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形核的激发特征非常容易识别。不管是能谱,还是电磁跃迁,都很容易识别。所以直接上看,球形核的表面振动激发模式应该很容易确定下来。我们看到,实验上似乎的确如此。有一些原子核的低能态看起来和球形核的两声子激发确实很像,能谱差不多,电磁跃迁也差不多。
少量的实验数据往往会带来错误的结论。有的原子核的实验数据就很多,比如一直被认为是球形核的Cd核。如果低能级和球形核一样,自然就确定了声子激发。如果不一样,就不是。但是实际的情况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出现了形状共存。
传统上,球形核是幻数核偏离的远一点的情况。所以这样的原子核,价核子下边有一个大大的能隙,所以就会出现能隙下的核子跃迁上来的情况,于是出现了新的形状。由于有更多的价核子,所以往往在球形核的能谱上,出现了形变核的能谱,非常明显。
形状共存的发现,是核结构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
所以,比如Cd110,在两声子激发的附近,出现了0+态。我们会看到两声子的三个态位置确实是差不多的,但是往单声子的跃迁强度,却不是单声子跃迁强度的2倍。球形核的想法,好像不对。
但是在这里,由于有形状共存,所以立刻就会有一个美妙的想法。就是正常态,和这个形状共存的闯入态之间,也许就会有强耦合。如果耦合很强,也许就导致这个声子激发的跃迁强度出现了问题。
我们看到,理论拟合的结果,还真的就解释了实验。
不服不行。
所以,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出错误总是很容易的。确定球形核的实验数据,不是看起来模糊,就是由于形状共存而出现了偏移,但是总是能找到理由来解释。
对于实验数据少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理论上能解释的可能性比想象的大。
但是如果一个想法,不管对错,被接收了以后,就很难会纠正过来。就好像地心说,如果认为地球不动。为了解释行星的运动,就会一个圆套着一个圆,越来越多的圆。
所以,理论很对,想法很对,但是都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实验数据可能还不够,可能性的空间依然不是唯一的。
但是这一点,很难被意识到。特别是在现有的理论中没有的东西,你就更不可能想到。
在给我的文章审稿的回复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事情就是,一些审稿人会指着80年代的文章说,这个问题不是已经解释清楚了么?
这让我很震惊,难道审稿人不知道实验数据会越来越多么?不知道新的实验,会否定了以前的理论么?
阻碍科学进步的,往往就是那些已经不做研究,经验还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权威。杂志会觉得,权威会理解新的进展,但是事实上,权威的想法比他的身体先入了土,已经跟不上了。但是你如果碰上了,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