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衷心祝贺刘家和先生从教70周年

已有 2522 次阅读 2023-4-27 19:2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衷心祝贺刘家和先生从教70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4月27日发布(第32577篇)

今天下午在北师大校园网上看到422日至23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暨刘家和先生从教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消息。即拨通了家和先生家的电话。他问:你是哪位?我答:您的学生黄安年。他惊喜地说:啊,安年哪。我们同事那么多年,怎么你成了我的学生。我说:恩师不忘,1954年我就读北师大历史系时大一的世界古代史就是您和吴柔曼先生讲授的,怎能忘记。现在您从教70周年可谓凤毛麟角了。他说:这是老天爷恩赐的。我说,那也有你的养生之道啊。交谈刚刚开了头,因为通话时正有人民大学一位教授在他家中访谈而暂时告一段落。

晚上,刘先生打来电话,我们聊聊近半小时,谈起历史学院健在的老先生,算他年龄最长了(他说,李秋媛老师稍大于他几个月,前些日子走了,现在他算最大了。后据刘淑玲告诉我,她是2022年10月23日去世的,这些我现在才知道)。刘先生说,他生于1928年底,1954年为我们讲课时还是个助教。我说,据我记忆,在1954-1958年间为我们讲课的老师中健在的就是您刘老师了,还有一位健在的是杜平老师(张文淳老师的夫人),当时是刘启戈教授的助教,帮助辅导,并没有讲课。此外中国文学课由中文系的邓魁英老师讲授。他说,现在她身体不好。我说,是的,有时吕启祥打电话給她,她问,你是谁啊,问了半天后说,原来啊你是小吕,我听力不好。我说,你在北师大资深教授中年龄也最大了吧。他说,恐怕是的,年龄最小的是瞿林东。我说,中文系的王宁,我比较熟,教育系的顾明远,艺术系的黄会林也认识。不过现在好像学校不评资深教授了。我问他,您现在是否还很忙, 他说:还有两个博士后。我说,你得像何先生,尹先生那样向着百岁努力啊,他说,听天由命吧。

是啊,68年前,刘先生当时还是助教,他给我们教授世界古代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刘家和先生如今已是94岁高龄,毕生致力于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的深度研究,为文化多样化的统一进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交谈间我向他请教关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问题,我说文化多元而非一元单线是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近年来的而考古发现一再证明了文化多元一体而非一元论单线发展的。他认同我的见解并向我侃侃而谈,还形象地说起大一、小一,太一之中都包含着各个小一,中国14亿人口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尽管这样,历史还是多样化的统一,还是一体多元的发展,各个民族、种族都在不同时期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像北京的胡同,以至于胡说(我插话,不是汉说,表示非主流之说)等等,这些用词都是受外来影响的。我们聊得很投缘,时间长了怕影响他休息,相约再聊。

衷心祝愿刘先生健康长寿,诸事顺遂。


******************

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暨刘家和先生从教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

文章来源:历史学院 摄影:齐松 | 2023-04-24 575

422日至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暨刘家和先生从教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开幕式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刘景华出席并致辞,刘家和先生到会并讲话。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主持。

 

DSCN8343.JPG

 

马骏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高度评价了刘家和先生的教学科研成就及其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重要贡献,并祝愿刘家和先生健康长寿,学术之树长青。

 

马骏指出,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史学工作者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知古鉴今作用作出新的贡献。

 

DSCN8344.JPG

 

刘景华代表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肯定了刘家和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学科建设的巨大贡献,感谢刘先生的教诲和厚爱,祝福刘先生健康长寿。

 

DSCN8345.JPG

 

刘家和先生在讲话中感谢学校、学院和学界同仁的关怀,他指出自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教与学的紧密关系出发,他分析了教学科研中自强的重要意义,并期望能够不断努力,与学界同仁一同再进步。



DSCN8346.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廖学盛、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韩东育、复旦大学教授黄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建新、苏州大学教授柴念东等先后在大会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与复旦大学教授张广智作书面发言。发言学者高度肯定刘家和先生在70年教学生涯中,对推动中国历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国内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媒体的近百位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会,就中西文明比较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刘家和先生的学术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家和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自1952年起在北师大任教,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202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

 

DSCN8347.JPG

https://news.bnu.edu.cn/zx/ttgz/a0fbcd3114f546b38407e454bf1cd1bb.htm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家和,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无党派人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2]  

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古代中国与世界》,编有《世界上古史》《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等。 [2] 

古代中国与世界

《古代中国与世界》是20104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是2010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廖学盛。

经学与思想

《经学与思想》是2006年唐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

史学经学与思想

《史学经学与思想》是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

 

中文名

刘家和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六合

出生日期

1928

毕业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

    

教师

专业方向

世界古代史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任职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DSCN8348.JPG

 

1952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任教授。曾多次出国讲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主要有:19863月至5月,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历史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19879月至19887月在匹兹堡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19987月至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等。

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 [1]  

