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C1 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方法

已有 994 次阅读 2023-7-6 11: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C1 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方法

—学习马克思有关劳动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思想1983

 

【C学导式创新人才与管理[A1]专论[A2]1】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指出了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马克思对他当时的未来社会——包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处理生产、教育与新人培养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科学原理。重温这一原理的光辉思想,正确总结近百年来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经验,在党的十二大的旗帜下,进一步明确贯彻这一原理的各项基本要求,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的实际工作也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  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可缺少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①这就要求工人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生产劳动必须同教育相结合,才能保证随着技术基础的不断变革而使社会生产获得发展。而且,“大工业又通过它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②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一旦被承认为发展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当然也就必然承认作为确保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了。因此,“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践操作的教育。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的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的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首先是由于劳动的变换,技术基础的不断革命和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这个现代生产的普通规律所决定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初等学校、工艺学校、农业学校、职业学校等等作为现代教育的各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作为从现代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的现代学校教育形式,并且构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要素。在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这时的工艺教育和成人教育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实践这种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生产已经从马克思在世的蒸汽机时代,进入了电机和电子计算机时代,它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某项具体的生产技艺、技术操作和实践经验,还要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并且还具备相当发展水平的智能。过去采用的那种父传子、师傅带徒弟式的行会教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进行一些职业训练等等,都不可能有效地迅速培养出现在生产所必须的合格劳动力了。这就必须不断完善现代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促进劳动能力——智力和体力以及全部智能的有效开发。除了国家办学,社会办学,各个企业、生产部门也要利用自己的条件办学,组织职工、农民、干部等各类人员的在职或业余学习,进行继续教育,才能适应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  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才能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现在生产内部分工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所有制,造成了“机器劳动极度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④不仅使生产过程中的智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出现分离,而且如同恩格斯出的那样,使工人“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⑤甚至“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⑥现代生产是要求工人的全面发展的,但是,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造成的却是工人的片面发展,把工人变成了畸形发展的劳动力。马克思把工人的各种机能的片面发展与畸形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现象,成为私有制劳动对人的“肢解”。认为是人的一种“异化”现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从人自身分离出的各种力量,逐渐跟自身疏远,又反过来变成控制、支配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的过程。由于现代生产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而造成的人们在智力、体力、精神状态、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畸形发展,都是对人的压抑和奴役,都是人的一种“异化”,是“人的自我丧失”。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⑦人在劳动中,缺乏相应的体力和智力,或者原有的体力和智力受到摧残,都是莫大的痛苦和损失,都是一种异化和不自由。现在生产的发展从长远上看,必然要求工人的全面发展来作为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马克思指出:“大工业还是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贫穷的工人人口;用那种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互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⑧这就给职工教育,成人教育指明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宏伟任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是同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革命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的发展,已逐渐不能使用只熟悉某一个生产部门或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的人了。而“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他们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不再受固定职业的束缚,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才有可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⑨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生产,的确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只能普遍发展的人,他们不仅能胜任现代物质生产的要求,而且能够适应现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这样的人必须依赖现代教育和成人教育去培养。

这是因为,现代大工业尽管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它本身却不可能实现这一点。不可能在现代生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这个目标。只能借助同现代生产有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独立的发展过程——现代教育,才可能办到这一点。所以,现代生产本身的这个无法自行解脱的矛盾的发展,便注定了需要现在教育的介入,需要同教育相结合。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⑩对于全体劳动者来说,当然也是“唯一方法”。

 

三、  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集合点,在于借助文化科学技术全面开发人的智能

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讲到“教育”的概念时,提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力”的基本内容。就这样,他提出了开发人的智能“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在这里,他主要着眼于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其中当然包含德育和明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没有任何“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根据有关智能问题的这一思想,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强调指出用整个社会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他们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能“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恩格斯还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使人的性格和智慧得到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自由发挥其才能”,使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挥和运用,成为能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能把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相互结合的自觉的、真正的人,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自由、幸福的人。关于智能结构的普遍发展,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已经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含者“体格方面,智能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事实上,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同样重视人的意志、道德、情感,交往等各项智能要素的作用及其发展。他指出:人在劳动过程中“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⑾目的和意志属于智能的要素之内,也可属于道德范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在道德和情感一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同样受到局限和奴役,得到的不是愉悦和幸福。常常是人格的屈辱和精神的苦。这正如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它是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纯朴感情“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⑿可是人不仅是劳动力,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离不开社会交往能力的。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智能要素。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⒁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消灭私有制直接联系了起来:“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生产力和发展形势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⒂而私有制的最终消灭,当然有赖于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才能最终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客观上已经把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任务联系到一起了。

