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的欧洲联盟式资本主义(《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27日发布;
这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级本科1998-1999学年第一学期(1998.9.1----1999.1.12)开设的选修课《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的第七讲: 第八讲: 欧美区域化资本主义模式的第一个子目,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第八讲: 欧美区域化资本主义模式 (3学时)
就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地区发展来看,首先是在欧洲尤其是西欧,接着是北美,这种发展在近代世界和20世纪的上半期,主要通过民族国家的发展来进行,到了20世纪额度下半期,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除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外,还出现了区域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接着是美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迄今它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两个资本主义的集团势力。它是全球一体化的中介阶段。
一. 新型的欧洲联盟式资本主义
近代历史时期的欧洲特别是西欧是资本主义发源地和心脏地区,又是列强结盟厮杀和角逐的战场。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和主战场。这是一个分裂为军事和经济集团的欧洲,又是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尖锐对立的欧洲。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角色由扮演唱主角变成了扮演配角。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审时度势,醒悟到以欧洲联盟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来取代相互对立和频繁交战的欧洲,在这种情况下,从50年代到世纪末,欧洲联盟终于兴起,并成为传统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力中的一枝不容无视的力量,成为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可以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1995起改称欧洲联盟)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件大事。 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其它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相比较,欧洲联盟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欧洲联盟对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
欧洲共同体的最早酝酿始于欧洲煤钢共同体。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了舒曼计划, 主张增进欧洲政治和经济的联合, 将鲁尔——萨尔——洛林的煤钢工业结成一个整体。11951年4月18日, 西欧六国(法、意、西德、荷、比、卢)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定了有效期为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条约规定:逐步取消成员国间煤钢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和限额,成立煤钢共市场;通过控制投资、产品价格、原料分配、企业的兴办和合并等,调节共同体成员国的煤钢生产;规定了煤钢共同体的共同的财政政策。21952年7月25日正式生效, 这一超国家权力的条约奠定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从1953年2月到1954年8月, 西欧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铁砂、废铁、钢、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1953年2月煤钢共同体取消了对成员国之间的煤和铁矿砂的贸易关税,5月实现了钢铁的自由贸易。)1954年成员国之间基本形成煤钢共同市场。煤钢共同体的突破,就在于在煤钢领域建立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6国把管理煤钢生产、贸易的主权让渡给它,使之能够进行统一管理、调节,从而在西欧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西欧六国的经济联合趋势, 有助于恢复和发展德国和法国的经济, 从而形成了联合抗美的经济力量。1953年、1955年4月荷兰外长约翰·威廉·拜尔两次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的经济联盟计划。1955年5月20日, 荷、比、卢三国外长提出了三国备忘录, 建议六国实施电力、原子能和运输等部门的一体化, 并成立全面的关税同盟。1955年6月2~4日, 煤钢共同体六国外长在意大利的麦西拿举行会议, 宣布成立建立共同市场的筹备委员会。1956年5月26日, 六国外长威尼斯会议通过了筹备委员会主席斯巴克主持的委员会的报告。建议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它部门,经过两年的反复谈判,
1957年3月25日, 法、意、西德、荷、比、卢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条约宣称:其目的在于:“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个成员国的联络, 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 “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的基础”等。它的中心内容是, 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 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 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同时签定的还有<<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 又称<<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 合称<<罗马条约>>,条约规定设立欧洲社会基金,以改进共同体内工人就业的机会和帮助在地域和职业上工人的流动;设立欧洲投资银行,其主要任务开发萧条地区的经济和促进工业企业的现代化和改造,以及对单独一国不易举办的新工业提供投资等。为了贯彻执行罗马条约,罗马条约还规定设置一系列专门机构,如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法院,还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运输委员会、货币委员会,以利于开展共同体各方面的工作。《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根本大法。《罗马条约》的目的是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保证各国的协调发展,力争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 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31965年,6国签定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或欧洲共同市场。1967年7月,《布鲁塞尔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在战后的条件下具有历史必然性:
