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严重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贫困问题PDF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2月11日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现在发布的是PDF版。
本书已经绝版,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PDF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1995》,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和现代化之路篇部分外,分论部分未及继续,转眼就到2015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本文的PDF版第635-650页,共16页。现在的文字版在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11日发布。
严重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贫困问题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11日发布
本文是笔者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34个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625-650页)。《兰州学刊》1996年第6期发表。目前全球贫困问题呈现加剧趋势。
**********************************************88
严重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贫困问题
黄安年文 发表:《兰州学刊》1996年第6期;《当代世界五十年》(1995年);《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5月14日网上首发;《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9月24日重发
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潮流中, 贫困是既影响各类国家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又影响和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平的突出问题。它是全球性的, 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解决贫困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贫困是全球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
当代世界发展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这里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发表一管之见。
1. 贫困概念的界定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它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国别的范畴,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情况有别。一般说来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指处于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收入状况。即基本生存权和最低限度的营养、休息、温饱和照顾。[1]
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经济学者们试图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最低生存’收入。第一,他们从社会福利工作者手中取得并且仔细计算, 被认为能衡量在1960年初期最低生存费用的家庭预算。第二,作为一种体验, 经济学者们注意到, 贫困家庭一般把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一用于食物, 因此把农业部所计算出的最低生存食物费用的家庭预算乘上3, 分析家们便能估算出最低生存收入。这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当一致。它们表明, 对于一个非农业的四口之家来说, 这种最低生存的费用如何在过去的20年中从1963年的3,000美元上升到1984年的大约10,600美元。”[2]
这种生存贫困标准(A Subsistence Poverty Standard)是按美元实际价值每年进行调整的。1969年美国政府所通过的官方贫困标准是以社会保障局关于贫困线(Poverty Threshold)来决定的。并区分农民和非农民、性别、年龄和家庭规模。[3]
贫困线受到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其贫困线是不一样的。而各国的贫困程度则要看它的贫困发生率, 即收入低于贫困线下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同时还看贫困缺口率, 即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的纯收入与达到贫困线所需要的收入的比例。[4]
考察贫困的另一个角度是随收入分配变化而改变的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它包括纯粹相对贫困标准(Purely 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和中值收入相对贫困标准(Median-income 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它通常以全社会收入中的50%来计算起中间值, 如果把全部人口收入分成五个20%来统计, 就可以算出相对贫困情况。
2. 全球范围的贫困问题
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前言中说:“这份报告探讨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减轻贫困”。“1985年有十多亿人, 或者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中将近1/3的人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投资已经下降。对这些国家的穷人来说, 80年代是被遗弃的年代。” [5]1994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了《减少贫困和饥饿的战略报告》, 称:“每天有7.5亿名男女和儿童挨饿,尤其是在贫困的国家。如果目前的经济趋势继续下去,到2000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将达到13亿。”[6]
1995年3月12日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 宣言称:“世界人民已经以不同方式表示, 迫切需要解决影响各国的严重社会问题, 特别是贫困、失业和社会排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在和结构上的原因并消除其痛苦后果, 以期减轻人民生活中的惶惑不安。”[7]
