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留影(2003.3.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11月01日发布(第31327篇)
2003年3月10日04月1日,我和吕启祥有次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华人延安的豫、陕之行,主要是讲学,顺道参观游览幽美山水和名胜古迹,时间三周,留下深刻印记幸留有简要记事本,时间过去近20年了,借助当年文字记载和留下部分照片,还能将某些细节慢慢回忆起来。
这里发布的是2003年3月11-23日在洛阳讲学期间于3月20日参观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时的留影照片13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我的当年记事本记叙3月11日7点10分,北京—洛阳的火车到达洛阳,叶凡美已在那里等候。学校的汽车将我们接到位于洛阳西谷地区的洛阳外国语学院的西招205房间。这是学校条件最好的招待所,新的学术交流中心正在施工。 稍事休息后,三系的主任陈功专门来看望。随后我们在家属区的玫瑰园等地散步,看来2200亩地使得洛阳外语学院成为洛阳地区的大哥大。下午4:00-5:30在教学6楼的研究生教室开始了《美国问题研究专题》第一讲《美国历史的多样性进程研究》。晚上6:00-8:00,三系领导设宴为我们接风同时欢送一位退休夫妇去昆山。
3月12-18日连续讲课, 利用空余时间和吕在校园内散步,了解校园生活状况,期间 16日下午去叶凡美家作客。
3月19日,农历二月十七日,星期三,洛阳,天晴,12— 3度。全天参观。由叶凡美和一位姓黄的女研究生陪同,有学校的专车安排行程。先是参观位于洛阳西的千唐志斋,这是张肪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墓志铭。然后在赴河津途中参观伏羲神农墓(河洛图)。再参观《汉光武帝陵》。这时已经近1点。
在河津一家饭店吃了一顿实惠而可口的饭菜后,我们驱车参观《王铎故居》,又参观了《古墓博物馆》。因为晚上吕有讲座,我们在下午5点回到了招待所。
3月20日,农历二月十八日,星期四,洛阳,天晴,13— 4度
今天全天继续参观。先是参观位于登封市的少林寺,记得1958年我来过登封县参观嵩山和三官庙,但是没有参观少林寺。看来这里商业化气息仍然十分浓重。接着,我们参观白马寺,这是最早于北魏时印度传经到此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返回城里后我们在真不同饭店就餐,首次尝到“水席”的滋味。
下午继续参观,是洛阳参观的重中之重,集中参观了龙门石窟,这是我所见敦煌石窟和云岗石窟等三大石窟中环境最好的一个。由于时间已经不早,关林没有时间看了。
3月21日全天继续讲课。晚上三系领导设宴欢送我们。
3月22日,继续讲课,至此两个专题研究各10讲全部结束。
下午叶凡美带我们参观洛阳博物馆。
3月23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星期日,洛阳,天晴,13—4度
今天上午去办公室清理电脑。上午和吕在校园内拍照留念。
上午11:30在招待所用最后一顿午餐。
中午12:10分潘主任、叶凡美、王教员及学员们来送行。叶将我们送到洛阳车站,,我们在1点20分登上761次软座顺利地在傍晚7点多(应为18:42分到)到了西安。
少林寺,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48] 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都城洛阳东南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历史上长期属于洛阳, [52] 直至1949年划归郑州。 [53]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1-2]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8]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少林寺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10]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11]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 [11]
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朝庭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朝廷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也得以确立。
明朝末年,少林永化堂作为明朝的皇家门堂,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动荡,多次奉诏召集它门下的少林禅武医僧和少林俗家弟子们组成少林僧兵,听从明朝朝廷宣谕的保家卫国号令,随从官军队伍出征协同作战,奋勇参加东援朝鲜抗击倭寇、西平宁夏鞑靼叛军、南讨播州杨氏叛军、北伐建州女真叛军、内剿中原流寇贼匪等威胁明朝存亡的诸多护国战争,很弟子都因此而喋血疆场为国捐躯。它也由此而赢得了“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在永化堂”和“天下禅武医,至尊永化堂”的尊荣。其于当时,真可谓是“誉满天下,威震华夏”,故有世人赞曰:“满门爱国忠孝,一堂振兴中华”。其于此后,便以爱国忠孝作门风、振兴中华作堂志,自古至今从未改变 [62] 。
清朝初期,一部少林永化堂弟子为了保全防损祖庭少林寺和永化堂的建筑,保存延续曹洞正宗法嗣,保护传承禅武医学文化遗产,便追随明朝钦命祖庭少林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28代嗣祖沙门、住持大和尚彼岸海宽禅师,归顺大清王朝,求得大清朝廷重新钦命彼岸海宽禅师住持祖庭少林寺,留守祖庭少林寺南院永化堂,专心学佛修禅习武行医,远离红尘万千纷争乱事,回归佛门清净无染禅心;另一部分少林永化堂弟子,而坚持不舍爱国忠孝门风和振兴中华堂志,则坚决反对大清王朝强制颁布推行的作践汉传华夏文明的剃头令、易服令、文字狱,又力图恢复保留汉传华夏文明,便相约在少室山(俗称九顶莲花山)下永化堂上祭祖盟誓:“以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开国时所倡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志为志,以该堂所传承的入门之拳的拳名——小洪拳之洪为名称,共同创立患难相扶、遗孤共养、生死与共、矢志不渝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其后,这部分少林永化堂弟子就化身为洪门成员,远离祖庭少林寺南院永化堂,分散到五湖四海,隐身于社会各界,形成不同的洪门分支,其中较为著名的分支有漕帮、红帮、天地会、哥老会、袍哥会、三合会、共济会及致公堂等反清复明帮派势力;同时,他们也将本堂所传承的少林禅武医学、爱国忠孝门风、振兴中华堂志等文化精髓带出寺院,走向民间,传扬到世界各地,故有“天下洪门出少林,洪门根在永化堂”之说 [62] 。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10]
中华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内战,少林寺屡遭战火之灾。
民国元年(1912年),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云松恒林和尚被地方士绅推举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他购置枪械,组织保卫团,训练战技以维持当地秩序。
民国九年(1920年)秋,恒林率民团与土匪十战,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被誉为少林活佛。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亲孙文势力樊钟秀夺得巩县、偃师,进围登封,以少林寺为司令部。冯玉祥部下石友三于3月15日纵火焚烧法堂,次日,又令军士焚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六祖堂、龙王殿、紧那罗殿、阎王殿、库房、禅堂,一大批珍贵文物及5480卷藏经化为灰烬 [11] 。
1949年,原属洛阳的登封被划归郑州, [54] 少林寺也随之划归郑州。 [53]
“文革”期间,少林寺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寺产被侵。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 。
“文革”结束后,少林寺修缮重建,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
1996年12月,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
19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开始,巩义慈云寺、荥阳洞林寺、大连永清寺、新密超化寺等寺庙陆续成为少林寺下院,截至2016年3月,少林寺下院已有17家(详细名单见“少林下院”目录,其中昆明少林寺是官渡古镇四所寺庙联合托管,对外统称“昆明少林寺”。) [13] 。
2006年3月22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拜访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表演,他是少林历史上第一位拜访少林寺的国外元首。 [14]
2007年,少林寺被授予中国国家AAAAA级景区 [4] 。
2009年,少林寺成立丰盈行有限公司,兴建中国大陆以外首个少林寺暨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总部(简称香港少林寺)。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5-16]
2011年,少林寺领先各大门派,在台湾苗栗县设立台湾首座武术学校。
2013年5月,少林寺孝贤碑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敬老爱老助老教育基地 [17] 8月,少林寺藏经阁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少林寺藏经阁有5万余种30万册图书(2013年8月) [6] ;12月,少林寺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 。
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将少林寺古建筑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
2015年2月23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新南威尔士州肖尔黑文市市长支付约416.2万澳元(约2040.5万人民币)的支票,结清购地所有款项。该项目计划建造一座少林寺澳洲分寺。 [19]
少林寺
少林寺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寺周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 [20]
山门 | 山门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
甬道 |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21] |
天王殿 | 天王殿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21] |
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21] |
藏经阁 | 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21] |
六祖堂 | 大雄宝殿西侧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殿前甬道有明万历 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 [22] |
钟楼鼓楼 |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23] |
达摩亭 | 达摩亭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22] |
