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战后日本经济(2007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9月24日发布
2007年11月21日,我在超星数字图书馆讲授了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专题课程的第十四讲: 欧洲和日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学时),这是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迅速崛起的日本资本主义。现在以《我看战后日本经济(2007年)》为题发布在博客上。
网友可以和《我看战后日本经济(1999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9月23日发布)相对照。
*****************
第十四讲: 欧洲和日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学时)
主讲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讲时间: 2007年11月21日
今天讲第十四讲: 欧洲和日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讲分以下三个问题讲授:
一. 迅速崛起的日本资本主义
二. 两度振兴的德国资本主义
三. 英法传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迅速崛起的日本资本主义
纵观20世纪以来,日本的发展道路是反应了不大正常的发展特色,即
第一,在由近代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色彩,无论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氛围方面,都体现了这个特色,不仅同美国形成强烈反差,而且也不同于英法,甚至有别于联邦德国。
第二,日本在三四十年代走上了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从而使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走上了畸形道路。
第三,战后日本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对日本十分有利的外部形势和美国的大力扶植,使日本在外部机遇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借助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的运作而获得充分的发展。
第四, 所谓日本模式是一种在上述特定条件下的发展模式,不能认定为继美国之后并优于美国的东亚模式,更不能视作东西方结合的最佳模式,但是,不应忽视这条特定发展道路的作用和影响。
在20世纪初日本是后起的带有军事封建的严重残余、得益于从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掠取的财富以及和家族康采恩特色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团均具有明显的康采恩性质。2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由于日本政府的特殊保护下大力军事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借故结果。在30年代大危机中,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它的反危机措施, 是与军事扩张和管制相联系的。这些法西斯统制经济措施把日本拖向了战争的深渊。
1.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大国崛起
战后初期日本处在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她成功地推行了民主化改革和恢复经济的重点倾斜政策。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西方国家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稳定经济增长、新科技立国和全球贸易战略,缩短了和美国的经济差距,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与超级大国美国展开激烈竞争。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转入慢车路长期低迷,近年来开始复苏,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成为许多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恢复经济政策 (1945-1955)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首先依赖于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1945年10月11日,麦克阿瑟代表盟国提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五项要求, 揭开了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的序幕, 其措施主要是:
第一,实施农地改革。1945年12月9日,盟总发布《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 1946年10月21日, 日本国会通过了第二个农地改革法,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打击和解散财阀。1945-1947间, 盟总先后发布了《关于解散财阀的声明》(1945.10.15)、《关于控股公司解体的备忘》(1945.11.6)、《关于排除日本经济力过度集中状况的计划案》(1947.5.13)。1948年9月11日,盟总集中排除审查委员会发布《关于经济垄断集中排除法四原则》,1949年又修改了禁止垄断法。
第三,修改日本国宪法。1946年11月3日以美国宪法为兰本的日本国宪法公布,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该宪法实行主权在民的君主立宪制; 明确宣布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废除封建制度。
第四,逮捕战犯, 进行整肃。1945-1948年间, 惩治战犯, 进行整肃。对象包括职业军人、极端国家主义团体骨干、大政翼赞会等骨干、对外扩张政策的金融机构骨干、在殖民地任职的行政长官、及其它军国主义分子。1946年1月4日, 盟总发布《关于整肃的指令》, 到1952年整肃令废止。
第五,制定劳工三法,实现劳工平等。1945-1947年间, 日本制定了劳工三法, 即1946年9月27日的《劳动关系调整法》、1945年12月的《工会法》和1947年9月的《劳动标准法》。此外, 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教育改革的几个文件。
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第一,沉重地打击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东西两种文化的兼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对日本的控制,由于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不久由打击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转向扶持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政策,致使军国主义及其经济基础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为日本在走向政治大国途中的某些与和平发展潮流背道的现象种下了祸根。
其次,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依赖于朝鲜战争给了日本以天赐良机。
第三,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也依赖于日本政府采取了重点干预政策。1946年12月10日,日本议院发表了《关于增加煤炭生产的决议》; 1947-1949年, 日本经济安定部和经济复兴委员会发表了经济报告和制定了经济复兴计划;1950年前后, 日本实施了有关技术改造和生产合理化计划, 并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各种制度改革。1954年12月-1957年5月, 在日本史上称“神武景气”,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期,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水平。