3.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步入丰裕社会后,虽然绝对贫困化的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相对贫困化的状况一直存在。以美国为例, 低于贫困线生活水平的家庭在1959年有18.5%, 中等收入家庭为12,119美元, 拥有2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占8.5%;到1978年中等收入家庭为17,640美元, 低于贫困线生活水平的家庭占9.1%, 拥有25,000美元以上的家庭占到27.9%。[8]按全部家庭分五个等级来统计, 最低收入的20%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 1935-1936年占4.1%, 1947年占5.1, 1972年占5.4%。[9]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保守主义政策的流行, 贫困发生率上升。80年代初期贫困率达到15.2%, 1988年为13.1% 有3,2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10]1992年上升到14.5%, 3,690万人处在贫困线下。解决发达国家的相对贫困问题再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课题。
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扩大
本书引言《多样性统一的当代世界》谈到当代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加剧。以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NP相比, 1992相差59.9倍, 1991年60.14倍, 1990年56倍, 1988年54.6倍, 1970年26.6倍, 1950年22倍。在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强调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已不尽合乎事实, 也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增强赶超发达国家的信心。”“事实上情况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有利于南方的变化。”[11]这种见解漏洞颇多。且不谈中国总理1995年3月11日在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明确宣称:“当今世界, 绝大多数人口还生活在不发达国家, 部分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贫富差距继续扩大。”[12]这里我们不妨对一些除GNP以外的社会发展指标作对比分析: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13]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中国
1965年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7,200
所占% 100% 70.53% 8.14% 3.35%
1970年 2,808,026 2,105,694 225,563 93,244
所占% 100% 74.99% 8.08% 3.32%
1992年 23,060,560 18,312,160 920,160 506,075
所占% 100% 79.41% 4.25% 2.19%
2. 1990年全世界医疗卫生开支 (单位:美元) [14]
医卫总开支(10亿) 占全世界%人均医卫开支 占人均支出%
已建市场经济国家 1,483 87 1,860 78.9
发展中国家 170 10 41 1.7
中国 13 1 11 1.0
全世界 1,702 100 329 13.7
3. 各年龄组人口受教育比例情况 (%)[15]
高等教育1970 1991 小学净入学率1975 1991
低收入国家(除中印) 3 5 74
高收入国家 36 50 88 99
全世界 12 17 94
4. 医生和护理人员负担人口统计 [16]
医生1970年 1990年 护理人员1970年 护理人员1990年
除中印外低收入国家 22,380 11,190 11,580 2,690
所占比例 +361% +290% +291% +299%
高收入国家 710 420 220 140(1984)
所占比例 -11.5% -10.9% -5.5% -15.5%
全 世界 6,180 3,850 3,980 900(1984)
5.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 [17]
1970-1980年 1980-1992年
除中印低收入国家 15.7 22.1
高收入国家 9.1 4.3
全世界 11.6 11.7
有的学者列举材料说明:半个世纪过去了, 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世界人口约56亿, 国民生产总值达26万亿美元。北美欧共体和日本16国的人口为8.7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58%,国民生产总值约18.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70.34%。占世界人口不到12%的西方七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了62.5%。[18]1960年各占世界人口20%的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差距为1:30, 而1994年已扩大到1:61。[19]
三.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
世界人类贫困问题的恶化是和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的。
1.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加深
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确定国际贫困线为年人均国民收入75美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在1975年时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的人数, 不计算中国和越南在内有7.8亿人, 有6亿成人文盲。[20]
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本报告为‘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报告认为“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是衡量生活水准的合适尺度”但是“这两个尺度都没有把属于福利范围的内容,如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取包括进去。”“由于存在这些缺点, 本报告以另外的一些内容,如营养、预期寿命、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及入学率等, 作为以消费为基础对‘贫困’进行估测的补充。”
该报告使用了全球性贫困线“人均每年275美元和370美元的范围(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用贫困线的上限来衡量, 估计在1985年发展中国家中约有11.15亿人为穷人。这大致是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1/3。其中的6.3亿人----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中的18%----是最穷的人:年消费不足275美元, 即不到贫困线下限。尽管有这么大量的穷人,总的贫困差距,......仅占发展中国家总消费量的3%。”[21]
下面是世界银行1990年报告所列发展中国家1985年贫困状况
------------------------------------------------------------------------
赤贫(年人均275美元) 穷人(含赤贫) 5岁以下 净小学
人数 贫困人口 贫困差距 人数 贫困人口 贫困差距儿童死亡 入学率
(百万) 调查指数 (百万) 调查指数 率(‰) (%)
撒哈拉以
南非洲 120 30 4 180 47 11 196 56
东亚 120 9 0.4 280 20 1 96 96
中国 80 8 1 210 20 3 58 93
南亚 300 29 3 520 51 10 172 74
印度 250 33 4 420 55 12 199 81
东欧 3 4 0.2 6 8 0.5 23 90
中东北非 40 21 1 60 31 2 148 75
拉丁美洲
与加勒比 50 12 1 70 19 1 75 92
整个发展
中国家 633 18 1 1116 33 3 121 83
