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
推荐李广柏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3日发布
(按:这里发表的《读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曾收录在《文史丛考:李广柏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中,现在发表在这里的是2013年10月订补稿,该问最后写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撰写《曹雪芹评传》时,曾认真思考过张云章的贺曹寅得孙诗,因为我觉得此“孙”与曹雪芹无关,所以《评传》中未提及此诗。”
感谢李广柏教授惠寄)
******************************************************
读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
李 广 柏
康熙年间文人张云章(1648—1726)的《朴村诗集》卷十,有七律《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1)这首诗作为曹雪芹家世的史料,是周汝昌先生发现的。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第六章《史料编年》和1976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增订本第七章《史事稽年》,在“康熙五十年”条下全文引录这首诗,并加按语,指此“孙” 系曹顒之子,出生后“旋即夭殇”。美籍华裔学者赵冈先生在1975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新编》中提出: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中的“孙”是曹顒之女,并未夭殇。南京大学的吴新雷先生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一文中,对《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全诗作了详细的诠释,根据诗中使用的典故,肯定这个“孙”是个男孩。吴新雷先生并指出,这个“孙”并没有死,是曹顒在康熙五十年所生之子,可能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但吴新雷先生也承认“各项材料之间还存在矛盾抵触”。吴新雷先生的这篇文章先后收入《曹雪芹江南家世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近年,胡文彬先生在《书带小同开叶细——珍儿“遗腹子”摭说》(见书海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读遍红楼》)中提出:张云章诗中之“孙”是曹寅次子“珍儿”的遗腹子,极可能就是曹雪芹。“遗腹子”之说,是胡文彬先生从张云章诗中的用典悟出来的,因为张诗第五句“书带小同开叶细”的“小同”(郑小同),是郑玄之子郑益恩的“遗腹子”。典出《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 胡文彬先生为弥合“各项材料之间还存在矛盾抵触”,找出了一个解释。
新雷、文彬都是我的好友。他们对这个问题热心与认真的探讨,激起了我的兴趣。不揣谫陋,且把我数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以就正于新雷、文彬及广大红友。
此“孙”不是遗腹子
《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全诗及云章自注如下:
天上惊传降石麟(时令子在京师,以充闾信至),先生谒帝戒兹辰。俶装继相萧为侣,取印提戈彬作伦。书带小同开叶细,凤毛灵运出池新。归时汤饼应招我,祖砚传看入座宾。
根据这首诗在《朴村诗集》中排列的位置,可知这首诗作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冬。曹寅第四次任两淮巡盐御史至本年十月十二日任满,任满后曹寅“在扬州造具钱粮销引各款清册,料理事竣,即星驰入都,叩觐天颜”。(2)云章的贺曹寅得孙诗作于曹寅为进京述职作准备的期间。
