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看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PDF

已有 4916 次阅读 2013-1-7 09:21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技术革命的崛起, 其革命性影响

我看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PDF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17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现在开始发布PDF版。当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15年前相比,又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对于这种变化的看法见仁见智,有人说和过去不同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的说是20世纪末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继续,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本书已经绝版,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PDF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部分若干篇外,分论部分未及继续,转眼就到2015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我曾2006年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和现在的主题相关:

*自然科学、原子能、航天技术发展(《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科技篇1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6711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9096&cid=23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科技篇2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黄安年的博客/2008212发布;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当代世界六十年/2008212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2442&cid=44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科技篇2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黄安年的博客/2008212发布;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当代世界六十年/2008212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2442&cid=44

本文的PDF版第44-65页,共22页。现在的文字版曾发表在《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黄安年的博客/200827发布

************************

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

已有 1498 次阅读 2008-2-8 09:57 |

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

黄安年文 公开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27发布

本文发表在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2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44-65页);学术交流网/现代世界研究/2002613网上首发。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请注意最近11年来情况的新变化。

***********************************************************888

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

黄安年文 公开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613网上首发;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923网上重发;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蒸气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 历时一个世纪, 导致了人类社会在先进地区由封建主义制度为主阶段跨入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主阶段。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 经历了60年左右, 导致人类在先进地区由自由资本主义为主社会跨入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为主阶段, 个别国家则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开始的则是以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 即新技术革命时期, 迄今仍在向纵深和横广两个方面发展, 导致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为主阶段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主阶段的发展。

 

.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

1. 首先是原子能技术的利用的发展

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全部内容涉及核动力利用、核技术利用、核物理学基础、核燃料循环和核武器五个方面。原子能技术在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945716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19521031,美国又制成了氢弹,从1953-1964年间英, ,中相继宣布试制热核武器成功。[2]根据美国自己的披露, 1945年至今美国共进行了1051次核试验,其中有204次是从来没有宣布过的。美国目前在仓库里储存有制造核武器的钚有33.5公吨, 足够制造5,560个核弹头。[3]

据有关材料统计,1987年底美苏两家的核弹头共4.8万头,相当于TNT爆炸的当量119.66亿吨。现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核弹释放的结果爆炸、冲击波和热能可能导致5亿人死亡, 辐射可能杀伤10亿人, 饥荒可能导致25亿人的死亡, 形成了一幅有人害怕有人疑的悲惨图景。

与此同时,和平利用原子能也开始兴起,1947年美国发明同步回旋加速器。到1986, 世界26个国家已有376所核电站, 占全球发电量的13%。90年初,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 35%以上的电来自核电厂,其能源等于每天600万桶石油。美国1989年已有110座核电反应堆,是世界核电站最多的国家, 发电总量远远超过水电和油电的总量; 法国则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 也最成功的国家, 1989年核电总量占全部发电量的74.6; 日本计划在90年代使核发电量占全日的2030%。[4]

1991年底全球已有420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27亿千瓦,发电量占全世界的16%。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即秦山核电站也于1991年并网发电。据1990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统计资料,石油占38.6,天燃气占21.7,煤占27.3,水电占6.7,核电占5.7%。

1989年第14届世界能源大会以“明天的能源”为主题,认为在与能源相关的酸雨、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以及放射性废物四大环境问题中, 核能仍是能够大规模发展并对污染大气影响相对较小的能源。然而, 核电站作为放射性污染源的潜在危险, 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 使人们仍对核电站的安全抱有恐惧。