2)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
1955-1970年间, 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0.35%, 其中1966-1970年间为年增12.2%。日本的GNP1950年在西方国家中占第7位, 1960年超过加拿大, 1966年超过法国, 1967年超过英国, 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 一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岛国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第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日本的崛起首先表现在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18年间, 日本工业增长8.6倍, 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3.6%。
60年代的最后四年, 平均每年增长为16.5%。这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有的。日本的石油、化学、电子、汽车、塑料等新兴工业发展最快。石油工业平均年增长34%。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国民生产能力, 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1955年是美国的6%,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9%, 1970年是美国的20%。1973年日本的重要工业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1973年日本已有五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收音机、电视机、铅、人造纤维、和船舶; 居第二位的有六种: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和棉纱; 另有七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三位。1955年时, 日本的工业生产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只有2.2%, 而1975年就上升到8.3%。在1950年时, 日本的GNP为109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123美元, 占世界上的37位, 到了1970年日本的GNP为1975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为1770美元, 为世界的15位, 即20年间GNP增长了18倍多。
第三,整个工业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机械化和专家管理化、科学化。
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钢铁产量1969年美国工人年产253吨, 日本为301吨。日本七八十年代实现上述四个现代化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一是,耐用品生产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特别迅速。如小汽车年产量1970年为317万辆, 而1955年为2万辆, 增长158倍; 1955-1970年间日本的电视机年产量增长100倍; 合成纤维也增长了50倍。
二是,大力发展重型化工业, 实现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1970年炼钢炉炉内容积为2850立方米的超大高炉全世界共10座, 其中日本占9座。在世界10大钢铁公司中, 日本占了5家。1971年日本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三是,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能源以煤碳为主, 现在转向以石油为主。50年代日本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水力。石油在60年代只占37.7%, 到70年代上升到78%, 超过了美国和西欧。由于石油产量的猛增, 促进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970年日本的乙烯产量达世界第二位。1957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 70年代日本有12万吨级的矿石专运船和30万吨级的油轮, 1970年的下水商船总吨位占世界的50%, 在全世界最大的30个造船厂中, 日本就占了10个。
第四,第三产业兴起,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1955年到1975年,日本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23.1%降为6.6%;第二产业的比例由28.6%上升到35.8%,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48.3%上升到57.5%。
第五,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中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
日本的工业结构在这一期间已由轻纺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1960年,日本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低于英、法、西德; 但1970年达69%, 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第六,实现了农业技术四个现代化, 即:农业机械化、裁培化学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
从1950年到1967年, 日本实现了水田农业的机械化。日本农田配备的每公顷10马力, 居全球之冠。水稻的机耕面积、收割面积和脱粒面积分别达到96%、80%、98%。1955-1975年农业人口从总人口的40%减少到20%,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3%至12.6%。
第七,日本的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不断提高。
1971年日本的出口贸易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5-1971年间, 出口中的轻工业产品由52.2%下降为20.6%, 而重工业的比重则由30.8%上升为74%。
第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消费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955年前后, 日本的一般家庭追求的是三种“神器”, 即缝纫机、洗衣机和电风扇, 而1956年以后转成了电冰箱、电器除尘器和黑白电视机; 1965年后又转为彩色电视机、室内空调和小汽车。到1974年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的普及率高达90%, 吸尘器、缝纫机、石油取暖炉的普及率达80%, 采电和照相机的普及率达70%, 小汽车的普及率在1973年也有36.7%。
3)日本政府高速发展经济的政策模式 (1956-1973)
首先,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强化政府的干预, 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 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
有的学者把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称作:政府主导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或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 或计划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 或协调型市场经济模式。这些提法在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解功能上是相似的。