私有制的消灭和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就会使人的个性真正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文明幸福的自由人。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达到了“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⒃它是每个人真正获得解放。这正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为了达到这个境地,现阶段在我国就必须不断加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结合,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学看这个结合点,它的中心环节就在于借助当代文化科学技术去全面开发人的智能。从而充分发挥人们智能的潜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把自身早就成只能普遍发展的新人。智能指的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探索能力,体力—操作能力,表达—表演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普遍开发人的智能,既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智能开放的成果,即能在生产劳动中继续加以运用和充实,又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现代生产的发展,既给智能开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智能开发的成果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这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借助当代文化、科学、技术、去全面开发人的智能,就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伟大理想即能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又能提高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写道:“我们认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我们认为必须根据生理状况把男女儿童和少年分为三类,分别对待:“第一类包括9——12岁的儿童,第二类包括13——15岁,第三类包括16——17岁。我们建议法律把他们在任何工厂或家庭里的每日劳动时间限制如下:第一类2小时,第二类4小时,第三类6小时。”⒄这是马克思针对当时社会条件提出的具体设想,因而,在实践中是可以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和劳动人面巫之生活水平的变化,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具体作法与途径当然也应当变化。这也是符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的。

近百年来,由于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劳动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动,在各个经济发达国家,普及教育的年限延长了,高等教育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劳动人民的子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起始年龄也逐步后移到十六岁——十八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童工现象已经根本消除。因此,实施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不可能和马克思当年所推断的完全一样,而需要结合各国的情况,认真探索各种基本途径。其中,主要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上把生产劳动与教育集合起来。从宏观上,现在生产和国民经济结构要求整个教育制度和结构与之相适应。例如,要把教育发展计划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部门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保持各项合理的比例。从微观上,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内部同有关的国民经济、社会生产部门内部应当各自保持必要的结合。大体说来:  1、要建立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所需要的教育结构。近年来,日本确立了“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德国建立了现代生产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在企业内部加强职业训练;苏联强调按照国民经济规划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这都是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这一客观规律的反映。日本的教育机构通过“产学合作”,与工业、农业、商业、水产等企业实行合作,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来确定技工、技术员、工程师、高级科技人员的培养,同时强调高中教育与职业训练,必须与社会相结合,要求学校的工业教员同技术员之间加强合作。苏联要求教育机构有计划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高度熟练的工人和专家队伍,要求普通中学、各类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之间,以及日校、夜校、在职函授教育都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与平衡。

2 要提高普及教育年限,发展职业教育、承认教育和继续教育,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目前,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是:英国为十一年,法国为十年,日本和美国为九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法国为83.1%,美国为96.4%,日本为96%,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生茶的发展。例如,据统计,1970年日本25岁至34岁的人,平均受教育年数达11.1年,而1966——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2.2%。

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并在企业中加强职业训练。例如,据1976年5月统计,西德就业人员中68%受过职业教育。西门子公司1976——1977年度的职工教育费达3.19亿马克。当然,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主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是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才采取这方面的一系列作法的。到1978年4月,西德在15岁以上的26,952,000名就业人员中,达到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的人员有6,074,000人,平均在就业人员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是技术员或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西德由于紧紧抓住教育这个环节,1976年——1977年的工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3%。

3、教育部门要提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人员。目前,现代生产的各个部门广泛采用核子、电子和信息技术,各国大都重视培养具有广博知识、技能与智能的“高级人才”, 美国大力发展研究生院,培养博士研究生。从1961年到1975年,美国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玮198566人。日本制订了“开发英才”的政策,还实行“育英奖学金”制度,1976年修博士课程的人到15696人。苏联通过各种学科竞赛选拔“尖子”,把他们送到重点大学培养,以便造就高级科技人才。重点大学设备完善,师资水平高,如莫斯科大学在1979年就有科学院院士50名,通讯院士70名,科学博士1116名,副博士4540人,研究人员4300人,技师4000人。有280个教研室,32各大型实验室,6各科学研究部。

4要正确处理和调节生产同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事实已经证明: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科学和教育体系的水平来确定。目前,科学技术在不断革新,要发展生产,必须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智能水平。据1978年统计,苏联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已达1400万人。美国1960年的在校大学生相应年龄人口的比率已超过50%。处理生产、科技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苏、美、日等国豆执行各种“教育为先”的方针。

