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黄宗汉口述》中“侯仁之与《北京建城记》”PDF版

已有 4552 次阅读 2016-2-23 11:07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黄宗汉口述》中“侯仁之与《北京建城记》”PDF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2月23日发布

 

黄宗汉先生(1931年2014年10月12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文化企业家,他是令人崇敬的知名文化老人,是一位学术创新型、企业文化型、开明组织者型兼备的复合型难得人才。对于北京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恢复和建设宣南文化、新建和发展大观园、恢复天桥民俗文化,以及恢复湖广会馆和绍兴会馆等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

这里发布的是《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一书中第三部分宣南文化(1986年以后)一、参与重建宣南文化并进入学术领域, 2.候仁之与《北京建城记》PDF版内容,值得我们一读。去年1月底,我有两篇博文与此相关,一并附上。

照片6张,拍自该书第215-220页)。

1

 

2

 

3

 

4

 

5

 

6

***********************

目睹蓟城纪念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29发布

 

   三个月前,老吕为怀念刚刚离世的黄宗汉学术文化老人,准备写篇的文章,涉及他对北京宣南文化的提倡和重视,看到本世纪初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出版的几本《兰台参阅》杂志增刊号,封面是纪念北京建城标识物《蓟城纪念柱》,耸立在广安门滨河公园北侧,初建于199510月,扩建于20021月,侯仁之先生专门撰文《北京建都记》。

我们生活在北京已经60,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建都的标识物,心里很是不安,希望有机会来这里看个究竟。

正好今天(28日)我来在大观园南门附近的中国铁道出版社办事,老吕则来大观园,巧遇小雪难得看到雪景。午饭后我们一起来到附近的在广安门滨河公园北侧看纪念北京建城标识物《蓟城纪念柱》。到铁道出版社办事的李炬先生和陪同老吕的大观园徐菊英女史也一同前往。起先我们很快找到了金中都宫殿旧址,但是问了多位路人并不知道这《蓟城纪念柱》在那里,一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告诉我们在金中都宫殿旧址北面过三座桥的北端。有点路,可再坐车去找更不方便,于是漫步半个小多时光景终于找到,路标上并未写明是《蓟城纪念柱》,而是什么蓟碑霞蔚。这蓟城纪念柱,作为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位于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下面的照片5张,今天下午230拍摄于蓟城纪念柱》现场。

1

 

2

 

3

 

4

 

5

 

 

 

********************************************

北京城之营城建都,历史典故逸趣横生(2014.10.16

海阔凭鱼跃(济南)2014-10-17 18:24:16

643

【北京建城始末】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有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现在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拓寺就始建于晋朝。

       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吞并燕云十六周后即改国号为,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叫燕京。这一时期皇城的城垣位于今天的广安门地区。现位于宣武区的天宁寺塔正是那个时期的建筑。

       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并将燕京更名为中都。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并参照北宋汴京城的规制,除北城垣未动之外,东、西、南三面均加以扩大,略呈正方形。中都的皇城是在辽南京(燕京)城内的子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金中都大安殿的遗址就位于今广安门滨河路的金中都宫殿纪念阙下。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统治中心南移到燕京,并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了元大都。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恪守传统儒家的的都城设计方案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都城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宫城和御苑。西岸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两组建筑群,一是万岁山上以广寒殿为主体宫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仪天殿也就是今天团城的位置。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从全城看来呈字形。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之北的钟鼓楼则是着条中轴线的终点。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内外城和皇成及紫禁城,位置没有变动.只是外城的广宁门与清道光的名字约宁,“字犯讳,所以把广宁门改为广安门. 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北京城之营城建都,历史典故逸趣横生。主要的历史典故和趣味故事可以罗列如下:

                                                     1、【白云蓟丘】

                                                     2、【蓟碑霞蔚】

                                                     3、【蓟门飞雨】

                                                     4、【木樨鱼趣】

                                                     5、【铜阙微澜】

                                                     6、【蓟门烟树】

                                                     7、【石幢燕墩】

                                                     8、【天宁塔影】

1、【白云蓟丘】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如下描述: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郦道元更加明确指出,这座古老城市就以蓟丘来命名,蓟丘位置在城西北角。一个城市竟以长满蓟的土丘定名。说它在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是后世人把元大都当成了蓟城,造成错指。

     实际上,蓟丘在今白云观以西、会城门东南一带(古蓟城之西北隅)。

     又如我国著名书法家、清华大学中文语言系教授韩家鳌先生《晚志》所云:

                                                  儿时嬉闹浦江边,

                                                  壮岁追梦蓟山前。

                                                  老去犹贪秋日好,

                                                  敢将衰朽对残年?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作诗《轩辕台》里描述蓟丘的诗句,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2、【蓟碑霞蔚】

     蓟城纪念柱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位于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北京建城记》全文: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3、【蓟门飞雨】

       蓟门飞雨石碑坐落在茂林居小区里,中国水科院南院。

 据考证,蓟门位于大约当今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一带。垂直南行约一里便进了牛街北口,蓟门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阁。据《析津志》载:蓟门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辽圣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阁,因改名圣恩寺,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后来,大悲阁圮废,蓟门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姚广孝曾作《蓟门行》:云树依依接远邱,

                                                 时来飞雨洒征裘;

                                                 不知铜马坊何在?

