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捐书小记】学术传承、资源共享,建立私人藏书捐赠社会机制——黄安年教授捐书小记

已有 1218 次阅读 2023-11-21 16:4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捐书小记】学术传承、资源共享,建立私人藏书捐赠社会机制——黄安年教授捐书小记

 

推荐莫非凡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11月21日发布(第33790篇)

 

【黄安年按:莫非凡文 【捐书小记】学术传承、资源共享,建立私人藏书捐赠社会机制——黄安年教授捐书小记》20231119日首发在《京师世界史》,征得同意在我的博客上转发,感谢莫非凡、安然的辛劳。那天接待采访的是我,照片是吕启祥拍摄的,采访内容并不涉及对我们的学术评价。】

*********************************

 

莫非凡 京师世界史 2023-11-19 19:19 发表于北京

 

DSCN1742.JPG

 

20231018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简讯,向无偿捐书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黄安年及其夫人吕启祥表示了谢意。读罢这篇简短的报道,笔者心中对两位老人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很好奇二老选择无偿捐出花费毕生心血收集起来的图书资料,有何深刻用意?笔者有志于从事美国史研究,久闻黄安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国史研究的第一代学者,遂萌生对黄老师进行采访的想法。经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然老师的牵线搭桥,如愿成行。

2023102817时至18时,笔者如约前往黄安年先生的家里,对黄老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黄老师和吕老师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精神矍铄,谈吐之间仍无不透露出国内老一辈学者的风范,严谨而睿智。本次采访的受访人是黄安年老师,他以“书”为主题,以自己和吕老师毕生藏书、近年捐书、社会存书的思考和建议为线索徐徐展开,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对书籍的钟爱、对学术的虔敬和对网络时代建立健全纸版图书社会流转机制的深刻思考。

 

1、藏书不易

 

黄安年老师首先谈到了他和妻子吕启祥老师藏书的基本情况。他们收藏的近万册图书囊括了黄老师主攻的美国问题相关书籍、吕老师钻研的红学相关书籍、文史综合类书籍以及两位老师的个人著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还是学生的黄老师和吕老师便开始了他们的藏书生涯。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漫长学术生涯里,购书费用在二人的花销中占了很大比重。除了自费购书以外,黄老师还有许多获得藏书的途径,例如1991年在美国访学期间的美国友人赠书,在1992-2007年担任美国权威杂志《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邀编辑期间受赠的全套原装英文刊物,新中国美国史研究奠基时期学界同行们的签名赠书、著名美国史学家黄德禄先生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时的英文赠书,以及黄老师本人搜集的全部公开出版和内部印刷的美国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著作和教材等。

吕老师的红学书籍收藏也是二人藏书的精华所在。吕老师收藏了当代我国红学研究的重要资料,集中了当代红学研究者的主要著作,其中大部分为作者赠书,如冯其庸、李希凡、蔡义江、胡文彬等。吕老师的红学藏书还包括了红楼梦校注本的各个版本的著作、吕老师个人出版的红学研究刊物以及全套《红楼梦研究》等刊物。这样的实体红学藏书具备了电子藏书所缺乏的版本流变溯源和研究功能,因而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除了与二人研究紧密相关的专业书籍之外,两位老师还收藏了数量蔚为可观的文史综合类书籍、学者手稿和工具书等,其中包括1964年内部出版的社会主义教育资料汇编(此为孤本)等。

上述将近一万册的书籍资料既是黄老师和吕老师热爱读书求索的证明,也是二人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轨迹的见证,更是当代中国美国史研究和红学研究成果的呈现个案。在黄老师和吕老师眼里,学术图书资料无禁区,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他们践行“治学报国”的志向。他们将个人藏书理解为普通的学术工作者教学和学术探索历程的文字记录,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学术传承的具体体现。为了将毕生学术收藏及其附带的衍生学术价值贡献社会,发挥更大功效,黄、吕两位老师萌生了无偿捐赠私人藏书的想法。

 

2、捐书难觅

 