    5要重视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政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教育经费也要增加。日本1971年的教育经费已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20.4%,居世界第一位。西德的教育投资的增长也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6要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教材要反映生产劳动的新成就,加速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现代化生产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美、日、西德等国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各种高质量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从小学就有系统地进行科学教育。他们重视中学和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的教学与实验,采用新设备,新结束,训练学生的实际操纵能力。同时,根据现代生产的要求,改革课程的结构,既要求学好基础理论,有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

    7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用生产实践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美国,西德,苏联等国都重视根据企业的要求和科学的新进展,在高等学校中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此外,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总之,国外的有些作法,可供我们借鉴,用来充实和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共产主义实践,实现我们的革命目标。

    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目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从低级到高级地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应当抓住通过科学教育看重抓紧开发智能这个中心环节,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⒈各级普通教育学校,要抓好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为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曾现代的生产劳动者打好基础。

    闹东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养成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养成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劳动习惯和技能,克服轻视劳动、轻视工农、贪图安逸等不良思想。要主义选择适合学生参加劳动的生产项目,例如生产机器的零部件、电器元件、纸盒、纸袋等建议手工制品等等。要创造条件或联合建立校办工厂,作为安排学生劳动的基地。在劳动时要定时间、定劳动任务、定教育内容,定接班人。不准学生打夜班,不准干不安全的和有害健康的活。要把学生劳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学每学期可集中安排一至二周,小学高年级亦可分散安排,每周两节,要固定时间,有明确要求,寓教育于生产劳动之中。在劳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劳动习惯。劳动结束时要有总结,个人写小结,全班要评选,表彰先进,学校要建立劳动档案。评选三好学生和写鉴定时,豆要把劳动表现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一至三年级可安排在学校果园或“作物园”里栽花植树,种几颗农作物,并负责管理保护。四、五年级每学期亦可劳动12课时左右,也可集中两周时间到小饲养场等校办场劳动,例如,可给家畜、家禽等拌饲料,清扫卫生等。

    劳动技术教育也要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互相结合。例如,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现场教学,贯彻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原则。在智育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如物理、化学等学科,可到现场结合实物,边看边讲操作,既加深了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利于智力开发。在劳动中受到技术教育,不少学生可以到一级工或二级工的水平。结合劳动现场实际情景,补充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内容。同时要开展小科研活动,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每月集中活动几次。近年来已涌现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人物。如: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两名小学生已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青岛市的中学生在车间劳动时搞了理论原理的新应用,提高工效一倍半。芮城县凤陵渡中学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坚持对学生做好升学和就业的政治思想和两种知识的教育。在课堂上完成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在校办的农场使学生掌握学种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四年来,九百一十二名毕业生中有三百五十名考入大学或中专,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八。回乡的五百多人,有一百三十人担任了基层干部,二百余人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有些人被誉为“小专家”、“种田状元”、“生产尖子”。凤陵渡中学又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五个试验基地。发展了三千户“科学户”。该校学生培育的“凤选一号”小麦新品种,荣获了一九七九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二等奖。这时一种适应当地的中等水肥条件的良种,亩产达到六、七百斤。新培育的“凤幅一号”小麦,也获得专家好评。该校为社队提供小麦、棉花、玉米、谷子等优种近二十万斤,还辅导校外基地培育良种近一百万斤,使当地的许多社队优种化。在农业基础课上讲到四种育苗方法,该校师生就在小农场建立了四种选育“种圃”。学生还利用化学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在小农场搞磷肥试验、土壤分析。生物科学了三项生物遗传规律,他们就到小农场进行杂交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普通教育中的确是开发智能,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各级各类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和高等学校中的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贯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十分重要的基本途径。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的过程中搞好现场实习,有助于培养出适合现代生产所需要的,具有多方面智能的生产劳动者。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史办好农村职业学校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村集镇可以办学、工、商一体的职业中心,广大农村可以办学、工一体的职业中心,可以实行教学、生产、销售“一条龙”。职业教育中心可以把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既是教育单位,又是生产单位。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各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来确定。学制可长可短,一至二年制或半年左右的短训班。学校办工厂和农、林、牧场,作为教学生产和科研的基地,可以培养人才,安排就业、推广技术、创造财富。学校还可以办木工、瓦工、农机、农田、植保、果木、饲养等专业班,当地培养急需人才。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还可以解决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以生产养学校,以劳动换智力。祁县北谷丰大队农校,师生动手,建校建厂,造地五百余亩,建起了校舍,厂房,现有固定资产十万元。养牛四十头、猪一百头,种植木材林十三万株,果木树三千株。一九八一年生产粮食二十五万斤,棉花六千四百斤,干鲜果九万斤,纯收入九万元,给大队八年制学校盖新校舍一百零七间。修建了全村的自来水塔。这所农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半农半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既学文化,又学技术,学生参加劳动也记工分,每个工分一元八角。学生既能学习又有收入。现已毕业了380名学生,其中担任大队干部的有13人,拖拉机手有22人,农校技术员30人,民办教师有13人,财会人员有8人,升入大学或中专的有7人。都热心推广先进技术。

