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凤益团队创制“多年生稻作技术”并走出国门
——把世界最古老的谷物变成多年生范式是重大的变革,为全球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途径。
云南大学胡凤益稻作团队20多年坚持“长雄野生稻研究”,创新“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将多年生野生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韬中,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多年生稻23”,把水稻从一年生变成多年生作物。“多年生稻23”品种2018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年生稻作品种,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2021年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农资导报》2022年11月15日杭欣)
点评:胡凤益团队长期坚持在农业研究第一线,致力于“多年生稻23”品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功创制“免耕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技术”,把水稻从一年生变成多年生作物,种1次可连续收获4年,每年收获2季。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复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其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基本相当。改善了稻田耕层的土壤结构,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都会有所增加。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且无需重复买种、育秧、犁田和栽秧等,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每亩可节省5至6个劳动力、节约人工投入500至600元。
现今“多年生稻技术”已在云南14个州市76个县市应用,并在南方10个省区推广,2018年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南南合作项目的创新技术。在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伊朗以及乌干达、科特迪瓦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多国试验成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胡凤益团队把水稻从一年生改变成多年生作物,是一项“从0到1”的原始创新技术,是一项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轻简化技术。该团队创制的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自然-可持续性》评论认为:“该项研究从育种、农艺性状评价、潜在影响、农户劳动力和收入、以及可能的种植范围等方面证明:把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驯化谷物变成多年生范式是一项重大的变革。”美国农业国际开发署可持续农业研究领域高级顾问Jerry Glover评价说:“这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我相信,基于该项研究基础,通过更多科学家对主要粮食作物多年生性的探索,将会产生划时代新发现。对于近万年来全球粮食生产依靠一年生谷物而言,这项研究为全球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途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