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动物所,了解动物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
(王德华)
大学生冬令营上的问题:
1)组学时代,数学基础不好,可以做好动物学研究吗?
2)如何理解和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出国读博士与国内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4)考研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可以联系吗?
... ....
三月的第一天,周六。天气不错,没有雾霾。
准备了很久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第一天由我们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待。接待阵营很壮观,有导师、研究生、仪器管理工程师,还有每个研究组的老师和研究生。
这次冬令营主要是面向北京高校的大二、大三的大学生。从全所的报名的情况看,北师大、中国农大、首都师大等高校是主体,其他院校如北林、北航、北京理工、清华、北大、民族大学等。一个很振奋的现象是,男生比例很高,达四分之一。
跟大学生在一起,总是有年轻的感觉。大学生的朝气,追求知识的欲望,对大自然的兴趣,都会给老师们以感染和印象。从大学生们对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蝗虫暴发之谜”的提问,说明不少大学生思考问题很深,有较好的知识面。
从与大学生们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共性问题。这里记录下来,也许对其他大学生有些启发和借鉴作用。
大学生要喜欢问问题,要勇敢提问题。喜欢思考问题,敢于提问题,是很好的科研素质。今天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大学生的提问不是很踊跃。但在自由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学生们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1:组学时代,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些计算和程序,数学基础不好,是否可以从事这些研究?
回答是肯定的。当今的研究不是单干的时代,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只要喜欢,只要获得好数据,分析是有办法的。
很多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数学比较头疼。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在美国的大学生中也比较普遍。生物多样性之父,著名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EO Wilson)对此问题很关注,他注意到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由于恐惧数学而离开了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在去年出版的一个小册子《给一位年轻科学家的信》中(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喜爱生物学的年轻学者,“(生物学)科学家要找到合作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要远比数学家或统计学家找到合作的生物学家,要容易得多得多”。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科学问题有趣,有意义,有价值,需要数学家或统计学家的帮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威尔逊本人在上世纪60年代与数学功底非常深厚的年轻科学家R McArthur 合作,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现在保护区的物种数量与面积大小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两位科学家合作提出来的。
特别说明的是,今天的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生物统计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数据没有生物统计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是有缺陷的。
问题二:如何理解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如何影响?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当今大学生比较模糊的,急需澄清的。有些专业或方向,是有明显应用性的,如化工、机械、工程、建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高考选择志愿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好和兴趣。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总是什么样的工作。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找个答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专业理论性强一些,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基础,如数学、物理、生物学。如果发现自己喜欢动手,像爱迪生一样,喜欢创造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有这个天赋,喜欢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物(产品),喜欢“手艺”“技艺”“技术”“技巧”等,从事应用性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喜欢想象,喜欢思考,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对于鸟语花香、大雁迁徙、家燕南飞等等大自然现象喜欢探个究竟,喜欢跟爱因斯坦一样思考问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不错的选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很难分家的。没有强有力的基础理论的支持,应用研究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大的有远见的公司和企业,都是很注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的,这些需要创意,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很简单的道理,没有精密、创新的计算方法,只有技术精良的工程师,神舟上天是很难的。关键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方向,真正发挥自己才华的方向。
问题三:现在我国的仪器设备都跟欧美国家一样了,是不是出国读博士就没有必要了?在国内读博士和出国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很模糊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有经历的与没有经历的,体会和看法也有差别。当今,要认识到中国的一流科研与世界一流科研的差距,要承认这些差距。不是所有的专业,我们都差,但是很多领域是有差别的。另外,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国外的学术氛围,是有区别的,在今天的差异,尤其甚。培养系统的完善和保障,师资水平和责任心的保障,研究生整体对学术的追求和认识水平,助学金的保障,等等因素都是存在差异的。出国有优势,有挑战。记得有一次一位在国外工作了几十年的教授对大学生说,以他自身的经历看,出国留学如果到二三流大学去,不如在国内到中国科学院来完成学业。我没有在国外读学位的经历,以我个人的阅历,我认可这种说法。下棋要找高手。做科学要到最好的实验室去,到最优秀的导师手下。这些都是指导思想,如果连这种想法都没有,连这个勇气都没有,选导师、选实验室都很随意,只要录取就满足,那不是追求学问,明显是为了学历而去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学历证书,不如没有。当今很多年轻人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艰难,抱怨那么多?实际上有些人或许已经意识到了,有些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关键自己走错了路。拿到博士学位,不意味着可以成为科学家,也不意味着可以找到很安逸的工作,更不意味着你生活得一定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好。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一种武装,一种充实。真正养家糊口的,还是靠本事,靠真才实学,靠真枪真刀练。读书,滋润的是自己的大脑,装进去的应该是智慧。到哪些学智慧,学思想,学思维,到哪里感受人格魅力?最终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这个问题太大,不说多了。
问题四:我们在毕业前可以到动物研究所来学习吗?有机会吗?