在介绍完二人藏书的基本情况后,黄老师谈到了他们此次无偿捐书的初衷、筹备工作、捐书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及在捐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黄老师和吕老师二人考虑自己年事已高,要批判性地继承文化遗产,实现“学术为公、资源共享”的治学宗旨,首先要做的便是整理好个人藏书。自2019年年初起,两位老人开始着手整理藏书,将每本藏书的内容简介、出版社、著译编者、责任编辑、开本、出版年代、字数、页码、定价、国际书号等基本信息和版权页录入黄老师在科学网的个人博客之中,并为每本书都拍下若干照片作为影像记录,以便于有意接受图书捐赠的单位考察,也便于这批藏书基本信息的传承与维护。这项藏书整理工作大致持续了四年半,在疫情期间也从未停歇。

接下来,就是为这批图书寻找新的归宿。在家人继承、出售给淘宝网或孔夫子旧书网、转赠给无基金会支持的藏书家等方案均被证明不现实之后,黄老师进一步广泛地寻找接收私家藏书的单位。他首先考虑的是具备可持续保护书籍能力的单位。起初,黄老师联系上了江苏老家扬中县西来桥镇文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人表态愿意接收这批书籍,也实地考察了可行性。但由于他的调动,黄老师捐书回馈家乡的计划也宣告搁置。

令人头疼的是,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个人藏书,即使愿意接收个人藏书,也局限于那些价值最高的孤本和珍本,而中小学图书馆存在书籍内容和受众群体不对口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则面临着库存饱和、库容量紧张的问题。不仅对口接收书籍的单位难寻,负责牵头的捐书介绍人也同样难觅,黄老师和吕老师陷入了有书难捐的困境之中。

 

3、心愿达成

 

事在人为,在几经波折之后,在2022年一次有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参加的退休支部组织生活会上,黄老师提出了将所藏美国问题英文图书(均已有详细的电子版)无偿捐赠给学院图书资料室想法。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耿向东(曾任珠海校区党委书记)当即赞赏,并表示需要进一步了解学院图书资料室的情况和想法后再议。疫情过后,黄老师于20235月上旬向历史学院的安然老师和离退休党支部的刘淑玲书记重提旧议。在两位老师和耿向东书记初步交谈之后,耿向东书记和院行政领导在院务会议上对黄老师的捐书事宜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接收黄老师所藏的美国问题英文图书的决议。2023531日,历史学院的办公室主任敖雪峰老师和国际关系教研室的刘少楠老师来到黄老师位于天通苑的家中,见证了654本美国问题英文书籍(这批书籍事先已由黄老师分类整理为69捆,使得历史学院能以更高的效率处理它们)转运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中的全过程。

黄老师的美国问题英文图书的捐赠工作告一段落,但黄老师和吕老师二人所藏的其他图书(尤其是红学研究书籍、中文的美国问题图书和文史综合类图书等)仍然没有合适的归宿。为此,吕启祥老师向她的挚友、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王宁老师表明了捐书意愿。王宁老师提供了重要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方兴未艾,且具有接受个人捐书的惯例、接收赠书的严谨程序以及充足的库容,是接受捐书的理想单位。经耿向东书记沟通协调,黄老师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取得了联系。黄老师介绍了自己藏书的大致情况、书刊总目和分类,珠海校区图书馆方面对接纳赠书表达了积极意愿,黄老师也进一步了解到对方的优势和需求:具有稳定的藏书地点、不断更新的读者群体、库容量较大的新馆,但学术书籍颇为紧缺,双方一拍即合。

在学院的支持下,黄老师将藏书无偿捐赠给珠海校区图书馆的工作有序展开。202368日起,黄老师与珠海校区图书馆接受捐赠图书的负责人赵琪开始用微信直接沟通,详细商定捐书工作的具体事宜。在将这7445册图书分类装箱的过程中,黄老师和吕老师付出了无数心血。二人在多方征询意见后,选定并自费购买了最合适保护书籍的箱子,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日日劳作,自己动手将七千多本书籍全部装箱,还细心地将每箱内所装书籍的目录和编号等基本信息打印、粘贴在箱子上,以便珠海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分类处理。装箱工作于88日初步完成,为了进一步保护书籍在运输过程中不被雨水、潮湿等外界因素损坏,816日至19日,黄老师和吕老师又将已经装箱完毕的书籍额外套上了一层德邦物流的防潮纸箱套。在处理好大额运费问题和书籍交接问题之后,这批书籍的物流运输工作便正式展开了。时值八月下旬,北京和珠海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湿润的季风影响,黄老师十分担心藏书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水侵袭。万幸的是,在德邦物流的专业运送中,藏书未遭受丝毫的损坏。

