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6日星期五,《科学》发表了一篇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维生素C能治疗大肠癌,虽然是针对特定突变,但这种突变的比例比较高,因此潜在应用前景非常大。
一、鲍林提出的观点与今天的研究不一样
1979年,鲍林与卡梅伦的著作《维生素C与癌症》出版,宣称大剂量维生素C对癌症有效。卡梅伦是苏格兰一所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在1966年出版的《透明质酸酶与癌症》中提出一个假说:癌症产生透明质酸酶使细胞间质溶解,是癌细胞扩散的原因,维生素C促进胶原生成,同时可抑制透明质酸酶,因此可以加强细胞间质,具有防止癌细胞扩散的作用。1971年他写信给鲍林,讲述应用维生素C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意外发现”,每日10克以上的维生素C,可使癌症进展变慢、肿块缩小。鲍林帮助卡梅伦整理维生素C与透明质酸酶的理论,总结治疗经验,结论是每日服维生素C10克对100例晚期癌症病人有延长生存的作用。为了保证能够发表,鲍林将论文寄往《美国科学院学报》,但仍遭到一再退稿,使他大感意外和吃惊。最后只好把临床应用维生素C的建议作了低调处理,1976年才得以发表。尽管这篇文章中有100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但这些病人是别的医生经治的,与卡梅伦治疗的100例不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临床研究部主任德威斯博士指出,两组癌症病人的临床判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都是不可比的,而且未采用盲法评定效果。由于卡梅伦把自己的病人定为“不治之症”的状况提前,所以生存期比别的医生治疗的病人延长。
1979、1983和1985年,美国梅奥医院先后三次在总共367例晚期癌症病人中进行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结果是每日给予维生素C 10克并不比安慰剂对照好。
显然鲍林当时提出维生素C治疗癌症并不是基于抗氧化作用,而是根据维生素C的基本效应提出的假说,而且最后临床研究并没有成功。《科学》研究论文中的研究符合基本的研究模式,有分子水平的理论解释,理论和实验像符合。当然临床是否有价值仍然需要进行临床研究验证。
二、关于维生素C促氧化效应
最新《科学》研究论文是氧化型维生素C,这种类型的维生素C不仅不能抗氧化,而是促氧化剂,或者就是氧化剂,更直接的说法就是自由基。当然在细胞内,这种氧化型维生素C会消耗其他还原剂,不过如果是这样,氧化型会恢复成还原型,仍然具有抗氧化作用,如何会持续消耗还原剂,只有持续主动不断地摄取更多这种氧化型维生素C,才能产生耗竭还原剂的结果,而且必须将还原性维生素C排除细胞外,才能形成泵样效应。
最近有学者发现,抗氧化剂能促进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研究似乎和关于维生素C的研究相符合。这里似乎两面都是理的味道,抗氧化剂的维生素C可以发挥抗氧化作用,现在说抗氧化剂能促进癌症转移,维生素C又变成促氧化剂了。这正好说明关于抗氧化剂的矛盾问题,许多还原剂在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被氧化,也就是失去抗氧化作用。例如水果切片后很容易变黑,主要就是抗氧化剂被氧化的原因。我们吃的食物在消化道也是非常容易被氧化的,进入血液中几乎变成了促氧化剂了,不过现在的好消息是,这种促氧化剂可能具有抗癌作用。
三、氢气有什么不同
氢气与我们平时说的抗氧化剂不同,是选择性抗氧化物质。所谓选择性,其实也是稳定性,就是在服用和呼吸的时候不容易被氧化。只有在生物体和细胞内,氢气才可能被氧化,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英国学者最近研究发现,氢气在体内可以被消耗的比例非常高,提示氢气这种惰性分子在生物体内才比较活泼,发挥生物学效应。
从细菌能利用氢气,也能产生氢气的角度出发,氢气在生物体系内被使用的可能性非常高,只不过我们对生物体利用氢气的具体过程不了解。如果将氢气的生物效应机制弄清楚,就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
科学研究的最大特征是“我不知道”,如果有人认为全部他很清楚,那么肯定不是科学,因为上帝什么都知道。维生素C抗癌的发现说明,生物体总喜欢用最简单的原理开展工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