求学阶段

从刘家和四岁时上私塾开始直到1952辅仁大学毕业为止,该阶段可以认为是刘家和的历史研究比较意识的萌发阶段。

这个阶段刘家和最主要的兴趣是在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史上。这一方面得益于刘家和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是家乡六合邻近具有浓厚清学传统的扬州,因而从小就受到清代学术,特别是扬州学派气氛的感染,这对于他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刘家和很早就对文科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具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此后在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刘家和在中国学问尤其是中国古史方面深厚学养的基础。

虽然以中学为主体,但由于一些特殊的经历和际遇,刘家和在这一阶段也开始对西学发生了兴趣,而后者正是激发刘家和的比较意识产生的前提。这当中包括如下经历。

(1)在美国贵格会办的小学就读期间,一方面开始在直接教学法的方式下学习英文(因为老师就是美国人);另一方面开始接触《圣经》,并且产生了通过进一步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愿望。

(2)在江南大学史地系学习期间,虽然最爱读的是中国古书,不过兴趣却十分广泛,先生修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中外两门通史、中外两门近代史、大一国文、英文、地理学、商周史、秦汉史、哲学概论、逻辑学、伦理学、中国文学史、古文字学、政治学、经济学、微积分等。从中既可以看出刘家和日后对小学和哲学的业余爱好的开端,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他对中西学问的学习都很重视。

(3)大学期间与几位名师的邂逅成为刘家和的比较思想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推动力。在中国学问方面,对先生影响最大的首推钱穆先生。从他那里,刘家和懂得了治史必重考证,治先秦史必自清人研究人手,以至于这成了刘家和半个世纪以来治古史时所信守的基本原则。另外一位讲述文字学的冯振先生则帮助刘家和打下了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学的基础。在西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有唐君毅和牟宗三两位先生,唐先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牟先生对逻辑学的讲解,既激发了刘家和对哲学的终身兴趣,同时也感到中外学问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思考习惯上的差异,从而启发了比较思考的习惯

学术经验

刘家和在为《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撰写引论时,积半个多世纪学术研究的经验和思考,谈论了关于学习与研究的关系。

刘家和把学习与研究的关系看作学术活动的内在结构之一种,通过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来理解研究的意义。他考察了中国传统典籍,对汉语学习研究这两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广义地说,字的意思里包括研究。狭义地说,字有知道(被教会)、记住和仿效三层含义,这三层意思都反映着人的受教过程。字则有反复地做的意思。概括起来,由两字组成的学习一词,表示的就是由而开始获得知识,在反复的中达到切实的把握。

重在继承的学习,怎样才能过渡到重在创新的研究?或者说,从学习过渡到研究何以可能?这是刘家和发现并试图解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家和认为,实现这个过渡的关键就在温故而知新。所谓温故,就是学而时习之。它可以产生双重的效果:一方面,把所学知识牢固地记了下来,另一方面,在不断地复习中逐渐了解到所学知识是通过何种途径得来的。或者说,温习的结果,既得到了具体的知识,又得到了产生此知识的方法。如果说,人们通过前者所把握的只是具体的,那么,通过后者所把握的就包括了一般的了。当人们试图用所得知的方法或去进一步探讨新事物时,研究就从这里开始了,新知的门也就从这里打开了。当然,要做到以上这一点,那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的意思是蒙蔽,也就是无知。学的时候没有用心思,也就无从研究,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创新。在中国的学术传统里,学习与研究或温故与知新,既有明确的区别,也有重要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学习或继承的阶段要会思,研究或创新的阶段更要会思。

刘家和进而指出,由学习过渡到研究,从思维层次来说是从重肯定到重否定的发展。中国有学问二字,为什么必须继之以?因为如果无问,学就不能发展。朱熹曾说过,会读书的是能疑,怎样疑呢?用他的话说就是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所谓缝罅,就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矛盾。中国古代学术传统所重视的不是单纯抽象的否定,而是有分析的具体的否定,或者说是兼容否定与肯定的扬弃。 [1] 

出版图书

·        DSCN8349.JPG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者名称 刘家和

作品时间 201041

《古代中国与世界》是20104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

·        DSCN8350.JPG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

作者名称 刘家和

作品时间 201001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是2010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廖学盛。

·        DSCN8351.JPG

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

作者名称 刘家和

作品时间 200511

《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是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家和。

·        DSCN8352.JPG

世界上古史

作者名称 刘家和

主讲课程

编辑 播报

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

研究成果

编辑 播报

科研项目

刘家和正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经费20万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任首席专家,经费50万元 [1]  

出版专著

主编《世界古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主编 《世界史》(吴于廑、齐世 荣二 教授总主编)古代部分上册(世界上古史)

著有《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

著有《史学经学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编有《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教育部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月)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5%AE%B6%E5%92%8C/66853?fr=aladdi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86019.html

上一篇:《世界百科全书》条目:亚伯拉罕·林肯
下一篇:2000年5月09日日记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