                                                 惟见桑干水自流

  李东阳也有《蓟门作》:蓟门城外访遗踪,

                                         树色烟光远更重;

                                          飞雨过时青未了,

                                          落花残处绿还浓;

                                          路迷南郭将三里,

                                          望断西村有数峰;

                                          坐久不知迟日暮,

                                          隔溪僧寺午时钟。

  诗中所叙蓟门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渐由蓟门飞雨演变为蓟门烟树

4、【木樨鱼趣】

5、【铜阙微澜】

6、【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云:惆怅秦城送独归,

          蓟门烟树远依依。

          秋空莫射南来雁,

          纵遗乘风更北飞

    诗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宝坻县南十里,传为秦始皇所筑故名。诗中说的蓟门,当时指的唐时幽州藩镇城,亦后来辽金故都城之前身。不过在金中都城中,则又真有称为蓟门的一处地方。《金史》记: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对臣下说:朕前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可见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所在。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

                                        “苍茫树色望中浮,

                                           十里轻阴接蓟邱,

                                           垂柳依依村舍隐,

                                           新苗漠漠水田稠。

                                           青葱四合莺留语,

                                           空翠连天雁远游。

                                           南望帝京佳气绕,

                                           五云飞护凤凰楼

     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其实,历史上的蓟门不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今学院路西侧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修造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再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色。

7、【石幢燕墩】

        燕墩又称烟墩,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铁路桥南侧。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

     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在清朝时,燕墩成为了民间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这一景是民间燕京八景中还存在的一景,实属罕见。

 

8、【天宁塔影】

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_weibo.php?id=321705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6388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

61年前的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

 

推荐侯仁之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30发布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61年前的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首都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发表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知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地理知识》(19531 月号)上,很值得一看。这里发布的是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出版的《兰台参阅》2003年增刊第1期上转载的文章影印版。

文章说:“通常我们说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但是辽朝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并没有真正在这里建都。真正在这里建都的,不始于辽而始于金。《金史》海陵纪有如下的记载说: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 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 21 日。所以到本年4 21 日,正是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纪念日。”

文章谈到的两件事是:“第一,劳动人民如何在一片荒凉大地面上开辟了今日北京城的中心区域;第二,劳动人民又如何为缺乏地上水的北京城开辟水源。这是我们纪念首都建都八百周年的时候,所首先应当注意的。”

侯先生61年前专门谈及的两件大事,在今天看来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的前提下,如何保存好文化古都北京城;第二,如何开辟北京水源并将北京建设成宜居的节水型城市。

照片12张是照片版

在这以前照片传不 出去,现在终于可以上传了!,辛苦技术人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侯仁之和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915:33:49 2007), 站内


  侯仁之和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五十年代我负笈燕园之时,侯仁之先生是北大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那时,他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不久,但已是很有名气的历史地理学家了。他是l9499月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回来后即应梁思成先生之请,参加了北京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工作,研究北京城市的历史地理状况。同时,他担任了燕京大学副教授,后升为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到了北大。我常从报刊上读到侯仁之先生那文笔优美、通俗易懂的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他在《旅行杂志》、《地理知识》这些读者很多的杂志上常常发表这方面的文字,那文字皆如散文一般优美耐读。我记得,来北大之前,我在19531月号的《地理知识》上读到他那篇有名的《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长文,他以轻松隽永之笔,描述了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北京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一片荒凉的地面上开辟了今日北京城的中心区域;二是为缺乏地上水的北京城开辟了水源。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自然地理环境,更觉北京之古老和可爱。而那时,我是一心一意要去北京读书的,所以也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进入北大后不久,我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他的《我们学习在伟大祖国的原野上》一文,那是写他率领北大自然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在野外实习的见闻和收获。他在文章中写道:从祖国辽阔而广大的原野中回来,觉得校园更幽静更美丽了。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得以识见到侯先生的丰采,也昕到了他那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讲话时·喜欢用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极其神圣和令人自豪的字眼,他说这几个字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这种感情似乎就是从他总是在祖国大地上走来走去中自然生发出来,因而使人感到他说的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套话,而是包蕴着无限丰富的内容,是从心灵深处进出来的。在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刚刚创建的那个时代,这样的语言是极富魅力的。