首先, 它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也是西欧六国反对美苏控制的产物。1956年, 美国的GNP为4,120亿美元, 对外贸易额313亿美元, 而西欧六国分别为1360亿美元和426亿美元; 1955-1957年间, 美国向西欧的出口占美国外贸总额的1/3, 其中一半是对西欧六国的出口。从1948-1957年, 西欧六国间的相互贸易增加了320%, 而美国对六国的贸易只增加28%。于此同时,苏联组织的经互会也对西欧六国造成威胁。戴高乐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美苏两大帝国, 和以前的强国相比, 显得异常庞大”, “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欧洲国家的协调, 以便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各种联系, 来扩大它们的团结。”“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促使六个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内采取协调的行动。”4阿登纳则说: “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5
其次,它是西欧六国垄断资本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西欧在历史上是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发源地, 有着长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在地理上, 西欧六国又连成一片, 垄断资本相互渗透, 密切联系, 如联邦德国的鲁尔、萨尔, 法国的洛林和北部地区, 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构成三角地带, 是煤钢资源和钢铁工业中心地区。据1958年共同体执委会的报告, 西德70%的制铝工业, 60%的电力工业, 35%的汽车工业, 49%的采掘工业, 30%的造船工业由国家投资; 法国掌握了全部燃料和铁路运输, 控制了1/3的汽车生产; 意大利国营企业控制了全国的40%电力生产, 天燃气、煤和硫磺的100%, 51%的钢, 80%的生铁。实际上,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第三, 它还是西欧六国维护海外传统市场利益的产物。西欧六国的原有殖民地和托管地, 是它们的重要原料、燃料基地, 以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场所。亚非会议前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集中打击了德、意、法、比、荷、英等国。与此同时, 美国新殖民主义势力打入旧殖民主义的势力范围。西欧六国的联系国制度正是抵制美、苏势力的反映。
第四, 它又是西欧六国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欧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德国经济实力最强, 1956年在六国的工业生产中占42.8%, 法国占26.6%, 意大利占15.7%, 比、荷、卢分别为7.5%、6.3%、0.3%。联邦德国的钢产量约为其他五国的总和。在外贸方面, 德、法、意、其他三国分别为: 38%、23%、11%、28%。黄金外汇储备分别为: 56.4亿美元、7.75亿美元、15.3亿美元、、21.88亿美元。法国在经济上处于不利于联邦德国的地位, 他欲借助联邦德国的力量重振法国, 并控制联邦德国。意大利欲扩大农产品的输出, 并输出过剩的劳力, 吸收投资, 取得廉价资源。西德则借此, 提高自己的地位。
2.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经历了四次扩大的过程。
1) 1958-1973年的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这是由于:首先, 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英国放弃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转而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56年11月,英国为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策划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又称小自由贸易区或七国集团, 或外七国集团。丹、挪、葡、瑞典、奥、瑞士、英国参加。1960年1月4日签署, 5月3日正式生效。6但是, 七国集团远非六国集团的对手, 除英国外都是小国, 地理上又不联成一片。1960年时七国和六国分别是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13%和20.5%; 出口为18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为8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由于英国担心最终被逐出在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而改变政策, 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以谋求在共同体内的领导权并以此要挟美国。但是载1961-1967年间, 英国的两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受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是战后英国沦为二等国家,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本来指望美英特殊关系来恢复英国的大国地位困难重重, 从而转向欧洲。7另一方面是英国经济对英联邦的联系减少, 同共同市场的联系增强。英国对英镑区的出口比重,1957年43.6%,1960年40%,1970年27.3%。同期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比重分别是:13.9%, 14.6%和21.8%。1961年8月10日, 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7月31日、8月10日、1962年4月30日, 爱、丹、挪三国也先后申请加入。英国的第一次申请为法国戴高乐政府所否决, 戴高乐认为英国不会: “象大陆国家一样地把自己放在一个真正的共同关税之内, 放弃英联邦方面的任何优惠, 停止要求农业享受优惠权, 并取消它对自由贸易区各国所承担的义务。”81967年5月10日, 英国政府提出第二次申请, 同日爱尔兰申请, 5月11日, 7月25日丹、挪先后提出申请。由于英国不肯放弃美英特殊关系以及法国在欧共体内的实际决策地位, 1967年11月27日, 法国再次否决英国的申请。