有,一直有。大学生,尤其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大门一直是开着的。每年的科普周,平时的学术活动,大学生们都是可以参加和有机会接触到一线科学家的。时间较为宽余的假期,也可以联系到某个老师的实验室去做些实验工作,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更欢迎优秀的大学生,尤其是想到动物所生活几年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室和导师,到他们的实验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每年动物研究所都有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在这里做毕业论文,也有不少大学生就是由于这些经历而来到了动物所。
问题五:在免推研究生的时候,或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联系导师吗?可以与导师面谈吗?
无论是免推,还是报考,还是复试,都鼓励与具体的导师联系。有些单位可能第一年没有具体的导师,有轮转机制,但是如果自己有了想法和兴趣,还是建议联系导师。如果没有轮转机制的单位,学生就更应该联系导师了。有些导师可能没有招生指标,有些导师可能已经接收了免推生,等等。与导师联系,与导师面对面交流,会消除很多疑惑,也会增加一些机会,避免一些被动。有些学生就是由于报考的盲目性,没有咨询,没有查阅网上的招生简章,而选择了已经接受了免推生的老师,考生成绩还不错,复试的时候就有些被动了。
问题六:我喜欢动物行为学研究,不喜欢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技术,可以从事单纯的行为学研究吗?
回答:可以。动物学研究分很多层次,可以在不是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其生态学规律,可以研究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特征,可以研究其生理学特征,也可以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层次,还可以进行神经生物学机理分析。只要有好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不擅长的,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方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和技术,是现代动物学(生物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方法,最好不要排斥它们。一个学者,有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是很重要的,但对于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应该有排斥。
问题七: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什么的?在野外如何进行研究?野外工作时间长,还是室内工作时间长?
回答:生理生态学是生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科普点说是在野外从事生理学研究,或者研究野生动物的生理学。解决的问题是动物对不同环境、变化的环境,如何适应和进化的。研究的层次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可以从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水平阐述行为和生理学特征的调控机理,可以用神经生物学的方法技术阐述其调控机理,可以从不同层次整合阐述生理系统的适应性功能变化。生理学问题有三个层次:行为和个体水平对环境的反应(表型)、细胞学机理和遗传学基础。在野外可以进行动物的活动性、体温等特征的测定,可以测定体重、生长等参数,可以取血样、组织等(低温保存),然后带回实验室分析。严格的控制实验研究,多是在实验室内进行。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分配,根据具体的实验来确定。
问题八:以往有研究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而更换导师和方向的吗?
回答:有,但不鼓励。如果真的是由于兴趣转移,且理由充足,研究所有政策,按照程序办理。
问题九:来所里做本科论文有要求吗?能发表论文吗?
回答:有要求,也没有要求。开始接触科研,一定要严格和认真,这对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研究组接收大学生做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尽早接触到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同时也发现有潜力的科研苗子。培养技能、开阔眼界是主要目的,发表论文不是目的。
这些问题主要是集体交流时的几个问题,还有大学生与我交流时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单独交流的问题,我就不知道了。还有一些问题,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后想给大学生们说,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只要有心的话,收获一定是很大的。通过实验室介绍报告、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参观、研究组的讲解,还有年轻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至少可以对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一些学科领域也会有新的认识,对于宏观生物学、微观生物学的研究及其二者的结合,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通过与现场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答案,除了学术问题,还可以咨询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其他的问题。导师们有刚回国不久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有刚晋升研究员国内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有多年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科学家,还有年轻漂亮的女科学家。他们肯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乐于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是很难得的机会。除了提供可口的午餐、自由参观动物博物馆,研究所还给大学生们准备了一把很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金钥匙”。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经历,需要去参与,需要去践行。大学生,青春阳光,朝气生机,真是让人羡慕。今天的年轻女科学家说的很好,大学生的青春一定要珍惜。实际上大家现在对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可能还不是很明白,还不知道。有些兴趣和爱好,是边干边形成的。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发现了。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思考的。年轻,是最大的本钱,最大的优势。年轻,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可以从事自己擅长的,可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可以回头,可以等待,只有年轻。同时,年轻,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有精力的时候,最有想象力的时候,最富于幻想的时候。所以,当珍惜。
当问到,今天看到的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跟自己想象的一样吗?回答: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答曰:想象中的科学家很严肃。我想,更多的不一样可能是对于“农业虫害鼠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了解,以及对于实验室的各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的了解。大学生们对“农业”有些误解,对“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有些误解,甚至对“动物研究所”都有些误解,至少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我在报告的开始,就跟大学生们说,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不是说大家毕业后再回去跟农民一样种地(实际上你也做不了,也没有农民种的好),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也不是让你去撒老鼠药灭鼠、去喷农药灭虫。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眼光是放眼全国,具有国际视野,胸怀是国家的农业。我们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和实践,包含了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到动物行为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组织层次,主要的实验动物(模型)是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当今的动物学研究(Zoology)早已不是传统的分类、地理和形态解剖了,包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真心感谢参加今天冬令营宣讲团的各位导师,感谢研究生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感谢开放实验室办公室老师们的精心和周密安排,感谢研究生部老师的支持。
走出大楼,暮色中昂头看见了天上亮晶晶的星星。雾霾时代,看见星星也会感动一阵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