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超的学术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permac 让思维随车轮转动

博文

人动笔记1(初级版)

已有 3550 次阅读 2013-9-16 14:46 |个人分类:见闻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爆发, 人类动力学

人动笔记(一)——读《爆发》

 

半消遣半认真地读完了巴拉巴斯的第二本专著——《爆发》。感觉用专著二字形容此书有些过头,这本书虽然有27万字之多,毕竟充其量还是一本针对非科研人员的人类行为动力学科普读物,搭大数据的顺风车向公众宣传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和可预测性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凡对人类动力学研究略知一二的人来说,书中提到的成果可谓耳熟能详了。所以我是在工作之余把此书作为故事书读完的,此所谓消遣;然而各个章节读罢之后却会给人回味的念想,有些内容甚至要返回来仔细研读,这算是认真吧。

就像老巴的第一本书《链接》一样,这本《爆发》同样不算学术著作,没有图表、公式和方程,甚至没有字母,因此读起来很轻松。然而,一个个为我们所熟知的论文背后的研究经历,却能给人些许启发。太多重量级的文章历经艰辛才终成正果,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的突破充满了意外的戏剧色彩。比如Brockmann在和木匠朋友的聊天中得知了WheresGeorge.com网站,从而获得研究人类流动规律的灵感,而这个网站在创立初期仅仅是被作为一个游戏。所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敏锐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应该是一个非纯理论科研工作者应该保有的状态。

记得研一的时候刚刚知道什么是科研,对研三师姐能发2SCI无比仰望;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读文献的时候开始对个别SCI不屑一顾;再到研三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写SCI论文了,前后恰好两年的时间。近来,随着科研能力和层次的提高,有了自己一作的SCI,却又再次对高水平的论文产生了仰望之心,也时时反省,别人貌似很普通的文章,为什么能发那么高级别的杂志?

仔细研读好论文,会有一种如饥似渴、醍醐灌顶,同时又觉得密不透风的感觉。首先,题材新颖,数据新奇,世间万物都是物以稀为贵,论文也如此,这样的文章一下子就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其次,内容上应该是论证严谨,规范准确,尽可能消除任何质疑的可能。同时,在行文上还能做到美观,漂亮的可视化效果实在是魅力无限。最重要的,当然是高水平的文章能够引领潮流,指引方向,而低水平的研究,只能是一味的跟风。

《爆发》的编排很有趣,每个章节都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人类行为规律的介绍,而后半部分却是一部中篇小说。我对古代欧洲的教派斗争没有什么兴趣,但这种写书的方式却别具一格,且不论上浮几成定价,至少,能吸引另外一大批读者。我想,过几年我也到了提职称的时候,也可能需要出一本书,没有这样的小说,没有背后的故事,没有大牌的推荐人……结局省略一万字。为什么课堂上的经典教材都要用老外写的?我们的思维太过僵化和禁锢了,至少,我已经牺牲了。

人类行为动力学这个新方向诞生八年了,我经历了前些年大跃进式的盲从跟风,到现在同级别期刊越来越难发,也算有幸见证了这个学术方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人类行为在宏观层面不同方面的行为规律已经有了很好的呈现。我们知道,人类行为有时是均匀的泊松,有时却是阵发的幂律。泊松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当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给任务安排优先权时,在生活中对某项娱乐活动产生兴趣时,以及出差或者利用假期到远处游玩时,都会导致幂律的产生。尽管已经有多种不同的模型可以再现这种标度规律,可仍有很多现象无法用现有的模型解释,比如人体的微观生理节律,以及经济社会的宏观系统行为。我们还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矛盾,随着越来越详实的历史数据被记录,我们可能被更精确地预测,就像天气预报。但与此同时,数据量越大,熵就越大,行为趋势可能会越杂乱,反而更难以精确预测,这就好比一个全国各地出差的技术支持人员同一个看守所里的囚犯,显然后者的行为更容易预测。在众多实证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行为在个体、团体和群体层面上都可能表现出幂律特征,但是这三个层面行为的汇聚过程却还不是很清晰,比如,为什么泊松的叠加有时候是泊松,有时候却会形成幂律?

人类动力学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任何理论研究成果应该是努力实现应用的。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律层面,挖掘其深层的产生机制,并为传播、推荐算法提供借鉴,是进一步研究应该考虑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840-725377.html

上一篇:2013数学建模培训材料
下一篇:人动笔记2(进阶版)
收藏 IP: 125.71.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