1969年后欧洲形势发生变化, 1970年6月-1971年5月, 希思政府放弃美英特殊关系, 奉行欧洲第一主义, 由联美控欧到联欧抗美,从欧共体内部争夺霸权; 法国蓬皮杜政府为了外抗美苏, 内制联邦德国的需要, 也改变了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由奉行欧洲人的欧洲到大西洋的欧洲政策。从而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铺平了道路。1970年6月30日, 欧共体六国与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重开谈判, 1971年6月23日, 共同体宣布已就英国加入的主要问题达成协议。1971年6月-1973年1月, 欧洲共同体与英国达成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协议。1971年12月在百慕大同尼克松会谈时, 希思表示英美两国之间, 只是‘自然关系’而不是“特殊关系”。1972年1月22日, 共同体六国与英、爱、丹、挪四国签署了四国分别加入共同体的布鲁塞尔条约。1972年2月17日, 英国下院以309:301票批准了英国加入的条约;1972年5月11日, 爱尔兰公民投票83%赞成加入; 10月2日, 丹麦公民投票63.5%赞成加入; 9月25日, 挪威公民投票53.9%反对, 否决了加入共同体的条约。这样, 九国人口2.56亿, GNP10,650亿美元, 出口贸易额2,1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606.2亿美元; 超过了美国(人口2.1亿, 出口贸易额702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111.6亿美元)。尼克松惊呼:“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种变化意味着由美国担任保护者的情况宣告结束。”在这以前, 由于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的布鲁塞尔条约在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合并为单一的机构, 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六国集团和七国集团还签署协议,正式组成欧洲自由贸易区。
1973年欧洲共同体9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06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1.48%,相当于苏联的157.8%;出口贸易额为21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9.91%;外汇储备是美国的5倍多。到1980年,欧洲共同体9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7418亿美元,而美国仅为25565亿美元。
2) 80年代第二次扩大: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希腊于1959年6月向欧洲共同体提出成为欧洲共同体联系国的申请,1961年7月欧洲共同体同希腊订立了联系协议。1962年11月1日年希腊成为欧洲共同体的第一个联系国。1975年6月5日, 希腊正式申请加入共同体, 1977年3月28日和7月2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分别提出加入的申请。这是南欧三国和共同体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差距相对缩小的结果, 也是欧洲共同体国家联合抗霸的需要。经过几年谈判,1979年4月终于达成协议。1979年5月28日, 共同体与希腊在雅典举行了希腊加入共同体的签字仪式, 6月28日, 希腊议会正式批准,1981年1月1日起希腊正式成为成员国。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标志着欧洲共同体开始向地中海扩大的新阶段。
西、葡加入的谈判因农产品和劳力自由流动等问题而进展缓慢, 到1984年10月22日, 共同体十国外长卢森堡会议, 同意西班牙于1986年1月1日加入共同体, 10月24日共同体又和葡萄牙签署葡于1986年1月1日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1977年3月,葡萄牙向欧洲共同体提出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同年7月西班牙也提出了正式申请。经过艰苦的谈判,1985年6月欧洲共同体分别在马德里和里斯本同西班牙、葡萄牙签订了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协议。这样, 经过10年时间的谈判希、西、葡三国终于加入了欧共体。由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 欧洲共同体12国的面积由152.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25.3万平方公里; 人口由2.6亿增加到3.2亿; 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4; 对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5, 整个地中海北岸连成一片。这次扩展是欧洲共同体在加强西欧联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葡萄牙、西班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在大西洋连接地中海的要道上,是中东的石油运往西欧的必经之地。西班牙、葡萄牙及希腊的加入,使欧洲共同体向西南和东南方向延伸,几乎囊括了地中海北岸,使欧洲共同体成为地中海沿岸的最大的经济组织。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加剧共同体内部的经济不平衡发展; 使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难度加大; 加重了共同体财政预算的困难。1990年10月3日, 由于原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从而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3) 90年代第三次扩大: 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
进入90年代,欧洲共同体实现了它的新一轮扩大。欧洲共同体的新一轮扩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合建立了欧洲经济区。1984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洲共同体就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经济区发表了卢森堡宣言。卢森堡宣言为欧洲两大经济组织的合作确定了方向,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欧洲经济区。80年代末世界局势进一步缓和,经济区蜮化进一步发展。1989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洲共同体正式开始就建立欧洲经济区的谈判,到1992年5月两大组织签订了欧洲经济区协定。欧洲经济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员、劳务、商品、资本在由19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内自由流动;2、在非经济领域中的合作,如研究和发展、教育、消费者政策、环境和社会政策等;3、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立法体系。欧洲经济区包括欧洲共同体12各成员国芬兰、瑞典、冰岛、挪威、奥地利5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
