子减速的时间极短,几乎难以察 觉,当时的技术不可能测量。现在,研究人员的探测设备(分辨率0.2埃,瞬时分辨率10ns)已经足够快到能跟踪运动的粒子。

一位华人应用数学家(谢定裕教授)的启发

谢 定裕教授(英文名:Din-Yu Hsieh)是一位知名应用数学家,美国布朗大学荣休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主任(见附录一)。他早年在Caltech的博士论文(题 目Theory of gas bubble dynamics in oscillating pressure fields),博士后和助理教授阶段处理的主要是空泡动力学的问题(相关论文见附录二)。我曾拜读过很多谢定裕教授的文章和他的博士论文,颇有感触,汇 总于此。我强烈推荐大家看附录三中的谢定裕教授退休时对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回顾,里面有很多宝贵的建议。

"向大师学习"──现代数学研究特点的观察(ppt)

题 目作者用了"向大师学习",但这当然不是宣扬个人崇拜的,所以作者加了引号。一是用以表明这是引用阿贝尔的话,二是用以表明这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向某个著 名人物学习。作者希望通过该演讲,宣扬作者一直以来的主张“多元化”。对于科学研究,所谓多元化,可通俗理解为:做什么的人都有,怎么做的人都有。而且, 作者不主张向成功个体效仿其具体的行为方式,作者在ppt中用一句话概括:“从一个成功个体所学的具体行为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是无效的”。

应用基础研究:冯诺依曼原理

最 近看了看《数学在科学和社会中的作用》(冯诺依曼著,程钊等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很有收获。以前只知道冯诺依曼是计算机的开山鼻祖,也学过他的关于 算子代数的定理,但是对于冯诺依曼的原话没看过,也不知道冯诺依曼是如此的辉煌。总体来看,冯诺依曼是个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在集合论公理体系的建 立、算子环(也称冯诺依曼代数)和量子力学的严格化等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而且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具有绝对的开创性,开辟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序幕,最有 意思的是,他还对经济学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贡献,他的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更是令我赞叹。

数学领域之间的重叠

这个图像是基于2004年至2008年间在arxiv.org上的已发表的文章的数据生成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交互式图像。

随记: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

这篇文章里有很多个人观点,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其中一些思想不见得是正确的,有一些话也是我没有资格说的。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记得保留自己的见解。也请大家转载时保留这段话。

三名华人学者当选2011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

3 月31日,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SIAM)2011年会士评选结果揭晓,共有34名学者获此殊荣,其中华人3名,分别是:罗智泉(Zhi-Quan (Tom) Luo),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电子与计算工程系教授;许进超(Jinchao Xu),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袁亚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段海豹:数学应追溯起源,面向未来

“我不想在采访中只谈个人,希望有机会介绍我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附带介绍一下我的相关工作。”得到记者肯定回答后,段海豹才“勉强”接受采访。“数学应该追溯起源,面向未来。”段海豹说。

分数阶微积分的新书

我们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分数阶方面的新书,能供大家参考,主要基于我们对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和应用的简单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本书的侧重点是基本理论和概念,力学建模方面,涉及面较广,但还不全面,在以后的版本中会再进一步修改。

数学界的一次智力革命──突变论的诞生

大 千世界无奇不有,昨日还好好的一座楼房,第二天却突然倒塌了;白天还屹立在地面上的一座美丽的村庄,夜间因突然地震而完全毁坏了;蝗虫急速繁殖,造成虫 害;路边躺著的一只狗,突然扑向某个行人等等。这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能不能用数学形式加以表述呢?对客观世 界存在的这些突发事件的思考研究,引起了数学界又一次智力革命,一个崭新的理论也随之而诞生了,这就是“突变论”。

模糊中偶见光明──模糊数学的诞生

1965 年一名叫扎德的美国人向世人公布了题为《模糊集合》的论文。它像一块巨石投入宁静的数学水域,顷刻激起轩然大波。千百年来数学是一门最精确的科学,这一天 经地义的观念牢固地占据人们的头脑。难道数学还能模糊吗?对此一时间看法不一。有反对,有怀疑,也有人暗自惊叹扎德的远见卓识。

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微的函数

学过数学分析的人都知道,存在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微的函数,第一个这样的例子是Weierstrass给出的。最近,跟学生学了一个更简洁的例子。

我所知道的计算流体力学大牛们

Jameson的故事,Steven A. Orszag的故事,Godunov的故事,Van Leer的故事,Batchelor的故事,Von Neumann的故事,Kuchemann的故事。

丘成桐与人合著新书《内空间之形》在美出版

弦 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是极小微小的“弦”振动的结果,人类生活在有十维空间的宇宙中,但日常生活中只能感知四维空间,另外六维空间则以 奇妙结构卷藏在宇宙中,这个结构就是被几何学家丘成桐证明的“卡拉比-丘流形”。在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内空间之形──弦理论和宇宙隐藏维度之几何学》)一书中,丘成桐介绍了理解他的工作所需要的数学,也介绍了这项证明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巨大影响。他 最后问道,这一发现是否预示著宇宙的命运和几何学自身的命运?

解析数论的机会

我们说一个学科"死掉",都是意味著这个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完了,剩下的难题也找不到新工具来处理。解析数论远远不是这种情况,270岁的Goldbach猜想,150多岁的Riemann猜想都尚未解决,最近几十年来又不断地增添了非常深刻的新猜想和新工具。

五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4 月19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公布了2011年新增院士(Fellow)名单,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等共212人入选。其中有五位华人 科学家当选,他们分别是:加州理工学院应用与计算数学系教授侯一钊(Hou, Thomas Yizha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教授王映真(Wang, Jean Yin Jen)、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翁玉林(Yung, Yuk Ling)、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Zhang, Shoucheng)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Zhang, Shou-Wu)。

姜伯驹院士:喜欢数学,也喜欢做数学教师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刚走进姜伯驹先生的家门,便见先生饶有兴致地摆弄著一个12面体魔方。

获得爱情──欧拉还是拉格朗日法?

在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YC坐在河岸边看河水流,恩,她总是很闲。如果YC的位置不动,她在自己目光能及的河面上划出一块区域,数某一时刻经过的船只数,如 果可能的话,再数数经过的鱼儿数;当然,如果手头有些仪器,她可以干干正事,比如测测水流的速度、水的压力、水的温度等,由此得到每一时刻这一河流区域水 流各物理量的分布。那么YC是在用欧拉方法研究流体。

佩雷尔曼解释为什么拒绝领奖

他说,他是为了数学不是为了钱。另外,他“可以控制宇宙”(can control the universe),跟钱没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554-441000.html

上一篇:这套电影知识测验够数学的
下一篇:这澡盆够数学的
收藏 IP: 143.232.225.*| 热度|

4 黄晓磊 陈辉 曾新林 王树林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