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PDF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月18日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现在发布的是PDF版。
这里说的是1945-1969年间美国、西欧、日本的主流经济政策。这和70年代以来的保守主义主流经济政策是不同的。现在某些媒体人一说起西方国家就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没有看到这些国家是交替使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以为唯自由市场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本书已经绝版,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PDF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部分若干篇外,分论部分未及继续,转眼就到2015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本文的PDF版第250-269页,共20页。现在的文字版在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7日发布
********************
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已有 1244 次阅读 2008-2-8 10:10
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7日发布
本文原载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和平发展篇第13专题,第250-26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0月13日发布。现在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0月13日发布
13 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一. 美国政府1945-1969年间的扩大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间, 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这次改革高潮是由四次改革行动组成的。即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 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 和1963-1968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其间,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构成了这次改革的高峰。它和第二次改革高峰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这是本书重点分析的问题。〖1〗
1.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比较
A.和30年代罗斯福新政相比, 战后25年的改革面临新的形势
首先, 在1929年大危机前美国的GNP为1031亿美元, 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50~60年代美国已进入丰裕社会,1971年时GNP已达10,634亿美元。〖2〗作为一个超级大国, 60年代的美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领域的经济指标均据世界之首。
其次, 30年代时, 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处于蕴酿阶段; 而50~60年代, 美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成燎原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美国战后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提供了现代化的决策手段。此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发展。
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征; 而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国际宪兵。
B.和30年代罗斯福新政相比, 战后25年的改革面临新的任务
首先, 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 50~60年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于破产的1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 而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1958年加尔布雷思所著的《丰裕社会》, 1962年迈克尔·哈林顿所著《另一个美国——美国内部的贫困》, 揭示了在步入现代化丰裕社会的美国还存在占全美人口22%的3,900万贫民等严酷现实。1971年沃尔特·罗斯托发表《政治和经济成长阶段》, 提出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出现了环境污染、市政衰败、贫民区存在、社会不平、低收入家庭对现状不满等严重问题, 构成了对社会的新的不稳定因素。肯尼迪在1960年把“尚无答案的贫困和过剩问题”列为新边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3〗约翰逊则在1964年向国会递交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 宣称:“向美国的贫困无条件宣战”。〖4〗1964年5月22日,他在安阿伯的密执安大学,宣布“伟大社会”要求“立足于人人生活富裕并享有自由, 结束贫困与种族歧视。”〖5〗1965年1月4日, 他又在国情咨文中把“提高人民生活的素质”所为国家任务。〖6〗
第三, 在30年代, 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在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杜鲁门宣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将负起领导者的全部责任。”〖7〗50~60年代美国出现了艾森豪威尔所称的:“具有不可估量影响的, 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思想的”“军事工业复合体”。〖8〗肯尼迪则宣称要“扭转颓势”。〖9〗
2.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比较
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 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他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935年社会保障法虽然奠定了现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石, 但仅限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战后则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1946年2月20日通过的《就业法》, 明确规定要:“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 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被认为在国家干预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 1958年9月2日通过的《国防教育法》, 加强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1964年8月20日通过的《1964年机会法》, 不仅为解决传统型失业, 而且为解决结构性失业及现代化所需技术人员,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1〗1965年7月30日通过的《医疗保障法》, 被称为;“自新政以来最为意义重大的福利法案”, “是又一个里程碑”〖12〗60年代还通过了其它一系列教育立法和就业, 劳力, 医疗, 住房等保障措施, 已使美国的社会保障形成特色, 并成为名符其实的“福利国家”。本书第十二章将进一步加以论述。
其次,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立法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13〗
第四,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改变了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把部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和对外经济援助事业。和新政时期大规模销毁农产品的方法不同, 60年代美国政府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 并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此后, 食品券成为美国福利保障的固定内容之一。
