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主编黄安年 1996.4】

已有 1276 次阅读 2023-11-9 08:37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主编黄安年 1996.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119日发布(第33689篇)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研究生068)

 

这里发布的是我保存的《二十世纪世界史导读》(上卷)中的二全球综合篇 11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照片7张拍自该资料

1

 DSCN0788.JPG

2

DSCN0789.JPG 

3

 DSCN0790.JPG

4

DSCN0791.JPG 

5

 DSCN0792.JPG

6

 DSCN0793.JPG

7

DSCN0794.JPG

11.  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一.  研究概述

当代世界人口的爆满和移民潮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它对世界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对全球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现代世界人口运行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世界人口的迁移呈现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的增长趋势、国际人口流向发达国家趋势有增无减、人口结构上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化趋势、以及人口素质的极端不平衡。

首先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

这表现为世界人口绝对数字的迅猛增加, 1900年世界人口16.5亿, 1930年世界人口20亿,1960年世界人口30.27亿, 1976年, 世界人口超过40亿, 1987年7月11日, 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大关。这一天被称为 “50亿人口日”,这第五个10亿人口只用了11年多时间。1994年人口突破57亿。预计到2000年达62.2亿。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的递增。公元1900-1950年崐为0.8%; 公元1950-1980年则激增到1.9%, 其中60年代高达2.09%。其中人口的激增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1950-1980年发展中国家由16.43亿增加到32. 83亿, 净增了99.8%, 几乎在30年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2.3%, 其中拉丁美洲地区高达2.65%, 26年翻了一番; 非洲地区2.6%, 27年翻了一番。

当代世界人口激增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由于粮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受制约, 一些发展中国家陷于“马尔萨斯新困境”,经济成长的成果被人口增长所吞没。世界人口激增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人口呈现加速趋势。它也会影响到世界环境生态的恶化。同时还对人口素质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其次是世界人口的迁移呈现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增长趋势。在全世界人口中,城市居民1900年为13.6%,1950年为25%,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50%以上。1970年世界人口中城市居民占41.4%。大城市人口激增成为一个普遍趋势。城市化趋势在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到本世纪末, 拉美地区城市化高达75%, 非洲地区38%左右。80年代以来, 在发达国家人口从乡村流往城市的势头有所减弱, 出现由城市向乡村倒流趋势和城郊化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乡村人口发展到了底限, 城市人口已经饱和, 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如住房拥挤, 地价昂贵, 环境恶化, 又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村电气化, 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微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城乡崐差距相对缩小。

 

第三是世界范围人口移民潮的兴起和国际人口流向发达国家趋势有增无减。在20世纪初, 世界人口的地区分布分别为:欧洲4.23亿人, 亚洲9.37亿人, 非洲1.2亿崐人, 美洲1.44亿人, 澳洲600万人。大体上,每年移民数在1000万人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世界人口的大迁移浪潮,大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向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人口流向北美和欧洲; 亚洲国家人口也流向北美和欧洲。二战后移民潮的再度兴起, 客观上是由于国际交往的加强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通讯联络的日趋完善, 出入控制放松, 生活习惯相对缩小。主观上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居民出于改善经济地位的考虑, 从而导致劳动力的国际转移, 其中除了劳动力的长期转移外, 还有短期的季节劳动力和过境劳动力的转移。另一部分居民的国际迁移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 而成为政治难民和战乱逃避者。战后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是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居民通过合法特别是非法途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移民潮对各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都市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廉价劳务和科技开发的生力军, 从长远的观点看有崐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 也有利于种族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如环境污染、市政建设问题、贫民窟问题、犯罪问题、城市治理问题、文化习俗冲突等。另一方面, 在90年代初经济严重不景气的恶境下, 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和社会的稳定。对90年代经济迅速复苏带来影响, 对社会稳定也带来影响。

 

