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弱树复壮方案
郑州坪安园林植保技术研究所 张伟兴
根系量在移栽前后的巨大差别决定了该移栽植物很难维持其正常的水分代谢平衡。在植物移植的过程中,在其他环境因子正常的情况下,水分代谢能否平衡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直接决定了该植物能否顺利成活。
一旦水分代谢失去平衡,树木出于正常的自我保护,一年或数年内常见表现如下:
发芽晚、回芽、不发芽、叶而不展、叶片小、叶量少、干叶、干枝、叶片边沿干焦或斑点病严重等等。这均是因为现有根系的吸水量无法满足其地上部蒸腾作用所需求的水量所造成。在粘性土严重以及土壤盐碱的情况下,因为新根很难长出甚至不能长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一、古树弱树整株衰弱的原因确诊
移栽后的树木因为水分代谢不能保持代谢平衡,因而一直处于半休眠或者休眠状态,新生根系过少,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过少,仅能满足其维持生命活动暂时衰弱地进行。叶片过少,则光合作用的产物也少,难以满足更多根系的发生。由此出现恶性循环,属于综合症状,又称“绿化树衰弱综合症”。
二、使衰弱树木复壮的理论依据
笔者在拙文《“一破二促三控”的树木移植技术》中,详细分析了树木移植后衰弱的原因,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复壮理论体系,现复述要点如下:
1、以根为本进行复壮,加速移栽植物实现自养是归根结底的手段。
在春季植物萌动前后,增强根系的透气性,提高根系分布区的地温,使其快速升高并能稳定到15-25摄氏度的范围内,是对根系复壮的重要措施。在此过程中,合理使用调节剂促根,合理使用菌肥改善土壤环境,合理补充植物所能吸收的全营养元素,合理排管水,使用杀菌剂对根际土壤进行消毒创造无菌或少菌环境减少对弱根的感染,等等措施,均能加速对根系进行复壮或者改善生根环境的目的。
2、水是生命之源,苗死苗活在于水。
因为能够吸收水分的毛细根系的量太少,导致水分代谢的不平衡,使得移植的树木在一定的时间段一直处于生理缺水或生理干旱的状态,这使得植物必须有水分参与的多种代谢活动受到抑制。我们对根系进行补水,此时并不是最有效的事情——水分多植物的根系并不能有效吸收,相反,如果浇水过多,使得根系不但容易缺氧沤根,还造成根际环境的温度不易升高,这对于新根的产生不但无益甚至是造成死树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提出了根外补水的概念。通过根外补水,不但可以顺利解决移栽植物的生理干旱,而且可以大大缓解根系的压力,对于根际环境的透气性和地温的升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春季植物萌动前后开始进行根外补水,这样在30天左右即能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协助其进入良性生长状态,利用生长季节适宜生长的温度、湿度条件,多发叶片制造营养,进一步促进根系发生,从而使衰弱走向壮苗。预计来年可以逐渐进入旺盛生长期。
三、具体复壮措施
1、使用渗水管透气系统改善根际环境,可以快速促根。
(1)渗水透气管的制作
从市场上购买内径3-4寸的PVC塑管,结合移植树木土球的深度进行长度的确定并截取。举例:如果土球深度在1米深,我们就把PVC管截成1.4米一截,届时埋管,地上留10公分,比土球深30公分。把PVC管截成既定长度后,确定上下端,在下端使用手工电钻打孔,可以打孔至管长的三分之二以上,打孔的密度大一些好,这样透气性好。
(2)渗水透气管的埋置
我们建议使用洛阳铲在土球外沿10公分外进行打眼。深度为渗水透气管插入后地面露出10公分。打眼完成后把渗水透气管打孔端朝下插入,周边适当夯实,防止被拔出破坏。
(3)渗水透气管的数量配置
一般来说,胸径10-20公分的树木,土球周围埋置3根渗水透气管即可;胸径30-40公分的树木,土球周围埋置4-5根渗水透气管即可;胸径50-60公分的树木,土球周围埋置6-8根渗水透气管即可。
(4)渗水透气管的作用及使用
首先,渗水透气管埋置后,可以明显改善根基土壤的透气环境,满足根系生长对氧气的需求;
其次,渗水透气管因为空气的进入、流动可以明显提高低温。如果利用伯努利效应把渗水透气管改良一下,该效应会更加明显。即在原管子的一边配置一个孔径一寸的PVC管子并使之下端与原管子连通密闭,这样空气的导入流通将倍量增加,提高地温的效应更加明显;
第三个作用,就是排水功能。浇水或雨季,多余的水分必然会渗入管子,我们及时使用小型自吸泵将管子中的积水洗出,避免沤根造成损失并利于提高根际分布区的地温;
第四个作用,可以说是节约用水的典范。一般来说,对一棵胸径50公分的树木来说,进行一次透水大约需要200公斤,但对于使用渗水透气管的树木来说,浇一次透水仅需30-50公斤;
第五个作用,可以作为使用药物的专用管道,高效、安全、环保。比如,使用高效生根剂“速生根”促根,按照每棵树使用2-4克,之后将“速生根”稀释后分量倒入渗水透气管,然后再添加清水使之渗透到根际环境中,可以达到优秀的促根效果。又比如,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或杀菌剂按照既定量稀释后分量加入渗水透气管,不但对根际的病菌害虫直接杀灭,通过根系吸收,还可以有效防治危害木质部、叶部的病虫,并且,和叶片喷药相比,保持在树体内的药剂因为不受氧化、日照、风化、雨水冲刷的影响,持效期由原先的10-15天往往可以延长到60天左右,理论上,一个内吸性很好的药剂使用此种方法,一次就有可能防治一个生长季节的病虫危害;