张云章诗的题意是贺曹寅得孙并送曹寅进京。首联“天上惊传降石麟,先生谒帝戒兹辰”,大意是曹公准备进京拜见皇上的时候,从北京传来“令子”得子的消息。这可以说是诗的破题。对于“天上惊传降石麟”一句,张云章特地加了一注:“时令子在京师” ——注明得孙的消息是从天上(京城)来的;“以充闾信至”就是“令子”报告得子的消息。“充闾”,出自《晋书》卷四十《贾充传》:“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後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又,《世说新语 .惑溺》“贾公闾”下刘孝标注:“《充别传》曰:充父逵,晚有子,故名曰充,字公闾,言後必有充闾之异。”后世文人即以“充闾”称人得子,贺人得子。如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3)元好问《贺威卿徐弟得雄》:“利市金钱四座俱,阿卿新喜到充闾。跨牛杨朴空颠酒,秣骥王良已问途。桂出孙枝知秀发,凤离丹峤亦舒徐。明年别作飞黄句,来贺君家第二雏。” (4)
“充闾”为称人得子、贺人得子的用语。张云章明白写出“令子”“以充闾信至”,当然是指“令子”得子的消息。如果“令子”的信讲的是寡嫂(或守寡的弟媳)生了一个遗腹子,“令子”作为小叔子(或大伯),怎么能说有“充闾”之喜、“充闾”之庆呢?张云章不至于这样糊涂。所以笔者以为,“令子在京师,以充闾信至”这句注,已清楚表明诗中之“孙”不是遗腹子。
“书带小同”一句不能证明此“孙”是遗腹子
《后汉书 .郡国志四》“东莱郡”下的注引《三齐记》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馀,坚韧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郑玄(康成)孙名小同。张云章的诗句“书带小同开叶细”即由此而来。文彬先生首先注意到郑小同是郑玄之子郑益恩的“遗腹子”,因而悟出张云章诗中小同所影射的曹寅之“孙”为遗腹子。吴新雷、胡文彬两位曾引录《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的一段文字:“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此外,我在《三国志》卷四还看到裴松之的一条注:“小同,郑玄孙也。《玄别传》曰:玄有子,为孔融吏,举孝廉。融之被围,往赴,为贼所害。有遗腹子,以丁卯日生,而玄以丁卯岁生,故名曰小同。”(5)
郑玄之孙小同确实是遗腹子。但我以为,我们不能据此证明张云章的“书带小同”一句暗示曹寅此“孙”为遗腹子。这牵涉到如何理解典故的问题。
“书带小同开叶细,凤毛灵运出池新”一联,是用郑玄与郑小同、谢灵运与谢超宗两祖孙的故事,来称颂曹寅与其“孙”在学问和文才上将后先辉映。我们知道,郑小同有祖风,时人称他“学综六经,行著乡邑”。(6)谢超宗(谢灵运之孙),《南齐书》卷三十六、《南史》卷十九有传(《南史》上的传附于《谢灵运传》后)。史称“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爱妃殷淑仪死,超宗为作诔文,宋孝武帝大为嗟赏,说:“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7)此即是张云章说的“凤毛灵运出池新”。张云章借郑玄与郑小同、谢灵运与谢超宗的故事,以为比喻和影射,是就学问和文才上的卓异而言。凡是用典故作比喻或影射,只取其某一方面,并非各个方面都要相似。对于典故,我们读者不能作过甚的推求与联想。过甚的推求与联想,便显得牵强,难以讲通,或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因为郑小同是遗腹子,便推想张云章诗中曹寅之“孙”是遗腹子;那以同样的思路,我们又可以从“凤毛灵运出池新”一句推想出张云章诗中曹寅之“孙” 不是遗腹子。据《宋书》卷六十七和《南史》卷十九的《谢灵运传》,谢灵运不满代晋而立的刘宋,肆意山水,傲视朝廷,在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竟至“兴兵叛逸”,以至被流放广州。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文帝诏于广州弃市”。《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又记云:“灵运子凤,坐灵运徙岭南,早卒。凤子超宗随父凤岭南,元嘉末得还。”由此可以看到,因谢灵运的牵连,谢凤被流放到岭南,谢超宗随父亲也到了岭南。超宗祖父(谢灵运)在流放地被杀,父亲(谢凤)死于流放地,超宗滞留岭南至元嘉末才得以回到内地(元嘉共三十年)。从超宗的身世看,无论如何联想,都不能联想到“遗腹子”。这就是说,用同样的思路和逻辑,从“书带小同开叶细”看,曹寅之“孙”是遗腹子;从“凤毛灵运出池新”看,曹寅之“孙”又不是遗腹子。一联的上下句自相矛盾。