第二,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开始生效,欧洲联盟诞生。欧洲联盟于1994年完成了新一轮扩大的谈判。到1993年底要求加入共同体的国家有10多个。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持积极态度; 1989年7月奥地利正式申请加入; 1987年土耳其和摩洛哥、1990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国家先后申请加入; 1994年5月4日欧洲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奥、瑞典、芬、挪四国为欧洲联盟的新成员。1994年6月欧共体举行会议正式签署文件, 瑞典、芬兰、挪威和奥地利在各该国议会批准的前提下,于1995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正式成员。1994年11月28日挪威公民投票, 在96%的人中, 反对的占52.2%, 赞成的占47.8%, 挪威加盟被否决。其他三国均批准加入, 自1995年1月1日起欧洲共同体已拥有15个成员国, 欧洲共同体改称欧洲联盟。9瑞典、芬兰、奥地利成为其新成员。欧洲联盟扩大到了北欧。
第三,欧洲联盟开始向东欧的原经互会国家扩展。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与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签订了联系国协议。1993年初,欧洲共同体的东欧联系国扩大为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波罗的海三国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也期望加入欧共体。虽然这些国家加入共同体都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欧共体的扩大到东欧国家的趋势难以逆转。1994年12月12日,欧洲联盟首脑会议决定了东进战略, 欧洲联盟出现了进一步扩大态势。
第四,1995年3月6日欧洲联盟同土耳其就关税同盟协议达成一致。土耳其成为第一个与欧洲联盟达成关税同盟协议的亚洲国家。90年代欧洲联盟的扩展为全欧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
4) 欧洲联盟的建立
1985年12月卢森堡共同体首脑会议确定以1992年12月31日为期限,建成共同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真正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会议还签署了欧洲单一文件。欧洲单一文件对罗马条约作了修改,以法律形式确立欧洲共同体进一步加强更广泛的合作。1987年7月1日,欧洲单一文件正式生效。这一文件的制定为欧洲共同体走向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了建立欧洲联盟的有关问题。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为《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根据马约的规定,欧洲共同体分三阶段实现货币联盟。第一阶段到1993年底,其任务是: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所有成员国货币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其浮动幅度上下限均不超过2.5%。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以负责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所有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都独立于各国政府的控制;固定各成员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重。第三阶段始于1997年1月1日,马约对成员国进入第三阶段提出了4个条件,即(1)以共同体3个经济状况最佳国家在过去一年中达到的平均数为依据,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这个平均数的1.5%。(2)一上述平均数为依据,中长期利率不能超过平均数的2%。(3)货币汇率至少在2年未超过欧洲货币体系所规定的波动幅度(±2.25%)。(4)预算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总额最多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0%。10成员国只有符合以上标准,方可进入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若只有少数国家符合条件,最迟在1999年1月1日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发行欧洲单一货币。
马约也对经济联盟的内容作了规定,即建立内部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实现共同的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共同的区域政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和执行共同的防务、安全、和外交政策;将欧洲共同体的职权范围扩大到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教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等心领域;12国公民同时具有“欧洲公民 ”身份,共同体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一个国家,都有在居住地市政选举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加强在内政和司法方面的合作,尽快建立欧洲刑警组织;赋予欧洲议会更大的权限等。
欧洲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为欧洲联盟规划的蓝图是,一个市场、一种货币并实行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1992年2月7日,12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于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经过对马约的反复修改,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建立。欧洲联盟的建立是欧洲共同体历史性的突破。它标志着欧洲联盟政治向着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到1995年欧洲联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欧洲联盟的力量对比表 (1995年情况)11
国家 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GDP(美元) 国际储备(美元) 进出口(美元)
德 国 8090万 35.7万 24157.64亿 1218.16亿 9879.63亿
法 国 5810万 55.2万 15360.89亿 585.10亿 5620.13亿
意大利 5720万 30.1万 10869.32亿 606.90亿 4353.98亿
荷 兰 1550万 3.7万 3959.00亿 471.62亿 3723.32亿
比利时 1010万 3.1万 2690.81亿 241.20亿 2621.61亿