2023510日捐书工作正式启动至820日捐书全部寄出,黄老师和吕老师两位年近九旬的高龄老人奔波忙碌了将近三个半月的时间。事事亲力亲为的黄老师整整瘦了五公斤。9月初,全部捐赠图书抵达北师大珠海校区图书馆。捐书工作圆满完成,两位老师的毕生藏书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4、关于建立私人藏书捐赠机制的思考与倡议

 

在采访的尾声部分,黄老师满怀感慨地谈到了由此次捐书活动引发的思考。黄老师认为,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而在电子书流行的今天,纸质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遇到了一定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固本清源,认识到电子书固然重要,便于图书资料的保存和传播,但纸质书才是书籍的基础,是真实可感的物质存在。没有纸质哪来数字?古老的纸质图书实在是文明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考古学领域的文字发现意义特殊自不待言,像《红楼梦》这类经典著作,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感悟效果不同,纸质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则不然。《红楼梦》版本源流研究不能靠数字网媒的排列重组研究来一锤定音。归根到底,学界需要下功夫仔细辨认各类原始的纸质版本渊源,迄今《红楼梦》版本探源,仍在进行时,数字图书无法超越,因为目前有的红学版本专家所藏的红学版本数字化尚未开始。黄老师还以自己的家族润东黄氏以及吕老师姨母葛纪华女士托他保存的家族(近代抗英名将葛云飞的家族)族谱为例,指出一些纸质的家族族谱、地方志等资料并不存在于各大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库中,而这些资料又是民俗学和方志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而20世纪80年代,黄老师几经周折为历史系从中国书店购买了55319世纪中期原版美国国会档案,而这套档案是国内唯一的珍藏本,在美国也为数不多,它具有产出数以百计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了纸质的英文原版资料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其宝贵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黄安年老师指出,纸质图书是不可替代的,为避免有用图书流入废品站和造纸厂,纸质图书的保管、联通、捐赠和协调机制亟待建立。据此,黄老师提出了五点倡议:首先,建立鼓励保存机制。推动鼓励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会各界、个人妥为保存好各种纸质图书资料。其次,建立社会私人图书资料的联通机制。自愿加入联通机制的书目共享。为此鼓励社会图书有编目,以便交流、分流、交换,资源共享,并创造条件和公共图书系统联网。第三,建立激励图书捐赠机制。有了这一机制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才会有捐赠的积极性,减轻采编负担。第四,建立副本图书协调机制。有了共享目录就会有图书协调清单,将副本多的图书,通过市场互惠调拨给所缺的图书单位。第五,鼓励私人图书馆的建立和维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上给以特惠待遇。

黄老师表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将会整理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资料,这其中包括了他的日记、影像资料、和其他学者的信件往来、多年来积累的教学材料等,内容涵盖了口述史、家庭史和学术传记等。这样的学术资料整理工作和目前已完成的图书捐赠工作一样,都具有宝贵的学术史价值:黄老师和吕老师两位老师的学术生命和理想信念浓缩于跨越半个世纪的学术资料中,二人为新中国科研文教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我国老一辈学者在专业领域奋斗不息的缩影。老一辈学者的藏书值得我们传承保护,他们的学术精神也该薪火相传。黄安年老师和吕启祥老师曾为藏书随住地迁移的事务奔波劳碌,其中仅仅世纪初由北师大迁居天通苑期间,就骑自行车近百次往返,蚂蚁搬家式将部分图书搬到天通苑。当代大学生的购书、藏书、读书的条件比两位老人工作的年代好了不少,更应该对学术书籍怀有无上的敬意,以最诚挚的热忱对待自己的学术事业。

一问一答,黄老师和笔者均沉浸其中,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笔者如同接受了洗礼一般,看到了两位老人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以及重视学术传承的社会责任感。黄老师和吕老师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史学界和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们的学术成就令我们景仰,他们无偿捐书的奉献精神和为改善社会文化传承状况而做出的努力也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仍未入门的美国史预备役学生,我想对黄老师和吕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祝黄老师和吕老师身体健康,下一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顺利完成!

 

相关链接:黄安年教授、吕启祥先生向本馆捐赠7445册学术文献

DSCN1743.JPG

京师世界史

关注

分享收藏在看

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10520.html

上一篇:寒潮来袭前 漫步逛公园
下一篇:赵冈、锺毅夫妇电邮黄安年、吕启祥(2017.12,16)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2 张晓良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