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思考(1):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王德华
记得小时候,对于“博士”这个称呼是非常敬仰的。说谁是博士,说明这个人知识面广而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任何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那种说出来我们恍然大悟或者根本听不懂你的解释。从形象上也是文质彬彬,或戴眼镜,或戴礼帽,或身穿笔挺的西装、脚蹬铮亮的皮鞋,说话文明,没有粗话。
等到有一天自己读完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读完硕士又攻读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又做了2年博士后,然后晋升为副研究员,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然后再晋升为研究员,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算起来自己做研究生导师也二十多年了,也有三十多名研究生从研究组毕业了。从2008年开始我甚至还在科学网上写了不少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心得和体会的文字,还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的教师,也被邀请到高校和科学院等一些研究所做培养研究生的体会交流。
经历多了,思考多了,似乎应该是经验更多了,思想和理念更成熟了。但近年来,内心里总是有一种声音在提醒、在质疑: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合格吗?我们该怎样去培养研究生?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得他们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呢?答案本是越来越清晰,实际上却感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没有底气了。
那么一个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学习哪些技能?掌握哪些能力呢?
我们会说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掌握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态势。这些能力如何获得呢?一般是通过独立的、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经过一段集中时间(如5年左右)的艰苦训练而获得(现在的基本学制是普博3年,硕博连读5年)。最后完成和提交学位论文,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和答辩,通过学位委员会的审查 (现在还要满足培养单位获得学位的要求,如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等)。
这看似很明确的培养要求,在我们一年一年答辩毕业的研究生中,是不是都达到了这个培养要求和标准了呢?答案也很清楚。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培养要求,研究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习和训练要求。研究生导师这个群体的文化素养发生了改变,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改变。
这期间有两个重要改变对于今天的现状是很关键的:
第一个改变:研究生成为完成导师课题任务的主力。
我的经历和理解,研究生有责任协助完成导师的课题任务(一般课题任务书中有这个部分),但研究生的课题是具有探索性的,独立性的,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研究生自己希望通过课题任务,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内容,探索自己思考的问题。导师希望研究生带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推进和提高研究领域的发展。慢慢地,导师和研究生都忽视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把课题任务几乎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部。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是导师着急要数据,研究生着急出数据。近乎机械性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使得一些研究生渐渐失去了科研的兴趣。一个研究集体没有文化的熏陶,没有传统的传承,只剩下实验数据。毫无疑问,科学研究动手能力是重要的,实验技术的摸索和熟练是重要的,但探索未知本是有趣的,驱动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文化和传统是一个研究集体的灵魂,这个无形的东西对于研究生心灵的塑造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忽视了灵魂的东西,注重了实际的内容,使得今天的研究生培养缺失了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也许是导师累,学生累,导师抱怨,学生抱怨的一个原因吧。一个环境,没有温馨,没有情感,冷冰冰的,都盼望着早些逃离,这种环境很难培养出出众优雅的人才。
第二个改变:发表学术论文替代了学位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研究生要学会设计实验,学会收集数据,学会分析数据,学会论文写作,培养对科学研究价值的评判能力,也就是具备判断哪是有价值的研究,哪是有创意和有创意的研究,哪是重复性研究。科学研究要上档次,有品位。
我们也发现,慢慢地研究生培养单位把这种基本能力作为了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生发表了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就可以获得学位了。导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生自己也不重视学位论文。现在众多的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琢磨如何早一点发表符合学位要求的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几乎成为了他们研究生生涯的全部。所以,渐渐地很多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短平快的内容,低层次重复的内容。研究缺少了新意,缺少了探索性,缺少了挑战性,自然也就缺少了研究兴趣。结果是我们的论文数量上去了,研究生数量上去了,可我们却发现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发现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下降了,开始呼吁创新,开始设立各种人才计划吸引国外的学子回国。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慢慢地贬值,慢慢地受到歧视,也慢慢地失去了光环。我们通过人才计划引进的受过国外正规训练的导师们,也不知不觉加入国内培养研究生的洪流中,也开始培养着受到国内歧视的研究生,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