卢森堡 37万 0.3万 未计 未计 未计
英 国 5850万 24.5万 11058.22亿 491.44亿 5057.61亿
丹 麦 520万 4.3万 1722.20亿 116.52亿 774.48亿
爱尔兰 360万 7.0万 607.80亿 87.70亿 767.77亿
希 腊 1050万 13.2万 905.50亿 161.19亿 (94) 308.50亿
葡萄牙 990万 9.2万 1023.37亿 220.63亿 549.60亿
西班牙 3920万 50.5万 5586.17亿 405.31亿 2067.35亿
奥地利 810万 84.0万 2334.27亿 233.69亿 (94)1005.00亿
瑞 典 880万 45.0万 2286.79亿 259.09亿 1443.36亿
芬 兰 510万 33.8万 1254.32亿 106.57亿 640.87亿
总 计 37107万 399.6万 83816.30亿 5205.12亿 36191.60亿
上述情况表明,在迄今在欧洲联盟中,就经济实力而言联邦德国举足轻重。她的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占欧洲联盟的28.82%,国际货币储备占欧洲联盟的23.40%,进出口总额占欧洲联盟的27.30%,而人口仅占欧洲联盟的21.8%,面积占欧洲联盟的8.93%。如果把欧洲联盟总体经济实力和美国、日本及全球情况相比,则可以下表12:
欧洲联盟、美国、日本的经济实力对比表 (1995年情况)
国家 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GDP(美元) 国际储备(美元) 进出口(美元)
欧 盟 37107万 399.6万 83816.30亿 5205.12亿 36191.60亿
美 国 26310万 936.4万 69520.20亿 1759.96亿 13555.95亿
日 本 12520万 37.8万 51080.40亿 1926.20亿 7789.44亿
全世界567300万 13348.3万 278462.41亿 未计 103910.96亿
上述情况表明: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货币储备、进出口方面欧洲联盟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人口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进出口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69%;国际储备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41.21%。联盟式的欧洲现代资本主义还在继续扩展,20世纪出实现东扩计划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三极并立的局面。就欧盟在全世界的实力地位二言,这种集团实力十不容忽视的。她的人口占全世界的6.54%,面积占全球的2.99%,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0.10%,进出口总值占全球的34.83%。迄今。我们重视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个别研究,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从50年代以来已经发展近半个世纪而且还在继续发展的联盟资本主义模式是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的。
3. 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和政治政策
欧洲共同体的初期实施了富有特色的经济政策。
1) 建立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重要支柱,它不仅是共同市场的基础,也是共同体经济一体化的起点。实施罗马条约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关税同盟,简言之就是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按罗马条约的规定,共同体成员国应在12年的过渡期内建成关税同盟。(1)对内关税方面,罗马条约规定,从1958年1月1日到1970年1月1日分三个阶段完成削减成员国间的关税的目标。第一阶段从1958年1月日到1962年1月1日,削减30%的关税;第二阶段从1962年1月1日到1966年1月1日,削减30%的关税:第三阶段从1966年1月1日到1970年1月1日,削减余下的40%的关税。13(2)对内贸易限额方面,罗马条约规定成员国应从1958年1月1日起,在过渡时期内逐步放宽以至最终取消相互间贸易限额。(3)对外关税方面,罗马条约规定逐步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根据兼顾各国利益的原则,经过6国协商,将6分为4个关税区,即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各为一个关税区,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为一个关税区,将4个关税区在1957年1月1日实际实施的关税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共同税率,各成员国逐步向这个共同税率靠拢。罗马条约第九条规定:共同体应以关税同盟为基础。关税同盟适应于全部商品的交易,禁止在成员国之间征收进出口关税以及关税具有相同作用的任何捐税。对共同体外部第三国统一实施共同对外税则。
从关税同盟的执行情况来看,对内关税方面,整个削减内部关税的进程于1968年7月1日全部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完成;对内贸易限额方面,1961年底就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对外关税方面,经过十年半的分阶段调整,在1968年7月1日,各国对外关税税率实行了统一,比罗马条约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半。对外分别不同情况实行特惠关税率、互惠关税率、普通关税率三种关税形式。 如对与雅温得条约、阿鲁沙条约、洛美条约的签字国实行特惠税率; 对签定互惠贸易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实行协定关税;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普遍优惠关税; 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参加国实行最惠国税率等。英、爱、丹三国的关税自1973年4月起分期削减, 到1977年7月1日完全取消内部关税。至此,6国关税同盟正式建成。英、爱、丹按照加入条约规定,这三个新成员国之间及它们同原6国之间的关税,从1973年4月起,分5年时间,每年削减20%,于1977年7月1日完全取消3国之间及它们同原6国之间的关税,对外关税同时拉平,9国关税同盟建成。希腊在1981年1月1日成为第十个共同体成员国后,经过5年半的过渡期,从1986年7月1日起完全取消它同其它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并统一了对外关税。西班牙、葡萄牙于1986年1月1日成为共同体成员国,用7年的时间分阶段削减关税,在1993年1月1日完全取消它同其它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并实行统一对外关税,从而实现了12国关税同盟。