日本政府高速发展经济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控制宏观经济手段和方式, 从行政手段为主改为通过经济手段为主; 从直接方式改为间接方式。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 指导性经济计划和行政指导等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强调政府的导向, 政府重视发挥指导性经济计划的作用, 宏观调控重视以财政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 而政策性财金举措为补充;
通过行政指导灵活干预经济; 注意发挥民间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完善自下而上的决策体系;
在企业体制上重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突出以法人持股为基础,经营者为主导的企业制度; 企业的集团化和协作化及家族化模式。
同时,强调以法制为市场秩序的保障。包括通过合同法、所有权法、竞争法、劳资关系法、金融证券法、对外贸易法等对市场经济进行监控和管理。
第二,政府的中长期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鸠山政府的
1956-1960年度的经济自立5年计划, 计划年增长率为5%;
岸信介政府1958-1962年度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计划年增长率为6.5%; 期间1958年下半年到1961年底为“岩户景气”即开天劈地的繁荣, 连续三年年增长率超过10%;13
佐藤荣作政府1964-1968年度的中期经济计划, 1967-1971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期间1965年11月-1970年7月为伊奘诺景气, 即长期繁荣, 连续57个月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6%, 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
1970-1975年度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此外还有1961-1970年度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2、1969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包括1945-1952年的粮食增产, 1952-1960年的工业基础整备, 1960-1972年的解决公害、管理不善、城乡人口失衡等偏差措施。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除了由于日本强化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外, 下列因素对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资金来源的高积累和高投资政策。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倍以上,每年的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1/3左右。资本积累率1955年为25%,1970年是42%, 1957-1973年间平均占GNP的38.4%,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
日本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等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四个部门投资达60%。日本的设备投资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工业相结合。在1955年超过6年以上的机器占设备的43%,而到1964年,有一半以上的机器寿命使用不到三年。资金来源在日本也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工人工资比较低, 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是最低的,1953年每小时每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1/9。1970年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的1/3。
其次,政府大量投资和贷款。60年代政府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另外,日本国民储蓄额占西方世界的第一位。个人储蓄额1970年占国民收入的20%,而美国是0.1%, 联邦德国是14.3%。1955-1970年日本人个人储蓄额增加了9.2倍。
再则,日本大量引进外资达126亿美元, 贷款67亿美元,这对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科技立国和科技兴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
4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到70年代初,已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提高技术水平采取的是吸收性战略,即把世界的先进水平,作为本国的起跑点。
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1863项,到1979年,共引进31000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半来自美国。由于日本具有世界第一流的技术水平,
其结果是:其一,缩短了赶超时间,在50年代,日本落后于美国20-30年,在70年代基本上消除了落后局面,并且在钢铁、家用电器等方面,超赶了美国,也就是说,用15年时间集中了世界上50年的开发成就。
其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积累。日本的科学技术,是在引进中消化改造,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日本很少有自己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但它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亚于其它国家,往往一个有重要经济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诞生在外国,而迅速推广应用在日本。
第三,教育优先,大力追加教育经费,加强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195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共1599亿日元,到1972年增加到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行政费的20%。战后30年间,日本的高等学校增加了近21倍,大学生增加了26倍。1976年起普及了高中。日本的科研人员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大国中仅次于美国,就工程师的人口比例来说,居世界第一位,大学中工学院和工业大学的比例也最大。
第四,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大量利用海外廉价资源为前提的。从1955年至1975年日本共进口原油13.8亿吨, 铁矿石7.8亿吨,煤碳3.6亿吨,有色金属矿石1.2亿吨。在石油提价以前,日本大量储存廉价石油, 原油消费量一下子猛增了十几倍。于此相联系,日本注重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新建的大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就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长期以来,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第五,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亲密劳资关系。
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重视大设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改造。用各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工厂、零部件加工厂和协作厂。由于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实现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技术的自动化。
第六,推行亲密劳资关系的企业管理经营体制。
