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学院学导式创新模式的尝试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为例
王丽萍 张大生
引言
学导式教学倡导学在导前,凡是学生能看、能写、能练的尽量让学生做,教师先针对学情充分备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得到教师示范指导的自学和互学;突出由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提升五元智能,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学导式突出学生以自学为主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已知"去主动获取"未知";变教师的'讲'堂为大学生的'学'堂,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独立阅读探究教材,各级各类各科教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发展独立自学-探索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间空间。它突出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因而,学导式包括适用于大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方法。 学导式教学的精神实质是: 把"学"摆在先头,突出"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在导前、尝试探究,真正把自学和质疑、把一题多解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使他们精神振奋,发挥潜能,提升五元智能素质,快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这样,能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在小学偏重听话、中学偏重应试、大学生普遍不会自学、缺少创新能力的局面,完全符合当代世界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在昆明学院的运用思路
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是:1、以学为本,开放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个性发展。即以学为主:课堂的关键在大学生的“学”而不在教师的“讲”,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大学生学。学导式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直接从教材获知,掌握学法、形成学力,教师只相机引导。凡是大学生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只是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这是对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彻底否定。2、学习内容“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延伸,拓展、演绎、提升,既有内容的延伸、知识点的扩展,也有过程的展示、思维的发散。大学生采集和运用多种信息,各种感悟甚至奇思妙想,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迸发出来。课内外通过各种活动—朗诵、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形式展现;大学生多人异步,一题多解,提出的问题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师生可相互启发,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3、教学进度快节奏: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生生互动,在自觉开发五元智能理论:即“领悟学科知识;熟练语言等技能;开发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锻炼能力七要素--自学探究、表达表演、健体操作、社交管理、创造创新、情感审美、意志调节等能力;优化品行五要素--理想信念、精神气概、美德修养、行为习惯、个性品格”的指导下,课堂富有弹性,根据学生表现灵活调整---绝不仅仅讲授知识,更要提升五元智能: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大学生的自学和小组活动,大学生不能展示之处,正是教师要指导的重点。
二、大学生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流程设计
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突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展示反馈活动,由学生主动进行并求得教师的示范演示指导。
1、首先充分自学:预习、制订自学计划(阅读教材或看演示、发现难点,明确目标、写笔记);教师变教材为学材,指导研读、探究;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导入课题,生成本课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目标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挖掘教材、体验思想内涵,做预习笔记,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
2、在自学基础上解疑小组互学:独自并前后座互相质疑、进行组内展示、合作探讨、交流答疑,让学习小组及小组长的作用最大化,将每个学习目标的问题分解下去,形成个人或小组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和帮助学困生。
3、 精讲展示提升:学生分组展示和精讲,由各小组代表、优秀学生精讲所领悟的学习要领、在全班展示完成的不同任务,解疑答案。每人不超过3分钟;互不重复。 展示用大、小黑板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尽可能通过实物投影、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提升,体会加深。既学到知识、加快理解与记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表演及写作能力。教师总结性精讲要少而精,对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加宽,解题技能技巧进行归纳总结。重在引路--理清重点、难点的思路, 指导自学方法和技能技巧,对大学生或学习小组的表现给予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独到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这样使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
4、演练实践--展示、反馈:演练是学导式教学结构的重要部分,是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优化智能--提升自学-探索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提高品行的重要环节。包括课内外复习、完成基本练习,巩固双基、作业、尝试练习、展示提升;各小组穿插巩固--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兵强兵”--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如,较弱大学生主动向优等生学艺---在同组或异组,结成若干对子,让弱生吸取营养,优生在原基础上又得到提高,梳理知识系统并形成能力;实际运用、达标测评--回归性检测预设的学习目标、改错、自结反思、自测可2-3人相互出题、批改;测试用书面和口试,让学生考出兴趣。课外拓展训练:学生“台上”表演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朗诵、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教师侧重验收---用试卷、纸条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批改、总结、评定,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掌握动态,因材施导--针对学生的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及时分析、总结经验,着重辅导学困生。
三、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开发大学生五元智能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元智能—包括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是人才学对人的“素质”更加具体而又简洁的学术概括。学导式使大学生得到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指引,主动积极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相应指导,人人充满自信地变课堂为尽情展示自己潜能和个性的舞台,主动提升自己的智能素质。
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注重育人教书。首先教会大学生的应该是做事做人。课堂教学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生发情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全体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状态、生命价值。
下面从开发五元智能在我专业的相关规划设计,略加说明:
1.自觉地主动领悟知识(含经验)
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全力搭建好两个重要平台:一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二是班级展示的平台,实现了知识的问题化---老师的学案、预习研究、展示和反馈的内容都用问题呈现。
2.熟练技能:技能分两类---心智技能(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成像视听、人际沟通、自我认识等技能)和操作技能(包括绘画制图、身体运动与动手操作等技能),尤其注重大学生快速做题的技能训练。
3.开发智力五要素。如:思维力--突出思维感悟等。 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活跃,如,学习《现代汉语》,除了课本中的教学参考方案,同学们居然先后陆续设计出了20多种辅助教案。
4.锻炼能力七要素:1)自学--探究能力:大学生在课堂上能愉快求知,学以致用;每一节课后做成果记录,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2)表达--表演能力:大学生参与,表现、忘我的表演,激情地朗读、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可笑的小品,以各种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如:兵教兵”改作文,放手让小组成员相互修改,有眉批、横批,还有详细的阅读感受;组长再修改,老师审阅。无形中提高了写作水平。3)健体-操作能力:注重身心保健、熟悉电脑操作等。4)社交--管理能力:大家都能先自学,以此来加强大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交叉学习;实行“兵帮兵”,在促进互相学习的同时加强班集体的团队精神,避免有人掉队。5)革新--创造能力:大学生在高度自主、充分展示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常常有新的学习目标生成,养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敢标新立异。追求一题多解。6)情感--审美能力:大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内心情感,表现喜怒哀乐。他们对课堂的感受是深刻的、是享受的。7)意志--调节能力: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大学生课堂表现力求做到: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
5.优化品行五要素:1)目标信念:在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2)精神气概:养成合作精神等。3)美德修养: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课堂上,有的同学还抢着回答自己为什么错了,提醒同学们今后别再犯类似错误,走同样弯路。4)行为习惯: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说,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读,铿锵有力,有滋有味;写,字体工整,快捷潇洒;演,角色投入,体验深刻。小到书写、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大到日常行为,对大学生专人指导,合理培养。5)个性人格:注重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各自不同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天性、灵性自由发挥。
总之,学导式为提升大学生素质--五元智能各项要素,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大学生普遍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完全激发和释放出来。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为完成培养目标,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限制、不压抑大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投身在学习中。【本文经学导式创新体系首倡者刘学浩教授审定,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王丽萍1:(1969-- )女 副教授 昆明学院 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张大生2 (1958-- )男 医学博士 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所长
【4024字】
【参考文献】
1 学导式教学法 创新体系骨干培训简介,中国教育学刊 2009-8期封底
2 张大生 刘学浩 再谈学导式教学法,中国教育学刊 2009-8期 p 63--65
3 崔其升 谢金国 走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年05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