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壳模型和球形核疑难的冲突
壳模型的基础,就是迈耶和简森等人对于原子核幻数的解释。这个解释利用的是三维简谐振子势(球形)和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相对论效应),也就是相对论性的三维简谐振子势(还是球形)。由于幻数是原子核特有的周期性行为的体现,所以这个解释极其重要,自然也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这个理论本身却非常简单,一个学过量子力学的大学生就可以做出来)
虽然这个理论极其简单,但是在物理上却非常深刻。首先,是虽然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是强的短距离的作用,但是重整化后(物理上的)却出现了非常大的平均场,也就是单粒子行为。这个结果让人奇特,即使是今天也是如此。
核子是有大小的,所以原子核的形成,是这些核子相互黏连在一起的结果,也就是说直观上来,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短程的,临近的,彼此近距离的核子才应该有作用。但是却出现了整体的单粒子行为,出现了一个等价的中心势场,出现了类似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行为。
另外,就是这个三维简谐振子势场是球形的,所以幻数核的波函数分布一定是球形的,所以幻数核一定是球形的。
这两个结论,都是强结论。也是后续讨论各种问题的出发点。
幻数核,是平均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因为正好是幻数核,是平均场,没有剩余作用。这个事情,可能有研究者奇怪过,但是无法解释。实际上,不是幻数核,也可以就只有平均场,没有剩余作用,但是现实中,没有发生这类事情。B(E2)反常的发现,就让一些人认为,这就是不是幻数核但只有平均场的结果,但是理论符合的不好。
为什么就是幻数核的时候,只有平均场,没有剩余作用呢?因为幻数出现在2、8、20、28、50、82、126的许多数上,而且都是只有平均场,没有剩余作用,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
我们的确是用平均场解释了幻数,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幻数的时候,就有剩余作用,原则上也可以没有。
也就是说,这个剩余作用,只在幻数的时候消失了。
所以,当偏离幻数的时候,也就是很少的价核子的时候,剩余作用就出现了。因为他们才出现,而且是平均场的效果,所以就一定是两体作用。由于幻数核是球形的,那么这些小的剩余作用,也绝对不可能让原子核变形,所以此时的原子核也一定是球形核的,不可能有转动自由度。因为是两体作用,所以也一定是球形核的振动声子激发模式。
虽然这个推论,在长时间内没有被实验证实,但是所有研究核结构的研究者都相信这个事情,即使是再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也没有意外。这个结论,同时也被几何模型的基本假设所证实,就是把原子核看成是一个液滴,那么表面张力就一定会导致原子核的表面是球形的。
在科学领域,有一些结论所有人都相信是正确的,但是可能没有被实验证实,因为这可能是现有的已经被证实的结论所给出的必然的推论。
所以,Garrett、Wood等人发现了Cd疑难,虽然是实验上的结果,但是其实很多核结构的研究者都不相信,希望找到办法让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球形核的声子激发模式达成一致。他们在开始的时候,也相信球形核在实验上被否定了,做了很多讨论,也做了许多正确的猜测,但是由于在任何理论上得不到支持,所以这几年好像也不谈了。我不太知道他们的想法,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冲突是极其严重的。幻数的存在是实验的事情,解释幻数的理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推出来的结论就是球形核的振动声子激发一定存在。但是实验却不支持这个推论,否定了球形核的存在。
哪个错误了?我怀疑,没有人相信幻数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不是实验错误了,就是从实验得到的结果我们理解错误了。
这方面的实验做了很多,所以实验不会错。那么就是解释出错了,这是许多研究者的观点,也是Garrett、Wood等人不谈这个Cd疑难的原因。因为他们最近的工作,似乎都不谈这个事情了。我怀疑他们放弃了他们早期的结论,就是球形核不存在。
六 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案
当我2019年,知道球形核疑难的时候,真的是极其意外。虽然我对壳模型了解的很少,但是幻数的解释我还是知道的。这个事情不仅是核结构的教材中有,在曾谨言先生的量子力学的书中也有。
我相信Garrett、Wood等人的实验,所以我在这些实验中寻找可能的证据。我发现,这些核的能谱虽然看起来很像球形的,但是其实不是球形的声子激发谱。我用SU3-IBM给出了解释。但是这个结果,可能几乎所有研究核结构的都不相信,因为无法相信。(我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介绍各种进展,但是外行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冲突究竟有所严重)
准晶的发现让人震惊,甚至让一些大牛都不相信,但是实际上由于实验上的确认,很多人都是相信的。但是Garrett、Wood等人的实验,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怀疑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因为没有理论预言了这样的结果,而球形核不存在的结论,实际上和幻数核的解释是完全冲突的。虽然他们提出了球形核不存在的结论,相信是一种新的γ软核,但是究竟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因为没有理论来支持任何的猜想。
所以我才震惊。我折腾了许多年的程序,不知道是干什么的程序,居然是来解释Cd疑难的。没有人能想象到我当时有多么惊喜。(这纯粹是一个巧合,而且这种事情说给任何人都无法让人相信)我相信,如果没有这多种巧合,SU3-IBM到今天都不会存在,甚至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存在,一直到某一天,整个实验给出明确无误的信号。科学史上那些伟大的进展,都是各种巧合的结果。认为科学的出现和进步,都是必然的,是一种极其荒谬的违背事实的想法。
因为我有了一个理论,所以可以进一步在理论和实验之间拟合,进一步推动对于实验的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SU3-IBM的发展。
但是这冲突依然存在。利用SU3-IBM能够解释Cd疑难,支持了球形核不存在的推论。但是这种冲突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解决这个冲突,是原子核物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球形核是不存在的,所以意味着一个让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的结果,就是幻数核的平均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虽然球形的平均场解释了幻数,但是描述幻数核的波函数却不是球形的。也就是波函数的平均场的部分是球形的,但是这个波函数不是球形的。
我也是才意识到这个结论。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相信这个平均场可能不是球形的。这个推论是最容易做出的,以为球形核不存在,那么描述幻数的平均场就不可能是球形的,所以一定不是球形的。一个不是球形的平均场,和一个球形的平均场,可以给出完全一致的幻数,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有些难以相信的推论。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有做这个计算,这个可能不是不存在的,就是感觉很奇怪。由于我在理论上发现了类球形谱,所以这个可能是存在的。
而且,如果球形的平均场,真的被别的因素所干扰,那么最后的平均场也许也不是球形的。
当然这只是可能,需要计算来验证。但是这个冲突所带来的结论,就是一个球形的平均场,可以给出不是球形的波函数,是更加重要的结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