欧洲共同体建立关税同盟后,建立了各成员国间的共同市场,各国商品在共同市场里自由流通,促进了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年平均16.5%的速度增长,1958年成员国之间贸易在共同体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是30%,1972年达到51.7%。关税同盟的建立, 促进了共同体国家的对外贸易, 尤其是成员国间的贸易; 加速了共同体国家的资本集中和垄断; 推动了成员国设备的更新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生产专门化, 国际分工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如此, 通过限制进口、规定不同技术标准、征收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等非关税壁垒仍很盛行。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力于促进共同体各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内部贸易的增长; 加速共同体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 推动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但是, 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如掩盖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 加剧了成员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
2)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是罗马条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农业政策方面,欧洲共同体中1958年六国的农业在GNP中的比重为12%, 其中意大利23%。各国农业在欧共体中的比重分别为: 法38.3%、意29.4%、联邦德国22.6%。60年代农业自给率法93%、联邦德国80%、意98%、荷11.6%。联邦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购买国, 而法国则是供应国, 荷兰、丹麦、爱尔兰是畜产品出口国, 意、荷是疏菜和水果出口国。因而统一农业政策难度更大。法国对共同的农业政策最表积极; 联邦德国则因共同的农业政策于自己不利而态度消极。
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共同体范围内的农产品单一市场对外受到关税和税收制度的保护,内部通过价格管理政策使之稳定,并辅之一些结构改革措施,建立农业基金以保护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具体地讲,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组织,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管理。1962年,共同体建立了第一个农产品的共同组织---谷物共同市场组织后,根据农产品的分类,陆续成立了20多个这种组织。每个组织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它所管理的农产品的农业共同市场,贯彻单一市场原则和共同优惠原则,管理和使用与该项农产品能够在共同市场内自由流动。到80年代初, 已有20多个, 规定指导价格、干预价格和进口价格。
(2)协调成员国的农业结构改革政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具体措施是:减少农业就业人员,扩大农场规模,促进农场现代化,增强农场的规模效益;援助山区、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改善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条件;提供一些社会和经济情报和职业训练,改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等。1968年12月8日共同体负责农业的执委曼斯霍尔特提出了<<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业改革的备忘录>>, 即1970-1980曼斯霍尔特计划, 要求到1980年农业就业人口减半, 农场平均规模由12公顷扩大到80~120公顷。
(3)建立欧洲农业指导保证基金,为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农业指导保证基金分为指导和保证两部分。指导部分是用于结构政策所需要的开支,它占整个农业基金的5%左右。它包括促进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扩大农场规模方面的开支;制定改善农产品市场运转方式或调整供需的措施而发生的支出;根据地区差别和农业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补贴或援助的开支等。保证部分主要用于农产品共同市场管理支出,占农业基金的95%左右,它包括农产品的干预收购、出口补贴、因汇率波动而引起的货币补偿等。1962年1月14日, 共同体理事会通过了建立欧洲农业指导基金和保证基金的规定, 保证部分用于干预收购, 出口补贴和货币补偿金额; 指导部分用于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等。
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是,从1958年7月在意大利的斯特雷扎召开专门研究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的会议开始,经过近10年的努力,欧洲共同体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文件,基本完成了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工作,并逐步扩大了它的实施范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涉及了共同体6国农业生产总值的95%以上,到1968年7月1日,通过执行有关共同农业政策的协议,以逐步取消了共同体成员国间在大部分农产品上的贸易限制,制订了统一的价格,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农产品关税壁垒,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农业共同市场的目标。1973年1月1日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共同体。根据协议,从1973年2月起,在5年过渡期内,分6个阶段来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到1977年7月1日三国实施第五阶段计划时,在9国共同体内部,除个别农产品外,已取消了农产品关税和限额,实现了自由流通。到1977年底三国过渡期结束时,共同体的统一价格政策和共同体对外进口农产品的差额税,正式由6国扩大到9国。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的第十个成员国,根据加入条约的安排,希腊在5年的过渡期内分阶段实施共同体的各项规则。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新成员国。根据协定,在7年过渡期内两国的农业逐步并入农产品共同市场,分阶段取消农产品关税。对某些敏感的农产品如葡萄酒等,调整期限最长可为10年。
在共同的农业政策方面,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达成妥协, 通过建立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对共同体内部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保证和提供补贴, 实现农产品自由流通, 对外来农产品提高关税, 保护共同体内部的农业生产。1976年11月, 共同体九国外长理事会还决定, 1977年起在北大西洋和北海沿岸的捕渔区扩大为200海里, 作为共同体的共同捕渔区。于此同时, 共同体负责协调成员国的农业结构改革, 根据1968年曼斯霍尔特的<<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业改革的备忘录>>,实施1970-1980十年计划。1972年欧共体修改了农业政策的规章, 规定支持有生命力的农场,鼓励农场主转向其他部门, 改进农业经济情报工作, 和发挥生产者联合组织在调节市场中的作用。1975年共同体还建立了欧洲地区开发基金, 用以帮助经济不发达地区。共同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给率, 如1977/1978—1990年间,谷物有92提高到127, 牛肉由94到103。14
