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林匹克休战”理想和俄罗斯、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8月12日发布
联合国秘书处和联合国大会主席克里姆7月28日分别发表声明,呼吁世界各国在北京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期间,实行“奥林匹克休战”。2008年8月8日 潘基文秘书长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再次呼吁全世界遵守奥林匹克休战。然而话音刚落,俄罗斯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已经爆发,这时候普京总统和格鲁吉亚总统夫人正在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我们不想来评论俄罗斯、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谁是罪魁祸首,我们要说的是俄罗斯、格鲁吉亚领导人,明明知道“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却选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子开战,这表明在某些国家领导人看来,“奥林匹克休战”只是一张废纸,完全置诺言于不顾。在笔者看来,这样无视“奥林匹克休战”原则事件的严重性远过于一两件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暴力事件,因为前者是明知故犯的国家政府行为,这也反映维护和平这一主题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落实奥林匹克精神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附:有关奥林匹克休战
的两篇报道:
*********************
奥林匹克休战
奥林匹克休战是国际奥委会根据古希腊共和国奥运会神圣休战(Olympic Truce)的做法设计的一项国际和平活动。在古代希腊,每当举行奥运会期间,各交战城邦之间必须停战,以便各地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并让各地观众前往观看,违反者将被禁止参加以后的奥运会。
1912年第5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 欧洲上空战云笼罩,大战一触即发。顾拜旦依据古代奥运会神圣休战精神,提出1916年第6届奥运会举办地放到当时战争策源地柏林,以此来消除这场灾难。当时, 奥运会会址需在柏林、布达佩斯和亚历山大3个城市中选择,匈牙利籍奥委会委员理解顾拜旦的苦衷,取消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请求。尽管军国主义还很猖獗,德国政府还是接受了顾拜旦的提议,同意在柏林举行。然而,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的枪声击碎了顾拜旦“神圣休战”的梦想, 甚至柏林奥运会也被迫取消。此后,1940年东京第12届和1944年伦敦第13届奥运会再次因战争而取消。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举行前夕,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对战乱不已的南斯拉夫进行制裁,体育也在制裁范围之内。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达成一项协议,允许南斯拉夫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赛,并临时承认波黑国家奥委会,邀请其参加这届奥运会。根据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一道提出的倡议,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波黑交战双方得以停战。这件事给国际奥委会启示,可以使处于战乱的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并利用奥运会对战乱进行和平干预。1993年,由184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联合签署, 国际奥委会向联合递交了奥林匹克休战议案。在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支持下, 1993年10月25日出席联合国第48次大会的121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该提案,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在每届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前后各一周以及奥运会期间,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休战协议
2007年10月31日,在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282天的时候,第62届联合国大会10月31日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号召联合国成员国应单独或集体地采取积极行动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遵守自奥运会开幕前的七天到奥运会闭幕后的第七天休战,并应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所有的国际争端。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合国大会第八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
从奥林匹克的历史中来看,在这个比国际政治编年史要长得多的人类活动中,随处可以找到和平的影子。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城邦签订奥林匹克休战协定的历史曾延续了1000多年。奥林匹克这个名字,是和人类促进和平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休战协议也是自1993年以来,联合国遵循“通过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理想建设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决议的惯例做法。
在奥运会期间休战,说到底,并不仅仅是停止使用武力这种形式,而是停止对人类情感的践踏和对人类权利的侵犯。任何战争的最大代价总是人。而战争的结果无论谁胜谁负,人类的基本权利都遭到了无情的侵犯。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饿殍遍野,抑或背井离乡,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在战火中都根本无从谈起。而诞生于平静、酝酿于激情中的人类情感,也会在战争中被仇恨所取代。