日本的企业管理与美国不同,强调集团意识和尊重人的日本式经营, 造就优秀工人、优秀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员组成的优秀技术团体。如在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搞终身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按企业组织工会,宣扬工人、干部以厂为家,宣扬同企业共命运;在企业中灌输家族思想;注意改善企业和职工关系等。
第七,越战的刺激和军备开支的微弱。
越战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从中得益25亿美元。1944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而1977年则降为0.88%,在西方国家中是最低的,1970年日本军费是美国的1/47。
第八,日本政局的相对稳定。
在经济持续发展时期,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推行名义上的多党制实际上的一党多派制,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2.日本经济发展由快车道走向慢车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还是走在快车道上,但是90年来以来随着经济泡沫化的崩溃而持续走向慢车道,迄今还在缓慢复苏。
1)日本政府稳定发展经济的对策(70-80年代)
日本自70年代以来, 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80年代,日本开始了新的远航, 并提出了日本“国际化”的口号, 1983年中曾根首相使用“国际国家”一词来概括日本向着超经济大国方向发展,明确提出了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主张,宣称“要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
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
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兰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日本经济大国的崛起经济和发展的战略引起世界各国的注目。
首先,日本政府采取强化主导型混合经济的管理体制。
重视中期计划的宏观调控。一般说来,这些计划具有预测型、政策型和调整型向混合的综合特点;政府与各个社会集团协调的特点、以及基本目标额定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特色。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起了直到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调节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重要作用,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
其次,日本政府采取科技立国和高科技立国战略, 发展应用技术和高科技。
1980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分别发表《产业结构长期设想》和《八十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强调产业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改变资源能源多消耗型产业为省资源能源型产业,确立“科技立国”的长期战略,把发展独创性的科学技术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发展自主开发性技术,开发智力资源。
日本是将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先进国家;从技术上克服社会公害,合理解决人口和产业的疏密问题;谋求中央地方资源、人力和财力分配的协调,促进效率化和均等化间的协调;立足世界经济大国发展多元国际经济关系。在西方世界已占首位,日本的工业生产单位产值耗能和耗材在全世界最低。日本十分重视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带动自主性开发。
日本的科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速度, 在发达国家中位居第一,1970年还是美国的1/8和德、法英的1/3, 1990年已占美国的2/3和德、法英之和。日本科技的重应用、重实际倾向, 明显表现在国内申请专利件数为世界之最, 1987年共34万件, 为美国的2.7倍, 苏联的1.9倍, 西欧主要国家之和的3倍。日本还推行以民用生产技术为主和军民两用的科技发展路线,专门用于军事技术在1988年只占美国的1/55.6, 在技术水平上出现了军民接近、军民趋同和军民互转的现象。
第三, 日本由外向型经济为主向内需外向贸易兼顾方向转化。
作为“贸易立国型”的产业政策,日本政府注重产业保护政策和扶植政策,其后又推行产业开放政策。
70年代的三次严重经济危机和激烈竞争和摩擦的国际市场,迫使日本改变70年代前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贸易立国战略。同时提出了产业知识密集化政策的构想。这明显地表现为在经营战略上强调兼顾内需型贸易。与此相联系,由“以生产为中心”改变为“以销售为中心”或“以顾客为中心”,奉行“顾客至高无尚”的原则。
据此,针对国内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提出了企业经营多角化、生产柔性化即管理计算机化和生产流水线的自动调整及同一流水线上生产不同规格的混流生产、生产服务专业、市场管理文明化和服务多样化即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的服务业,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终生学习系统,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技术质量、信用和纪律。
20对70年代以来经济形势有着重要影响的仍然是日本经济四团体,即经济团体联合会、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经济同友会和日本工商会议所。九大智囊团也对日本经济和政治发生重要的影响。这些智囊团集中反映了日本六大财团和自民党的政治经济策略。此外,西方民主政治与日本特色的兼容, 欧美文化与东方文明的结合;政治生活中的一党多派民主政治;弘扬日本文化,吸收新儒学和西方文明;岛国心态的忧患意识;对于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
2)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和低速缓慢发展
在日本七八十年代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已经存在像从事房地产投机那样“泡沫经济”的潜在危机。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内决策的失误,导致90年代日本经历了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在同期西方国家中也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日本模式世界第一”、“日本金融固固若金汤”等世界最优的神话彻底破灭。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其影响
一般认为1986.12-1991.2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进入了90年代平成大萧条时期。到1995年底,联系连续四年的经济增长率为零,失业率高达3.4%,创1953年以来的最高记录。由于经济形势捉摸不定,过去日本以企业为家而自豪,现在发现终生就业的时代已经结束。90年代以来,日本的汽车、彩电等产品不是被美国超过就是被中国加上东盟的产量所赶上。。2000年10月,日本陷入新一轮衰退,2001年日本的经济指标依然全面下降,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战后最坏纪录。
在企业经营重陷困境,消费需求更加低迷的同时,日本的通货紧缩愈演愈烈。随着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日元不断升值,1995年以来的不到4个月内美元和日元的比价从突破100:1的大关,到80比1的大关。1995年3月7日的纽约外汇市场突破1美元兑换90日元,4月19日又突破1美元兑换79.75美元大关,达到最高峰。它从根本上反映了日美贸易关系中的激烈竞争。自“泡沫经济”崩溃后日元急剧升值的时代宣告结束。1997年初,日元对美元比价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日元升值对日本产生利弊两个方面的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它可以减少进口原料和燃料所需费用,从世界各地进口廉价的农牧副渔特产,减低国内物价使消费者获利,推动旅游热的出现,增强日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地位。