千佛殿 | 千佛殿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2] |
方丈室 | 方丈室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室内还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 [2] |
塔林 | 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24] |
初祖庵 | 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 [22] |
达摩洞 | 达摩洞 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为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处,称为达摩洞。禅宗初祖达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9年。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块砌成拱门,洞深约七米,高宽各三米余。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中为达摩坐像,两侧为其弟子。 [2] 据清《说嵩》记载,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毁。洞内东壁题有“本来面目”四字。洞外西边石壁上有“面壁洞天”四个大字。 |
少林永化堂 | [62] 少林永化堂,创立于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开山祖师是明朝钦命祖庭少林寺传曹洞正宗第26代嗣祖沙门、住持大和尚、因精通禅武医学而被誉为僧中之杰的无言正道禅师。旧址在少室山北麓的少溪河南岸,与少溪河北岸的祖庭少林寺常住院隔河相望。因此,少林弟子们自古至今称它为少林南院。在开堂之初,不但所有的殿堂屋舍都是由明朝皇室周王府出资建造的,而且还有八个法名分别是圆宝、圆会、圆林、圆性、圆壐、圆明、圆亮及圆普的明朝皇室王子在本堂剃度出家为僧。因此,当地世俗人称它为周府庵或八王子院。由于得到明朝皇室的扶持,它也逐渐演变成了禅宗祖庭少林寺唯一可以传承曹洞正宗法嗣、选任少林寺院住持、授受禅武医艺知识、统领少林禅武医僧的明朝皇家门堂,故有: [63]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在永化堂。 |
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
塔林中现存从唐至今的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仅次明塔的存量。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这里的47座元塔其建筑风格、砖石雕刻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实物。更可贵的是,几乎每座塔都有塔铭留存,为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几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长老寿塔、还远长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间。
塔林中部偏东有一座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长老灵塔”,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镶嵌着“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叙”的石碑。碑文和书丹并出自“当山首日本国沙门邵元”之手。法照禅师号菊庵,朝廷赐号“显教圆通大禅师”。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礼请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圆寂。十六年后门弟子子珍请当时为当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书丹,留下了这座塔铭。
由于铭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并且文辞书法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尤显珍贵。 [25] 少林寺塔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 [26]
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塔林北约一公里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遗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 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27]
五乳峰上达摩洞深约7米,高宽3米余,北额有燕都近溪题刻“东来肇迹”。洞内石壁上,遗有高1米多、宽约60厘米的凹槽,即是当年挖凿达摩面壁石的痕迹。内供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造,双柱石砌,南额胡斌题刻“默玄处”。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
二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南方向钵盂峰峰顶。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28]
少林寺内外碑铭繁多,其中元代碑铭不仅数量可观,且大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历史、书法艺术、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在少林寺甫道右侧“慈云堂”碑廊里,奇碑珍铭琳琅满目。其中有两通面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边的一通就是“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注:裕公,即福裕法师)。这座碑,翻开了元代大少林禅寺历史的第一页。论书法之精妙,要数《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禅寺萧梁达磨大师碑叙》。此碑建于至正七年(1347年),碑文高3.23米,宽1.38米,撰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出自当时文人欧阳玄之手。而碑文的书丹则为元代大书法家康里巎巎。《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禅寺萧梁达磨大师碑叙》不仅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25]
少林寺武僧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29]
少林武术兵器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等。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30]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释延芫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31]
历史资料记载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元初有个叫福裕的少林寺和尚统一了五大宗派,创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并撰写了子孙辈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谱诀的确立,标志着少林寺从此之后形成了一个子孙相继的禅院,谱诀共70字(雪庭曹洞正宗),内容是: [32]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诈。
忠、正、善、禧、祥,谨、恋、愿、济、度。
雪、庭、为、寻、师,引、汝、归、铭、路。
最常见的是:德、行、永、延、恒字辈。
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永”字辈弟子。
曹洞正宗起源:历史资料记载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是属于十方选贤住持寺院,曾有佛教禅宗的临济、沩仰、法眼、云门、曹洞等五大宗派僧侣同住和修;元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以后,将原有的五大宗派僧侣统一尊立曹洞宗为正宗,创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别,并撰写了子孙辈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弟子均照此取名,自此嵩山少林寺称为子孙推贤住持寺院。 [33]
禅宗世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1%E6%9E%97%E5%AF%BA/7702?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佛教圣地。 [37-38]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 [1]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2] 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2-3]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4]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5]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 [35] 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 [6]
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10月16日起,白马寺暂停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41]
中文名
白马寺
外文名
White Horse Temple
백마사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 [10]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每日07:30-19: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著名景点
国际佛殿、齐云塔
现任方丈
修建年代
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
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
“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
“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34]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南、朝鲜、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1]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白马寺大全景
1. 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
2. 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
3. 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僧人朱士行始于白马寺。
4. 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