不仅自相矛盾,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联想,张云章的诗简直是在咒曹寅此“孙”不得好死。因为郑小同是被司马昭毒死的,谢超宗则被齐武帝(萧赜)“赐自尽”,两人皆遭杀身之祸。《三国志 .魏书 .三少帝纪》“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帅礼不忒”句后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
小同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文王犹疑而鸩之,卒。(8)
《南齐书》卷三十六《谢超宗传》记载:
(永明元年)诏徙越州,行至豫章,上敕豫章内史虞悰曰:“谢超宗令于彼赐自尽,勿伤其形骸。”(9)
郑小同和谢超宗两人的结局如此。我们当然不能据此认为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是居心不良。对于典故,作过甚的推求与联想是靠不住的。
“珍儿”不可能有遗腹子
曹寅《楝亭诗别集》卷四,有《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寄西轩诸友三首》。其第一、第二首:
老不禁愁病,尤难断爱根。极言生有数,谁谓死无恩。拭泪知吾过,开缄觅字昏。零丁摧亚子,孤弱例寒门。
予仲多遗息,成材在四三。承家望犹子,努力作奇男。经义谈何易,程朱理必探。殷勤慰衰朽,素发满朝簪。
辛卯为康熙五十年。从诗题和诗的内容可知,这年三月,曹寅的儿子“珍儿”死去。根据《楝亭诗钞》、《楝亭诗别集》同时期的诗作以及曹寅当年的活动来推测,曹寅这首哀珍儿殇的诗是在扬州写的,珍儿则死于江宁织造署住处。
胡文彬先生提出:张云章诗中所言曹寅之“孙”,就是这个珍儿的遗腹子。文彬认为,这个珍儿已经长大成人能够生子。
我斟酌再三,认为这个“珍儿”死的时候,还是个幼儿。理由如下:
1、康熙二十八年曹寅生儿子曹颙(小名连生)。这个曹颙,康熙皇帝“眼看自幼长成”(10),后来继曹寅任江宁织造。曹寅在康熙五十年哀珍儿殇的诗中,说“珍儿”是“亚子”(次子),那“珍儿”当然是比曹颙小的儿子。
2、康熙四十八年曹寅遣嫁次女。这一年二月初八日曹寅为婿移居并报米价的奏折:“臣愚以为皇上左右侍卫,朝夕出入,住家恐其稍远,拟于东华门外置房移居臣婿,并置庄田奴仆,为永远之计。臣有一子,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11)奏折中所言“臣有一子”,即曹颙。曹寅说,曹顒上京当差,“送女同往”, “则臣男女之事毕矣”,那就意味着曹寅这时候没有比曹颙小的儿子了。曹寅在康熙五十年三月失去的“珍儿”,必定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后出生的。
3、曹寅诗中称“珍儿殇”,此处的“殇”只能解释为“未成人而死”。“殇”的意义是明确的。《仪礼 .丧服》“长殇中殇”郑玄注:“殇者,男女未冠筓而死可伤者。”(12)《礼记 .丧服小记》“庶子不祭丧”句孔颖达疏:“殇者,未成人而死者也。”(13)《吕氏春秋 .察今》“今为殇子矣”句高诱注:“未成人夭折曰殇子也。”(14)我国古籍中“殇”的基本含义就是这样。我们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训汇纂》汇集古代经典中关于“殇”的注释三十多条,除个别特殊意义和一、二条难以判断是非的旧注之外,其它注释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未成人而死”。
古籍中“殇”字的特殊用法,一是楚辞《九歌》中的“国殇”,王逸注:“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殇”作为“死于国事者”的意义只用于“国殇”,后世还这样用。如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的“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李善注:“国殇,为国战亡也。”(15)这里笔者要指出的是,“国殇”之“殇”是名词,同“珍儿殇”的“殇”作动词使用迥不相同。事实上,王逸在《九歌》的多条注释中,“国殇”都是指人的名词。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句王注:“言国殇始从军之时,手持吴戟、身披犀铠而行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句王注:“言国殇之性诚以勇猛,刚强之气不可凌犯也。”
古籍中“殇”的另一个可能的特殊用法,见于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的“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此诗收入《文选》,李善对“三殇”未注释,李周翰注云:
力政谓秦以力为政也,吞取九鼎而伐周也。横死曰殇。孔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使子贡问之,曰:“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曰:“小子志之,苛政猛于虎也。”秦之苛法天下怨之,其暴甚于此三殇也。
李周翰是注《文选》的“五臣”之一。他解释“殇”为“横死”,并将谢瞻诗中的“三殇”解释为“吾舅”、“吾夫”、“吾子”死于虎之事。李周翰对“殇”的这个解释,虽也算得上是个说法,但颇有表示反对的。如传为苏东坡著的《仇池笔记》中说:
李善注《文选》,本末详备。所谓五臣者,其俚儒荒陋者也。谢瞻《张子房诗》云“苛慝暴三殇”,此《礼》所谓上中下三殇,言秦无道,戮及幼稚;而注乃谓苛政猛于虎,吾父、吾夫、吾子皆死——谓夫谓父为殇。此类甚多。(16)
《礼》所谓上中下三殇,即《仪礼 .丧服》所言“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17)《仇池笔记》将“三殇”仍解释为“未成人而死”。
除“国殇”这一特别用法外,后世诗文中一般场合的“殇”都是“未成人而死”的意思。这里不妨举几个清代的例子:
方苞《兄子道希妇岳氏墓志铭》:“岳氏有子曰仁,生十年而殇。其生及殇,余皆未之见也,而闻其聪明淳笃,秀出于众。”方苞《兄孙仁圹铭》:“仁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三月,以雍正元年八月殇,葬于江宁南门外。”(18)
张惠言《先妣事略》:“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唯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翊。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19)
曹雪芹友人敦诚的《先祖妣瓜尔佳氏太夫人行述》,记瓜尔佳氏守寡后以裕庵公季子宁仁“为己子”,“时方弥月,提携顾复,相倚为命。至三岁,痘疹殇”。(20)
曹寅主持刊刻的《佩文韵府》卷二十二(中)的“殇”,亦注云:“式羊
切,殇夭。”
曹寅诗中“珍儿殇”的“殇”,如果不是常用的“夭折”的意义,而是
某种极特殊的含义,那曹寅一定会加个注,叫大家不要按普通的意义去解读。
曹寅没有对他笔下的“殇”另作交代,那这个“殇”字就要解释为“夭折”。
4、珍儿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后出生的。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曹寅五十二岁。考虑到古人有妻有妾,曹寅这个年龄完全是有可能生孩子的。我们知道,袁枚六十三岁才生儿子,取名阿迟;敦诚长子早丧,到五十五岁才又生儿子。(21)
总之,曹寅诗中的“珍儿”,死的时候,还是幼儿,不可能有遗腹子。
张云章诗中“令子”必是曹颙
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中所说“时令子在京师”的“令子”,必是曹颙。
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作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冬。康熙五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曹寅病逝于扬州。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曹颙奏曹寅故后情形折写道:
奴才故父一生叨沐圣主浩荡洪恩,出管江宁织造二十馀年,复四差盐务,遭逢异数,叠加无已。方图矢诚报效,上答高厚,不意寿命不延,遽辞圣世。奴才年当弱冠,正犬马效力之秋,又蒙皇恩怜念先臣止生奴才一人,俾携任所教养,岂意父子聚首之馀,即有死生永别之惨,乃得送终视殓者,皆出圣主之赐也。(22)
曹颙说,皇上“怜念先臣止生奴才一人”。除女儿以外,就儿子说,曹寅还生了珍儿,在生曹颙之前曹寅还生过儿子,为什么曹颙说“止生奴才一人”呢?按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来理解,这里是说,曹寅的儿子只有曹颙抚养成人了,其他都没有拉大。曹颙于康熙四十八年上京当差。康熙五十年冬曹寅进京述职,五十一年二月曹寅携带曹颙返回任所。(23)在康熙五十年冬张云章写诗贺曹寅得孙的时候,在京师的“令子”只能是曹颙,诗中所谓“孙”只能是曹颙之子。
如果康熙五十一年九月曹颙写奏折的时候,他有个侄儿(兄弟的遗腹子),而且前一年他这个兄弟还活在世上,那曹颙在奏折中怎么会说“先臣止生奴才一人”呢?若“止生奴才一人”,何来侄儿?