第六个作用,可以作为施肥的专用通道,吸收效率极高。比如使用高效菌肥“福根”(地衣芽孢杆菌等的复合菌肥),通过渗水透气管施入地下后,菌肥迅速渗入根际环境中,不但能抑制多种致病真菌的活动,还能为土壤增加营养,增加透气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有益细菌的代谢产物含有一定量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玉米素,不但能促进根系细胞的伸长,和其它调节剂相比,还有增加根系细胞增粗的功能。增加土壤中的细菌与真菌比例,是衡量土壤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比如,将少量的全营养复合化肥“精品乌龙珠”加入渗水透气管,不但用量少,而且供给营养的效果极佳,仅为地面用肥量的十分之一,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七个作用,解决坡地种植中,浇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八个作用,改变黏重土壤“从上往下浇从外往里浇”不易浇透且容易造成板结的问题;
第九个作用,渗水透气管上口可以加警示牌(不堵口),起到警示路人爱护花木的作用。
2、通过树干输注进行根外补水,彻底解决移栽树木生理干旱,水分代谢不平衡的难题。
仅凭根系补水,远远不能满足移栽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且根系补水有如下弊端:
——移栽植物毛细根量太少,其所吸收水分很难满足植株地上部对水分的需求;
——根系补水,浇少了不能满足植物对其正常吸收,浇多了植物也并不能吸收反而导致根系缺氧出现沤根现象得不偿失;
——进行一次根系补水,就会降低一次地温,不利于根系的发生与生长;
所以我们提出了根外补水的概念——因为根外补水更高效:
——根外补水避免降低地温;
——根外补水避免降低土壤里氧气含量,避免沤根;
——根外补水效果直接,效率高;
——根外补水还具有可持续的复壮功效;
也就是说,在根系合理浇水的基础上,做好根外补水措施更重要。最常见的根外补水措施就是树干输液。
(1)树干输液的时间
植物的生长季节,惊蛰前后即可开始使用。冬季休眠季节不适用该措施。
(2)树干输液的作用
——通过输入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等打破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使其逐渐恢复正常的代谢活动;
——补充水分,避免生理缺水,实现其正常的水分代谢并长时间保持平衡;科学家冯晋臣先生通过长期观察测定,认为树干输水1公斤相当于地面浇水50-100公斤。
——通过补充钾元素、复硝酚钠等清理木质部残留的代谢垃圾、病菌代谢垃圾,疏通木质部管道,保持水分和无机盐代谢管道畅通;
——补充植物必需的部分营养,缓解根系压力;
——是解决植物缺素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3)树干输液的具体位置
一般来说,因为传输扩散营养液需要一个距离才能完成扩大弧度,所以,传输孔的位置越靠下越好。我们一般建议,传输孔应该在树干距地面30-50公分的位置。
(4)打孔与悬挂吊袋
使用既定钻头,用手工电钻在建议位置,斜向下对树干打孔。孔深5-7厘米。把木屑淘净,避免堵塞输液头。吊袋在树干上稍高处悬挂,输液头插入孔内,插紧。液体进入树干靠的是吊袋的压力,但液体的树干向上传输靠的是蒸腾拉力。
(5)挂吊袋的数量
胸径20公分,建议挂3个吊袋;胸径30公分,建议挂4个吊袋;胸径40公分,建议挂6个吊袋;胸径50公分,建议挂8个吊袋。
(6)输液速度的确定——通过传输轮来控制
春季萌动后至5月初,每个吊袋输液时间约为5天至一周。随植物木质部的疏松致密程度变化很大。对于银杏之类的树木,此季节可以自然输注。
5月份-6月份,每个吊袋的输液时间可以确定为3天左右。
7-8月份,每个吊袋的输液时间可以通过传输轮调控,确定为2天左右。
9月份同春季。
树叶枯黄前停止输液。
(7)输药剂和输清水的合理轮换
一般来说,每月的第一袋为药剂,如使用“赛瑞”或“赛诺”,之后全部添加清水。最好是纯净水,其次是自来水。河水不建议用,避免杂质堵塞木质部导管。
(8)根外输注补水的时间
一般来说,胸径20公分的树木,一个生长季节即可;胸径30-40公分的树木,输注补水需要两年;胸径50公分的树木,需要输注补水3年以上。胸径越大,恢复的难度越大,输液的时间也就越长。
(9)根外补水见效的时间预测
胸径20公分的树木,一般来说当年就能看到效果;胸径30-40公分的树木,来年春天一发芽就能看出效果。
(10)树干输注的局限性
树干输液不是万能的,常见误区如下:
——不同规格的树木,不知道补水的量多少为合理,不知道输液速度何种情况下为合理;
——不知道输液时间多长为合理,有些移栽者甚至把希望寄托在挂一次吊袋上。
——有些树木适合输液,有些树木不适合输液。
——根本不知道输液的原理,跟风使用,盲目使用。
——过度迷信某些厂家的宣传,把吊袋当成了神仙水。
3、合理使用蒸腾抑制剂,处理伤口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