5. 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6. 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
7. 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
8. 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
9. 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10. 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8]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 东汉始建
永平求法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9]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 祖师墓祖师墓0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10]
· 曹魏重建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10]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 战乱破坏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
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
另在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可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
· 唐代敕修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 宋代敕修
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 明代敕修
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解放后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
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 清代维修
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10]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受到强敌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往访白马寺。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即于一九三一年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行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之时,白马寺也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
1972年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国家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诵经有所,衣食有靠;还为僧人的佛事活动而配设了多种香案、供器、七珍八宝,在大殿内悬挂幔帐,莲台前摆列蒲团,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
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1997年10月31日在白马寺举行。泰式佛像是1991年泰国友人常媛女士和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先生所捐赠,同时出资2.7万美元,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式佛殿。参加法会的有名山大寺的大德高僧,省、市政府及宗教局领导,泰国商业部副部长顺蓬·阿萨瓦哈先生、常媛女士等泰国客人及佛门四众。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1]
白马寺国际佛殿
2010年白马寺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 [12]
2014年6月,白马寺缅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13]
2014年9月28日,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 哌娄哈德盖 等700余人组成的泰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庆典。 [3]
2016年12月23日,白马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 [14] 目前,斯方已经完成了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方案图纸的设计,但是由于资金筹集方式尚未确定,因此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暂未实质性进展。 [15]
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2-3]
白马寺分为中国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白马寺平面布局图
白马寺不仅是中华佛教的“祖庭”,也承载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成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 [2]
白马寺·国际佛殿
19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3]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游走,来到集各国佛殿于一处的国际佛殿荟萃苑,苑内的异国风格佛殿美轮美奂,中外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融合。 [2]
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16]
白马寺中国古建区全景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白马寺古建区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 山门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16]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 五重大殿
清凉台
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16]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毗卢阁,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 钟鼓楼
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 法宝阁与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清凉台的西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
法宝阁位于清凉台东侧,收藏有数十种“法宝”,又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释迦太子像”,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 卧玉佛殿
卧玉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卧玉佛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是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所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
· 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 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南部,原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阔七间,南北长24.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禅宗六祖木雕像。
白马寺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院
主要建筑有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
大雄宝殿
齐云塔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D%E9%A9%AC%E5%AF%BA/4680?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6-8]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2] 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10]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 [9]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11] 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 [12] 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11]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69]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3] 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 [67-68] 如日本奈良东大寺、 [14] 韩国石窟庵 [65] 等均受其影响。
香山寺(Temple of fragrant hills),龙门十寺之首。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
白园(Bai Juyi's Memorial Park),位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琵琶峰上,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白居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
龙门石窟
外文名
The Longmen Grottoes
地理位置
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龙门大道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2月1日-3月31日 08:00-18:00;4月1日-10月7日 08:00-18:30;10月8日-10月31日 08:00-18:00;11月1日-次年1月31日 08:00-17:00 [49]
景点级别
AAAAA级
门票价格
著名景点
始凿年份
公元493年
别 名
保护级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南省洛阳市
建议游玩时长
1天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景点地位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2] [18]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2] [19]