曹寅在康熙五十年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的诗中说“零丁摧亚子,孤弱例寒门”,称珍儿为“亚子”,当然是相对于长子曹顒而言。一“长”一“亚”表明,曹寅这时候没有比曹顒更大的儿子;珍儿一死,曹寅当然也没有比曹顒更小的儿子了。
各种迹象表明,在康熙五十年,曹颙不可能有长大成人的兄弟;除曹颙外,曹寅当时不可能另有一个儿子“以充闾信至”。
还应说明的是,张云章在康熙五十年冬贺曹寅得孙的“孙”,也不可能是曹頫所生。曹頫是曹寅弟曹宣的第四子。曹宣于康熙四十四年去世后,曹頫由曹寅带在江南抚养。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曹頫奏折:
窃奴才自幼蒙故父曹寅带在江南抚养长大,今复荷蒙天高地厚洪恩,俾令承嗣父职。(24)
曹寅作于康熙五十年的“闻珍儿殇,书此忍恸”诗,题目内有“兼示四侄”一语,“四侄”即曹頫。这也表明,康熙五十年曹頫在江南,与张云章诗中“在京师”“以充闾信至”的“令子”不是一个人。再者,曹頫是康熙五十四年曹颙病故后奉旨给曹寅之妻为嗣的;此前,曹頫不是曹寅之子,张云章也不得称曹頫为“令子”。
张云章所“闻”之孙不是曹雪芹
如上所述,张云章诗中“在京师”“以充闾信至”的“令子”,必是曹颙。而康熙五十四年曹颙病故、曹頫承嗣袭职以后,曹頫“代母陈情、恭谢天恩”的奏折写道: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25)
“奴才之嫂马氏”即曹颙之妻。(26) “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可见曹颙死的时候没有儿子。这是曹頫本人写的奏折,错不了的;奏折是给康熙皇帝看的,也来不得半点虚假。由此可以肯定,康熙五十年冬张云章所“闻”之“孙”,在曹颙死的时候不存在;当然不可能是后来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了。
周汝昌先生认为,此“孙”出生后“旋即夭殇”。这是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是讹传或张云章误听。张云章诗的题目是“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闻”字,表示张云章是听说曹寅得了孙子,不是曹寅亲口告诉他自己得了孙子。张云章这首诗,也不是当面呈送给曹寅的,是写好后“寄”给曹寅的,还不知道曹寅的反应如何。《楝亭集》里没有同张云章唱和的诗。这种种情况,便存在讹传或误听的可能性。如曹寅可能得的是孙女,或是侄孙,张云章误以为是“得孙”;也可能曹寅根本没有“得孙”这回事,张云章完全弄错了。
新雷先生提出,康熙五十年冬张云章所“闻”曹寅之“孙”,“可能就是曹雪芹”。新雷先生的主要根据是敦诚《寄怀曹雪芹》“扬州旧梦久已觉”的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敦诚说曹雪芹曾同曹寅一起生活过。新雷先生认为,云章贺曹寅得孙诗证明敦诚的诗注是“确实的”,可以“两相印证”。
实际上,正是敦诚在曹雪芹去世后一再用“四十”称说雪芹的年寿,这就是敦诚《挽曹雪芹》诗初稿的“四十萧然太瘦生”和改定稿的“四十年华付杳冥”。雪芹另一位诗友张宜泉《伤芹溪居士》题下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与敦诚的诗相印证,再结合其它有关材料来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多岁。如果敦诚认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冬,那敦诚当然知道曹雪芹死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依“壬午说”)或五十三岁(依“癸未说”)。这样的话,敦诚《挽曹雪芹》诗就应该用“五十萧然”、“五十年华”。“五”和“四”都是仄声字,可以换用(其实,七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敦诚坚持用“四十”,表明他很清楚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多岁,不可能在康熙五十年出生。
曹雪芹是敦诚的诗友。一般朋友交往,彼此的年岁是会打听清楚的,至于祖父什么时候死的,同祖父生活了多少年,等等,不会打听得很清楚。像我们现在一个单位多年的同事,年龄、籍贯、什么时候毕业,彼此是知道的;至于人家祖父如何如何,彼此都不清楚。敦诚知道曹雪芹“其先人为江宁织府”,而“为江宁织府”最有名的是曹寅,所以,敦诚就想当然地以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样一句注,实不能否定敦诚自己说的雪芹“四十萧然”、“四十年华”。
“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是敦诚为“扬州旧梦”句加的注。这个注,是不确切的。大家知道,不仅敦诚说曹雪芹的“扬州旧梦”,敦敏也说到雪芹的“梦”与“忆”:“秦淮旧梦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自己也说“曾历过一番梦幻”。这“梦幻”,就是留在他记忆中的少年时期的繁华靡丽的生活。我们细算一算便明白,雪芹少年时期的繁华靡丽的生活是在曹頫任江宁织造的期间。雪芹所梦所忆,不可能是曹寅任江宁织造的岁月。也就是说,雪芹的“扬州旧梦”,不可能是“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时期的生活。不要说只活了四十多岁的那个真实的曹雪芹,即使张云章诗中那个生于康熙五十年冬的“孙”,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去世的时候,此“孙”才半岁,还没有记事,他对曹寅时期有什么“扬州旧梦” 可言,有什么风月繁华可忆!