2. 其次是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57104, 113, 苏联相继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一号和2, 从而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8131, 美国发射了重量小于苏联但重量很高的‘探险者一号’人造地球卫星。1962220,美国约翰·格伦也乘‘友谊七号’卫星遨游太空。同年7, 美国又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从19615--197212, 美国成功地实施了规模巨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716-25, 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等3名宇航员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70年代以来开始了空间技术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太阳, 太阳系行星和宇宙空间的探测研究。1973514,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进入太空。1981412, 美国第一个可供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415凌晨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安全降落, 历时26小时2552, 它身兼火箭, 飞船和飞机三种特长, 是宇航事业的一项重要突破。其后, 美国又有挑战者号、发现号、大西洋号、奋进号等航天飞机升空。80年代, 美国的‘空间实验室’接待了多批宇航员, 并一再创造了在太空停留一年以上的新记录。

值得提出的是199362171, 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的遨游, 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了科学研究的航天飞行, 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56次飞行, 199312, 奋进号又成功地完成了在太空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任务。[5]

在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中, 美苏两家占95%以上, 美苏发射的卫星有70%用于军事目的, 此外, 还有通讯卫星, 气象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 导航卫星, 测地卫星, 科学卫星等。到1989年底, 世界各国已发射各种宇宙飞行器3960, 二十多个国家参加了发射, 航天技术领域的总投资已达7000亿美元。国际通信卫星承担了世界上2/3的国际电信业务和几乎全部洲际电视转播业务。[6]

3. 第三是电子计算机的利用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世纪, 信息现代化技术和随之而起的新兴信息产业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已经对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40年代中期问世的英国“巨人”电子数字计算机(1943年在哈福德郡布雷策雷公园的英国战时密码中心)1946年美国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1954年通用电子计算机(UNIVAC), 标志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诞生, 10年内拥有15000台以上的计算机。

1958年出现了晶体管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 高于第一代的200, 1964, 运算速度每秒在300万次以上, 称为电脑。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每秒运算千万次的集成电路(IC), 即第三代计算机。70年代以来又发展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第四代计算机。[7]

大体上, 每隔5-8年运算速度提高10,体积缩小10,成本降低10倍。1970~1985,集成电路线宽缩小10,存储容量增大1,000, 预计1970~2000年间, 集成电路线宽缩小100,存储容量增大100万倍。6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兴起, 美国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由于微型计算机体积小, 价格便宜, 重量只有几十克, 可以放在火柴盒内, 高速运算,结果十分精确。

在超大型计算机发展的同时, 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机, 家庭和个人用电脑迅速发展。1975年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额为零, 197720万台, 1983700万台, 19875000万台以上。从1977年到1987年间, 世界市场对个人计算机的需求额从几百万美元到270亿美元。1970,美国办公室里的连接终端计算机还不到20万台,1980年已超过了200万台, 1989年高达一亿台以上。与此同时,计算机能力成本不断下降。1992年全球个人电脑量达4600万台, 其中486机增加16; 总量首次超过386; 1992年便携式486电脑全球销售量达200万台, 上年增加了15倍。[8]

除了三大标志外, 还有人工合成材料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遗传工程的诞生, 及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二战后, 六大纶即锦纶(聚酰胺纤维),涤纶(聚酯纤维), 晴纶(聚丙烯晴纤维), 丙纶(聚丙烯纤维), 维纶(聚乙烯纤维),氯纶(聚氯乙烯纤维)占合成纤维的99,而前三纶占90%。产量从19507万吨到1980年的1,048万吨。

1952,美籍德人德尔布吕克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一个小组实验证实DNA是遗传信息的真正载体。19535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核酸的分子结构》标志分子生物学的真正形成。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遗传工程的兴起。[9]1948年出版申农的《通讯的数学理论》, 同年出版维纳等的《控制论》(1948)以及1968年出版贝塔朗费的《普通系统论的基础, 发展和应用》和1972年出版的《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则分别标志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10]

.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1. 首先是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中最重要的领航技术之一。它突出反映在电子技术,微电子计算机和微电气的结合, 以及广泛推行工业自动化, 办公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遥感等接受技术, 光纤等通讯传递技术。电子计算机则巨型, 微型, 网型, 智能型同步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生产自动化、 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国防技术现代化、家庭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情报和信息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讯+计算机+智能软件”使得信息技术发生了飞速的发展。