休战协议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存在着许多践踏情感,侵犯权利、辱及个人乃至民族的行为。而战争只不过是这些行为的最极端和最暴力体现。休战,同时也是停止对于人类一些基本权利的侵犯。虽然我们知道,奥运会期间真正做到世界上没有战争,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谈及休战,就是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减少冲突,减少践踏人权和蹂躏生命的行为,去唤醒政府和公众在情感面前的平等。这不但是中国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国的责任,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
我们常常认为,人类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情感、有思想;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对权利的承认、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个人情感和人类权利的尊重,与对生命的尊重一样,是这个世界的最高准则。现代奥林匹克休战传承了历史操守和历史精神。所谓人文奥运,本身就是情感的奥运、权利的奥运。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更加和平的世界”。事实上各种国际组织也是在通过体育运动这种手段,实践这一目的。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理想主义并指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局限性,但是在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上衡量,这一目的是唯一的、无可争辩的最高价值。在今天的世界,仇恨、践踏已经太多了。而我们所能做的奥林匹克休战,其实还远远不足以挽救权利、尊严和生命。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世界劳伦斯体育大奖颁奖典礼上说的一句话,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他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们面对坐落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奥林匹克休战碑的时候,至少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改变和等待改变的东西,而奥林匹克让我们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休战标志
1993年10月25日,一只洁白的鸽子携着象征和平的五环和带给人们希望的奥林匹克圣火,出现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屏幕上。这一天,联合国举行第48届大会第36次全体会议。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由国际奥委会倡议,奥林匹克运动全体成员签署的“奥林匹克休战”提案,即在奥运会期间和奥运会前后各一周,像古希腊人一样,各成员国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行动,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的气氛中,欢度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节日。大会还一致通过了将1994年定为“国际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年”的决定。联合国历来都是政治家们唇枪舌剑、激烈交锋的场所,代表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而这次大家却一反常态,不争不吵,意见空前一致。决议通过后,大家相视而笑,热烈鼓掌。从此,这个由和平鸽、五环和圣火组成的“奥林匹克休战”标志不胫而走,随着4年一度的奥运盛会,飞向了五大洲,将和平的信息传递到全世界,在无数人的心头燃起希望之火。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394159.html?si=4
2.http://news.sina.com.cn/o/2005-03-11/05375327321s.shtml
3.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djay/771334.htm
4.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eping/200711020393.asp
http://b.baidu.com/view/147301.htm
**********************************88
潘基文在奥运会开幕当天再次呼吁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2008年8月8日 潘基文秘书长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再次呼吁全世界遵守奥林匹克休战。他指出,联合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共同努力最引人注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奥林匹克休战,即全世界在奥运会期间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潘基文表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精神的盛会,来自多种背景和各种文化的各国运动员齐聚奥运会,以更快、更远、更高为目标,共同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但奥运会真正的卓越之处是能够以平等、公平竞争、体育精神、容忍、尤其是和平等普遍愿望为中心,将人类团结起来。
这些价值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力,而奥林匹克运动则利用体育的潜力来促进和平、繁荣和人类尊严的文化。《联合国宪章》及其促进人类福祉、捍卫人权及增进全球理解与合作等目标所依托的也正是这些理想。奥林匹克运动和联合国共同组成一个金牌团队,协力推动人类最为珍视的理想。
潘基文指出,奥林匹克休战尽管时间有限,但潜力无限。它可以产生一个短暂的停顿,让人们重新考虑战争的沉重代价;它可以提供一个启动对话的契机;它也可以开启一个窗口,为受害者提供救济。它可以向全世界表明,如果我们真心实意做出努力,即便情势貌似棘手,依然可能实现和平。
潘基文强调,奥林匹克休战只有得到遵守才有意义。他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联合国大会一道呼吁所有正在打仗的人遵守休战,请他们放下武器,哪怕只是暂时放下武器。
奥林匹克休战的传统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神圣原则。1993年10月,联大通过决议,促请各会员国在每届运动会开幕前七天起至闭幕后七天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今年7月28日,第62届联大主席克里姆及潘基文秘书长都发出呼吁,请会员国依循《联合国宪章》及联大决议,在今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0246
****************************8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