第五,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注意改善黑人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地位, 缓和种族矛盾。这集中表现在1964年7月2日、1965年8月6日、和1968年4月11日三个民权法案的先后通过上。从法律上肯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14〗
3.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比较
A. 在干预经济的理论方面
在30年代, 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罗斯福新政措施只是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并非自觉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性的经济学说。50~60年代则不同。无论是杜鲁门还是肯尼迪、约翰逊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特别是阿尔文·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影响。40年代为适应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需要, 汉森 (1887~1975)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声称它不仅可以利用膨胀政策, 变萧条为繁荣, 也可以在出现通货膨胀和达到充分就业时, 实施相反的紧缩政策,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 交替实行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 即补偿性的财政金融政策。40~50年代,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的就是这种政策。在60年代,1961~1964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勒,沃尔特 (1915~ )认为,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不必追求年度和周期的平衡预算,只需以充分就业下的平衡预算为目标。为此,摒弃以缓和经济周期为目的的间断性的补偿性赤字财政, 代之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性的增长性赤字财政。这就是赫勒的经济主张。〖15〗
B.在干预经济的方法方面
无论是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还是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和调整, 都是实用主义的, 非激进的, 非法西斯主义的方法。到了60年代在使用上更趋灵活。
4.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后果比较
首先, 他们都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罗斯福新政, 影响更大。如果说, 罗斯福新政开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之先河, 为应付大危机提供了范例; 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开福利国家措施之先河, 为在平时保持经济繁荣提供了借鉴。
其次,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改革的继续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而罗斯福新政对整个战后经济政策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影响要小。这是因为:60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没有面临新政时期那样严峻的经济形势, 而且由于记取了30年代的经验教训, 能够采取象粮食用于和平、发行食品券、发展尖端科技事业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统治阶级不必向人民群众大幅度让步。另一方面,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也使统治阶级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第三, 战后最初25年特别是60年代的改革带来了面对经济滞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的。
总之, 60年代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新政式的干预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后改革调整的需要, 也不能准确反映战后改革的现实。实际上,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 既吸收了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经验, 又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化军事和高新科技干预的经验, 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说, 新政改革主要是和反危机、反法西斯、非军国主义经济相联; 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主要是和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危机、解决工业现代化的丰裕社会中的新问题、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相关。
5.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间的特点比较
在比较了战后最初25年改革调整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后, 我们还要对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间的特点作一简要比较。
对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政策史学界褒贬不一。我以为公平施政政策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罗斯福新政的继续; 是在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和初期繁荣条件下的改革举措; 也是从新政到60年代, 新边疆政策和伟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 宣称:“我们要达到我们坚定的目标——使每个人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唯一的办法是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16〗这实际上是兼顾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和胡佛自由放任的中间道路, 是自由放任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折衷, 即有限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经济。他表明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干预的重点、规模、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 民主、共和两党政府, 各有自己的特色。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既受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影响, 也对尼克松、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带来烙印。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 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事实上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是统治阶级在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它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总需求为代价, 带来70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表明新政式的改革走到了尽头。至于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蓝图,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继续, 许多重要立法措施直接导源于肯尼迪时期。
二.日本政府1945-1973年间的发展经济政策
1.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重点恢复发展经济政策 (1945-1973)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重点恢复发展经济政策, 明显地分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 (1945-1955)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1956-1973)两个阶段。