第四是人口结构上发达国家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年轻化趋势。1993年《世界银崐行报告》显示, 1991年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低收入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为55岁,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为77岁。老龄化问题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60和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英国1950年占16%, 1975年占19.9%; 美国1950年占12.2%,1975年占21%。老年化的发展带来了赡养老人费用的增加和劳动适龄部分人口物质负担的加重,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广泛影响。由于劳动力人口的高龄化, 导致流动性的相对削弱、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和劳动效率适应力的相对降崐低, 尤其是接受新技术能力的降低, 增加了失业危险。由于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 导致储蓄能力的降低。由于老人的生活习俗、家庭嗜好偏于保守, 消费结构相对稳定, 从而导致多样化消费需要的减少,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第五是人口素质的极端不平衡。就身体素质而言可以就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以及平均身高、体重等来衡量。市场经济工业国的身体素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就文化素质而言, 它涉及成人的识字率(即文盲和半文盲标准)、中学文化程度和大学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的, 没崐有高度的文化素质, 就很难有高度的经济现代化水平。

 

引起国际关注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们对全球性人口问题的重视是70年代以来的事。这主要表现在几次有关人口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各国政府逐步采取限制人口发展的战略。1954年8—9月, 第一次世界人口会议在罗马召开。1965年8月—9月,第二次世界人口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1974年8月第三次世界人口会议在布加勒斯特举行, 这是一次有政府代表参加的政治性、政策性会议。这一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人口年。1984年8月, 又在墨西哥召开了国际人口会议。大会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计划》涉及粮食、环境、妇女和老年人口等问题。1994年9月在开罗又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会议通过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涉及世界人口的现状与趋势、人口政策、人口与发展、计划生育、妇女地位与保健、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与教育、国际合作等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两类人口政策

  当代世界基本上分为两种政策:即鼓励人口增殖崐和控制人口增长。从人类历史上看, 几乎所有国家在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其基本措施是通过税收、补助和精神奖励, 鼓励结婚、早婚; 谴责和反对不婚或晚婚;鼓励多育,限制和禁止堕胎和节育。根据联合国1978崐年的调查, 世界上倾向于鼓励人口增殖的国家有36个, 人口共5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3%。其中发达国家13个, 发展中国家20多个, 大部分在西亚、原法属非洲尼日利亚和美洲的阿根廷等国。在欧洲宣布鼓励生育政策的是法国、联邦德国和爱尔兰。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普遍实行鼓励人口增殖政策, 把鼓励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主义性质相联系。

对人口的真正控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事。

首先, 相当一部分国家公开申明人口增长过多, 要加一控制。

其次, 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界限, 信奉天主教的国家,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也无例外;

第三, 一些国家由不明确到明确宣布控制人口增长政策。主张控制人口的基本依据是:高出生率引起人口增加, 从而人口抚养费用增大, 抑制储蓄率增长,妨碍国内资本形成, 延缓人们生活环境和教育机会的改善。从全球情况看, 它将带来粮食短缺、营养不良、环境耗竭等问题。

    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 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 还有发达的社会福利措施, 然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则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这表明, 人口的发展, 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指标相适应。一般说来, 发达国家的传宗接代思想不浓,妇女就业机会不多, 一旦有了就业机会不愿为生育孩子而放弃就业, 所以, 大多数的年轻人结婚后拼命地工作挣钱, 充分地享受, 最后才考虑何时要孩子。

无论是鼓励还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都涉及到:

第一,用立法程序规定最低结崐婚年龄及其它有关婚姻法、家庭的条例;

第二, 许可或禁止堕胎和自由出售避孕药品;

第三, 实行对无子女者或多子女者的税收和补助政策;

第四, 在社会福利、住房分配和房租分配方面给以优待或限制;

第五,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

此外, 还有一个提高人口素质问题。这涉及到优生优育;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 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人口素质是人类发达程度的综合指示器, 在一定意义上人口素质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素质, 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力。一般说来, 低人口素质和高生育水平, 高人口素质和低生育率往往有着相关的同步性。

 

现代美国的移民政策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移民法案,其结果使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亚洲的移民(菲律宾除外)几乎完全停止; 来自西半球的移民大增。二战以后, 由于种族偏见减少, 宗教争论减弱, 容忍精神增强, 对移民美国的宽松舆论大增。

1946年美国国会颁布《军人新娘法》和1947年的补充法规,1948年国会通过《流浪汉法》和1950年的修正案, 1952年国会通过了《麦卡伦——沃尔特法》, 1953年8月国会通过《难民救济法》, 1956年国会通过了接纳政治难民的法令,1965年国会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和国籍法》, 规定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只要在精神上、道德上、健康上和经济上的情况符合要求, 经批准就可以移民美国。并以移民先来先办的优惠制取代国民来源原则, 优先照顾家庭团聚、事业和难民。1975-1980年大批印支难民和古巴人进入美国。根据1981年7月30日生效的新移民法, 又有几百万非法入境的外国人脱离困境。19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移民法, 总的说来, 放宽了对移民美国的限制。然而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始终崐和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协调, 优选原则和家庭团聚原则间的矛盾则一直困扰着美国国会政府。