1977年美国最新型微机, 每秒处理10万个机器指令, 主存储器有64千位, 磁盘存储器有160千位。到1987, 处理能力是1977年的20, 主存储器也是1977年的20, 磁盘存储能力则是1977年的500, 一个存储器芯片每存储独一个数据数字单位, 1976年价格为1/10美分, 1986年减少到1/1000美分, 每年还在以35%的速度下降。

据《数据繁衍》杂志报导, 1988, 世界上100家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的销售额高达2,430亿马克。信息技术竞争和信息战以空前的规模在各个领域展开,由于新的“超密度芯片”的出现, 19804微米64K, 19852微米256K, 19871微米1,024K,19900.5微米4,096K,1995年则达0.25微米16,384K, 我们已进入了亚微米时代, 90年代国外从亚微米技术(0.5-1微米)向深亚微米(0.1-0.5微米)发展。

199067, 日本日立公司宣布, 研制出0.3微米技术的64兆位动态存储器样品,当前,半导体的设计人员,可以在一块芯片上配置超过400万个晶体管, 2000年可制出1千兆动态存储器的集成电路, 即每块芯片上有10亿个元件。一块64兆位动态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400万个汉字的信息量。[11]80年代以来, 美日更竞相研制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预测2000年世界集成电路的销量达2,000亿美元。

在光纤电缆方面: 连接美国与日本间的光纤电缆, 19894月投入使用, 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也在用光纤电缆联结起来。1991年能同时传送80,000次的通话横跨大西洋光纤电缆也投入使用,1992年所铺设的光纤电缆将达1,600万英里, 一根光纤电缆可以传送8,000多次电话,而铜线的容量只有48次。到2000年前, 一根光纤电缆将能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传送1,000万次通话, 1988年只有3,000次。

目前全世界所敷设的光纤电缆长度, 已达1,000万公里,有人估算人类积累的有记录的知识, 用光纤传输, 只需3~5分钟就可完成。“以光纤通信为主体,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为辅助的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综合业务数字通讯网路技术, 已公认为下一代的通讯技术, 是各国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所追求的目标。其基础包括通讯理论及技术, 光电子, 微电子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建成这样一个统一、多样、灵活、可靠的通信网将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主要标志。”“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综合化数字通讯网路技术主要包括: 高速光纤通讯技术, 业务及网络的综合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还包括移动及个人通信技术和通信软件技术。”[12]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现代化已经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中独占鳌头。为确保跨世纪的竞争优势, 各个发达国家纷纷抢占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制高点。如果说, 90年代至21世纪将进入社会的信息化时代, 那么智能计算机正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技术。在今天, 信息产业和信息资本与国家的兴衰、企业的存亡紧密相联。在特定意义上说, 信息就是生命, 信息就是资本, 拥有最新有效信息, 就拥有竞争发展优势。

2.其次是生物工程的新突破

它突出表现为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酶学工程和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的发展。70年代来在加州出现了‘生物谷’80年代在英, , 日等国出现了遗传工程公司。从1978年到1990年间, 全球成立的商业性生物技术公司约1500, 其中, 美国500, 日本300家。生物工程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制药工业、食品加工、化学工业、能源、农业、采矿、冶金、石油、环保等领域, 并正酝酿着新的技术突破。

由于微生物生长旺盛,繁殖快速, 发酵生产具有不需要高温高压能转化和生成许多目前用化学方法无法合成的物质等优点, 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主力军之一, 它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生物体系是再生资源, 基本上不受原材料的限制;

第二, 生物反应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生产, 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性设施;

第三, 无环境污染;

第四, 投资少, 效益大, 见效快。”[13]