顺带说明一下,从《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上看,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一注是用小纸片写着贴在诗句旁的。很清楚地表明这句话是编诗集时加注上去的。(27)《熙朝雅颂集》首集卷二十六(敦敏、敦诚卷)所选《寄怀曹雪芹》诗中就没有这个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曹雪芹当年读到这首诗时,是没有这个注的。当然,敦诚写给曹雪芹看的诗也不会注上“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撰写《曹雪芹评传》时,曾认真思考过张云章的贺曹寅得孙诗,因为我觉得此“孙”与曹雪芹无关,所以《评传》中未提及此诗。
2009年10月写
2013年10月订补
------------------------------------------------------------------------
(1)《朴村文集》二十四卷、《朴村诗集》十三卷,有康熙年间刊本,收入北京出版社影印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7—168冊。
(2)曹寅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奏料理文册事竣即将入觐折》,《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3页。又,曹寅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三日《奏请圣安并进呈晴雨录折》,《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第332页。
(3)《苏轼诗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1—522页。苏诗中也用了“汤饼”。“徐卿第二雏”出自杜甫《徐卿二子歌》。“错写弄麞书”是旧唐书上李林甫的故事。
(4)《元遗山诗集笺注》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页。
(5)陈寿:《三国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页。
(6)《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裴注引《魏名臣奏》中华歆语。《三国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页。
(7)《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附《谢超宗传》。《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1987版,第2730页。
(8)陈寿:《三国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页。
(9)《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1987版,第1978页。
(10)康熙皇帝曾说:“曹颙系朕眼看自幼长成”。《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页。
(11)《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页。
(12)《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1111页。
(13)《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1496页。
(14)《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8页。
(15))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1页。
(16)《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合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17)《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1111页。
(18)《方苞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06—508页。
(19)张惠言:《茗柯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20)《懋斋诗钞》《四松堂集》(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第358页。
(21)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411页。敦敏:《敬亭小传》,《懋斋诗钞》《四松堂集》(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第138页。
(22)《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103页。
(23)曹寅奏陈商议刻书并审科场事折(柏按:应为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初二日折),《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第332页。另见《楝亭诗钞》卷八《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二月初十日陛辞南归恭纪四首》。
(24)《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
(25)《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9页。
(26)李煦的奏折有“曹颙之妻马氏”等语,见《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页。
(27)《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影印。
文史丛考:李广柏自选集
作 者:李广柏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47050
出版时间:2010-12-01
版 次:1
页 数:27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文史丛考:李广柏自选集》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库所收文集之一,是李广柏教授学术论文合集,选取了作者从教以来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文史丛考:李广柏自选集》内容翔实、例证丰富、条例清晰、论证严密、观点新颖。
李广柏,1938年1月生,湖北钟祥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着力于清代文学和《红楼梦》的研究。曾发表《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清初诗人卓尔堪》、《〈明夷待访录〉标点本拾误》、《红楼梦和中国悲剧传统》、《曹雪芹的民族身份》、《亦真亦奇 写实写意》、《“新红学”述评》、《评“丰润说”》等一系列论文。出版的著作有《元明清文学揽胜》、《红楼梦的奇与美》、《曹雪芹评传》、《谁懂红楼梦》、《红学史》、《红楼梦概论》(与冯其庸合著)、《新译明夷待访录》等。
序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兼论现代新儒学家对“人文”的误读
《项羽本纪》的乌江
《观沧海》的写作时间及曹操乐府诗的读法
《明夷待访录》标点本拾误
黄宗羲和《明夷待访录》研究的若干问题
清初诗人卓尔堪
伤寒六经次序考
《大金喇?法师宝记》碑题名考释
曹振彦在后金时期的职务
曹寅“伴读”之说不可信
读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
曹雪芹的民族身份
如何确认曹雪芹的祖籍
曹雪芹的“梦”与“忆”
燕市高歌:曹雪芹所在的文化圈子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cCY9hj-XkcbjlNHDrLmXQc7rp17Ow3-CJ0rbJnoEZ7QOiIORwDLzc9XX1iQl0UPDCqu41hl_vt_xHHYkq0KGq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