A.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45-1955)
首先,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赖于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
1945年10月11日,麦克阿瑟代表盟国提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五项要求,〖17〗 揭开了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的序幕, 其措施主要是:
①两次农地改革。1945年11月24日,日本政府提出第一次农地改革纲要, 遭国会否决。1945年12月9日,盟总发布《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 1946年10月21日, 日本国会通过了第二个农地改革法。〖18〗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②打击和解散财阀。1945-1947间, 盟总先后发布了《关于解散财阀的声明》(1945.10.15)、《关于控股公司解体的备忘录》(1945.11.6)、《关于排除日本经济力过度集中状况的计划案》(1947.5.13)。〖19〗1948年9月11日,盟总集中排除审查委员会发布《关于经济垄断集中排除法四原则》,1949年又修改了禁止垄断法〖20〗
③修改日本国宪法。1946年11月3日以美国宪法为兰本的日本国宪法公布,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该宪法实行主权在民的君主立宪制; 明确宣布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废除封建制度。〖21〗
④逮捕战犯, 进行整肃。
1945~1948年间, 惩治战犯, 进行整肃。对象包括职业军人、极端国家主义团体骨干、大政翼赞会等骨干、对外扩张政策的金融机构骨干、在殖民地任职的行政长官、及其它军国主义分子。1946年1月4日, 盟总发布《关于整肃的指令》, 到1952年整肃令废止。〖22〗
⑤制定劳工三法。
1945~1947年间, 日本制定了劳工三法, 即1946年9月27日的《劳动关系调整法》、1945年12月的《工会法》和1947年9月的《劳动标准法》。〖23〗此外, 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教育改革的几个文件。
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沉重地打击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 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 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对日本的控制。
其次,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依赖于朝鲜战争给了日本以天赐良机
第三,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依赖于日本政府采取了重点干预政策
1946年12月10日,日本议院发表了《关于增加煤炭生产的决议》〖24〗; 1947-1949年, 日本经济安定部和经济复兴委员会的经济报告和经济复兴计划〖25〗;1950年前后, 有关技术改造和生产合理化计划, 并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各种制度改革。1954年12月~1957年5月, 在日本史上称“神武景气”,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期,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水平。〖26〗
2.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1956-1973)
首先,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强化政府的干预, 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 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 有的学者把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称作:政府主导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或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 或计划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 或协调型市场经济模式〖27〗这些提法在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解功能上是相似的。
这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控制宏观经济手段和方式, 从行政手段为主改为通过经济手段为主; 从直接方式改为间接方式。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 指导性经济计划和行政指导等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强调政府的导向, 政府重视发挥指导性经济计划的作用, 宏观调控重视以财政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 而政策性财金举措为补充;通过行政指导灵活干预经济; 注意发挥民间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完善自下而上的决策体系; 在企业体制上重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突出以法人持股为基础,经营者为主导的企业制度; 企业的集团化和协作化及家族化模式。同时,强调以法制为市场秩序的保障。
②政府中长期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鸠山政府的1956-1960年度的经济自立5年计划, 计划年增长率为5%;〖28〗岸信介政府1958-1962年度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计划年增长率为6.5%; 期间1958年下半年到1961年底为“岩户景气”即开天劈地的繁荣, 连续三年年增长率超过10%;〖29〗 佐藤荣作政府1964-1968年度的中期经济计划, 1967-1971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期间1965.11~1970.7为伊奘诺景气, 即长期繁荣, 连续57个月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6%, 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30〗 1970-1975年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还有1961-1970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2、1969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包括1945~1952年的粮食增产, 1952~1960年的工业基础整备, 1960~1972年的解决公害、管理不善、城乡人口失衡等偏差措施。
其次,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①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的资金来源; ②科技立国和兴国,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 ③教育优先, 大力追加教育经费, 加强基础教育, 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④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 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 ⑤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 ⑥越战的刺激和军备开支的微弱; ⑦政局的稳定。〖31〗
三. 英、法和联邦德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对策
1. 英国的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
战后最初25年英国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强化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
A. 英国的国有化措施及其影响
首先, 国有化是70年代以前英国实行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40年代艾德礼工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令, 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事业和传统工业部门。如1946年2月14日的《英格兰银行法》; 1946年8月1日《民航法》;1946年的《煤国碳有化法》;1947年8月6日的《运输法》、《农业法》; 1947年8月13日的《电力法》;1948年7月30日的《煤气法》;1948年10月的《钢铁业国有化法》等。〖32〗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威尔逊工党政府的又一次国有化浪潮: 1978年时, 邮政,电力,煤气,铁路,造船等100%国有化, 航空,汽车,钢铁等工业部门75%国有化。