微生物代谢产品的利用, 从国内外生产、研究和开发来看,主要有:各种抗菌素、消炎素、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核苷酸、瘤体、激素等。80年代初,各种抗菌素已达3,000多种,用于临床的有60多种。基因工程的主要生产过程不受原料限制, 安全, 纯净, 价廉, 可控。应用细菌于油漆、塑料、农药等工业将导致新型化工的兴起。它在食品发酵工业、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将显示巨大威力。

当今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大进展有: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和动物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畜牧业的更新正变为现实; 生物固氮基因调控取得重大 进展; 重要作物的基因正被逐一阐明; 制药工业正经历深刻革命; 基因治疗已见曙光; 生物技术正用于发酵、食品、化学、能源等工业; 蛋白工程正在兴起; 基因操作技术日趋完善。[14]

值得注意的是: 生物和电子的信息反馈系统正在互相促进, 计算机正在被用来帮助解开生活的秘密, 生物学指导着新的信息软件和系统。通过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生物技术能结束人类的饥饿局面, 能产生一种新型的种子库, 通过遗传工程能增强种子功能, 由此而生长的植物能抵御病虫害和病毒; 使作物的营养更为丰富;还可以在贫脊甚至被污染的土地上生长。生物技术最终将能确定和控制遗传特性。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国的农作物产量每年上升1~2, 其中70%的增产要归功于品种选择的遗传改进。

3. 第三是新型材料工业技术的兴起

它包括:传递, 记录或存储的信息材料; 新高温构陶瓷, 非晶态材料和超导材料的新能源材料, 特别是超导材料80年代中期以来有突破性进展; 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 高性能工程塑料和新型合金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结构材料和新功能材料, 如高效能的陶瓷材料, 有机氟材料, 高功能的黏合剂等。超导材料在导电时, 电阻等于零, 对于尖端高科技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4.第四是海洋工程的崛起

7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的海洋开发的新阶段。1980年世界海洋开发年产值2,500亿美元,19853,500亿美元,19905,000亿美元,有人估计到2000年将达20,000亿美元。1989年海上产油7.4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5,占海洋开发总值的一半以上。到2000, 海上石油产量将达13亿吨, 占世界石油消耗量的40%以上。

海洋生物开发还包括捕捞技术现代化, 海洋农牧化及海洋植物的综合利用。近年来, 利用波浪,海流, 潮夕, 水温度及盐度的海洋再生能源开发工程正在兴起。

具有重大影响的是近代深海矿物资源的发现, 其中多金属结核矿(锰铁结核)和深海软泥具有开发价值。如把太平洋的锰结核全部开发(占总量的57), 则镍可供世界使用2万多年, 34万年, 1.8万年, 900多年。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对全球生活也有重大影响。[15]

长期以来, 海洋强国都把发展军事海洋科技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969年苏联4,050吨《戈尔夫级》攻击型核潜艇, 在夏威夷西北4,950深海中失事沉没无力打捞。1974,美国建造了一艘36,000吨的《格拉玛勘探者》号深海作业船, 成功地把它打捞上来, 从而表明了美国对苏联的领先地位。

此外, 如新能源也将成为新世纪的领航技术, 有人估计, 2000,每瓦光电平均价格将下降到1.5美元, 新世纪的主要能源将是直接的太阳能。[16]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世界性影响

 

当代新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及其对全世界的影响而言, 是前所未有过的。

1.它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 而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的改进。例如, 美国利用卫星拍摄的照片来估产小麦, 使美国每年得益2亿美元, 美国1977年估计苏联小麦的产量同苏联官方公布数字的误差只有1, 而时间提前了半年。英国24万平方公里面积, 过去普查要动用6000个人工作6, 1976年利用地球卫星只用了4个人工作9个月 就完成了任务, 过去绘制地图一次要费时一年, 现在只需10分钟就告完成。