  那时,侯先生不过四十三四岁年纪,他是著名的学者,又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他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的委员。他总是如青年般朝气蓬勃,热气蒸腾。他有着诗人的气质,易激动,满怀激情,讲起话来声音宏亮,富于鼓动性,很适合青年学生的口味。他住在燕南园,我常见他从林木荫荫中疾步走出,胁下夹着个黑皮包,昂首阔步地走在未名湖畔的石径上,发出蠹蠹的声响。他看见学生总是微笑着点点头,有时也答上两句话,又匆匆离去。他那宽宽的前额,黑边眼镜下含笑的眼睛,流溢着青春的光彩。

  侯仁之先生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武城县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读高中时到了济南,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l940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从他来到北京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对北京这个文化古都的城市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志于以此做学术研究课题。l946年,他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德贝教授,攻读历史地理学,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他学了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专业,回国后便开始了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北京的历史地理研究,这便成了他终生不辍的学术归宿。

  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是成就卓著的,五十年代初,他就已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城市历史地理以及沙漠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成为本学科的权威之作。

  对城市发展的纵深研究是晚近兴起的一个新学科,而研究者的学术视角又多有不同。美国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发展,探讨城镇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城镇规划和城镇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正确原则。而侯仁之先生的研究视点是放在对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演变的考察上,从而探寻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城市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这是一门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姻的边缘学科,侯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做这件工作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他的这项研究,是为改造北京、建设新北京提供历史的科学的依据,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业。他对北京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许多关键性问题,从而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提供了许多原则性意见和建议,他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北京同l949年以前的旧北京进行一番比较,一定会为她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侯仁之先生付出了多少智慧和心血,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侯先生孜孜不倦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同时,又热心于科普读物的著述,他写过不少通俗地解释与介绍地理知识和现象的著作与文章,后来,他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步芳集》等书。他的这种想法和实践,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兴趣,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其弟侯硕之同出一源。他的胞弟侯硕之小他四岁,聪慧早熟,两人出身于贫寒之家,皆自幼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侯硕之于三十年代初就读于天津市一所由英国人办的新学中学高中部,三年中年年考第一名,毕业时他的成绩打破了该校建校30年的纪录。他把学校奖给他的英文本《宇宙之大》翻译出来,l93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他译这样的科普读物,是为了给像自己一样热爱科学的青少年去读的。侯硕之于l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曾对哥哥侯仁之说:越是真正的通俗读物,越是要由专门的学者来执笔。但是一般专家学者,又往往自诩高深,不肯为青年及一般读者作通俗的介绍,这就是真正优秀的通俗学读物特别缺乏、而又特别需要的原因。侯硕之于19421120在陕西凤翔被杀害,年仅27岁。侯仁之常常想着弟弟生前说过的话,便抱定主意,在研究工作中选择一两个主题,把研究成果用通俗的文字写出来,他选择的主题就是北京的历史地理。后来,他果然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如《北京城的沿革》、《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北京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北京最早的水库昆明湖》、《开辟首都水源的一个历史性的新胜利》、《华北大平原的故事》、《从丰沙线到官厅水库》、《明十三陵》、《十三陵的水》、《记北京大学校园》、《沙滩的红楼》等皆是。这些普及性的文章,既真实地揭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渊源,给人以历史知识,又对青年人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读了他的文章,人们会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首都。

  由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也出于个人的志趣爱好,他常常在祖国的大地上旅行,他的踪迹踏遍大江南北、高山大川漠平原。他的旅行当然不是如一般人那样只满足于流连山光水色,而是为了考察祖国的地理,他步芳探幽,尔后则著写华章论述祖国的壮丽河山。

  除了研究北京城市的历史地理,他还特别关注着对西北沙漠地理的研究。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召开了西六省区治沙漠会议。制定了改造沙漠的规划。侯先生也积极参加了这项改天换地的工作。他常在暑假期间,带着助手和学生,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去考察,不顾酷暑风沙。他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实地考察中,揭示了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导致了沙漠化这一重要原因,从而为沙区的治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论据。而且。他在考察和研究中,确立了沙漠地理这个学科的概念,成为这个很少有人问津的学科的开拓者。

  此外,他还从事中外城市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和地理学史的研究,且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十年来,侯仁之先生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开拓,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他在1962年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任务、历史地理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野外考察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他自己一直在努力实践。1959年,他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1962年,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等,他为这两部著作写了序言。他的主要著作有《历史地理学四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的北京城》、《步芳集》、《燕园门学集》等。他还主编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一集、二集。

  侯先生如今年事已高,但从他身上仍可看到那种生气勃发的进取精神,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著述。他担任着北大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兼国家历史地图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主编,中国地理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侯先生忙了一辈子,耄耋之年仍在忙,但他又总是那样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211.151.248.62]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groups/sci.faq/Geography/6/geographer/modern/hourenzhi/M.1183966421.80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6395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58026.html

上一篇:《黄宗汉口述》中“介入电视剧制作”PDF版
下一篇:开学第一周的升旗仪式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