-----------------------------------------------------------------------
表中的穷人贫困线为年人均270美元;贫困人口调查指数赤贫指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贫困差距指穷人总收入不足其在总消费中所占的百分比。[22]
以下另一些统计数字同样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恶化
1985年以来经济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 (美元) [23]
低收入(非洲) 人均GNP(*) 下中等(非洲) 人均GNP 上中等(非洲) 人均GNP
1983 35 (13) 260 (220) 37 (14) 750 22 (1) 2050
1987 42 (26) 290 35 (11) 1200 18 (3) 2710
1991 40 (26) 350 (350) 43 (8) 1590 22 (3) 3530
1992 42 (28) 390 (530) 46 (6) 21 (4) 4020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根据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 在1991年低收入国家共有31.27亿人口, 占全世界人口53.51亿的58.43%; 低收入国家的GDP共为9201亿美元, 全世界共216,391亿美元, 前者占4.25%。按人均GNP计, 低收入为350美元, 而高收入为21050美元, 前者为后者的1.66%, 即后者是前者的60倍。而1070年时低收入国家的GDP是全世界的8.08%。[24]
由上还可见, 在低收入国家中,非洲国家1983年占35%, 1987年以来占62%和65%。1971年联合国确定的25个最不发达国家名单非洲占16个, 除海地和西萨摩亚外, 其它7个在亚洲的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地区。
1981年又增加了6个国家,其中5个在非洲, 即非洲在31国中有21国, 占当时非洲国家49个中的43%。1987年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39个, 其中非洲国家有27个。占非洲国家的55%。 1992年最不发达国家共46个,非洲国家占29个。
2. 不发达国家贫困化的共同特点: [25]
A.人均GNP不 足美天1美元, 有的在100美元上下, 1993年莫桑比克为80美元,坦桑尼亚为100美元, 埃塞俄比亚为100美元, 塞拉利昂140美元, 尼泊尔160美元,越南170美元, 布隆迪180美元, 乌干达190美元, 卢旺达200美元, 乍得200美元。
B.制造业在GNP中比重在10%以下。 1991年制造业不足10%的有坦桑尼亚(4)、乌干达(4)、博茨瓦那(4)、塞拉利昂(3)、尼泊尔(5)、纳米比亚(4)、几内亚(5)、加蓬(6)、几内亚比绍(8)、刚果(8)、尼日尔(8)、埃塞俄比亚(9)、孟加拉(9)、贝宁(9)、也门共和国(9)、伊朗(9)、不丹(10)、巴布亚新几内亚(10)、多哥(10)、加纳(10)。 这些国家的现代工业很不发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人均粮食只有发达国家的60-90%。占1/4的人口, 拥有全球1%的收入, 2200万人缺粮, 15个国家严重缺粮。80年代全世界26个严重缺粮国家中有17个在非洲大陆, 饥民6,000万人。各地难民有600万, 占全世界的一半。
1991年制造业 农业 (GDP中的比例) 人均粮食1979-1991比70年代
坦桑尼亚 4 61 -1.4
乌干达 4 51 -0.6
尼泊尔 5 59 2.2
加纳 10 53 0.2
莫桑比克 1 64 -3.1
埃塞俄比亚 9 47 -1.4 [26]
C.生产结构单一, 如加纳的可可出口在1972-1979年间占50%; 孟加拉的黄麻出口在1972-1981年占92.5%; 赞比亚的铜在1971-1980年占90.5%。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经济结构极不平衡。
D.文盲率占全国人口的80% 1990年小学入学率在60%以下的有:莫桑比克(41)
、坦桑尼亚(470、埃塞俄比亚(28)、老挝(54)、马里(19)、布基纳法索(29)、尼日尔(25)、贝宁(52)、中非(55)、几内亚(26)、塞内加尔(48)、摩洛哥(55)等。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左右的在40个低收入国家中有17个,在2%的有2个, 其中包括我国, 在3%的有7个。
E.贫富悬殊
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 [27]
年 最低的20% 第二个20% 最高的20% 最高的10%
坦桑尼亚 1991 2.4 5.7 62.7 46.5
肯尼亚 1981-83 2.7 6.4 60.9 45.4
斯里兰卡 1985-86 4.9 8.4 56.2 43.0
莱索托 1986-87 4.5 6.5 61.3 45.0
(以下作为对比数字)
中国 1990 6.4 11.0 41.8 24.6
美国 1985 4.7 11.0 41.9 25.0
这表明, 不发达国家的贫富悬殊远最高的10%和最低的20%财富相差19.4倍(
坦桑尼亚为例), 而美国为5.32倍, 中国为3.84倍, 不发达国家甚于美国和中国。
F.债务负担严重 1990年的债务负担高达2,780亿美元, 还债率仅40%。1989年低收入国家对外债务总额净现值所占百分比为GNP的30.2, 1992年为32.1; 债务偿还本息总额占出口额的百分比, 1980年为10.2, 1992年为18.9。[28]
1990年6月世界银行行长在报告前言中说: “有些拉丁美洲国家和萨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大多数国家, 人均实际收入、生活水平和投资已经下降。对这些穷人来说,80年代是被遗弃的年代”, “要在全世界减少贫困, 要排除现存的障碍仍然是十分艰巨的。萨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情况尤其令人生畏。”世界银行报告向人们提供了一幅及其令人担忧的画面:“发展中世界还有十多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在年收入不到370美元的水平上为生存而挣扎”。“80年代----穷人经常称之为被遗弃的十年”, “对世界各国的决策者来说, 没有一项任务比减轻全球的贫困更为重要。”报告提供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明:[29]
1965-1973 1973-1980 1980-1989
撒哈拉以南非洲 3.2 0.1 -2.2
东 亚 5.1 4.7 6.7
南 亚 1.2 1.7 3.2
东 欧 4.8 5.3 0.8
中东北非和欧洲
其他国家 5.5 2.1 0.8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3.7 2.6 -0,6
3. 不发达国家贫困状况恶化的原因
A.许多不发达国家未能摆脱赤贫状态, 从本国情况来说, 有着长期受殖民主义略夺和剥削; 人口发展过快; 现存经济体制的束缚; 发展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 但主要是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不符合本国国情, 照搬西方传统经济模式或苏联式、中国式的发展模式; 国内政治频繁动荡, 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发达国家的不利于改善不发达国家贫困状况的政策加剧了贫困化
这里涉及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往往带有附加条件, 而且援助金额普遍减少。1992年22个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总额只占发达国家的GNP的0.33%,没有达到联合国规定的占1%的指标。发达国家利用有利于他们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甚至挤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市场优势。发达国家还转嫁环境污染工程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带来严重问题。