1983年西方国家先后走出滞胀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在于新科技的发展。1977-1984年间, 美国的高技术工业年平均增长14, 1950-1977年间高出一倍。高技术工业的比重由1977年的6.1, 增加到198412.9%。1976, 美国化学工业的营业额中有50%是1966年前不存在的新产品, 仅在宇宙空间研究过程中研制的新产品有12000种也是1966年前所没有的。

19832月里根宣布“在今后数年里, 高级技术将使我们的工业发生巨变,并使我们的经济复兴”。以超导技术的应用为例, 不久在电子通讯, 航天, 医疗等领域会出现廉价的超导输电线, 超导储电装置高效率的超导磁流体发电机和超导电动机, 超导磁悬浮列车等。超导输电的实现,将使美国一年可节省价值100亿美元的电力。

19874,里根总统在珀杜大学发表演说强调美国政府要把“重点放在能直接提高美国竞争能力的科学领域, 有助于确保下一个世纪美国在科技领域据领先地位, 继续在世界上发挥主导作用。”同年7,他在超导商业应用会议上说:“超导体的突破是把我们带到新纪元的开始”。199311月日本宣布制成了高温超导集成电路, 据称将这种超导元件应用于光纤通信,能将一条光缆的传输能力扩大10-100倍。

2, 它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战后由于一系列新技术工业的兴起, 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主要表现为:

①三大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在发达国家中,第三, 第四产业兴起, 而传统的第一,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据1971年材料, , , , 法的第一产业占2-3, 第二产业占30-38, 第三产业已占68-60%。

②信息产业及其它新兴产业的兴起, 1973年以来, 美国的‘朝阳工业’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 航天产业, 海洋开发方兴未艾。由于微型计算机体积小, 价格便宜, 重量只有几十克, 可以放在火柴盒内。运速一般每秒10万次, 30吨重的电子管计算机还快20, 价格只有几十美元一个, 这就使工业生产过程的全盘自动化成为可能。生物学领域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就是由于采用电子计算机对晶体结构进行大量计算的结果。

一些尖端课题如原子反应堆, 回旋加速器, 航天飞机, 卫星等都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机器, 桥梁, 汽车等设计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取得最佳方案。120年来没有解决好的数学难题——四色定理(画地图四色正好, 三色不够, 五色太多), 1976年由美国两为数学家用电子计算机花了1,200个机器小时进行了200亿个逻辑判断, 终于得到解决, 如果人工计算要费30年时间。1980年美国控制数据公司宣布制成的赛伯205超大型计算机, 能进行32位和64位两种运算, 时速在8亿次/秒。目前已出现存储信息的信息库网络, 有人推测, 2000, 几乎人类绝大部分知识成果可以存储在电子计算的存储系统中, 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向用户提供必要的情报。[17]

新技术革命使能源消费结构, 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资本和商品流向发生也相应变化。例如商业零售和金融部门因信息技术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对计算计和自动化进行大量投资, 塑料货币正迅速取代纸币。在发达国家光盘系统正在帮助销售人员销售从汽车到化装品的各种货物。CD ROM 即12英寸光盘的光数据存储器或紧缩盘只读存储器是光处理技术的头一项重大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售票系统, 从巴黎、伦敦到东京、纽约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上普遍使用。

③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各阶层的巨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机器从动力机, 传动机和工具机三部分组成包括控制机四部分。新的工厂自动化技术正在给工业生产带来一厂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 以及灵活加工系统(FMS), 正在为计算机统一制造(CIM)创造条件, 一期实现有计算机完全控制的一体化自动工厂。有了CAD/CAM系统, 工程师就可以在屏幕上设计飞机或汽车, 研究并改进其三维设计; 实际上, 汽车、轮船、飞机和其它产品, 在未制造之前就可以模拟出它的全部过程。甚至联核试验, 有朝一日, 也无需爆炸。