共同体农业政策的实施,为欧洲共同体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一个对农业实行有效的保障体系的内部市场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采用、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共同体内部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的情况下,共同农业政策使共同体市场免受外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为保障共同体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初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并一度相对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15但是由于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 及价格干预到来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新问题, 使农业政策面临新的难题。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对农业的冲击和价格干预政策加重了农业生产过剩,财政负担加重, 同外部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 以及欧共体扩大后农业政策协调难度的增大, 都使农业一体化的前景困难重重。
3) 推动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各成员国间稳定的汇率关系。随着成员国之间积极联系的加深,需要稳定的汇率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货币一体化是巩固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同时,实现货币一体化也有利于避免国际货币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元不断贬值。每逢美元贬值,西欧国家金融市场深受其害,严重扰乱了这些国家的货币流通,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说明,要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消除美元危机的影响,就必须实施货币一体化。
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制定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1969年12月,共同体在6国首脑海牙会议上作出了向经济和货币联盟进展的重要决定。首脑会议决定,成立由当时的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任主席的金融与货币专家小组,负责研究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具体计划。1970年10月7日, 专家小组委员会向部长理事会提出了<<关于在共同体内部分阶段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 报告主张在1971-1980年的10年内分三个阶段实现共同体内的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建议的具体进程是:第一阶段(1971-1973年)的主要目标是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着手建立货币合作基金,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第二阶段(1974-1976)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统一成员国的经济货币政策,成员国货币平价不得自行变动,各国货币汇率进一步稳定甚至固定;第三阶段(1977-1980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欧洲共同体内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实行统一货币,建立联合中央银行。1971年2月开始分阶段实行这一计划, 1973年4月, 共同体九国决定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自1971年开始执行,到1978年3月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历时8年之久。这期间由于受到70年代初期的美元危机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的影响,以及70年代中期各国遭受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的执行时断时续,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汇率的联合浮动制,设立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创建了欧洲计算单位等。1977年10月,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罗伊·詹金斯发表了重新发起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演说。1978年12月初, 共同体九国达成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议。1979年3月13日, 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英国表示暂不参加, 直到1990年10月5日才正式宣布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
(2)建立欧洲货币体系。1978年7月在德国的不来梅举行的共同体首脑会议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式建议。 经过磋商,1979年3月13日正式宣布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
第一,创建“欧洲货币单位”。这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现阶段,它充当记帐单位、结算手段和部分储备手段的职能。欧洲货币单位在目前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成员国之间的结算工具;用作对第三世界提供发展援助的记帐单位;成员国的部分储备资产;用来衡量各国货币的强弱,作为干预外汇市场和提供信贷的计算标准。即对内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稳定西欧货币间的比价关系; 对外实行浮动汇率。