其次, 战后英国国有化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党影响大, 执政时间长, 国有化成为工党政府的既定国策。〖33〗②3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 要求以国有和私人混合经
济管理形式来改革经济管理成为一种趋势。
B.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
首先, 英国以完善“从摇蓝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自诩。40年代末英国的福利国家措施有: 1944年颁布《教育法》; 1946年颁布《家庭补助金法》, 《国民保险法》(8.1), 《工伤福利法》, 《医疗保险法》(12.6);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为福利国家。〖34〗60年代英国福利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在财政支中, 住宅、环境卫生、科技、保健、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其他公共服务共占59.93%。
其次,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完善的原因和性质。 ①它是一百多年来, 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坚持阶级斗争所取得的一种权利; ②它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劳动人民及其他受雇人员间的一种妥协; ③它又是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以社会保障形式实行的, 一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和政局稳定的收入再分配; ④它不是垄断资产阶级的赠予, 而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⑤它还是长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英国影响的产物。对此, 本书在第15个专题中将展开论述。
2. 法国的计划化措施和国有化政策
战后最初25年法国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强化计划化和国有化措施。
A. 国的国有化措施
首先, 在战后初期, 法国出现了企业国有化高潮。如1945底, 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34家保险公司先后国有化; 1946年,颁布了部分工业企业国有化法令。
其次, 法国国有化的原因和性质: 它是二战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比的直接产物; 是二战结束时法国经济形势恶化的结果; 国有化在当时有利于法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垄断资本势力。
B. 法国的计划化政策
首先, 法国是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发源地。计划化的创始人是让·莫内(Jean Monnet 1888~1979), 他在1945年12月4日提出了<<关于现代化计划和重新装备计划的建议>>。〖35〗法国的主要计划有:①1947-1950年的第一个中期计划(延三年), 即莫内计划或法国复兴计划, 规定到1950年要超过1929年水平的35%; 它是指导性而非指令性, 协调性而非强制性, 具有预测性特点。②1954-1957的第二个计划, 强调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③1958-1961年第三个计划重点在稳定经济发展。50年代是法国经济奇迹的十年, 年平均增长率5.7%。④1962-1965年第四个计划, 1963年中断。⑤1966-1970年第五个计划,限制通货膨胀, 着重发展某些尖端工业。
其次, 法国计划化政策的作用和评价在于: ①实现以市场机制为主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经济, 力图消除自由放任下市场机制的弊端, 和高度集中下国家控制经济的缺陷。②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模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间的有限计划的协商经济模式。
3. 联邦德国自由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A. 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50-60年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联邦德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①大规模资本积累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 ②重视引进和应用和科学技术, 拥有一支庞大高技术水平的队伍; ③强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④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⑤扩大对外贸易; ⑥抛弃法西斯的统制经济。
B. 路德维希·艾哈德的新自由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对联邦德国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起重大影响的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经济主张。1948年艾哈德任战后初期西德三占区的经济署署长, 领导进行币制改革和经济改革, 1948年10月20日,他宣布用新马克即B马克取代帝国马克(10:1),取消配给制,放开工资和物价。虽然, 一度通货膨胀, 但刺激了生产的迅速恢复, 1949年生产翻番, 1950年物价回落。联邦德国期间, 他任经济部长, 1957年2月出版《大众的福利》一书, 11月英文版更名《来自竞争的繁荣》, 总结西德经济改革的经验, 宣扬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他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改革, 确信价格自由波动能促进生产者的自由竞争, 将推动建立“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主义的”制度, 从而保障充分就业, 机会均等和独立自主的控制垄断, 进而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36〗联邦德国的改革主张包括: ①鼓励企业家所有制; ②干预和抑制垄断弊端的发展; ③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④扶植中小企业, 推动商品竞争; ⑤减少经济增长的社会代价; ⑥实行健全的货币制度; ⑦向真正需要的人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自由、市场竞争、以及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三者兼顾,缺一不可。〖37〗
C.联邦德国经济政策的特点
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它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模式和国家计划经济模式, 也不同于完全的自由放任竞争经济模式。60年代以来向强化干预凯恩斯主义式的方向发展。1967年联邦德国提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要求: 价格稳定; 高度就业; 外贸均衡; 足够的经济增长。[38]
注释:
〖1〗参见拙著: 《二十世纪美国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拙文:《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兰州学刊》,1986年专刊;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兰州学刊》, 1988年第6期和1989年第7期;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
〖2〗[美]《1972年美国总统经济咨文》, 第195~196页, 英文版。
〖3〗[美]肯尼迪:《1960年7月15日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集(1928~1972)》, 第298~307页, 1976年。
〖4〗[美]林登·约翰逊:《向国会递交的第一份国情咨文(1964.1.8)》,《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汇编(1790~1966)》,第3卷, 第3156~3161页。
〖5〗[美]《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 第2913~2914页, 英文版。
〖6〗[美]《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汇编(1790~1966)》,第3卷, 第3161~3171页。