与此同时, 出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的集中化, 分散化并存的趋势。例如, 高技术创造了新的服务系统,像联机数据库和案头或室内电子出版系统。在零售店、银行和飞机订票处, 逐步采用了联机事务处理(OLTP)。案头出版系统,只需一台个人计算机, 一套版面排版软件, 一架能印刷图表和标题的激光打印机, 这就足以当即编制简短的新闻快讯。随即, 计算机复助出版(CAP)已渐趋普及, 管理人员可以亲自动手来制作各种文件、表格、杂志、信件、名片、传单等。至于, 手提式计算机、微型电视机、手表型终端或传呼机等更给机动灵活的工作带来莫大的方面和乐趣。

计算机的影响遍及每一经济领域。个人计算机已经迅速变成为所有方面职工的标准工作用具。现在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来说, 以光纤技术为基础, 依靠人造地球卫星和蜂窝传输技术而建造起来的通讯基础结构, 可与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相匹敌。[18]

1987年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召开了浪潮2000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集中探讨了新科技革命导致的世界性影响。日本前文部大臣永进道雄认为:“计算机和通讯所带来的变化将超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弗里曼认为, 目前世界各国“正面临着如何适应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和制度上的问题, 它包括:教育与培训制度, 管理与公司结构, 流行的管理模式, 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公共, 私人混合投资形式, 等”。由于科技的发展, 大大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推动部门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学科的发生重大变化。

钱皋韵等在谈到原子能科学 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时说: “利用各种同位素的各自的标志特征, 各种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束或射线的穿透、催化、改性、杀伤、核反应或其它效应, 可以发挥很多常规技术无法解决的功能。农业上以核技术培育新品种, 改良土壤, 提高肥效, 减少虫害; 医学上应用核技术, 在诊断、治疗、病理、生理等研究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上可以用于厚度测量、无损探伤等质量控制; 在材料和化学工业上可用来改性、催化、聚合, 为此专门形成了一个叫做辐射化学的新学科; 至于在科学研究中, 如在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磁学、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等研究中, 用示踪原子及各种高灵敏度或有特殊针对性的核分析技术已是众所周知的。最近已开始把核技术的应用延伸到生命起源科学的研究领域, 可能对世界的认识出现新的突破。”[19]

3. 它加速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 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决于是否充分适应和利用世界经济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大提高, 60年代起美欧日等国进入‘丰裕社会’, 同时也出现了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现象, 推动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发展。顾方舟在谈到医学高新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时说: 1978年阿勃等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其他基因调控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技术之后, 出现了一项崭新的技术——基因工程或DNA重组技术。它和细胞工程或称细胞融合技术, 酶工程或固定化酶技术以及发酵工程形成了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高技术—生物技术或称生物工程。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涉及到许多重大的问题, 如食物, 医药, 能源, 化工,冶金, 环境保护等等。”[20]

原子能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广泛的。利用各种同位素的各自标志特征及其效应,可以起到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功能。包括在农业上培育新品种,改良土壤, 提高肥效, 减少虫害;在医学的诊断、治疗、病理、生理等研究中有独特作用; 在机械工业上用于测量和无损伤的控制;在材料和化学工业方面,用以改进性质、催化、聚合从而形成辐射化学;在半导体、微电子学领域可以获得更佳效果。在科学研究阵地, 对于生物学、磁学、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等学科均有突破性贡献。

科技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世界行生活方式的出现; 食物、时装和娱乐的大变化。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 写道: “贸易、旅游电视为世界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础, 影视媒介把相同形象传遍整个地球村。”, 下一代的航空技术从纽约到东京只需要两个小时。1989年每天有23000次定期航班飞越美国, 一年共载4.5亿人次, 2000年乘客将达到7.5亿人, 2000年全世界的乘客达20亿人。现在, 全世界每天有300万人从地球的一处飞往另一处。烹饪文化迅速传播全世界。在时代广场、东京的银座和法国的爱丽舍大街,寿司酒吧、羊角面包和麦克唐纳餐馆正为昂贵的地皮而竞争。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食品大交流。国际时尚是又一大特色, “美国的商人日益爱穿意大利套装, 意大利年轻人身穿全套的工装服, 中国赶时髦的年轻人不再拒于毛式服装。”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在89个国家里英语得到普及, 中国学英语的人数超过了全美国人口, 计算机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 世界上一亿多台计算机中, 8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语储存的。[21]