通过经济贸易等区域合作,发达国家也大获其利。至于, 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优势更是削弱发展中国家竞争的武器。
四. 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对策
世界银行行长巴伯·B·科纳布尔1990年在该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前言中说:“要迅速改善穷人的胜负生活质量, 并能在政治上保持不断提高, 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行两方面减轻贫困的战略。第一方面是寻求一种能保证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用于生产建设的发展模式。第二方面是广泛地向穷人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特别是初等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第一方面是提供机会; 第二方面是广泛地向穷人提高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虽然国内政策对减轻贫困是至为重要的, 但国家的努力还必须有国际援助加以支持。”[30]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 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 以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和增加社会融合为宗旨。1995年3月11日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3月12日会议通过了118个国家领导人和65个国家代表同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其中包括:创造一个能实现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 以果断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消灭世界贫困; 促进全面就业; 建立稳定、安全和公正社会; 实现南女平等; 促进和实现人人平等地享有良好教育和基本保健服务等。[31]会上中国政府总理提出了五项原则即: 坚持各国和平共处,维护全球社会稳定; 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相互尊重彼此国情, 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遵循平等互利,不断扩大国际合作; 富国承担更多责任, 促进人类共同繁荣。[32]
注释:
[1]尤金·斯莫论斯基、米切尔·温斯坦著:《贫困》, 载格伦·波特《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 第2卷, 1980年英文版。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2版)下,第1249页,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
[3]同注释[1]。
[4]巫宁耕:《贫困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世界银行: 《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前言第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年。
[6]见合众社、路透社华盛顿1994年4月26日消息。
[7]《人民日报》,1995年3月4日。
[8][美]《1980年总统经济报告》, TableB-25 Money income(in 1978dollars)and poverty status of families and unrelated individuals, 1947-1978. 第232页, 1980年英文版。
[9][美]商业部人口局: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1917年。
[10][美]《1990年总统经济报告》,第168页,1990年英文版。
[11]何方:《南北差距的新变化》(上、下), 《世界知识》, 1994年第8、9期。
[12]《人民日报》,1995年3月12日。
[13]世界银行1994、1993年、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表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1993,1991年。
[14]世界银行:《1993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第5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年。
[15]世界银行:《1994世界发展报告》表28.教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年。
[16]世界银行:《1994世界发展报告》,表27, 并见《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1993年。所占比例是笔者折算的。
[17]世界银行:《1994世界发展报告》,表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年。
[18]参见李长久:《世界贫富差距缘何进一步扩大》, 《参考消息》,1995年3月6日。
[19]《参考消息》,1995年2月17日转自[德]《时代周报》,1995年1月20日,《贫困有多种面孔》。
[20]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第33-35页。
[2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第26-2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22]同上, 第29页,表2.1。
[23]根据1985年以来各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
[24]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5]根据1990年以来世界银行发表的各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 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6]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7]根据1985年以来各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
[28]世界银行:《1994世界发展报告》,表2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年。
[29]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30]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31]《人民日报》,1995年3月14日。
[32]《人民日报》,1995年3月12日。
[2002年5月14日说明: 本文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出版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中的一节(载第635-650页),还发表在《兰州学刊》1996年第6期第45-50、6页。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5月14日网上首发]
[2002年9月24日说明:重发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9月24日重发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6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64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