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维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urman 搞物理,80后,曾浪迹中科院两个所和丹麦一大学从事多年超冷原子实验和量子模拟

博文

对这两天新闻爆炒的“中微子超光速实验”的一点评论 精选

已有 15096 次阅读 2011-9-24 13: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个事情的介绍就不用我多说了。从CERN(欧洲核子中心)产生中微子300GeV的中微子束,穿过阿尔卑斯山的地下隧道,到达意大利罗马附近的LNGS(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大约730公理长的距离,测量结果发现中微子比光速快了60ns到达探测器,于是这个新闻结果让这两天物理学界小沸腾了一下。不乏大量的批评者在怀疑他们的测量,还有少数的dreamer在憧憬超越相对论的可能性。

这个是最重要的,CNGS组在arXiv上贴出了他们的paper:http://arxiv.org/abs/1109.4897


当然我也凑热闹地的下载了这篇paper读了一下。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CERN和LNGS两地的时钟是如何校对的,这个可是直接决定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不出所料,他们用的是GPS系统,这样他们的实验结果饱受非议就不奇怪了。

GPS系统的核心是那些天上的卫星,每个卫星里面都有一个原子钟。卫星来靠与地面接收站(或者接收器)来回通信一次的时间差的一半再乘上光速,来计算自己相对于这个卫星的距离。这样三个卫星就可以给这个地面接收装置来定位了。一般还需要第四个卫星校准一下。这个时间差就是通过原子钟测量的。卫星上目前主要是铯钟和氢钟,铯钟精度在10^-13s左右,氢钟在10^-14s左右。如果简单地把10^-14s乘上光速3*10^8m/s,发现氢钟空间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可怕微米量级!但实际上GPS系统空间定位精度只有米的量级,原因是这里面有大量的系统误差!除了卫星相对地球的运动以外,还包括电子设备的delay,以及微波信号在空气中的折射率,一般是1.000x量级。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当CERN和LNGS用同一个GPS卫星上的原子钟定时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很大的系统误差。比如用米量级的空间误差来除以大气层中微波的速度,会使两地有一个几十纳秒量级的误差。这两个地方用GPS系统校准会严重影响他们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当然目前也没有更好两地时间校正方法,也许远距离光纤时频传输更靠谱。

图片来自文章 arxiv:1109.4897

用一个比喻总结一下。我用一个很古董的手动秒表分别来测刘翔和博尔特的速度,结果意外地发现了刘翔跑得快。结果显然不太可信,因为错在我用动掐表,误差太大。更好的做法是,让他们同场竞技,看看谁快。可惜CERN到LNGS的这个中微子通道无法满足伽马光子从一段到另一端传播的要求。

最后扯一下中微子真的能超光速的可能性。有的人说这些中微子可能是virtual particle。这个解释不太靠谱,因为传播距离很长,而且中微子只参与耦合常数非常小的弱相互作用。还有一个解释是有可能在中微子振荡中存在tachyon phase,这个解释听起来不错,鉴于人类对中微子振荡的原因还了解甚少,拭目以待吧


补充:今天突然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光子具有静质量(rest mass),那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话光子的速度不再等同于狭义相对论之中的极限光速c。也就是说我们实际测得的光子的速度2.99 792 458 * 10^8 m/s非常非常接近c,却不是c。这样很有趣,即能保全了狭义相对论,还能允许高能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子速度。

当然测光子静质量上限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这是particle data group上的最新数据:http://pdg.lbl.gov/2011/listings/rpp2011-list-photon.pdf 可以看到最佳的结果是的文献里测得<3*10^-27 eV,不过particle data group还是采用了<1*10^-18 eV 为目前的标准上限。有些物理学家甚至认为光子也可以通过Higgs机制获得静质量,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被这个实验结果振奋到:)

再补充:我还是不太放心OPERA的原子钟校对。加速器方面我是外行,不能妄作评论。我是做冷原子物理的,在原子钟方面应该比一般粒子物理专业的人了解多一点(不然也不会做这个评论)。common view mode 是意大利那边和CERN两地的钟,以及GPS卫星上的钟三方校对。而所谓的原子钟的时间精度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保证的,它是用晶振先给出一个小范围内的微波频率,输入含有原子蒸汽的微波腔,原子两个基态能级的共振频率(微波频段)会放大其中一个微波模式,再通过反馈回路回来给晶振,形成闭环锁定。这个反馈回路的delay是高于ns量级的。现在所有原子钟“准确度”其实都是说测这个跃迁频率的准确度,实际应用的时候默认为这个delay是完全恒定的。原子钟还有一个“稳定度"的指标,就是说晶振不好的话会导致这个误差在时间上积分,产生漂移。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需要重新校对一下,这个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OPERA的数据大部分发生在漂移的时候,就有理由怀疑他们的测量结果了

再再再补充:崩溃吧,兄弟们。居然早就有 “neutrino as a tachyon”的预言了。那一年我已经两岁了。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370269385904605

岁末再补充一点内容,这是一篇质疑原子钟校对的paper,http://arxiv.org/abs/1109.6160,文中认为OPERA的实验数据忽略了地球自转引起的修正,而这个修正恰好就在几十纳秒的量级上。之前科学网上也贴过相关的报道,包括几位物理学家的质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033.shtmCohen和Glashow的paper在OPERA的paper正式出版之前就直接出现在了PRL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127-489924.html

上一篇:科学网某些注册用户素质极低
下一篇:21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四大方向轮流坐庄
收藏 IP: 210.77.15.*| 热度|

33 肖重发 吕喆 赵凤光 王伟 邢志忠 戴德昌 刘全慧 马红孺 武夷山 王鸿飞 吴宝俊 王晓明 石磊 刘钢 李学宽 鲍得海 唐常杰 杨正瓴 金小伟 吴明火 蒋敏强 李泳 李宇斌 guoshuangping bridgeneer idk989 agreatboy xating zhanghongyan xqhuang ZRHZAH2 zahzah zrhzah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