第二,扩大西欧国家货币的联合浮动体系,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美元等第三国货币实行联合浮动。在共同体内部,允许参加国货币之间在上下各2.25%范围内波动,对意大利里拉的波动幅度则允许扩大到上下限各6%。1989年9月起有12国参加共同体成员国除英国外,其它国家都参加了联合浮动体系。1990年10月5日,英国宣布英镑从1990年10月8日起加入汇率机制。英国进入联合浮动体系对于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事件。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加强共同干预货币金融市场的力量。欧洲货币基金集中了共同体九国黄金、外汇储备的20%,约含250亿欧洲货币单位,用以资助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成员国,维持货币的稳定。这是走向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重要步骤。它使西方国际货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打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利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的推行。有利于汇率趋向稳定; 促进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但是, 它离货币一体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货币一体化向统一货币方向迈进,发行单一货币成为成员国的共识。 根据198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文件要在1992年底建成统一的大市场, 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为了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988年6月在汉诺威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要求在1992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完全实现欧洲一体化文件>>。1989年6月在马德里召开的共同体成员国首脑会议审议并基本通过了欧共体主席德洛尔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欧洲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会议决定从1990年7月1日起分三个阶段实现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第一阶段要求实现资本流动自由化;1990年12月11日,在荷兰举行的罗马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决议,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进入第二阶段,以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为标志。1997年进入第三阶段。1991年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共同体首脑会议为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实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日程表。1991年12月11日,欧洲共同体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了建立欧洲联盟的有关问题。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 最迟于1999年1月1日起, 欧洲实行单一货币的战略目标。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是货币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围绕1991年12月, 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关于建立欧洲一体化的围绕批准马约欧共体各国内展开了空前规模的辩论, 经过激烈争论,直到1993年8月英国和1993年10月联邦德国才勉为其难地批准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它规定1997年最晚不超过1999年, 欧洲联盟将实现统一社会政策、普遍的欧洲公民权利、统一的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高度协调的防务和外交政策。然而, 马约生效后, 对欧共体是祸是福迄今仍在争论不休。 共同体的前景不容乐观: 欧共体由于雅尔塔体制的解体而发生了内部格局的调整,各国民族主义势力上升, 种族主义势力抬头; 欧洲货币名存实亡, 动摇了单一货币的基础; 共同体的扩大也会到来某些消极影响。
欧洲共同体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它表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在西欧的发展以及新型垄断组织的发展。欧洲共同体发挥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作用, 它通过流通、生产、分配、货币金融、国际经济和贸易等领域进行干预。16
4)逐步实现政治领域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协调
1970年10月, 共同体六国外长发表<<政治统一问题的报告>>, 开始定期协调对外政策。1973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九国政府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关于欧洲独立的宣言, 提出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重要口号。1974年12月, 欧共体九国首脑巴黎会议决定, 把最高级会议改称欧洲理事会, 每年举行三次, 协调各国的政策行动。1978年4月,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理事会确定了1979年6月为欧洲选举日, 实行直接普选议员, 1986年后, 欧洲议会增至518席。共同体还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对话和合作, 1975年2月, 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定了为期5年的洛美条约, 1979年10月、1984年12月、1990年3月又续签了第二、三、四个洛美协定, 发展中国家达57、66、69个, 对这些国家给予产品进口的优惠, 提供援助基金和价格补贴, 确定非互惠原则, 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1974年7月, 共同体开始了“欧阿对话”, 发展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1980年3月, 欧共体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签定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 1983年12月,共同体和安第斯条约组织在哥伦比亚也签定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定。1975年5月欧经济共同体同中国建立了正式关系, 1983年11月双边关系扩大到整个欧洲共同体。80年代以来, 欧共体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