 

二.  研究热点评介

   人口理论  这是7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热点之一。

一种见解是人口零度增长论。 1972年唐奈拉·米都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第一个参数就是人口的增长。报告认为, 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是按指数增长的, 如不降低出生率, 那么60年后世界人口是今天活着人口的四倍。①1986年, 米都崐斯发表文章说:“自从第一个世界模式问世以来, 这门学问正在世界个地流传开来”,“在一个条件有限的星球上, 人口和生物资本都不能无限增长”,“所有的模式都承认人口增长会带来的问题。”②有人称这种观点是“新马尔萨斯主义”。持这一观点的在生物学家中颇多, 在经济学家中肯尼思·博尔丁、乔治卡斯—罗金·罗伯特·海尔布纳姆等人也赞同这一主张。③

 

    另一种见解是人口乐观增长论。1976年美国学者赫尔曼·库恩等人合著的《下一个200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们目前的人口现象只是一种过渡时期所呈

①[美]D.L.米都斯、唐奈拉·米都斯著: 《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美]唐奈拉·米都斯: 《预测未来世界》, 《交流》, 1986年第4期。

③[美]罗伯特·奈特:《人口零增长》,载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第8-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现的状况而已, 那种认为未来人口增长, 将指数般地持续下去则是一种妄论。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有“人口统计上的转变”。人口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过程, 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运动过程。①人口转变论, 注意研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 尤其是和生产力变化的关系有着积崐极的意义。②

 

第三种见解是适度人口论。这种见解产生于19世纪末本世纪初, 但迄今仍有相当影响。法国人口学家A.索维认为: 适度人口是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目标。③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理论, 一般说来,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着重强调的是相对人口过剩, 而对无控制的人口增加的严重性注意较少, 苏联在列宁以后, 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思想有增无减, 强调社会主义有增加人口之必要, 反对控制人口发展, 并且把作为发展生产力需要的鼓励人口增殖思想和社会主义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同时把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指斥为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时期内,也发生过把主张人口控制的观点当作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批判,④宣扬人多热气高、人口不受控制的主张,助长了人口失控现象。在我国, 真正重视人口有控制的发展是70年代以来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口素质的优劣决定竞争力的高低”,素质是现代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教育进步是人口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观点看, 我国的命运、民族的兴衰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和振兴, 要靠技术, 而技术崐取决于人才, 人才取决于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1993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出版的《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担心人口增长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影响。他说“非洲人口1950年是欧洲的一半,1985年同欧洲相等, 到2025年预计会是欧洲的三倍。”“工业民主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5以上,1985年降到1/6,到2025年预计会进一步降到不足1/10”,“它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对缩小在今后30年里会使它们处于一种最严重的两难境地。”⑤

 

  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    这是70年代以来的另一个研究热点。首先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引起学者和官方的关注,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加强了这一课题的研崐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的表现和影响上。

  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和影响及其对策  是70年代以来的又一个研究热点。首先关注这个问题还在发达国家, 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我国人口控制问题, 围绕对马寅初先生人口论的重新评价, 人们对必需控制人口的发展和计划生育, 优生优选已取得共识, 但在如何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以及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上急待加强。

 

当代世界的新移民潮以及影响和对策 又是一个研究热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最先在美国, 接着在欧洲引起广泛注意, 尤其在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出现大规模

①[美]赫尔曼·库恩等合著: 《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情景描述》, 转自陆象淦著:<<走向22世纪——卡恩的大过渡理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参见《世界经济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

③[法]阿尔弗雷·素维著:《人口论》, 商务印书馆, 1978年。

④王放勋著:《马尔萨斯“人口论”和新马尔萨斯主义批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年。马寅初著:《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 1979年。

⑤[美]保罗·肯尼迪著,何力译:《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中第二章《人口爆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

 

移民潮和难民潮现象, 对欧洲和非洲等地的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 人们的注意力遂接转向了这一课题。

 

城市化和城郊化的兴起    也是70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这是战后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趋势,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 但发达国家学者对城郊化趋势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为关注。

 