〖7〗[美]哈里·杜鲁门:《在费城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1948.7.15)》,《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集(1928~1972)》,第220页。
〖8〗[美]艾森豪威尔:《告别词(1961.1.17)》,《艾森豪威尔政府文献史》, 第2卷, 第1375页, 英文版。
〖9〗[美]约翰·肯尼迪著:《扭转颓势》, 三联书店, 1976年。
〖10〗[美]亨利·康玛杰编:《美国历史文献》, 第2卷, 第515页, 新泽西, 1973年。
〖11〗[美]亨利·康玛杰编: 《美国历史文献》, 第2卷, 第691~694页, 新泽西,1973年。[美] 《国会和国家, 1965~1968》, 第2卷, 第187~196页, 英文版。
〖12〗[美]亨利·康玛杰编: 《美国历史文献》, 第2卷, 第703~705页, 新泽西,1973年。林克·卡顿著: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下册, 第15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13〗[美]肯尼迪:《国家紧急需要特别咨文》,《美国总统公开文件汇编, 约翰·肯尼迪, 1961》, 第396~405页, 1962年, 英文版。
〖14〗[美]亨利·康玛杰编:《美国历史文献》, 第2卷, 第658~662、709~711、725~731页, 新泽西,1973年。
〖15〗参见[美]赫伯特·斯坦著;《总统经济学——从罗斯福到里根以及未来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9年。
〖16〗[美]《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受命变革(1953~1961)》, 第1卷, 第63页,三联书店, 1978年。
〖17〗[日]迁 清明编: 《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1卷, 政治编, 第30-31页, 日本评论出版社, 1970年。《麦克阿瑟回忆录》, 第190-191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8〗[日]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2卷, 经济编, 第120页, 日本评论出版社, 1970年。[日]东京大学社科研究所编:《战后改革 (6)农地改革》, 东京大学出版社, 1977。
〖19〗[日]大河内一男编:《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4卷社会劳动编, 第261~262、268~269页。
〖20〗同上, 第269~271页。
〖21〗[日]《吉田首相关于日本宪法的说明》, 同上, 政治编, 第49页。《麦克阿瑟就修改宪法给吉田的信》, 同上, 第56页。《关于宪法放弃战争条款的解释》, 同上, 第513~519页。《麦克阿瑟回忆录》, 第198~202页。
〖22〗[日]迁 清明编: 《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1卷, 政治编, 第34~35、64页。
〖23〗林纪东著:《战后日本法律》, 台湾正中书局, 1968年。
〖24〗[日]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 《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2卷, 经济编, 第35页, 日本评论出版社, 1970年。
〖25〗同上, 第5~8、22~24页。
〖26〗[日]有泽广尺著:《日本的崛起》,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
〖27〗参见左中海主编:《日本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的经济体制课题组》,《日本的经济体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项卫星:《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研究》,《世界经济》,1994年第5期; 华民:《日本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高言弘:《日本协调型市场经济形式》,广西城市金融,1993年11月。
〖28〗[日]内野达郎著: 《战后日本经济史》, 新华出版社, 1982年。
〖29〗[日]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战后日本史资料》, 第2卷, 经济编,第333-337页, 日本评论出版社, 1970年。有泽广尺著:《日本的崛起》,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
〖30〗[日]小林良彰著:《昭和经济史》, 1979年。[日]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及其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有关著作还可见, 周斌: 《战后日本的崛起》, 人民出版社, 1985年。张贤淳:《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年。刘子苇著:《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十五年(1945-1980)》, 商务印书馆, 1982年。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编: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政策》,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2年。[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日]都留重人:《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商务印书馆,1979年。[日]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 商务印书馆, 1985年。[日]饭田径夫: 《现代日本经济史--战后三十年的历程》,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日]出水宏一: 《日本西德经济比较》,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美]马·吉·沃尔夫: 《日本经济飞跃的秘诀》,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美]休·帕特里克, 亨利、罗索夫斯基主编:《亚洲新巨人——日本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 上; 1982年, 下。[美]毛坦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奥秘》,知识出版社, 1982年。
〖31〗参见拙编著:《当代世界史》,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1988年。拙文:《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 北京市历史学会, 1989年。张杰、郑欣著:《日本----融东西方为一体的市场经济》,武汉出版社,1994年。
〖32〗[英]乔·威纳编:《英国国内名人: 国内政策史文献集 (1689-1973)》, 第4卷,第3309~3319、3330~3334、3352~3412、3539-3543页, 纽约, 1974年。
〖33〗[英]克莱门·艾德礼:《在工党年会上的演说》 (1946.8.1)。安奈林·比万: 《在工党布莱克普尔年会上关于国有化的演说》 (1959.11.29)。
〖34〗[英]乔·威纳编:《英国国内名人: 国内政策史文献集 (1689-1973)》, 第4卷,第3501~3518页, 纽约, 1974年。
〖35〗[法]《莫内回忆录》,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车耳著:《法国经济计划化的理论与实践》,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36〗[德]路德维希·艾哈德著:《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 1983年。有关著作可参见: 复旦大学编: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人民出版社,1984年。林进成、史文清、毛振琥著:《战后西德工业的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朱正圻、林树众等编: 《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德]维纳·洛赫著,《德国史》, 三联书店,1959年。[美]埃德温·哈特里奇著,《第四帝国的兴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
〖37〗参见罗卫东、许斌:《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学习与思考》(杭州),1994年第7期。
〖38〗顾俊礼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武汉出版社,1994年。
[2002年10月13日说明:原文载《当代世界五十年》第250-269页,发布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0月13日发布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