伊阙之战
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
龙门石窟
过去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
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
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2]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 [20]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5]
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伊阙
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21]
龙门石窟景区导览图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 [5]
西山石窟雪景
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 大卢舍那像龛 [22]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 [11] [23] 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 [24] 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11] [25]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26]
卢舍那大佛:“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相关考证: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
古画中的武则天像与卢舍那大佛
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
奉先寺夜景
地位: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27]
价值影响: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 [12]
奉先寺雪景
意义: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 潜溪寺
别称:斋祓堂
位置: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开凿时间:唐高宗年间(650-683)
规模: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
功能: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
结构: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后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
布局: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
特点: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 宾阳洞
别称: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夜景
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
工程状况: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北洞
主佛:“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
宾阳北洞“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
手印考证: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 [28]
地位: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内部构造: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
雕刻手法:北魏的平直刀法。
特点: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佛像:主佛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浮雕: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共四层。
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
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
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
宾阳南洞
开凿时间:北魏开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
开凿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宾阳三洞夜景远眺
· 万佛洞
得名: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开凿者:唐代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
完工时间: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
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结构:前后室。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顶有朵精美莲花。
佛像: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无畏印”(表示在天地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五十二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
万佛洞前室观世音像龛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像 [29]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网红观世音。 [29] 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 莲花洞
名称由来: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
龙门石窟·莲花洞
开凿时间:约北魏年间洞名考义: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
特点: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价值影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龙门石窟·莲花洞外夜景
洞内构造: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 古阳洞
位置:龙门山的南段
龙门石窟 古阳洞
开凿时间:公元493年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特点:规模宏伟、气势壮观。
后续: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30]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
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 药方洞
龙门石窟 药方洞
名称由来: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
开凿历史: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
佛像: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药方: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地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 惠简洞
惠简洞
位置:万佛洞南侧
特点: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
造像风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主尊:弥勒佛
建设历史: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
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
价值:惠简洞的弥勒造像丰满圆润、面露慈祥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1]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 看经寺
开凿时间:武则天时期
构造: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
特点:不雕佛像,仅雕罗汉,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地位: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 擂鼓台三洞
名称由来: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
构造: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地位: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构造: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
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
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 摩崖三佛龛
造像:共七尊。分别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点: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中间主佛: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
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价值: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人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香山寺
建造历史:唐687年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香山寺”。 [66]
寺名大振: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
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建,但与唐代香山寺地理位置不同。 [66] 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镌刻在御碑亭。
清末民国初年又渐荒芜,1936年重修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蒋宋别墅”。
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白园
白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E%99%E9%97%A8%E7%9F%B3%E7%AA%9F/274?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