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的介绍就不用我多说了。从CERN(欧洲核子中心)产生中微子300GeV的中微子束,穿过阿尔卑斯山的地下隧道,到达意大利罗马附近的LNGS(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大约730公理长的距离,测量结果发现中微子比光速快了60ns到达探测器,于是这个新闻结果让这两天物理学界小沸腾了一下。不乏大量的批评者在怀疑他们的测量,还有少数的dreamer在憧憬超越相对论的可能性。
当然我也凑热闹地的下载了这篇paper读了一下。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CERN和LNGS两地的时钟是如何校对的,这个可是直接决定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不出所料,他们用的是GPS系统,这样他们的实验结果饱受非议就 不奇怪 了。
GPS系统的核心是那些天上的卫星,每个卫星里面都有一个原子钟。 卫星来靠与 地面接收站(或者接收器)来回通信一次的时间差的一半再乘上光速,来计算自己相对于这个卫星的距离。这样三个卫星就可以给这个地面接收装置来定位了。一般还需要第四个卫星校准一下。这个时间差就是通过原子钟测量的。卫星上目前主要是铯钟和氢钟,铯钟精度在10^-13s左右,氢钟在 10^-14s左右。如果简单地把 10^-14s 乘上光速3*10^8m/s,发现氢钟空间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可怕微米量级!但实际上GPS系统空间定位精度只有米的量级,原因是这里面有大量的系统误差!除了卫星相对地球的运动以外,还包括电子设备的delay,以及微波信号在空气中的折射率,一般是1.000x量级。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当 CERN和 LNGS用同一个 GPS卫星上的原子钟定时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很大的系统误差。比如用米量级的空间误差来除以大气层中微波的速度,会使两地有一个几十纳秒量级的误差。这两个地方用GPS系统校准会严重影响他们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当然目前也没有更好两地时间校正方法,也许远距离光纤时频传输更靠谱。
图片来自文章 arxiv:1109.4897
用一个比喻总结一下。我 用一个很古董的手动秒表分别来测 刘翔和博尔特的速度,结果意外地发现了刘翔跑得快。结果显然不太可信,因为错在我用动掐表,误差太大。更好的做法是,让他们同场竞技,看看谁快。可惜 CERN到 LNGS的这个中微子通道无法满足伽马光子从一段到另一端传播的要求。
最后扯一下中微子真的能超光速的可能性。有的人说这些中微子可能是virtual particle。这个解释不太靠谱,因为传播距离很长,而且中微子只参与 耦合常数非常小的 弱相互作用。还有一个解释是有可能在中微子振荡中存在tachyon phase, 这个解释听起来不错, 鉴于人类对中微子振荡的原因还了解甚少,拭目以待吧 。
补充:今天突然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光子具有静质量(rest mass),那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话光子的速度不再等同于狭义相对论之中的极限光速c。也就是说我们实际测得的光子的速度2.99 792 458 * 10^8 m/s非常非常接近c, 却不是c。这样很有趣,即能保全了狭义相对论,还能允许高能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子速度。
再补充: 我还是不太放心OPERA的原子钟校对。加速器方面我是外行,不能妄作评论。我是做冷原子物理的,在原子钟方面应该比一般粒子物理专业的人了解多一点(不然也不会做这个评论)。common view mode 是意大利那边和CERN两地的钟,以及GPS卫星上的钟三方校对。而所谓的原子钟的时间精度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保证的,它是用晶振先给出一个小范围内的微波频率,输入含有原子蒸汽的微波腔,原子两个基态能级的共振频率(微波频段)会放大其中一个微波模式,再通过反馈回路回来给晶振,形成闭环锁定。这个反馈回路的delay是高于ns量级的。现在所有原子钟“准确度”其实都是说测这个跃迁频率的准确度,实际应用的时候默认为这个delay是完全恒定的。原子钟还有一个“稳定度"的指标,就是说晶振不好的话会导致这个误差在时间上积分,产生漂移。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需要重新校对一下,这个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OPERA的数据大部分发生在漂移的时候,就有理由怀疑他们的测量结果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文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127-489924.html
上一篇:
科学网某些注册用户素质极低 下一篇:
21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四大方向轮流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