三.  进一步研究建议

  在现代世界史学界把人口运行尤其是全球人口运行及其影响的考察纳入自身的研究领域还很少见, 这和本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和地区化趋势的发展现实是不相适应的。

第一,加强对全球人口运行及其影响的研究是现代世界史研究中需要十分重视的课题,这就要求开展跨学科和学科间的协作攻关研究。

    第二, 人口问题涉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口问题论述的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是至为重要的。

    第三, 如何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各国国情不同, 但从全球发展来看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的研究要注意到她的共性和个性。

    第四, 老龄化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可以系统考察发达国家对策的得失,还可和我国社会保障及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调整等问题联系起来研究。

    第五, 都市化发展道路及如何处理都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是我们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 而在这个领域我们史学界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四.  中文参考论著选目

1. 人口问题概述

[苏]Б·Д·乌尔拉尼斯主编: <<世界各国人口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美]阿瑟·霍肯特、凯恩编著: <<简明国际人口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法]塔皮诺等著: <<六十亿人——人口困境和世界对策>>,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

沈益民编著: <<近三十年来世界人口普查和人口概况>>, 群众出版社, 1983年

邬沧萍主编: <<世界人口>>, 中国人大出版社, 1983年。

[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著: <<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东方出版社,1992年。

凌定保著:<<世界人口>>,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意]卡洛·M·奇波拉著,黄朝华译:<<世界人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2.  人口增长与危机问题

[美]赫茨勒: <<世界人口的危机>>, 商务印书馆,1963年。

林富德、沈秋骅编: <<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统计汇编, 1950-197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年。

[美]威廉·福格特: <<生存之路>>,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人大人口理论研究所: <<人口与发展>>, 中国人大出版社, 1987年。

[美]波拉德著: <,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年。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以来, 各年出版。

沈茂棠等主编:<<让人口警钟长鸣——对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沉思>>,南京, 1991年。

黎宗献主编:<<人口质量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年。

曾俊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年。

宋健等:<<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中国科学,1980年第9期。

苏润余:<<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吗?>>, 西北人口,1981年第3期。

侯文若:<<中外人口问题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1987年第2期。

 

3.  老龄化问题

P·塞尔比、M·谢克特主编: <<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 三联书店, 1987年。

中国老龄问题委员会办公室:<<国外老龄问题>>,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曲海波著:<<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研究>>,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美]杰伊·奥尔尚斯基、布鲁斯·卡恩斯、克里斯廷·卡尚斯:<<人类逐渐老化>>,科学美国人,1993年4月号。

[美]吉姆·谢维斯: <<延年益寿, 享受人生>>, 交流, 1993年第1期。

曹明国:<<关于人口老年问题的几点认识>>, 吉林大学学报(长春>, 1986年第3期。

张万恩:<<人口老化的成因分析>>, 人口动态,1987年第6期。

洪英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人口学刊,1990年第1期。

田雪原:<<日本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技术进步>>, 中国人口科学,1990年第6期。

陈泉:<<美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再就业>>, 人口学刊, 1991年第4期。

应世昌:<<美国老龄化人口及其收入与消费结构>>,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6期。

曾念华:<<美国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社会福利政策>>, 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3期。

董辉:<<加拿大人口老化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口学刊,1992年第1期。

金玉国:<<困扰法国的老龄化和移民问题>>,人口与经济,1992年第3期。

王旭:<<出生率低下与急速老龄化困扰着日本的人口问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6期。

[新加坡]曾渊沧:<<解决人口老化问题的八点建议>>, 联合早报, 1994年1月20日。

 

4.  人口政策

查瑞传:<<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人口研究,1981年第1期。

卓祖航:<<试论两种不同性质的相对过剩人口>>, 人口研究,1987年第3期。

陈剑:<<谈资本运动与人口零增长>>,人口研究,1988年第2期。

刘宗凯:<<日本出生率下降的影响及其人口政策的转变>><人口动态,1991年第5期。

张敏杰:<<德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的原因探析>>, 当代人口,1994年第2期。

 

5.  人口与经济和社会

北大经济与人口研究室编:<<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 北大出版社, 1982年。

王桂新:<<人口和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华东师大学报(上海),1994年第1期。

 

6.  城市化问题

[德]汉斯·于尔根·尤尔斯、[英]约翰·B·戈达德、[德]雷斯特·麦特查瑞斯著,张秋舫等译,<<大城市的未来>>,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91年。