但是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使日本在对外贸易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它迫使日本增加字海外的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劳务费用低、原料丰富和市场需求大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日本加剧国内“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它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旅游事业,使许多计划到日本旅游的人望而却步。
由于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产,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使借款方无力偿还,造成日本金融机构坏帐堆积如山和濒于破产边缘,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少数银行破产倒闭,多数银行体质虚弱,整个银行体系非常不稳。泡沫经济崩溃后的10年间,全国银行总资产以每年2.44%的速度递减,贷款余额也逐年下降,2000年比1999年减少近5万亿日元。另一方面,尽管日本银行实行了零利率政策,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使银行筹资成本不断降低,但是银行部门的贷款利率却在提高为了适应跨世纪国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1995年4月1日,日本民间银行排列第三的三菱银行与排列第十的东京银行正式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达77万亿日元(1995年2月资料),超过樱花、第一劝业、住友、三和银行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前者的优势在作为日本唯一的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拥有强大的金融网络,后者的优势在有三菱财团为后盾,在国内有强大的金融网络,两者优势互补,可以实现金融业务和融资手段的多样化。它揭开了日本金融业改组的序幕。
3).90年代经济长期萧条“日本病”的病因
日本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后出现长期萧条的“日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国内因素而言,
第一,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经济未能及时有效地向自由市场主导经济转化。政府主导型经济可以保障在一定时期内高速运转,但是如果不适时转型,它的弊端将会逐渐显露。80年代中期,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对日本国有铁路、专卖公社等实行民营化改革,被认为是日本第三次大改革的序幕,其基本目标是:变“大政府”为“小政府”;经济模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模式;经济结构变出口主导为消费主导结构,但是这种改革主张并未获得及时有力的兑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民主化改革中军国主义及其经济基础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这对于政府主导型经济云作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科技产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落伍,随着泡沫经济崩溃,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投资相对落后。
第三,日本的政局不稳,10年换了8个首相,最短的首相任期不到半年。内阁不断更迭,政策缺乏连续性,也影响了经济的复苏。
4).小泉纯一郎摆脱日本经济困境的改革举措
小泉纯一郎在日本历史上第89届首相任内(2001.4.26-2006.9.26)推行了庞大的改革计划,主要内容是逐步改变日本原来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建立“小政府”,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小泉积极推进民营化、市场开放,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这些措施使日本经济从逐渐摆脱长期萧条的慢车道,并且开始进入复苏的发展道路。
第一,努力削弱不受控制的特殊利益集团财阀派系对政策和经济的影响力。
由于历史原因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铁三角”垄断,小泉政府力图打破了在日本,官僚、议员和行业团体构成“铁三角”,要求党内“大佬”交权。
第二,在推行经济改革措施方面,鉴于日本庞大的财政赤字,小泉提出了缩减开支的改革方案,主张使日本成为一个小政府、大经济的国家,对公务员队伍“瘦身”降薪。
第三, 推行金融改革,2002年小泉力排众议,任命学者竹中平藏担任财政兼金融大臣对日本的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改革。2002年10月底,日本推出“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在2004财年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竹中的领导下,日本金融厅采用美国的方法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并大力加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使银行摆脱了对贷款业务的过度依赖。也迫使日本的企业着手改革,还间接导致了日本“终身雇佣制”的终结,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到2005年9月,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9月的8.1%下降至2.9%。起劲日本经济复苏已持续了50几个月。
第四,实施政府所属的各类经营性机构民营化计划。首当其冲的是“邮政民营化”,小泉1992年担任日本邮政大臣期间,曾提出改革日本邮政系统遭否决。2005年8月,日本参议院否决了有关拆分和销售日本邮政的相关法案,随后小泉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大选,随后在自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参议院获得通过。小泉政府的民营化计划还包括推行高速公路公司,不过这些措施颇受争议,能否贯彻落实尚待历史见证。
尽管90年代日本患上了”日本病”。但是2004年日本的GDP仍达到46684亿美元,高出德国一倍;日本人均36574美元,仍是富国中的富国。日本的基尼系数是0.285,是全球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日本100%的接受少年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高达48%;人均预期寿命在2000年80.7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2006年9月日本政府29日公布的工业生产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就业状况等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经济仍处于复苏状态。到2006年11月,日本经济复苏周期已经长达60个月,超过日本战后历史上最长的记录。
不过,小泉对外政策和对待侵略战争历史问题的的态度倍受争议,但在他任内的经济政策推动了日本经济全面复苏,民意调查表明,小泉已跻身于日本历史上最受欢迎、任期最长的首相之列。
日本首相自1945年8月17日的东久迩稔彦第42任起,迄今有51任。其中自1991年以来,日本首相换了11人。
小泉后的日本首相先后为:安倍晋三(2006.9.26—2007.9.12)、福田康夫(2007-09-12—2008.9.25)、麻生太郎(2008.9.24--,第92任第59位首相),两年内日本首相三易其人,对于政策的连续性带来困难。
2008年11月17日传来了新消息,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所以日本已经进入了经济衰退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