美国学者在谈到2010年信息技术展望时说: 到那时, 农民成为农场的经营者, 警察用信息武装起来, 工人监视自动化操作过程, 销售人员流动营业, 世界各地科学家合作更密切, 医生联合看病, 无人车间, 飞机驾驶员成为飞行监控员, 教师充当学生和信息世界中间人, 几乎没有人能够摆脱信息技术的影响。[22]

4.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一体化和集团化趋势; 经济大国地位的调整和的不平衡发展的加剧; 并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在当今世界, 爆发世界军事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科技竞争却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归结于科技竞争, 科技地位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科技立国, 科技兴国, 科技强国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国策。

钱三强说: “科技实力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谁具有高科技优势, 谁就将占有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主动权。”[23]卢良恕说: “世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在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中, 科学技术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 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4]

科技水平成为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 加剧发达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西方主要七国1987年的经济实力占全世界的60, 而人口只占12%。195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差23, 1980年扩大为40, 1985年又扩大为44, 1990年更扩大到56倍。人们已不怀疑, 新技术革命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对于美, , 西欧来说, 这是争当第一流强国还是沦为二,三流国家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这是避免科技差距进一步扩大, 而在经济上免遭处于更不利地位的问题。[25]

5. 它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常规武器而且战术和战略核武器都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军事战略也相应发生决定性调整。一般说来, 在本世纪初做出重大应战决策要几个星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要几天, 现在往往只需几个小时。80年代以来, 美苏核战略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是和军事科技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26]

现代化的武器系统, 是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的武器系统, 愈先进、愈精密的武器就愈需要电子元器件, 愈依赖电磁波来提供对其外界的作战能力。“电子战具有国家总体战略的性质。以电子战为中心来构成新的国家战略—电子国防的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很快产生出来。”[27]

6.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理论的影响

首先, 它也推动文化艺术和教育现代化的急剧变化

由于文化艺术引入现代化手段, 使得文化艺术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教育手段从掌握知识为主, 发展到以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新知识能力为主。由于学科界限渐趋消失,要求专业设置与综合发展相适应。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高度结合, 要求大学与产业部门密切结合。产业革命的酝让和兴起, 要求优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强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以适应结构性调整, 提高劳动力和民族素质的要求。

其次, 它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源泉, 新技术革命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它使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情况, 新形势下需要做出新的解释和发展。如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学说, 生产力理论, 国民经济结构理论, 失业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理论, 现时代特征理论等。1994716-22, 世界各国天文学家联合观察苏煤克----列维慧星(1993323发现)撞击木星的千年奇观,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慧星碎片的直径约10公里质量约5,000亿吨,以大约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落向高温近三万摄氏度。它对研究防止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钱皋韵、张孝文、严东生、吕其春: 《能源和原子能科学技术》, 载中共中央办公室编: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趋势和对策》, 96, 法律出版社, 1991年。以下, 未注明出版社均见此书。

[2]孟东明编著:《蘑菇云升腾记》,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年。[]费米等著:《第一反应堆》, 科学出版社, 1979年。[]费米夫人著:《原子能的故事》,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2年。《美国尖端武器工业》, 原子能出版社, 1986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编: 《世界各国原子核反应堆事业的发展概况及趋向》,1960年。[]海德原著:《奇妙的原子世界》, 台北正中书局, 1979年。[]李政道、杨振宁著: 《核能新知: 控制人类生死存亡、命运的巨能》,台北大鸿图书公司, 1986年。