温星衍:<<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人口学刊,1987年第5期。

钟荣魁:<<发达国家郊区化及其利与弊>>,人口学刊,1987年第5期。

陈奕平:<<农业人口的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美国研究,1990年第3期。

 

7.  移民潮和人口流动

詹姆斯·法洛士:<<移民问题对美国的影响>>,交流,1984年第4期。

张善余:<<当代国际永久性移民>>,人口与统计,1990年第4期。

张宏伟:<<意大利的移民及其社会问题>>,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2期。

王旭:<<80年代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及其影响>>,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6期。

[美]迈克尔·休伊、阿瑟·维迪奇:<<美国多元化的新趋势>>,交流,1993年第4期。

[美]曼德尔等著,黄健等译:<<移民:他们是怎样帮助活跃美国经济的>>,民族译丛,1994年第2期。

 

8.  移民政策

邓蜀生著: <<美国移民:历史·现实·未来>>, 重庆出版社, 1990年。

邓蜀生著: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 第12章移民和国籍,第621-743页,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黄安年: <<外来移民与美国的发展>>, 世界历史, 1979年第6期。

刘宏谊: <<美国移民的发展演变>>, 复旦学报, 1984年第6期。

丁则民:<<美国的‘新移民’与文化测验——兼评本世纪初期美国学术界限制‘新移民’入境的论点>>,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丁则民:<<百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东北师大学报, 1986年第3期。

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历史研究, 1989年第3期。

高建国:<<二十年代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形成与影响>>,美国研究,1991年第3期。

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东北师大学报(长春),1995年第3期。

刘亚林:<<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徐雪筠:<<试析战后美国华人地位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其前景展望>>,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仲掌生:<<关于美国新移民浪潮的若干思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梁茂信: <<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改革及其影响>>, 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王英文:<<关于欧洲移民迁往美国原因的问题——兼评“拉力”与“动力”理论>>, 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美]万心蕙:<<美国的墨西哥非法移民>>, 九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3-4期。

应世昌:<<美国的移民政策和国外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9.  人口理论

[英]马尔萨斯著: <<人口论>>, 商务印书馆, 1959年, 1961年。

[英]普雷斯著: <<人口原理的说明和例证>>, 商务印书馆, 1963年。

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编:<<人口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77年。

[法]阿尔弗雷·素维著: <<人口论>>, 商务印书馆, 1978年。

[苏]瓦连捷伊主编: <<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 商务引书馆, 1978年。

王放勋著:<<马尔萨斯“人口论”和新马尔萨斯主义批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年。

马寅初著: <<新人口论>>, 北京出版社, 1979年。

[美]卡戈,马洛里同著: <<人口,资源和环境>>, 地质出版社, 1982年。

宋健等编著:<<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 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复旦大学经济系编:<<人口问题与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英]亚·莫卡尔·桑德斯著,宁嘉风译:<<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年。

张纯元主编: <<人口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美]D.L.米都斯、唐奈拉·米都斯著: <<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梁中堂等著:<<人口素质论>>,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宋健、于景元著:<<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吴斐丹主编: <<人口问题与人口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徐崇温著: <<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美]罗伯特·奈特: <<人口零增长>>, 载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主编: <<经济学百科全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美]赫尔曼·库恩等合著: <<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情景描述>>

陆象淦著:<<走向22世纪——卡恩的大过渡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张文贤等:<<人口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曹占泉著: <<人口环境论>>, 重庆出版社, 1990年。

潘纪一、朱国富著:<<世界人口通论>>,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

李若建编著:<<人口社会学基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魏津生著:<<现代人口学>>,重庆出版社,1992年。

吕荣侃:<<人口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树林著:<<人口、家庭·社会:对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探索>>,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年。

姚敏华著:<<人口与环境>>,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刘洪康、吴忠观主编:<<人口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1994年。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课题编写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于学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郑志晓著:<<人口经济>>,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年。

侯文若:<<现代西方人口理论述评>>, 未来与发展,1987年第2期。

[美]唐奈拉·米都斯: <<预测未来世界>>, 交流, 1986年第4期。

 

                           (黄安年撰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09007.html

上一篇: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保护【主编黄安年 1996.4】
下一篇: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多元化思想文化艺术【主编黄安年 1996.4】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