    3农工和干部的业余教育,职工教育,函授教育,夜大学,广播电视教育等这些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它们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成分,也是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另一条重要战线。成人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四化建设成败的大事。当前,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经管管理落后,大批职工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熟练工人,掌握科学种田的农民和科学技术人员。为此,我们迫切需要造就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宏大的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的职工队伍,迫切需要使亿万农民受到广泛的农业科学与及时教育,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加速发展生产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早形成一支能攻克世界难关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完成这些艰巨的历史任务,就要大力充实和加强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成人教育事业。成人教育是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对象,多种形式的教育,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多样性、普及性、实用性、速成性和职业性。这些特点都来自复杂而多样化的生产劳动形态,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例如在农村,就要着重办好农学、农机、植保、林业、园艺、饲养,蔬菜等专业的短训班,可为男女青年办木工、电工、无线电修理、金工、泥瓦工等短训班、组,为女青年办缝纫、裁剪、刺绣、编织、钟表修理、幼儿教育等短训班、组。有条件的公社大队还要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函授、电视等业余大学的学习,参加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这样,作为现代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通过这些形式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受到进一步的职业训练和智能开发,就能迅速的、直接的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目前对农民的成人教育,可以发挥社队企业、科研站、农场等技术力量,举办业余技术学校或业余技术学习班、组,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直接为当地的生产服务。要因地制宜,可以林区学林,牧区学牧,水产区学渔学以致用,发展多种经济。例如,临猗县贾林大队从1977年起,先后举办了两年制业余农技班、机电班、养蜂班,还办起了财会、园艺竹器编制、织毯、制漆、栽树、红薯育苗等技术训练班,培训了专业技术人才517名,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的发展。1981年,这个大队小麦亩产405斤,棉花亩产60斤,红薯亩产8,000斤,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收入在2千元以上的有210多户,占大队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农民学科学、钻技术,思想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象这样吧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实例,在我国农村中真是举不胜举。

六、简短的结语

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或者教育同生产相结合的原理,虽然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但是,却由马克思提高到现代带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高度,赋予它以革命性的伟大意义。目前已经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有的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有的把加强综合技术教育作为学校同生活联系的纽带;有的正在积极进行中等教育结构和体制的改革;有的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终身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工农劳动者向知识化方向发展,有的谋求教育系统和劳动生产系统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上。有的国家创办了校际教学联合工厂;有的搞半工半读、工读交替、合作教育制度;有的试行回归教育制度;有的在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生产部门组成一个庞大的新型联合体,把教授知识的过程同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和在生产中实际应用的过程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⒅同时又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⒆社会的发展,要求生产者通过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合乎现代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和多方面的只能获得发展的新人。随着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有助于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就会出现象马克思所预言的通晓整个生产系统。摆脱了旧的分工的奴役。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同时,人不仅是劳动力,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而且也是这些财富的消费者和享用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成为能动地驾驭历史规律,通过革命和生产实践改变自然和环境的主体。人影该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求得智能的普遍开发,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下,人才能成为个性和谐发展的、自由幸福的人。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信任的科学原理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在当前的先是课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已经明确要求:“我们在生产建设中不仅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而且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发展成人教育对于全面落实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又一代具有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

我们应当深入理会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这一科学原理的伟大意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贯彻落实这一原理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社会祖国的进程中,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为培养亿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造就亿万全面发展的智能获得普遍开发的新人多作贡献!

(本文在198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大会交流)

 

 

【本文的引文出处从略】

  


[A1]

[A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1394251.html

上一篇:B5第2讲 用学导式开发五元智能,培养中职创新型人才
下一篇:C2“师友递进”规律与人生智能开发—-屠格涅夫和同时代作家的“师友递进”关系是各类人才成长共同规律的生动证明 【C学导
收藏 IP: 111.41.144.*| 热度|

1 卜令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