[3]1993年12月7, 美国能源部长奥利里谈话, 美国华盛顿, 12月8电。

[4]钱皋韵、张孝文、严东生、吕其春: 《能源和原子能科学技术》, 91页。

[5][]《美国航天局的五年规划: 1984-1988财政年度》, 航天工业部七0七所, 1984年。[]薛普莱著:《从原子到银河》,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67年。王海清译: 《阿波罗11号登月记》,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斯托克顿、威尔福特著:《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航记》,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年。沈其忠等编著:《航天飞机——开发宇宙的“挑战者”》,北京科普出版社, 1984年。杨广耀编:《航天飞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年。[]皮利著:《空间实验室——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年。[]科罗密著:SKYLAB——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的故事》,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年。[]福特航空空间公司著:《国际通信卫星V》,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2年。

[6]屠善澄:《航天技术的发展展望与对策》, 147-150页。

[7][]汤姆·弗列斯特著:《高技术社会--漫话信息技术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8][]汉森著:《新的炼金师——硅谷和微电子革命》,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罗杰斯、拉森著:《硅谷热迎接高技术文化的到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5; 中国友谊出版社, 1986年。[]博格著:《计算机在你的生活中》,工人出版社, 1986年。

[9]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 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清华大学编:《科学技术史讲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年。杨霈霆:《科学技术史》,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年。浙江、湖南、福建省委党校、北师大编:《现代科学技术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憾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5年。

[10]高恩等著:《信息学——跨学科的探讨》,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6年。维纳著:《控制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

[11]林兰英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 载《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100页。《微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 载《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105页。

[12]叶培大:《通讯科技发展概况与对策》, 载《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110~111页。

[13]侯云德:《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与对策》, 载《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53页。

[14]同上, 54~55页。

[15]苏纪兰、许启望: 《海洋与海洋科学技术》,载《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154~158页。

[16]参见拙文: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世界性影响》,《济宁师专学报》, 1989年第4期。

[17][] 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商务印书馆, 1984; []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 1983; []阿尔温·托夫勒著:《未来的震荡》,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阿尔温·托夫勒著:《前景和前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世界面临挑战》, 人民出版社, 1982; []汤姆·斯托尼尔著:《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马克·尤里·波拉特著:《信息经济》,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年。

[18][]汤姆·弗列斯特著:《高技术社会——漫话信息技术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0年。[]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约翰·奈斯比特、怕·阿博顿妮合著: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势》, 东方出版社, 1990年。

[19]钱皋韵等:《能源和原子科学技术——问题、趋势和对策》, 载《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和对策》第94~95, 法律出版社, 1991年。(以下未注明处于均自该书)[]法明斯基著:《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李琮: 《科技革命的新高潮与西方经济的若干结构性变化》, 《管理世界》,1991年第5期。

[20]顾方舟:《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82~83页。

[21][]约翰·奈斯比特、怕·阿博顿妮合著:2000年大趋势——九十年代的十个新趋势》, 123-141, 东方出版社, 1990年。

[22][]安迪·海因斯:《工作与信息技术》,《未来学家》, 19941-2月号。

[23]钱三强: 《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挑战的几点认识》, 46页。

[24]卢良恕: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前景和对策》, 61页。

[25]陈极明: 《经济科技的竞争将成为世界经济争夺的主战场》,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 1991年第1期。

[26]亨特·弗里德里奇、亚当·沙夫主编:《微电子学与社会》, 三联书店,1984年。徐景方:《高科技在海湾战争的作用及启示》,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1,6期。

[27]侯印鸣:《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127-135页。

[2002年6月12说明:本文发表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2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44-65页。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现代世界研究/《当代世界五十年》2002613日网上首发]

[2002年9月23说明:重发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 /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9月23网上重发;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0454.html

上一篇:从朝阳大悦城Shopping Mall和地铁站口联接说起
下一篇:《往事回眸----李希凡自述》提要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